生产上和生活中应用实例的生物学原理.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725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上和生活中应用实例的生物学原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产上和生活中应用实例的生物学原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产上和生活中应用实例的生物学原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产上和生活中应用实例的生物学原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产上和生活中应用实例的生物学原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产上和生活中应用实例的生物学原理.doc

《生产上和生活中应用实例的生物学原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上和生活中应用实例的生物学原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产上和生活中应用实例的生物学原理.doc

“登中2009”三轮体系生物学原理复习·

生产上和生活中应用实例的生物学原理

高考注重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题目比较灵活,但考察的基本内容离不开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基本原理。

所以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注重这些生物学原理的表述和应用。

  1.输液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或相应浓度的其它溶液?

  【解析】用0.9%的生理盐水或相应浓度的其它溶液,和血浆的浓度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保证血细胞处于等渗溶液中,不会因细胞外液浓度低而渗透吸水破裂,也不会因为细胞外液浓度高而渗透失水变形,破坏细胞。

  2.用晒干或盐渍(或糖渍)的方法保存食物的原理

  【解析】保存食物的目的是不让食物腐烂变质。

食物腐烂变质的原因是微生物以食物为营养,大量繁殖,并产生某些代谢产物。

晒干的方法可以保存食物,如晒干菜、水果干等,原因是这些食物上缺水,微生物不能生存;盐渍(或糖渍)的方法保存食物则是利用渗透原理,微生物在高浓度溶液中由于渗透失水而死亡。

  3.施肥过多烧苗的原理

  【解析】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不仅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会由于渗透作用而失水,导致受害或死亡。

(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具有选择性,和膜上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系,当土壤中某种矿质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是,植物对离子的吸收不再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因为膜上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过量施肥不仅烧苗,也是一种浪费。

  4.移栽植物时,适当去掉一些叶片的原理

  【解析】移栽作物根系受损伤,吸水能力弱,去掉一些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从而保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5.一次吃盐过多口渴的原理

【解析】一次吃盐过多,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神经冲动传至大脑渴觉中枢,产生渴觉。

6.疏松土壤促进矿质元素吸收的原理

  【解析】疏松土壤,使土壤中氧气增加,利于植物的有氧呼吸。

有氧呼吸为植物细胞主动吸收矿质元素提供能量,因而促进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7.无土栽培原理

【解析】利用溶液培养法,把植物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矿质元素(14种),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成营养液(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具有选择性,同时营养液浓度高会产生烧苗现象)并用这种营养液栽培植物。

8.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严重腹泻或呕吐时,及时适量补充水、盐原理

  【解析】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严重腹泻或呕吐时,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不及时补充,会导致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昏迷。

  9.适当昼夜温差提高作物产量的原理,从光合作用角度解释大棚栽种作物经常需要通风的原理

  【解析】白天温度高,有利于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夜晚不进行光合作用,温度低,有利于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所以适当昼夜温差利于有机物积累,提高作物产量;大棚里栽种作物时经常需要通风,原因是由于作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通风利于补充大棚内的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夜间通风利于造成一定昼夜温差。

  10.土壤中多施有机肥(如农家肥)促进光合作用的原理、化学方法制备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增施有机肥、厩肥和稻麦秸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缓慢释放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化学法制备CO2进行二氧化碳施肥的原理:

用硫酸和碳酸氢铵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铵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供作物光合作用利用,生成的副产品硫酸铵是作物的很好肥料。

  11.间作、套种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原理

【解析】“间作”是在一种作物的行间,种植另一种作物的栽培方法,更好地通风透光,保证植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和光的需求,提高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套种则是在一种作物收割之前,就已播种了后一种作物的栽培方法,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充分地利用日光能,大大提高了日光能和土壤的利用率。

总之。

采用间作、套种等方法,一年内巧妙地搭配多种作物,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好地利用光能:

缩短田地空闲时间,延长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的光合时间;减少漏光率以增加收获面积。

12.有氧呼吸的生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的原理

  【解析】无氧呼吸释放能量少,不能满足生物体代谢需要;同时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或乳酸过多积累,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所以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

如植物根系被水淹,会产生烂根现象。

  13.种子等储藏过程中低温、低湿、低氧的原理

  【解析】种子储藏过程中,既要保持种子的生命力,又要尽量创造条件降低种子的新陈代谢强度,尤其是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低温、低湿、低氧的环境条件都可以降低有氧呼吸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消耗,利于种子储存。

14.蔬菜和水果长时间储藏、保鲜所需要的条件应为“低温、湿度适中、低氧”。

【解析】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消耗,就能达到蔬菜与水果储存保鲜的目的。

生活生产实际中可通过低温、低氧、干燥等手段来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但是干燥不能保鲜,因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15.人剧烈运动时呼吸作用加快的调节

  【解析】人剧烈运动时,需要更多的能量,细胞有氧呼吸加强,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

血浆中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中枢活动加强,使呼吸加深加快,从而吸入更多的氧气,排除更多的二氧化碳。

所以呼吸加快的过程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16.高原反应的原理、溺水窒息的原理

  【解析】高山反应和泥水窒息的原因都是缺氧导致无氧呼吸,不能满足生物体对能量的需要,同时无氧呼吸产物乳酸的大量积累使生物体产生一系列中毒症状。

  17.酒精、酸奶、泡菜等制作的原理

  【解析】酒精的生产过程主要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酸奶和泡菜的制作过程都主要是利用乳酸菌的发酵,即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牛奶或蔬菜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等物质。

乳酸大量积累后又可抑制其他对酸敏感的杂菌的生长,从而酸奶或泡菜不腐烂变质。

(农村青贮饲料的原理和此相同,收割青饲料后,垛叠起来并压实,创造无氧环境,乳酸菌大量繁殖后,可以达到储存饲料不变质的目的。

  18.选取粒大、饱满的籽粒作为种子的原理

  【解析】种子萌发的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种子的子叶或胚乳中储存的养料供胚生长的过程,粒大、饱满的籽粒,其子叶或胚乳中储备了更多的养料,供种子萌发时胚长成健壮的幼苗,利于今后的生长。

  19.CO2进出细胞的原理

  【解析】O2、CO2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运动的方向取决于细胞内外O2、CO2浓度差(分压差),由于细胞不断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细胞内二氧化碳高于组织液,而O2则低于组织液,因此可以不断和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时,O2、CO2进出毛细血管原理是扩散作用。

  20.血糖浓度过低出现惊厥和昏迷的原理

  【解析】人在长期饥饿或肝功能减退等情况下,血糖含量降低(0.5—0.6g/L)而得不到补充,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早期低血糖症状。

(这时吃一些含糖较多的食物,或是喝一杯浓糖水,就可以恢复正常。

)但是如果任上述情况继续发展,就会出现惊厥和昏迷。

这是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但是,脑组织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提取葡萄糖来氧化供能。

当血糖浓度低于0.45g/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而发生功能障碍,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这时只要及时给病人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症状就会缓解)。

  21.肾病透析的原理

  【解析】肾病严重患者,由于肾功能障碍,不能及时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导致代谢产物积累,毒害身体;透析过程是利用透析仪在体外对人体血液进行过滤,清除血液中代谢废物。

透析仪的功能相当于肾脏,其工作原理是物质的扩散,即控制透析膜两侧物质分子的浓度以清除代谢废物,留存血液中的有用物质。

  22.检测血液中转氨酶活性进行肝功能测试的原理

【解析】转氨酶是氨基转换以形成新的氨基酸过程中重要的酶,在肝脏中存在较多,另外心脏等处也存在一定的转氨酶。

肝脏是完成氨基转换的重要器官。

由于转氨酶是蛋白质,存在于肝脏中的转氨酶通常是不能从肝细胞中出来进入血液的。

肝脏发生病变,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甚至达到全透性,导致转氨酶大量进入血液。

23.连续自交提高纯合子的比例的原理

  【解析】连续自交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因为纯合子再自交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仍然是纯合子,而杂合子自交,每一代又有1/2纯合子。

  如果所需性状是显性形状,生产上可采取连续自交加选育的方法,淘汰每一代出现的隐性纯合子,若干代后,达到生产上的需求。

24.测交实验验证F1基因型的原理

【解析】隐性亲本产生的配子不能掩盖F1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所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真实地反映出了F1配子的类型和比例,根据F1产生的配子,可以推测F1的基因型。

  25.杂交育种在F2代进行选择的原理

  【解析】进行杂交育种时,F1往往表现一致,不出现所要选择的性状类型,但是杂交育种获得的F1植株,不能随便随意丢弃,因为F1种植后,获得F2代,F2代会因为基因重组而出现性状分离,并能出现优良性状重组的类型,所以F2代往往是选择的有利时机。

  26.男性:

女性为1:

1的原理

【解析】男性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数量相等的X精子和Y精子;女性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一种卵细胞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

受精时,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机会相等,所以男性(性染色体XY)和女性(性染色体XX)的比例是1:

1。

  27.细胞质遗传表现的母系遗传的原理

【解析】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

既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受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是由卵细胞传递给子代,所以总是表现为母本的性状。

28.细胞质遗传,后代性状不出现一定分离比例(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原理

【解析】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不能像核内的遗传物质那样进行有规律的分离,而是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因此,后代性状不出现一定规律的分离比例。

29.诱变育种(如太空诱变育种)的原理

【解析】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变异,从而创造出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新品种。

诱变育种有突出的优点:

提高变异的频率,使后代形状较快稳定,加速育种的进程,同时大幅度地改良某些症状。

在太空中,由于宇宙射线的作用和微重力(失重)等多种空间环境因素的影响,可导致基因突变,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30.DNA分子杂交进行疾病检测、环境检测、亲子鉴定和判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原理

【解析】核酸(DNA或RNA)分子杂交就是利用形成核酸杂交分子的原理来鉴定特定核酸分子的技术。

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带有同位素或荧光分子标记的已知的DNA分子和待检的DNA分子的单链放在一起,如果这两个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那么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形成杂合双链区域越多,说明DNA分子之间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或是同种生物的DNA分子。

31.杂种优势及利用

【解析】在作物育种中,人们常常利用杂种优势达到增产的目的。

杂种优势是利用纯合亲本杂交,使杂种F1表现出生长整齐、植株健壮、具有高产、优质、多种抗性等性状,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杂种优势。

具有杂种优势的品种,其优良性状只表现在两个品种杂交后的第一代上,不能代代相传。

因此要保持作物的杂种优势,就必须年年培育第一代杂交种。

32.禁止近亲结婚所依据的原理

【解析】近亲是指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人,这里特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直系血亲”是指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

“旁系血亲”是指直系血亲以外,在血缘上同出一源的亲属,如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