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成就未来教案(1).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719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标成就未来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目标成就未来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目标成就未来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目标成就未来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目标成就未来教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目标成就未来教案(1).doc

《目标成就未来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标成就未来教案(1).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目标成就未来教案(1).doc

目标成就未来

辅导理念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不管是学业有成,家庭幸福,还是加官进爵,腰缠万贯。

那么,怎样才能取得成功,如何才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呢?

大家似乎都很茫然。

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整日埋头苦读,却很少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这堂生涯辅导课旨在通过学生对当前自身状况的反思,还是对其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辅导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确认目标的重要性,并教给他们合理的确立目标的方法。

认知目标:

教给学生确定目标后,如何根据目标制定计划,指导行动。

情感目标:

启发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持有何种心态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辅导重点、难点:

辅导重点:

了解目标的重要性

辅导难点: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理想

辅导准备:

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7-8人一组。

适用年级:

高二

辅导方法:

讲授、小组讨论、自由联想

辅导过程

(一)起始活动:

热身活动

指导语:

举起右手——举起右手

放下左手——放下左手

不要放下左手——举起左手

不要不放下右手——放下右手

不要不举起左手——举起左手

千万不要不举起右手——举起右手

不要只放下一只手——不要同时举起两只手

通过热身活动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二)主体活动: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不管是学业有成,家庭幸福,还是加官进爵,腰缠万贯。

那么,怎样才能取得成功,如何才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呢?

大家似乎都很茫然。

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整日埋头苦读,却很少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问题的提出——大家渴望成功吗?

 

  怎样才算成功?

(学生自由回答) 

尽管每个人对成功的看法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成功就是达到既定的有意义的目标。

  

问题的导入——如何才能成功呢?

讲述第一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叫比塞尔的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天三夜的时间。

可是在肯·莱文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

为什么世世代代的比塞尔人始终走不出那片沙漠?

原来比塞尔人一直不认识北斗星,在茫茫大漠中,没有方向的他们只能凭感觉向前走。

然而,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个人若是没有固定方向的指引,他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终回到他起步的地方。

但是自从肯·莱文发现这个村庄之后,他便把识别北斗星的方法教给了当地的居民,比塞尔人也相继走出了他们世代相守的沙漠。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达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一行醒目大字: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

沙漠中没有方向的人只能徒劳地转着一个又一个圈子,生活中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无聊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

对沙漠中的人来说,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而对现实中的人来说,新生活是从确定目标开始的。

引出第一个大问题——人生为什么要有目标?

(哈佛大学25年跟踪调查研究)

哈佛大学25年跟踪调查研究:

该项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

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

 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有意思。

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

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到,生活质量稳步上升。

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

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27%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

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

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启发思考:

1、目前,同学们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了吗?

2、自由联想,写下自己的目标。

指导语:

现在给大家一张纸,你把所有你渴望得到的东西以及渴望实现

3、在众多目标中,找出核心目标。

所谓核心目标就是最重要的目标,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那么其他目标都能因此而实现。

4、为核心目标找出完成它的至少10条以上的理由。

讲述第二个故事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

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告诉了众人这样一个成功的秘诀:

我刚开始参加比赛时,总是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后来,我改变了做法。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线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

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山田本一的话令人深思。

看来,辉煌的人生不会一蹴而成,它是由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目标的实现堆砌起来的。

让我们把目标化整为零,用一个个小的胜利赢得最后的大胜利。

引出第二个大问题——确定了目标,往下我们又该怎么做?

例如,我们把目标定为考进班级前五名。

(分解图)

讲述第三个故事。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老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50年前皮特金幼儿园B

(2)班3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

未来我是——。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

比如:

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3升水,都没有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其它同学最多的只能背出7个;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小盲童,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

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述了自己的未来。

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

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这一想法,为他发了一则启事。

没几天,书信向布罗迪飞来。

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及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人,他们表示,很想知道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薄,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一年后,布罗迪身边仅剩下一个作文本没有索要。

他想,这个叫戴维的人也许死了。

毕竟50年了,50年间是什么事也会发生的。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

他在信中说:

“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保存着我们儿时的梦想。

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

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因为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

假如谁能把3岁时想当总统的梦想保持50年,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是总统了。

引出最后一个大问题——在行动过程中我们又该抱着何种心态呢?

小组讨论:

布伦克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什么样的真理?

展示两棵“人生之树”——积极树和消极树

(三)结束活动

最后总结一下,紧扣课堂第一问,到底如何才能达到成功呢?

(清晰的)目标+(有计划的)行动+(积极的)心态=成功

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爱默生

分享:

第一、最常见的问题是,把别人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要量力而行)。

第二、目标总是变来变去(要抓住重点)。

第三、目标十分模糊(要抓紧落实)。

德鲁克认为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应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答:

在德鲁克看来,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应注意如下关键问题:

(1)要严肃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把实施目标管理当作一项大事来抓;

(2)目标制定得比较明确,尽量用数量指标表示,并且要规定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时间;(3)应当将这种管理方法用于比较长期的组织任务;(4)落实到个人的目标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每个人的目标均不应超过其自身所具有的实际承受能力;(5)对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方式很重要,对能力较低和缺乏自信心的组织成员来说尤其重要;(6)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人际交流技能,特别是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的技能

链接:

目标管理理论是由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根据目标设置理论提出的目标激励方案。

其基础是目标理论中的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管理强调组织群体共同参与指定具体的可行的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

  

  目标管理又称为成果管理,它是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它强调:

“凡是工作状况和成果直接地、严重的影响着公司的生存和繁荣发展的地方,目标管理是必要的,而且希望经理所能取得的成就必须来自企业目标的完成,他的成果必须用他对企业的成就有多大贡献来衡量”。

副件:

[心理测试]你对未来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吗?

一串钥匙能预测你对未来的目标正不正确,赶紧做下面的测试吧!

走在路上,你听到有钥匙遗落在地上,你觉得是:

A.一大串钥匙

B.两三把钥匙

C.只有一把钥匙

心灵分析

A.你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对与生活,你认为就像一扇正要打开的窗子,有诸多可供想象的可能,但有时未免显得好高骛远,你应当按部就班的去着手实现目标。

B.你眼前正面临岔路口,有一个以上的目标,正彷徨着不知该先朝哪一条路迈进,建议你多听听前辈的意见再做决定。

C.你是个未来方向十分明确的有志之士,既然决定了目标,就勇往直前吧!

心灵指导

目标对人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其实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否具备可能性,将直接决定你有什么样的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那么,一个正确的目标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明确性。

正确的目标带有非常突出的“明确性”的特点。

新生活是从选择开始的,它并不是方向,而是真正的目的地。

一些青少年之所以没有成功,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往往不明确自己行动的目标。

只有设定明确的目标才能锁定意念,才能够朝着所希望的目标前行。

第二,现实性。

没有目标,等于失去了人生的指明灯,不显示的目标,就如空中楼阁一样飘渺虚无。

然而,爱做梦的青少年却常常将思想停留在虚无中,他们称之为“理想”,因此,在制订目标时想入非非,容易犯“一举成功”“一步到位”的大忌,忽略了目标的现实性。

现实性,就是如海上的一叶小舟,一艘轮船,它使渡海成为可能;具备现实性的目标也一样,它是成功成为可能。

选定具有现实性的目标,就想拄了一根通向成功的拐杖,方便而省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