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opbea区域水文地质重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综合规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7188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ropbea区域水文地质重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综合规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Dropbea区域水文地质重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综合规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Dropbea区域水文地质重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综合规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Dropbea区域水文地质重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综合规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Dropbea区域水文地质重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综合规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ropbea区域水文地质重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综合规范Word格式.docx

《Dropbea区域水文地质重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综合规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ropbea区域水文地质重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综合规范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ropbea区域水文地质重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综合规范Word格式.docx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

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基本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关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防护和整治办法。

  依照国土整治、都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当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构造。

  3.4 

1∶50000综合勘查区拟定,必要服从国民经济建设战略布局,近期重要布置在都市及其周边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勘查区范畴应依照查明地质问题需要,考虑行政单元完整性以及与都市有联系地区。

同步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工作内容应涉及: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富水限度,并圈出具备集中供水前景富水区范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3.5.3 

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富水区范畴内,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精度应达到D级以上储量规定。

并论证开发运用条件。

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影响预测。

  3.5.4 

基本查明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及时空变化规律。

  3.5.5 

初步理解地热、矿泉水形成、分布及埋藏条件,并论证开发运用条件。

  3.5.6 

调查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等,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3.5.7 

基本查明地貌形态特性及外动力地质现象分布规律,发育限度与规模,对区域地表稳定性进行评价。

  3.5.8 

基本查明各岩土体岩性、成因类型、地质时代、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工程地质特性,划分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分别对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

  3.5.9 

基本查明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区域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与趋势预测。

  3.5.10 

初步调查天然建筑材料,旅游景观资源分布,对开发前景作出估价。

  3.5.11 

对适当于生活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地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3.6 

1∶50000综合勘查应采用综合手段,尽量使用新理论、新技术、新办法。

从综合研究已有地质资料入手,遵循地质、测绘、遥感、物探、化探、钻探、监测、测试等各项工作施工程序,互相配合。

  使用工作量应依照不同规定与地质条件复杂限度有所侧重,要严格控制勘探工作量投放,凡是通过地面工作可以查明,就不使用勘探手段,凡是物探可以查明,就不使用钻探,有目地布置必要勘探钻孔和专门实验工作,以查明存在重要地质问题。

  3.7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依照地区研究限度差别,可采用如下二种形式:

  3.7.1 

有一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但某一方面工作限度局限性,可采用编测结合办法,充分收集与运用已有资料进行试编,然后依照需要补充野外调查和勘探实验工作。

  3.7.2 

仅进行1∶20万如下比例尺普查工作或资料很少地区,应按本规范规定进行综合勘查,规划近期开发地区,恰当提高工作精度。

  3.8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原则布置各项工作,工作程序可以缩短,必要时可以交叉,但不能超越。

普通应按如下程序进行。

  3.8.1 

收集资料,航卫片初步解译,野外踏勘,编制普查设计书。

  3.8.2 

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开展物探、化探工作。

  3.8.3 

进行钻探施工与野外实验,动态观测工作。

  3.8.4 

进行地质资料整顿与综合研究,编制成果图件与综合勘查报告。

  3.9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以同比例尺地质图件作为底图。

  3.10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结合工作区特点,可有所测重,并在设计书中应有体现。

成果验收按批准设计进行。

必要时各勘查单位可按本规范基本原则,结合工作区实际,制定工作细则或质量检查验收原则,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3.11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必要依照勘查区经济发展规划需要,对地质环境条件作出评价。

  a.地质环境各构成要素对建设设施适当性;

  b.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也许影响;

  c.建设适当性综合评价。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涉及报告和图件;

成果图件采用自由分幅出版。

  3.12 

1∶50000综合勘查,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在研究限度较低地区,工作期限普通不超过三年。

在研究限度较高,但存在某些局限性地区,应尽量缩短工作周期。

  4 

设计书编制

  4.1 

1∶50000综合勘查任务书,由主管部门下达。

依照下达任务,由勘查单位编制1∶50000综合勘查设计。

设计书必要做到任务明确,根据充分,布置合理,办法得当,办法有力,文字简要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

  4.2 

编制设计书,一方面要做好调查研究。

明确任务规定后,要有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试、物探、化探、地下水长期监测、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关于资料,并进行航卫片初步解译,草编关于图件,进行野外踏勘。

充分理解工作区工作条件、地质条件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与本地政府详细规定。

  4.3 

设计书,由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批准。

设计书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未经批准不得施工,若工作中浮现与设计不尽符合状况时,勘查单位可依照实际状况及时调节,并将调节意见报主管部门批准。

  4.4 

设计书普通涉及下列基本内容和图件

  4.4.1 

基本内容

  a.前言:

涉及目任务,自然地理概况,国民经济建设现状与规划,地质工作研究限度;

  b.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概况及存在重要地质问题;

  c.工作布置及工作办法:

依照设计目与规定,结合工作区详细条件,拟定总体工作布置,详细阐明各项工作布置、工作办法、技术规定、技术办法、工作量及施工顺序、时间安排等;

  d.预期地质成果(涉及专项任务成果);

  e.组织管理及经费预算。

  4.4.2 

基本附图

  a.研究限度图;

  b.工作区建设现状及规划略图;

  c.水文地质略图;

  d.工程地质略图;

  e.工作布置图。

 

  5 

勘查区类型及精度规定

  5.1 

勘查区类型划分:

  a.平原区;

  b.丘陵陵山区:

涉及某些平原和山间盆地;

  c.滨海地区:

涉及沿海岛屿、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山前台地;

  d.岩溶地区;

  e.黄土地区;

  f.冻土地区。

  5.2 

勘查区复杂限度分区;

  5.2.1 

简朴地区

  含水层构造简朴,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清晰,不存在突出环境地质问题,当代地质作用不发育。

  5.2.2 

中档地区

  岩相变化明显,含水层层次多,具备一定规律,地下水化学类型多样,不存在突出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有新构造活动踪迹,当代地质作用不太强烈。

  5.2.3 

复杂地区

  含水层构造复杂,且空间分布不稳定,地下水形成、水动力、水化学规律均较复杂,环境地质问题较多,活动断裂较为明显,当代地质作用广泛发育,已建工程常发生较为严重变形。

  5.3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重要地质问题,可参照表1执行。

  表1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重要地质问题

地质地貌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1.第四系厚度、岩性变化,并拟定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及其岩相变化规律;

2.地貌成因形态类型和形态组合类型及微地貌形态特性、分布、构成物质、形成时代;

侧重调查阶地形态特性、构造与类型,水文网发育变迁,古河床,牛轭湖埋藏谷分布与埋藏状况;

3.新构造运动性质与特性,依照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特性,地貌差别及水热活动等鉴定活动构造

1.查明不同地层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并进行含水层(组)划分;

2.获得重要含水层(组)水文地质参数;

3.查明各含水层(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

4.查明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

5.咸水体空间分布范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接触关系;

6.基本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7.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

1.对30米深度范畴内土体进行工程地质类型划分,分层分段给出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评价地基稳定性;

2.要特别注重对软弱粘性土、粉质土胀缩性土、淤泥质土、易液化饱和土等特殊性质土体调查其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评价对不同构造类型建筑物地基适当性;

3.注意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也许对建筑物影响,评价其稳定性;

4.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震地质资料基本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1.对于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等应进行专门调查,初步查明其分布、规模、限度,分析其主控因素,作出初步评价预测;

2.调查地方病发生及分布范畴,提出防病办法;

3.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续表 

1

1.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组合与变化规律;

2.鉴定测区所属构造体系类型及所在构造部位和各类构造形态特性、产状、性质规模、分布、及其组合关系;

3.着重调查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玄武岩孔洞发育层,围岩接触带、红层、岩溶层等特

征与分布;

4.着重调查各类岩层和各类构造不同部位裂隙发育限度与特性,以及断裂破碎带充填胶结状况;

5.不同岩层,不同地貌形态风化壳发育特性与风化带划分;

6.查明新构造运动分布与特性,依照地震活动性、地貌差别、水热活动等迹象,鉴定活动构造

1.查明不同地层岩性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

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

2.找出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控制限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

3.详细调查风化带蓄水条件,层间水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以及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储水条件;

4.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溶层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和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注意与否有盐卤水分布;

5.注意山区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潜水及承压水调查,查明重要含水层(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

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关系

1.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组工程地质特性,特别要着重查明软弱夹层、含膏盐地层成分、工程地质性质、厚度与分布;

2.调查各类岩体构造面型及其重要特性;

3.依照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物理力学指标和岩体构造类型,进行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

4.查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外动力地质现象分布、规模、发育限度与稳定状况,分析其形成诱发主控制因素;

5.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层地质资料基本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1.着重调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诱发地震等),查明分布、发展限度或规模,产生条件、因素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评价;

2.调查地方病分布范畴、病因,并提出防治办法;

1.查明碳酸盐类地层岩性、厚度及夹层;

2.查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界线及分布范畴;

3.着重调查不同构造单元内岩溶发育差别性;

4.查明各种岩溶地貌形态特性与规模,研究岩溶发育规律与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关系

1.棵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分布和其他各种岩溶水点水位、流量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位置,选取有代表岩溶水点进行连通实验,拟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互相转化条件和补给关系;

2.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位置及埋藏状况或岩溶发育带,圈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承压状态;

3.埋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

分析补给与排泄方式和范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

1.对各类碳酸盐岩层及其夹层,研究其单层厚度、风化限度、岩溶发育状况,构造破碎限度对岩石力学性质影响,并对基本和边坡稳定性作出评价。

如在有利构造条件下,分布稳定厚度较大页岩夹层对防渗效果也应进行研究;

2.着重调查由于水动力条件变化所引起外动力地质现象,如塌陷、地裂、滑坡、岩崩等发育限度、规模及其发展趋势;

3.调查由于矿山开采、地下水开发所引起岩溶地质灾害;

4.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震地质资料基本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1.着重调查重要矿山大型遂道等地下工程产生变形层位、高程构造条件与岩溶水活动作用;

2.调查地下河洪水也许对建筑物影响和沉没范畴;

3.对水库渗漏条件作出评价;

4.岩溶矿区应研究供排水结合也许性;

5.对岩溶地下水污染进行评价;

6.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1.调查滨海地区海岸地貌,第四纪地质以及新构造运动;

2.三角洲形成与变迁,海成阶地特性,海岸线性质;

3.河流冲积层和海相沉积层空间分布位置;

4.沼泽、洼地形成与分布;

5.拟定高潮和低潮时期潮汐界线及影响范畴

1.查明咸淡水分界面以及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分布范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等;

2.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

3.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海水入侵范畴。

潮汐对地下水影响,查明地下淡水富集带

1.各类岩石节理裂隙发育限度,风化限度及风化厚度;

2.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分布、规模、限度等;

3.查明淤泥、流沙层及沼泽分布与工程地质特性;

4.拟定各类岩土体力学强度及土体舶边坡稳定性;

5.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震地质资料基本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1.海水倒灌对水质影响;

2.地下水污染状况和因素;

3.地方病分布、病因及防治办法;

4.地下水过量开采与区域降落漏斗形成发展,地面沉降与塌陷问题影响及防止办法;

5.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评价

1

地质地貌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1.对黄土、黄土状土及其第四纪沉积物划提成因类型,拟定地层层序和地质时代;

2.划分地貌形态类型(黄土丘陵、黄土塬河谷平原—丘间谷盆区)并按黄土下伏岩层种类划分地质构造型;

3.应查明黄土下伏不同步代不同成因类型第四纪沉积物及前第四纪基岩分布,分析基底构造轮廓

1.分析地貌、地质构造基本上,进行地下水类型划分;

2.黄土丘陵区,着重调查支沟沟头掌形地汇水范畴与储水条件及下伏基岩与否分布可供开采含水层;

3.黄土塬区着重调查上层滞水分布下伏第四系含水层埋藏条件与富水性,并理解补给排泄条件;

4.河谷平原重点调查潜水承压水富水性变化及富水地段分布;

5.调查咸水形成与淡水透镜体分布

1.从研究黄土区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入手,着重调查研究黄土湿陷性和水土流失问题;

2.综合考虑与湿陷性关于各种指标并与黄土形成地貌条件密切结合,对一种地区湿陷性进行综合评价;

3.调查研究水土流失发生发展地质环境,侵蚀类型强度,并进行水土流失分区;

4.注意调查谷坡滑坡分布、规模,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

1.注意地方病分布范畴与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关系,探讨致病水水化学标志;

2.注意研究地裂缝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形成、分布与发展趋势

1.查明近年冻上分布规律、特性及成因,注意调查近年片状冻土、岛状冻土分布规律及上部活动层厚度;

2.注意调查河、湖融区及构造融区形成与分布;

3.注意调查冻融产生各种物理地质现象形成、分布

1.查明各含水层(组)水文地质特性、冻土层上水层间水及层下水分布和埋藏条件及其之间水力联系和补迳排条件及水量水质变化;

2.注意调查由冻土层下水或其她承压水出露所形成泉(涉及矿泉与热矿泉水)分布及控制因素等

1.近年冻土季节融化和季节冻结层厚度,拟定冻土上限深度;

2.依照冻土成分、岩性、含水量等进行冻土工程地质分类;

3.注意调查由于地表水、地下水融冻作用对岩石或土层边坡稳定性。

影响;

4.调查各种冻土作用及现象分布,依照物理力学性质评价稳定性

1.对地方病分布、病因进行调查评价,提出防治办法

  5.4 

各类勘查区需完毕基本工作量,应按表2执行。

  表2 

1:

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每百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

项目

地区

地区类型

总观测点数

观测路线间距

m

抽水实验

(占水文地质点)

%

原位测试

水质简分析

水质全分析

(占水样)

原状土样

勘探钻孔数及进尺数

个/m

平原区

复杂地区

80-110

800-1000

20-25

4-6

20-30

30-35

30-60

10-20/1000-

中档地区

60-80

1000-1500

15-20

3-5

25-30

20-40

8-15/1000-1500

简朴地区

40-60

1500-

10-15

1-3

15-30

5-10/800-1200

滨海地区

10-20/1000-1200

8-15/800-1000

5-10/600-800

黄土地区

30-40

15-20/1000-1200

2-4

10-15/800-1000

8-10/600-800

丘陵地区

90-130

500-800

10-15/800-1200

60-90

8-12/600-1000

10-20

6-8/400-1000

岩溶地区

10-15/1000-1600

8-12/800-1400

6-10/600-1000

冻土地区

50-80

35-50

8-10

25-35

-2500

5-8

5-8/400-600

a. 

本着充分运用前人资料原则,所规定工作量指标应涉及符合质量规定已有各项工作量在此基本上,再补充设计布置各项工作;

  b. 

勘探孔涉及水文地质钻孔、工程地质钻孔,两者所占比例可依照勘查区内详细规定与研究限度差别拟定;

  c. 

勘查区进行了遥感图象解译,并获得预期地质效果者,野外测绘工作量,可按规定指标减少30%-50%;

  d. 

总观测点数应涉及地质地貌点10%,水文地质点40%,工程地质点30%,环境地质点20%左右,依照工作区状况灵活掌握;

  e. 

1∶10万综合勘查可按表2工作量减少60%进行。

  6 

综合勘查技术规定

  6.1 

遥感解译

  6.1.1 

1∶50000综合勘查应充分应用遥感图象进行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解译。

遥感图象普通应用航空象片与卫星象片为主,有条件时可进行红外扫描或多光谱照相。

  6.1.2 

遥感解译基本规定

  a. 

进行象片质量鉴定,收集不同地质体光谱特性资料,建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

以不同步间大比例尺航空象片为主,结合应用不同波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