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安福县届高三第三次周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5896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安福县届高三第三次周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西省安福县届高三第三次周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西省安福县届高三第三次周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西省安福县届高三第三次周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西省安福县届高三第三次周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安福县届高三第三次周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西省安福县届高三第三次周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安福县届高三第三次周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安福县届高三第三次周练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5.“劳动者把他们自己分成什么宁波帮、广东帮、江北帮等等是不行的。

这是把自己分裂的办法,怎样能拿着这种团体来和资本家奋斗呢?

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成一个产业组合。

”这种主张最可能出现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6.2015年2月6日是美国已故总统里根诞辰104周年纪念日,出于对奥巴马政府的不满,美国民众掀起一股怀念里根的热潮。

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时曾有一句名言:

“就目前的危机而言,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加强金融救市B.提高福利,加强经济干预

C.减少税率,缩减政府开支D.提出知识经济口号

7.1971年,苏、美、英、法四国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协定,承认西柏林不是西德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也肯定西方三国在西柏林的权利和责任。

下列史实与上述做法本质完全相反的是()

A.《马关条约》后日本归还中国辽东B.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

C.英俄支持阿古柏政权D.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8.从不同美术流派的表现手法角度看,画作《阿维尼翁的少女》(如图)的表现手法最接近于名画()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9.下面是二战前后国际货币体系(经济体系)示意图。

由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

A.美元偶然地充当了世界货币

B.国际货币体系转向以美元为中心

C.国际货币关系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D.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新特点

10.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它给中国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

A.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没有制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D.没有坚持工人阶级对于革命、尤其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11.“(它)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

”这里的“它”指的是()

A.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B.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12.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指出: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而且也不在其他各大城市,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它反映了

A.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D.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杰克·

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1750-1900年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3.1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

材料三: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

……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1500年前后,引领世界的是哪个地区?

以中国宋代经济和科技为例,各列举1项引领世界的成就?

(6分)根据材料二,指出1750-1900年欧洲和中国的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13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6分)

14.(12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与战争,我们应以史为鉴。

阅读图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院日本对华采取一系列强硬举动凸现军事色彩。

据日本共同社1月16日披露的日本防卫厅应对西南岛屿“有事”的对策方针中,钓鱼岛竟然被包括其中。

在这份名为《日本西南诸岛防御计划》的文件中,假想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日本自卫队如何保卫九州以南和中国台湾以北1200公里范围内分布的大小岛屿,其中包括保卫钓鱼岛。

“与其说是保卫,不如说是霸占,试图给人造成一种名正言顺的假象”,一位日本问题专家说。

(1)图一、图二揭示了什么历史信息?

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概括说明图三、图四的历史场景对中国政局产生的不同影响。

(3)图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分析日本的野心。

有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归属问题,早在二战中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已作了明确规定,请回答该会议召开的时间、名称及具体规定。

(5)你对中日关系的发展有何重要认识?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日本传统上认为,教育是一项与仁和孝同等重要的德行。

因此改革者们一直把设立新学校置于明治政府的任务清单中。

阅读下列材料:

高考资源网

材料一在德川统治之下,公卿和武士,以及众多凭借财富(如果不是凭借其地位)而处于统治阶级外围的人,都接受过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训练,且往往相当周详的训练。

少数人,特别是德川统治较晚的时期,在接受上述训练之外,又学习了另外一些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价值的知识,即所谓“兰学”;

……这一切为创造一个现代国家提供了坚实基础。

——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材料二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兴其业,以遂其生者,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长其才艺又非学不可。

自为日常之用的语言、写作和计算,到为官、为农、为商、为匠、为工等各行各业必需之知识,……事实上对于人类所有的职业而言,无一业无需求学……为此,知识乃是立身之本。

——日本《教育法》(1872年9月5日颁布)

材料三对比中日两国维新的背景你会发现,“教育程度”似乎决定了维新的成败。

教育,在维新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到了江户时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百日维新之时,梁启超曾经评论说,中国科举网尽举国上下之人才,专事空疏无用之学,使学生“悉已为功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鬻身灭顶,不能自拔”。

——苏静主编《知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在教育训练上有何变化?

(2分)

(2)据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人们对“知识”有何新的认识?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治政府在“文明开化”方面的具体举措。

(3分)

(3)据材料三,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中国维新变法中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有何建议?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拥有选举权的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了政权,虽然工人、贫民的选举权受到种种限制,但是也有选举权,妇女是在20世纪初期才获得选举权,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

2.【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及理解分析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徽戏、

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A与题意无关,C只强调了继承,没有体现吸收借鉴,D表述不准确。

故选B。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京剧的发展特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①②④是对的。

③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所以选B。

4.【答案】D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一国两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ABC项都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D。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的理论

5.【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工人运动。

从材料内容看,主张劳动者联合起来同资本家进行斗争。

依据所学,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革命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则是采取争取资本家支持的和平改造方式,故B、C、D与题意不符。

中共一大明确规定党的纲领是无产阶级以暴力推翻资本家的统治,符合题意。

所以A项正确。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中共的成立·

工人运动

6.【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8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里根总统就任的宣言“就目前的危机而言,政府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是指为了缓解经济“滞涨”,应该减少政府干涉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恢复自由主义,为此应该采取减少税率,缩减政府开支的办法,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与上述题意不符。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7.【答案】D

根据题意,“苏、美、英、法四国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协定,承认西柏林不是西德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也肯定西方三国在西柏林的权利和责任”,实际上是分裂德国,阻挠德国的国家统一;

而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却是采取和平的方式维护国家的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

8.【答案】D

【解析】《阿维尼翁的少女》是立体主义。

A是浪漫主义;

B是现实主义;

C是印象主义;

D是立体主义。

故选择D。

9.【答案】A

【解析】战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并非偶然,而是由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的。

10.【答案】D

整体感知题干,明确它强调的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联系所学知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因此本题符合的只有D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国民革命运动。

11.【答案】B

从题干中的经典力学的经典著作,故B项正确;

A.C项是生物学的著作,故A.C项错误;

D项是物理学著作,但不是经典力学的代表作品,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代物理学·

牛顿经典力学

12.【答案】D

题目中声明强调““中国持久抗战……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体现了国民党号召全国思众奋起抗日的决心,A项题目材料无法直接说明,B,C两项表述有违史实。

故选D。

抗日战争。

13.【答案】

(1)亚洲与中东国家(2分,亚洲和中东国家,各给1分)成就:

经济:

使用纸币;

打破坊市界限;

出现夜市、晓市、草市;

海上贸易繁荣;

冶铁技术(煤冶铁、焦炭冶铁);

制瓷等。

(2分,任答一点)科技: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等。

(2分,任答一点)趋势:

欧洲:

上升(或增长)(1分);

中国:

下降(或由升到降)。

(1分)

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与完善。

(2分)对外殖民扩张;

进行两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分,任答一点)启蒙运动;

自由主义思想;

近代科技的发展。

(2分,任答一点)中国:

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

遭受西方侵略。

(2分,任答一点,答闭关锁国政策给1分;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分,任答一点,答重农抑商给1分)思想控制,如理学仍占统治思想地位、科举制、近代科技的落伍。

(2分,任答一点,答文字狱给1分)

(2)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经济遭到破坏;

政治: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受到威胁;

国际:

各国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恶化;

思想: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破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信仰危机;

现代主义文学兴起。

(6分,任答三点)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500年前后,引领世界的地区是亚洲与中东国家,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宋代经济可以举纸币、夜市、海外贸易等等例子均可。

科技可以举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等均可。

1750-1900年欧洲和中国的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的发展趋势可以很容易就可以概括出欧洲上升、中国下降,此问并不是难题。

1750-1900年时间跨度是非常大的,所以欧洲上升的原因是很多的,应该包括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与完善、欧洲的对外殖民扩张、欧洲进行过两次工业革命、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近代科技的发展等等相关的因素。

而中国主要从鸦片战争之前仍然坚持封建制度,鸦片战争之后则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列强的世界市场,世界制造业产量的份额必然会下降。

(2)“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是侧重于回答经济危机,材料三中的“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也能证明这一点,所以主要是回答出经济危机即可,但是经济危机必然会导致政治危机等等,然而在同时代苏联的经济建设的辉煌成果则反过来也能证明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的确是“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宋代经济和科技;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1750-1900年欧洲和中国的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的发展趋势及原因、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是“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14.【答案】

(1)图一、图二反映了中日两国关系密切。

与中国的交往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图三历史场景的影响: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图四历史场景的影响:

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中国面临着两条不同道路的选择。

(3)原因: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4)日本企图占领我国的钓鱼岛,并显示其势力。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台湾和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5)和平友好的交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侵略战争只会给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中日两国应该以史为鉴、正视现实。

本题为图片型史料分析题,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泛,主要考查学生以图析史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问题设置明确,难度不大。

本题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中日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查。

中日关系既有友好交往,也有摩擦和战争,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图片,明确图片所蕴涵的历史信息,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然后以所学知识为依托,灵活作答。

15.【答案】

(1)变化:

由统治前期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到晚期开始逐渐学习西方的“兰学”。

(2)认识:

公民道德养成和知识学习、技术训练相结合;

(2分)(注:

若答到“修身、开智、长其才艺相结合”给1分)。

知识乃立身之本(或知识需要的普遍性)。

举措:

设立文部省;

颁布《学制》;

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近代学校体制;

招聘大批外籍教师任教;

设立各种专业技术学校等等。

(2分,任意两项)

(3)问题:

教育上仍实行科举制,读书人为功名所束缚。

(4)建议:

要善于吸纳外国先进教育经验;

要重视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要普及国民教育;

要真正将知识学习和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2分,任意两点)

(1)本题主要考查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在向外学习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变化。

回答时主要结合材料“……都接受过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训练,且往往相当周详的训练。

”归纳其变化。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治维新的掌握情况。

回答前一问时主要依靠材料,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如材料“……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长其才艺又非学不可。

自为日常之用的语言、写作和计算,到为官、为农、为商、为匠、为工等各行各业必需之知识,…………为此,知识乃是立身之本。

”后一问学生联系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的措施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日两国维新变法的分析与理解。

结合材料“……到了江户时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百日维新之时,梁启超曾经评论说,中国科举网尽举国上下之人才,专事空疏无用之学,使学生‘悉已为功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鬻身灭顶,不能自拔’”归纳中国存在的问题。

(4)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概括、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回答时学生要自圆其说。

需注意结合中日两国历史上的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以及现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经验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归纳总结解答。

日本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的局限、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