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风浪流等海洋水文要素特征分析Word格式.docx
《黄渤海风浪流等海洋水文要素特征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渤海风浪流等海洋水文要素特征分析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cute;
smarineconstruction,in-depthunderstandingofhydrologic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ofmarine,providesecurityisimminentforOceanEngineering.Inthisstudy,theoceanenvironmentintheBohaiSeaandYellowSeasuchasseasurfacewindfield,wavefield,Tidalcurrent,fog,salinity,SeaSurfaceTemperaturewereanalyzed,whichcanprovideguidanceto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navigation,marinesecurity,oceanengineering,oceanenergy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resources.
Keywords:
BohaiSeaandYellowSea;
seasurfacewindfield;
wavefield;
Tidalcurrent;
fog;
salinity;
SeaSurfaceTemperature
1引言
海洋是人类最大的资源宝库,又是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主要战场,既关系到国家安全战略,又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1-5],“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6]。
海洋防卫力量,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空间,海洋开发和管理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海和二岛链海域对我国在航海、渔业、军事、矿物勘探、海洋工程等诸多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开发利用海洋,必须充分了解海洋水文环境特征,做到“开发利用海洋,评价和规划先行”[7-13],方可有效避免盲目开发。
海洋水文环境对军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对舰船自身船体及操纵的影响、登陆作战、导弹击水概率、舰炮射击精度、布设鱼水雷、舰载机的起降、反潜、海上搜救、非战斗减员(人员晕动病)、潜艇航行安全、隐蔽、潜坐、通信、补给等诸多方面[14-22],海军尤其关注海表风场、海浪场、潮汐潮流、海雾、盐度、SST(海表温度——SeaSurfaceTemperature)等要素。
本文根据日常保障经验,结合相关理论,对黄渤海的海洋水文特征进行分析,为防灾减灾、航海、海洋水文保障、海洋工程、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黄渤海地理特征
渤海(BohaiSea):
位于大连西边,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海域面积7.7万km2,平均水深18m,最大水深85m,小于30m的范围占总面积的95%,海底平坦,多为泥沙和软泥质,地势呈由三湾向渤海海峡倾斜的态势。
渤海背靠我国心脏地区,是京津的门户,在国防上有极重要的意义。
渤海海峡(BohaiStrait):
辽东半岛老铁山和山东半岛蓬莱角之间,南北相距57nmile,其间南北纵列40多个大小岛屿,在岛屿之间形成了8条宽窄不等的水道。
这些水道经过潮流长期的反复来回冲刷,被切割的又陡又深,海峡中间经常是狂风劲吹、白浪滔天。
庙岛群岛散布于海峡之中,把渤海海峡分成八个主要水道。
各水道的宽度和深度都不一,但总的来讲,北面的宽而深,南面的窄而浅。
渤海海峡北面的老铁山水道,是外海水进入渤海的主要通道;
而南面的水道是渤海水流出渤海的主要通道。
由于渤海海峡的地形复杂,这里的水文气象状况也很复杂。
黄海(YellowSea):
东依朝鲜半岛,北靠辽东半岛,西连渤海和山东,苏北海岸,南面以长江口与济洲岛南端的联线与东海为界,黄海后方为京津、华北、东北等重要政治经济区,海域面积38万km2,平均水深44m(北黄海平均深38m,南黄海平均深46m),由东南向北逐渐变浅,近岸水深多在60米以内,唯南黄海中央及东南水深在80米以上,最大深度位于济州岛北侧深140米。
黄渤海深浅不一、海底地形复杂,海洋水文保障难度较大。
3海洋水文特征
3.1海表风场、海浪场特征
利用1999年8月至2009年7月的QN混合风场,统计了黄渤海的海表风场特征。
QN(QuikSCAT/NCEP)混合风场是对卫星散射计(QuikSCAT)观测数据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分析数据进行时空混合分析的结果,其空间范围为:
88°
S~88°
N,0°
E~360°
E,时间范围从1999年8月至2009年7月,其空间分辨率为0.5°
×
0.5°
,时间分辨率为6小时。
QN风场具有很高的精度和时空分辨率,常被用作模拟天气过程的驱动场。
经验证表明,Zheng等模拟的中国海海浪数据具有较高精度,本文利用Zheng等模拟的海浪场数据,统计了黄渤海的海浪场特征。
风向、波向:
春季,黄渤海温带气旋活动频繁,风向不稳定,风浪浪向分布散乱,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偏南向浪增加很快,偏南向浪总频率逐渐大于偏北向浪总频率。
黄海中、南部海域仍有较多的偏北向的风浪,北向风浪频率为15%-20%。
夏季,受来自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
渤海由于地形影响,东南季风不太明显。
渤海北部海域以南一西南向浪为主,频率最大达26%,偏南向浪(东南至西南,下同)的总频率为35%--50%。
渤海南部海域以东南一南向浪为主,频率为25%,偏南向浪的总频率为35%-40%。
黄海受来自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明显,以南一东南向浪为主,南一东南向浪频率最大达30%-35%,黄海偏南向浪的总频率为40%-55%。
秋季,同春季一样,渤海和黄海浪向分散,渤海及黄海北部仍以偏南向浪为主,频率在16%-25%之间,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已开始转向为北向浪为主,频率较小,在15%-20%之间,黄海中、南部海域已开始转向为北向浪为主,频率在20%--30%之间。
冬季,渤海以北向浪为主,北向浪的频率为25%,渤海北部海域东北向浪为次,渤海南部海域西北向浪为次,频率均为16%。
渤海偏北向浪(东北至西北,下同)的总频率为45%。
黄海以北向浪为主,频率为30%,黄海北部海域以西北浪为次,黄海中、南部海域以北北东向浪为次,频率均为20%~25%。
黄海偏北向浪的总频率为55%。
中国海海浪波高波向的季节特征请见图1a-图1e。
有效波高(SWH——SignificantWaveHeight)、海表风速:
渤海和黄海月平均波高变化在0.5--2.0m之间,基本特点是冬季高,秋季次之,春、夏季最小。
渤海冬季月平均波高最大为1.5m,夏季月平均波高最小为1.0m。
黄海北部冬季月平均波高最大为1.5m,夏季月平均波高最小为0.5m。
黄海中部冬季月平均波高最大为1.8m,夏季月平均波高最小为1.0m。
黄海南部冬季月平均波高最大为2.0m,夏季月平均波高最小为l.0m。
海表风速的分布特征与有效波高分布特征较为相似。
波周期:
渤海和黄海月平均周期变化于2.3-7.0s之间。
基本特点:
黄海南部月平均周期大于渤海和黄海北部月平均周期。
渤海冬季月平均周期最大为3.8s,夏季月平均周期最小为2.5s。
黄海北部冬季月平均周期最大为5.4s,夏季月平均周期最小为2.3s。
黄海中部冬季月平均周期最大为4.9s,夏季月平均周期最小为2.9s。
黄海南部冬季月平均周期最大为7.0s,夏季月平均周期最小为3.3s。
为了便于观察,波高以背景色表示,波向均取矢量箭头,波高单位:
m
Fig.1ChinaSeawavefieldinspring(a)andautumn(b),significantwaveheightunit:
m
3.3海雾
我国沿岸海域的海雾,总的趋势是北多南少。
年平均有雾日数:
黄海和东海较多,渤海和南海一般较少。
辽东半岛东部、山东半岛的成山头至青岛、长江口至福建北茭和琼州海峡一带为多雾区,其中成山角年均雾日为83天,最多一年达96天,最长连续雾日有长达27天的记录,有“雾窟”之称。
黄渤海的海雾又以平流雾出现频率最高,辐射雾次之,其次是蒸发雾,冬、春季和夏初,沿岸多海雾,尤以7月最多。
3.4潮汐潮流
潮汐:
黄渤海的潮汐主要是太平洋的潮波传入所产生的,在受到各海区的地转和地形的影响下,产生各自的潮波系统。
渤海,只有秦皇岛和黄河口附近为正规全日潮,其外围环状区域为不正规全日潮,此外的大部分海区均为不正规半日潮。
潮差大多为2-3m,渤海海峡区平均为2m左右。
沿岸平均潮差以秦皇岛附近最小,不到2m。
最大在辽东湾顶,营口达5.4m,其次在渤海湾顶,塘沽达5.1m。
黄海,除成山头以东、海州湾和济州岛附近为不正规半日潮外,大部分海区均为正规半日潮。
潮差一般是海区中部小而近岸大,东岸一般又比西岸大。
朝鲜半岛的西侧,潮差一般为4~8m,最大在仁川附近,可达11m,是世界有名的大潮差区。
中国大陆沿岸潮差一般为2~4m,成山头附近最小,还不到2m。
然而西岸也有潮差较大之处,例如掠港至小洋口一带,平均可达3.9m以上。
潮流:
潮流的大小与潮差成正比,黄渤海除个别地方外,都是半日潮流和不正规半日潮流,渤海潮流的流速一般约1-2节,葫芦岛、秦皇岛及登州头附近为2.5-3节,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近岸最大潮流流速可达6.3节。
黄海潮流多为回转式,海区中央流速小,约l节,近岸大,而东岸又比西岸更大。
我国沿岸在2节左右,个别地区达3节,最大流速出现在成山头附近,可达3-4节。
为了便于观察,流速以背景色表示,流向均取矢量箭头,流速单位:
m/s
Fig.4CurrentintheChinaSeainApril,unit:
m/s
3.5盐度、SST
中国海表层海水盐度主要受大陆径流、外海流入的高盐海水的影响,其次是蒸发、降水量等的影响,渤海年平均盐度值约为30,黄海约为31;
渤海海域SST的年平均值约为12℃,黄海约16℃。
4展望
海洋水文环境研究是一项长远、意义重大的工作,“开发利用海洋,评价和规划先行”,避免盲目开发,深入研究我国近海乃至整个全球海域的海洋水文环境特征,可为防灾减灾、航海、海洋水文保障、海洋工程、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我国“由黄水迈向蓝水”。
参考文献:
[1]郑崇伟,潘静,田妍妍,等.全球海域风浪、涌浪、混合浪波候图集[M].北京:
海洋出版社,2012.ZHENGChong-wei,PANJin,TIANYan-yan,etal.WaveClimateAtlasofWindSea,SwellandMixedWaveinGlobalocean[M].OceanPress.2012.
[2]郑崇伟,苏勤,刘铁军.1988-2010年中国海波浪能资源模拟及优势区域划分[J].海洋学报,2013,35(3):
104-111.
[3]郑崇伟,林刚,邵龙潭.1988-2010年中国海大浪频率及其长期变化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3):
395-399.
[4]ZHENGChong-Wei,ZHUANGHui,LIXi,etal.WindEnergyandWaveEnergyResourcesAssessmentintheEastChinaSeaandSouthChinaSea[J].ScienceChinaTechnologySciences,2012,55
(1):
163-173.
[5]ZhengChong-wei,PanJing,LiJia-xun.AssessingtheChinaSeaWindEnergyandWaveEnergyResourcesfrom1988to2009[J].OceanEngineering,2013,65:
39-48.
[6]ZHENGChong-wei,LIXun-qiang.?
Long-TermTrendofSeaSurfaceWindSpeedand(WindWave,Swell,MixedWave)WaveHeightinGlobalOceanDuringtheLast44Years[J].ActaOceanologicaSinica,inpress.
[7]郑崇伟,李训强,潘静.1957-2002年南海——北印度洋海浪场波候特征分析[J].台湾海峡,2012,31(3):
317-323.
[8]郑崇伟,潘静.全球海域风能资源评估及等级区划[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3):
364-371.
[9]郑崇伟,李训强.基于WAVEWATCH-III模式的近22年中国海波浪能资源评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11):
5-12.
[10]郑崇伟.基于CCMP风场的近22年中国海海表风场特征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34(3):
41-46.
[11]郑崇伟,张霞.基于WAVEWATCH-III模式的近10年南海波候统计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34
(1):
48-55.
[12]郑崇伟,李训强.基于WAVEWATCH-III模式的近22年中国海波浪能资源评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41(11):
5-12.
[13]郑崇伟,郑宇艳,陈洪春.基于SWAN模式的近10年南海北部波浪能资源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6
(2):
54-59.
[14]郑崇伟.西沙海域波浪能、风能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C].海洋经济发展与海岛保护,北京:
海洋出版社,2011.400-415.
[15]郑崇伟,刘志宏.永暑礁附近海域波浪能资源研究[J].军事气象水文,2012,6:
16-19.
[16]郑崇伟,刘志宏.钓鱼岛、黄岩岛海域风能及波浪能开发环境分析[J].海洋预报,录用待刊.
[17]郑崇伟,刘志宏.钓鱼岛、黄岩岛附近海域风、浪特征分析[J].军事气象水文,录用待刊.
[18]郑崇伟,周林,刘志宏.近45年大西洋波候统计分析[J].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2011,34
(2):
50-53.
[19]郑崇伟,周林.近10年南海波浪特征分析及波浪能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2,33(8):
1349-1356.
[20]郑崇伟,周林.西沙、南沙海域波浪及波浪能季节变化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11,29(4):
419-426.
[21]郑崇伟,林刚,孙岩,等.近45年太平洋波浪特征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2,31(6):
6-12.
[22]郑崇伟,林刚,孙岩.近22年南海波浪能资源模拟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12,31(6):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