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中江苏文化产业路在何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5585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风暴中江苏文化产业路在何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金融风暴中江苏文化产业路在何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金融风暴中江苏文化产业路在何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金融风暴中江苏文化产业路在何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金融风暴中江苏文化产业路在何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风暴中江苏文化产业路在何方Word文件下载.docx

《金融风暴中江苏文化产业路在何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风暴中江苏文化产业路在何方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风暴中江苏文化产业路在何方Word文件下载.docx

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应充分发掘江苏文化资源蕴藏着的巨大潜力,统筹规划、科学开发,提高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利用效率。

依托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以影视、动漫等内容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

要对江苏地域内的历史人物、传说、民俗、手工技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地方戏曲等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再为这些资源注入当代元素,让资源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一种相互融合、相互接纳的互动关系,从而构成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再通过相关或系列资源的相互补充与烘托,最终成为具有完整市场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民间文化是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独具文化个性的区域特色文化。

这些民间文化资源永远不会贬值,反而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升值。

经过巧妙的文化创意和相关资源的整合,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

要打破部门与区域之间行政分立、资源分割的局面,充分利用以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多媒体综合平台,推动影视、出版、电子网络产业和产品结构层次不断提升,以此推进全省“大文化”概念层面上的文化资源数字化,扶持开发反映江苏文化传统和特色优势的数字类、电子出版类文化产品,加快信息技术对出版、影视、音像等行业的改造和升级。

依托物质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乡、名村、名馆、名山、名水、名园的建设,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做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共同发展。

四、打造江苏文化产业大型航母。

要应对金融风暴,就要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省级文化企业集团。

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文化产业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打造江苏的文化产业“航母”,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打造文化产品销售领域的“旗舰”。

毋庸置疑的是,金融风暴肯定会对江苏省文化产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

文化企业有必要做好长远的应对准备,以积极的姿态和必胜的信心来应对这场风暴,共克时艰,迎接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

摘编自2009年2月17日《文化发展论坛》

 

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何去何从

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会产生一些冲击和影响,但从中长期的发展来看,经济危机将推动中国经济加速转型,有助于文化产业发展宏观环境的改善。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负面影响有限

首先,从资本投入方面看,我国不同经济部门对外开放程度不同,凡是开放程度较高的领域,都可能受到国际资金链的影响。

但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有限开放的产业,跟国际市场的关联度不高,很多领域是限制准入的,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受外资影响不是特别大。

其次,从需求面看,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一直在高位运行,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转型一直未能实质性推动,导致内需不振,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而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近年来本就启动不足。

实际上文化产业对消费环境的敏感度较低,对体制和政策环境敏感度较高。

因此,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相比较其他产业,经济危机对文化消费的直接影响有限。

第三,从出口面看,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来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但总体上还不是一个出口依赖型产业,相比较其他行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小。

即便是与国际市场关联度较高的部分,也主要涉及目前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比较小的门类。

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新发布的《2008创意经济报告》的数据,中国出口文化产品的前3项分别是“新媒体”“设计”以及“艺术和工艺品”,目前显示受到冲击不大。

金融危机正在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转型

当然,经济危机肯定会使一些文化产业门类的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倒退,但是不同的领域还会有所不同。

出版和广电等传媒领域受到的冲击会比较大,这是因为传媒业对广告依赖程度高。

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汽车、房地产等行业经营状况迅速恶化,业绩大幅下滑,大大减少了广告的投放量,已经造成了传媒广告业务的缩水。

但是数据也显示,由于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提速,新媒体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获得突破,广告投放的方向在发生重大转移,新媒体广告量在迅速提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正在出现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媒体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电影业受到的影响会小一些,因为以票房为主的电影业跟新闻出版业不同。

经济危机对电影业的影响是,一方面人们需要看电影以舒缓心情,另一方面又不能支付过高的票价,于是,好莱坞“豪华大片”的商业模式将会遭遇市场的冷落,降低票价走大众化路线,将获得新的发展生机。

演艺业受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由于旅游业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大规模营利性的“商演”会减少,但是多样化的群众性演出活动会增加,搞好了甚至会摸索出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形成新的演出市场格局,甚至可能将演艺业推向一个真正的大众消费时代。

艺术产业情况有待进一步评估。

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都传出艺术画廊经营困难,缩小规模以至于撤出“园区”的消息。

可以认为,在经济危机冲击下,艺术品市场正在挤出泡沫、趋于理性。

以改革和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金融海啸来袭,国家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转型措施。

所以2009年中国注定要转型,而转型的方向是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

因为启动内需肯定就会启动文化消费市场,再加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本身就会改善老百姓不良的消费预期,释放出被压抑的消费潜力。

因此,在中长期的发展阶段里,文化产业有比之前10年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在此次危机中,那些劳动密集型、低成本竞争的中小企业,会有相当一部分退出市场,而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会获得发展机会。

可以想象,这个时候是需要大量文化创意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的,如广告服务、品牌服务等,文化产业在加盟传统产业的方向上会有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可供消磨的时间多了,愿意花时间去进行文化消费以调适心情的人数增加了,但是口袋里的钱却少了。

这实际上是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的好时机。

经济危机之下,企业赚钱的机会少了,正好可以放下投机营利的浮躁心态,多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做一些内容原创的工作,这将会推动文化产业在业态上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真正成为一种大众消费的产业。

金融危机已经显示出来的一个重大迹象是,国际文化产业分工链条可能重组,既定的利益格局可能出现重大调整。

本次金融危机中,以好莱坞为中心的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受到冲击,掀起了新一轮兼并重组浪潮,这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迅速成长并走向世界的好机会。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企业出国去购买好莱坞的优质文化资产,这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开始超越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阶段,进入文化资本走出去的新阶段。

摘编自2009年2月2日中国文化网

金融危机之际正是文化雄起之时

文化产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文化产业既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在经济萧条或金融危机时期,文化产业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带来多重效应。

第一,文化产业是刺激消费的着力点。

文化消费通常需要两个条件:

足够的金钱和一定的时间。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过于忙碌而无法潜心消费有内涵的文化产品。

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可供消磨的时间多了,愿意去进行文化消费以调适心情的人数必然增加。

尤其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调整萧条时期,人们的物质消费会抑制,而精神消费会膨胀。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转型措施,转型的方向是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

因为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本身就会释放出被压抑的消费潜力。

第二,文化产业是扩大投资的增长极。

文化产业就其本义而言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

但是由于我们在概念理解上的狭隘性和行业管理上的分割性,对其后一种功能长期以来认识不足,使得文化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

金融危机中,那些劳动密集型、低成本竞争的中小企业,会有一部分退出市场,而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将获得发展机会。

因此,文化创意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就有了市场,随之推出新项目、带来新投入。

第三,文化产业是凝聚精神的粘合剂。

在经济萧条时期,国民的自信心与凝聚力是保持社会稳定大局、实现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因素。

正因为如此,各级都反复强调要坚定信心。

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有力扶持,繁荣文化艺术,丰富文化产品,往往会具有满足精神需求、消除焦虑、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共渡时艰的显著效益。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购买商品已不是购买纯粹的生活必需品,而是越来越多地购买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甚至花钱购买一种气氛、一个符号。

同时,人往往在金融危机的时期,摒弃浮躁,反思现实,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灵感,催生出伟大的文化精品。

第四,文化产业是提升发展的推动力。

文化产业既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也是一种发展的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确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高地”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又在“文化经济高地”展开了博弈。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调整,在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上开辟新的路径。

同时,也为文化产业“走出去”占领国外市场创造了条件。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城市品牌的确立找到载体和依托。

浓厚氛围 让文化产业在“寒冬”中升温

长期以来,在资本要素与文化产业之间有一层窗户纸,因为情况不明朗和积累不充分,资本不敢贸然进入,所以尽管谁也不否认文化产业有前途,但是谁也不肯拿出钱来推动和培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提振信心、拉动内需的突破口,给予扶持和引导。

一是提升认识高度。

文化产业是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在经济萧条时往往需求更大。

立足转型 让文化产业在创新中提质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带来发展的转型。

就文化产业而言,在创新中寻求突破,是一种必然选择。

要针对金融危机下的市场需求,推出核心产品,打造文化精品,克服“叫好不叫座”的老毛病。

二是以新业态拓展。

在经济萧条时期发展文化产业,应尽量往高端走、往上游走。

尤其是以智力、智慧为卖点的创意产业,要抓紧研究布局、适时有序推进。

三是以新技术嫁接。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即便是金融危机时期,仍然大有市场。

拓展平台 让文化产业在聚集中激活

就文化产业而言,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讲究聚集效应,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尤其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更要注意文化要素、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聚合。

通过构筑相应的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信息平台就是要利用互联网这个“地球村”,进行网上宣传、网上展览甚至网上交易。

落实项目 让文化产业在增量中扩容

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项目运作。

在通货膨胀、紧缩银根的时候,我们很多文化产业项目等了多年、放了多年、争了多年,迟迟不能启动。

在经济萧条时期,条件成熟的项目,应赶快上;

已经启动的项目,应抓紧建;

正在酝酿的项目,应全力争。

应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视野,真正做到有位置、有部署、有奖惩。

要着力破解融资难,实行政府扶持、银行融资、资本运作多条腿走路。

建立政企、银企战略合作投融资平台,发挥引导资金和担保机制的作用,撬动民间资本、风险资本投入文化产业

摘编自2009年2月13日《长沙晚报》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形势的总体判断和前景预测

  调查显示:

尽管金融危机对个别环节、个别行业、个别机构有强烈冲击,但它对中国国内文化产业的影响总体不太明显。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从整体来看,由于我国政治环境的稳定有序,宏观调控的正确有力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健安全,我国经济的基本面良好,我国经济上升态势依然明显。

这就决定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不会太大。

  第二,金融危机影响文化领域相对滞后,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影响尚待显现。

金融危机的性质决定了受其影响较大的必然是金融以及与金融关联度高的房产、汽车等行业,而对文化领域的影响具有延后性。

  第三,近年来我国在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迎来了“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空前增强,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大大提升。

  第四,国际金融危机于2008年9月全面爆发后,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神七顺利升天、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带动下,我国整体社会文化氛围积极向上,提升了国民文化消费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从1929、1997年金融危机等历史经验来看,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有一个先抑后扬、先损后益的过程。

如果世界金融危机持续蔓延,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可能受到相对明显的冲击。

此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的变化将带来文化产业内生性增长,各种反金融危机力量的介入也将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从调查的情况看,人们的某些文化消费欲望萎缩,部分机构对前景表示担心与焦虑,若没有很好的引导机制,或可演变成集体性消极心理,影响文化生产与消费。

虽然金融危机的发展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对中国文化产业来说,总体上仍将是机遇大于挑战。

这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中国经济仍会相对高速增长,这保证了我国文化市场还会继续扩大,公民文化消费能力还会增强;

其次,从逻辑上说,发展文化产业符合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原则。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文化产业在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体战略中的地位可能提升,得到的支持力度可能更大。

  在非常时期,面临非常机遇,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非常思维。

应该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

在因金融危机而加快了我国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跨界域全面整合资源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可研究设立全国性的部门间统筹协调机构,以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有效整合资源,提高产业发展效率。

可加快中国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的建设,研究解决类似机构在海外布局时遇到的政治障碍、海外干部派遣的人事待遇等问题;

利用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发挥其国际化背景的优势,为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助力;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切实防范投资境外文化企业带来的国有资产监管失位乃至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摘编自2009年2月10日中华传媒网

金融危机对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也带来新机遇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金融危机对全球文化领域的影响逐渐显现,湖南省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各地文化发展程度、市场格局不同,对各地文化领域影响范围和深浅也各异。

美国文化领域受影响最直接也最大,欧州及亚太地区则次之,到湖南则影响有限。

如2008年湖南文化产业仍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超过全省经济总量12.8%的增速。

可以说,金融危机下湖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

 文化消费总需求有可能逆势上扬。

居民对经济预期的信心不足将导致消费总量下降,但由危机蔓延带来情绪低落消沉也可能使人们转向从文化精神产品中寻求慰藉,虽然高档文化休闲、旅游等消费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对家庭娱乐和大众休闲等消费可能是利好,并可能刺激网络、数字电视等业务的增长。

金融危机下人们对经济信息的关注和对金融危机解读的认知感将有可能形成新的需求增长点。

金融危机下造成的人们心理安全感缺乏将迫使人们更加重视学习,也可能形成新的需求增长点。

另外,经过长期的消费习惯培养,成熟的观众群将使一些行业保持惯性的增长。

如电影产业,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年20%以上的速度逐年增长,2008年增长速度依旧在20%以上,年度票房将突破40亿大关。

据湖南市场了解,9月份以来,票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30%左右。

 金融危机下媒体融合将加速。

虽然媒体融合是一种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金融危机下,各企业的“求安”心理有可能驱使不同媒体、渠道联合形成优势互补,抱团过冬。

12月22日消息,新浪将增发4700万普通股用于购买分众传媒旗下的分众楼宇电视,框架广告以及卖场广告等业务相关的资产;

出版湘军与电视湘军联姻成立“经世图书出版研发中心”。

另外,金融危机下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将增加,并且希望在任何时刻都能得到信息,也可能促使不同媒体之间联手谋求共赢。

  金融危机有可能加速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下,市场中“马太效应”显现,使优势品牌实现跨地区,跨媒体扩张成为可能。

“马太效应”就是指市场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客观规律,它在经济下滑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与大多数网络媒体在金融危机下不同程度裁员相反,网易、XX、腾讯等国内一线互联网企业则纷纷搭台大规模招人。

CTR市场研究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内地广告市场投放总额达到3200多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3%。

 文化领域有可能成为新的“吸金池”。

由次贷问题引起的金融危机使金融机构对信贷审批更加审慎,文化产业融资可能因此受到一些不利影响,但也有可能因其它行业的不景气,使金融机构转向受冲击较小的文化产业。

前不久,香港招商局属下的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就专程来湘洽谈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意向。

另外,湖南省设立了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这些资金如果运用得当,将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文化领域。

 文化影响“走出去”有望迎来新思路。

金融危机下,海外市场的低迷为文化产品“走出去”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只要坚持原创、精品路线,加强策划营销,或许能获得更多的途径。

如湖南山猫卡通有限公司出品的《山猫吉咪字母世界历险记》、超级爆笑3G手机电视动画节目《倒霉鬼德宝》及《奇志碰大兵》成功出口到美国。

尽管受上半年退税率的下降、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公司出口依然保持良好势头,出口金额超过去年。

年度大片《三国》11月1日在日本上映以来,已连续三周占据票房榜首位置,在日本掀起了中国热。

 宏观利好政策将为文化发展带来新动力。

中央和各省已经陆续出台了扩大投入、大幅度降息等应对政策,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将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结合湖南省来说,文化强省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提速,都会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支持。

摘编自2009年2月8日红网

经济之危,文化之机

去年以来,一场金融危机暴风骤雨般席卷全球,导致世界经济一片风声鹤唳,各国“救市”招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呼唤信心回归也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期望。

信心问题属于精神层面,说到底也是文化问题。

因此,文化在经济危机中就成了一种异常重要的因素。

这样,文化也就“因祸得福”,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蔡武部长言谈中提及的“文化逆势上行发展”。

蔡武部长指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并且,同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文化建设具有反周期调节的性质,越是经济低迷,越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可以说,金融危机为文化的逆势上行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

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历史经验也正好证明了这样一条规律:

在经济危机时期,文化通常会逆市发展,成为文化和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规律性的现象呢?

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调整萧条时期,人们的物质消费会抑制,而精神消费会膨胀。

人们需要通过娱乐来缓解精神压力,需要通过对现实的反思与生活方式的反思来调整心态,通过文化艺术对未来的描述来增加希望、增强信心。

如何通过果断有力而又科学有效的经济手段来应对挑战,非常重要,通过文化精神的重塑树立信心,也是我们走出危机的必然选择。

文化能够助推经济,文化能够温暖金融危机下的社会心理,文化能够催生创意,创意能够激励经济发展;

如此,文化发展就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文化创意产业:

在金融危机中发现新机遇

 近日在2009第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上,来自官产学研的领导、权威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围绕着世界经济形势下国家文化战略、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投融资价值等热点问题展开探讨,揭示出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机遇。

  金融危机为创意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金融危机中,人们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缓解。

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意产业能为公众制造一个缓解现实生活压力的欢乐时间。

创意产业能提供文化含量高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效地刺激内需,并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创新和结构优化,有效地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正因为如此,我们称其为经济发展寒冬当中的一股暖流。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衰退,失业的人买一张《星际争霸》的光盘就可以得到消遣。

韩国政府就发现了一个机会,人们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