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5551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

《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答案及解析Word下载.docx

及时了解人口状况和性别比失衡状况有利于国家及时调整人口战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⑤有利于摸清人口增长的原因、后果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教育卫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396字)

  二、“给定资料5”提到了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了主要问题。

假定你是一名普查员。

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15分)

问题明确;

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

分条作答;

不超过300字。

该题是一道典型的概括问题加对策的组合,根据题干要求,答题要点包括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

该题带有一定迷惑性,单从题干本身看,容易认为只需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以为是单一对策题。

但是在题目具体要求中明确指出了“问题明确;

措施得当”,因此需要兼顾“问题”与“措施”,而从“给定资料5”来看,问题与措施的相关性极强,且题干要求措施要“具有针对性”,因此建议采取“问题——相应措施”的答题方式。

另题干明确要求“分条作答”,不同于以往考试要求的“有条理”或“层次分明”,要求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需注意。

  针对该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的问题,相应解决举措如下:

  第一,针对民众担心个人信息及隐私泄露而产生的信任危机问题,加强与民众沟通,公开张贴普查员照片,制定《保密承诺书》,并在入户时与普查对象现场签订,留下监督举报电话,确保普查对象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增进民众信任感;

  第二,针对同城多处购房及多城购房而导致的“人户分离”问题,采取分类别普查的方式,引导自住户准备好自家证件并直接登记,要求租住户提供房东的相关信息或联系方式;

  第三,针对由于民众不配合而导致的入户登记难的问题,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动员,通过在居住区入口摆设展台,悬挂横幅,给居民发放公开信等形式,对入户登记问题做详细的介绍,引导民众支持、配合入户登记工作。

  三、假定你是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6-8,拟写一份《《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25分)

文字简明,分条撰写,有指导性与可行性;

不超过4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公文写作题目,考生要提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必须明确我们当前老年人面对的问题,同时要阐发推进养老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可落实的有指导性的意见,所以该题应该分成以下三部分作答,最后总结升华。

另外,考生要注意公文的基本格式。

同时还要注意,答题的要点都在材料之中,只是根据我们所需要的层次进行排列梳理。

  《某街道办事处关于改进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基本情况:

  1、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引发了退休年龄,养老保障,人口政策、抚养等问题。

  2、子女未能充分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问题;

  3、老年人医疗费用过大,子女无法承担的问题;

  4、老年人以及子女在养老模式观念上存在误区;

  意义;

  1、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寿命,关键是提高健康寿命的意义重大。

  2、解决老年人赡养的社会矛盾和费用意义重大。

  3、解决子女与老年人的关系,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对策部分:

  1、社区要建立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解决老年人面对的法律问题。

  2、加大对护理工作的培训,保证老年人能得到专业及时有效地护理。

  3、子女不但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追求,关键是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追求。

  4、老年人自身要培养兴趣爱好,适应角色的转变。

  5、转变养老观念,要把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结合起来,加大投入。

  6、加大投入,集中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的合力,为老年人提供相关服务。

  最后呼吁全社会合力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四、结合“给定资料”,以“家底”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40分)

(1)中心明确,联系实际恰当,内容充实;

  

(2)语言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3)不少于800字。

  本次联考题目是一个命题作文,注意题目要求以“家底”为“题”,不是以“家底”为“话题”。

这种以直接命题的方式考察写作能力的方式在申论近年考试当中虽有但并不常见。

考生只要把“家底”作为题目写上就可以了。

论点可以放在第一段中写出。

  文章按照议论文写作基本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即可。

也就是说,在第一部分要破题说明“家底”是什么意思,在第二部分说明为什么要摸清“家底”,第三部分要说明怎么办:

如何摸家底和如何打家底——这是有递进关系的两部分。

如果只写出了如何摸家底,有就事论事的倾向,失之于浅;

写出如何打家底这部分,则可以提升文章的论述深刻性和力量。

于是我们发现,这部分的写出在内容上成为区分考生的分水岭。

  参考要点:

  家底

  第一部分:

“家底”是什么意思?

  1、从来料中看,所谓“家底”就是指,人口数量、人口比例和人口结构等。

  2、论点可以围绕着如下来写:

人口家底是构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建设和效果,人口普查,摸清家底,事关全局。

  第二部分:

为什么要摸清“家底”?

  这部分可以围绕材料一李克强讲话“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客观摸清人口信息,全面把握基本国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展开,具体论述可结合对申论考试第一题的理解展开,此处可参考第一题的要点内容。

  第三部分:

怎么摸清家底+怎么打家底?

  1、在“怎么摸家底”这部分,可以参考第三题的做法加以深化和启发,谈谈如何做好人口普查工作;

  2、在“怎么打家底”这部分,至少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一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质量;

进一步可以延展开人口教育素质、创新素质的提升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

  二是围绕优化人口结构,保持合理的人口结构对我国享受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保持消费型驱动社会繁荣和社会和谐稳定展开。

  第四部分:

结尾

  展望未来------。

2011国家公务员申论真题及其答案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A卷)

给定资料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肯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沿岸。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蒿莱,劳动生息,创造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密布如网的河流之水,涝有山岗丘峦可退。

这里有第一个能显示华夏文明的夏王朝宫殿群,还有商王朝第一个有宫殿的都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

商王朝迁徙到安阳殷墟时,甲骨文字已是常用的规范文字。

青铜器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

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黄河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国”一词最早的所指也是黄河流域。

古往今来,黄河两岸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黄河流域地灵人杰,涌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优秀的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名垂千古的文化巨匠张衡、司马迁、杜甫、白居易、关汉卿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捐躯的杨靖宇、吉鸿昌……他们如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黄河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第一景观该是那闻名天下的壶口瀑布。

黄河流经此地时,敛水成束,倾泻在三十多米深的石槽中,形似茶壶注水,正如古云“盖河漩涡,如一壶然。

”在这里,黄河河床陡然收束并下陷,湍急的河水骤然被挤进狭小的空间,瞬时就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

浪花飞溅,波涛奔涌,浑浊的河水被两岸的石壁无情挤压后,又反身冲向河水中央,形成了白色V字形的雪浪,翻滚着从壶口落下30多米深的谷底,愤怒的河水发出震天的怒吼,同时腾起了冲天的水浪和白雾。

白雾中又幻化出了美丽的彩虹,若能在这里聆听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你定会觉得空前庄严神圣,热血沸腾……黄河在这里完成了她的交响乐中最华美壮丽的乐章。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浓缩了中华古都的繁华盛况,弥散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是世界绘画的瑰宝。

陕西的秦腔、河南的豫剧承载着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唱出了黄河儿女的心声与愿景,世代流传。

屹立在孟门山上的大禹雕像又会令瞻仰者忆起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治水英雄业绩……黄河之水从源头到入海口,汩汩滔滔,孕育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在黄河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人民群众的治黄实践活动,是黄河文化发展的沃土和源泉,而黄河经济的发展又为黄河文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母亲河”的水量并不丰沛,但却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4%的有限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

60多年来,当代治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依靠已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战胜了花园口1万至1.5万立方米/秒的洪水7次,1.5万以上的3次,确保了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黄河流域已建成和在建的大中小型水库有3147座,全河引水工程已建成4600多处,引黄灌溉已由解放前的1200万亩发展到11000万亩,增长了8倍;

黄河水的利用多达307亿立方米,为全国各江河利用率之首;

60多年来,有计划地进行了三次人工改道,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口居民“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险恶局面;

随着河口流路的稳定,黄河三角洲由过去一片荒凉变为富庶的鱼米之乡。

此外,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回报。

但黄河毕竟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河,从广义上说,黄河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包含着对黄河的治理。

为了抵御河患、造福人民,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修建黄河大堤。

黄河大堤承载了黄河的记忆,见证了黄河的沧桑,既记录了人类利用黄河、改造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又记录了黄河以其自然破坏力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不幸;

既传承了我国劳动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成就和精神,又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20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化工和矿业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黄河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排污沟”,黄河污染触目惊心。

“一碗河水半碗沙”,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提交了《关于尽快立项建设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的建议》,建议通过加大对黄土高原1.88万平方公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治理力度,来改善黄河水沙关系、延长水库使用寿命、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下游共决口1590次,改道26次。

究其原因,主要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河道。

长期的淤积抬高,使黄河下游河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黄河底床比河南开封市地面高13米,比新乡市高20米,“一旦堤防决口,就是灭顶之灾”。

3.长期以来,美国对密西西比河的开发活动主要是防洪和扩大航运,这两项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但水质问题却是影响着密西西比河全流域“健康”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美国地表水排放有毒废水量最大的有15个州,其中5个州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沿岸。

这里很多河段都达不到美国政府1972年颁布的《清洁水法》中有关适于鱼类生存和人们游泳方面的水质标准。

调查表明,排入上密西西比河的许多化学物质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污染的废水。

虽然美国政府对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十分重视,建设了大量工程,但计划中的工程仅完成60%左右,实际上只能勉强防御一般性大洪水。

航运一直是上密西西比河重要的商业活动。

明尼苏达州到密苏里州之间的河段建造了27座船闸和大坝,虽然极大地改善了航运条件,但很少考虑到这些大坝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航运与其他活动的相容性仍是密西西比河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泥沙淤积是上密西西比河的主要环境问题,过量泥沙使水生植物的光透射性减少,并淤填在上密西西比河的回水区。

上密西西比河的渠化、一系列船闸、大坝以及通航水库也形成了一个拦截冲刷泥沙的系统。

湿地减少也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各州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上密西西比河至今仍没有全面规划,近年才采取整体考虑的方式研究航运与环境的关系,但尚未根本解决整个上游流域的综合治理,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依然存在。

科学家警告说,森林砍伐已经使亚马逊河众多支流的水文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干流受到影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目前亚马逊河的7000条支流正逐渐干涸,另外肥料和农药也对这些支流的生态状况造成了很大影响。

近年来,亚马逊地区的森林砍伐速度较以前加快,一些森林开垦为养牛场,还有很多林区则开垦成农田,进行大规模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

大豆的种植面积很大,而大豆如要在赤道地区生长则需要大量的肥料和浓度很高的农药,势必引发水质污染。

为使亚马逊河免遭干涸的命运,巴西政府制定的一项法律规定,禁止农民砍伐沿河岸50米以内的森林;

另一项法律则规定,只能伐20%的森林,其他80%的森林可以根据政府批准的林业管理规划有选择性地进行砍伐。

但是,在这个面积超过整个欧洲的亚马逊地区,上述法律以及其他环境法规常常受到漠视。

埃及地处北非,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全靠尼罗河。

曼扎拉湖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北端,是一个长60公里,宽40公里的长方型湖泊,它对尼罗河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年埃及各地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几乎都通过5条水渠流入湖中。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因为人口激增,工业和农业及生活废水大幅增加,加上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理,导致曼扎拉湖水质急剧恶化,湖里鱼类几乎绝迹,鸟类也大量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面对严峻的现实,埃及政府对这里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得出了这样的认识:

消除曼扎拉湖的污染,改善曼扎拉湖的水质,不仅对提高湖区周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埃及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曼扎拉湖治污工程于1992年开始实施,人工湿地的工程包括扬水站、污水沉降池、污水处理池、幼鱼池和养渔场等,2001年工程全部完工。

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污水已经基本消除了其中的污染物质,如富氧物质的70%、总浮游物的80%、氮磷总量的50%和粪便的98%都已不复存在。

记者在参观这一人工湿地工程时看到,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第一、第二和第三沉降池,经过多次过滤和清污处理之后再引入幼鱼池,鱼池里的水清澈透明,鱼儿在池中悠闲地游动。

经过鱼池流入曼扎拉湖的已处理过的水便不会再污染湖水。

如今,这里的生态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4.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是被广泛宣传的一句口号。

黄河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呢?

通常说法有四条,即:

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

初闻此话,似觉有理。

但实际上这不能算作黄河自身的健康标准。

从黄河的发育史上可知,在有人类之前的许多年,黄河曾是互相之间并不连通的四段,最下面的一段为三门峡所阻隔未能入海,那时它是一条内陆河,而此时黄河的生命非常健康,正处于它的蓬勃发育时期。

在有了人类之后,黄河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因此,若舍掉人类存续与黄河的相互关系,单讲黄河本身而言,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

“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否则,也就不会有25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而这恰是几亿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1946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治黄以来,自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决口,可谓“三年安澜”;

其后几十年固堤防洪成了治黄的主要手段,成绩很大,但代价也很大,其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这为未来埋下了很大隐患。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水利建设,治理黄河更是他牵肠挂肚的一件大事。

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的地方就是黄河。

他不无忧虑地问:

“黄河涨上天怎么样?

”毛泽东在水面比开封城高出三四米的黄河柳园口,感慨地说:

“这就是悬河啊。

”毛泽东接着指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来是可以的。

”南水北调这个雄伟的战略构想就这样被提出来了。

毛泽东视黄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他敬畏黄河,审慎思考着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他没有留下“根治”之类的豪言壮语。

在视察时只是殷殷嘱咐有关方面负责同志:

“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1953年2月,毛泽东在外出视察的专列上就三门峡水库建设的时间、库区移民问题、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以及南水北调等问题与负责水利工作的有关领导进行了探讨。

1954年冬,毛泽东在郑州火车站的专列上专门听取了治黄工作的汇报,并着重谈了水土保持和治理规划问题。

1955年6月,毛泽东又听取了河南省委有关治黄工作的汇报。

1959年,毛泽东在济南泺口又一次视察了黄河,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黄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耍地位,对于黄河建设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支持。

1980年7月23日,他来到花园口视察黄河大堤,询问黄河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在黄河主航道旁,仔细观察了黄河主流的流量,就防止泥沙淤积的问题与有关同志交换意见,他感慨地说:

“维持黄河的现状,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现时有危险,因此,还是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

1999年6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指出,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在全国人民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6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60年来,人民治理黄河事业成就辉煌,但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

5.东汉永平12年,孝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黄(此前黄河已泛滥几十年)。

王景受命于危难之际,率几十万兵士民工,修汴渠治黄河,历时一年,用费亿钱。

自王景治河后,河行新道,维持了900多年未发生大改道,是时,汴渠成为东通江淮的主要水道。

王景的主要工作是修建了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治理了作为东汉漕运主要通道的汴渠。

王景治河后,黄河相对安澜800年,据分析与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而行河路线较优有关;

另外,“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所描述的可能是一种利用沿河大泽放淤的工程措施,这对于延长行河年限也有一定作用。

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但据黄河水文、植保专家的研究,王景治河至隋代的500多年间,为黄河史上又一阶段,其特点是黄河下游河患相对较少,在此期间,黄河中游地区大暴雨的记录较少,这一时期黄河下游有分支,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

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否则,王景所开新河道(如汴水),也会很快被淤积,从而使河床不断淤高,降低其泄洪能力。

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并不是推论,而是有以下诸条事实,即在这一时期有关黄河水清的记载较多,且有“黄河清复清”的民谣。

这一时期黄河输沙量的减少主要归因于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

安史之乱后,农牧界线又迅速北移到河套以北,大片草原又变为农田,又一次加剧了水土侵蚀,黄河下游灾害增多。

五代、两宋至元、明时期,农牧界线一直游移于陕北和内蒙之间,至清乾隆之后,农田植被更逐渐推移至阴山以北,这时整个草原几乎全部为当年栽培作物所取代,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陕北风沙加剧,黄河下游水患频繁。

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他的治黄思路和做法很值得今人研究与借鉴。

6.黄河担负着沿黄地区50余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的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黄河污染给城镇居民供水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2003年,黄河发生了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污染,三门峡水库蓄水变成“一库污水”。

三门峡水库自规划修建之日起便承载着国人“黄河清”的千年梦想。

由于黄河下游难得一清,古人把“黄河清”作为一种瑞征。

南朝萧统编选的《文选》中首次提出“黄河清而圣人生”的说法,后来逐渐演变成“圣人出而黄河清”的祈盼。

面对黄河这样一条“善淤、善决、善徙”、水旱灾害频仍的河流,人们盼望圣主的诞生,以便带来“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也本无可厚非。

在封建社会,许多大臣曾上书奏称黄河变清,如清雍正年间的河道总督齐苏勒曾奏称黄河变清,雍正皇帝非常高兴。

然而,由于黄河治理的复杂性,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清”从未真正实现,只是萦绕于人民心中的梦而已。

当年,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之时,美国巨型大坝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胡佛坝、大古力坝相继而起,前苏联也先后在伏尔加河、顿河流域上建起高坝大库。

因此,很少有人怀疑这样的构想:

在黄河上建起一座大坝拦截泥沙,再附之以水土保持措施,从而既能让下游变清,又能综合开发。

当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的一千多位代表面对修建三门峡水库这样一个承载着国人“黄河清”千年梦想的工程,一个“战胜自然的伟大计划”时,一致欢呼通过,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999年8月以后,我国从黄土高原开始,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退耕还草还林,停止了坡地开荒,至2007年底,全国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