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5486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强名校全国卷一高考历史模拟考试试题第6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文档格式.docx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开辟多种渠道集

资建路,发展运输;

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

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

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

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7、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

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8、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00,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000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答案】A

9、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埔东,打造活力上海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人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10、下表是我国人口流动统计表,表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深入发展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1、邓小平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笫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邓小平在这里所指出的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是()

A.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B.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

C.适度发展农村集体经济D.家庭经济与集体经济相结合

12、右图反映的是1950年-1985年间我国()

A.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B.外贸总额发展变化过程

C.科技人才数量变化历程

D.文艺作品出版总数增加

13、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今后三至五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奋,这就是所谓“四—方案”。

该方案出台表明()

A.西方爆发经危机寻找新的市场B.中央部分领导抵制纠正“左”倾错误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的缓和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钢”的方针

14、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进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确立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15、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新鲜事物产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A..土地改革B.“一五”划C.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16、《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就其形成时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相比.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

A.农民是否自愿B.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C.是否面向市场D.是否经营同类农产品

17、有学者要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

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18、阅读材料:

下表中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的历史过程是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B.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

C.从“大跃进”到国民经济调整D.从国民经济调整到“文革”发动

19、对下解读合理的是

1992——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变化表

年份

1992

1995

1998

2000

东部

总量/亿美元

98.6

319.7

386

348.9

所占比重%

89.6

85.9

85.2

86.5

中西部

11.3

52.5

66.8

54.4

10.4

14.1

14.8

13.5

A.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B.外商投资加大了区域经济的差距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推动D.从增幅看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高

20、1961年一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

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

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4.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

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21、《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D.T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22、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白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

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23、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T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24、右面是1978年-1984年间中国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

收入(元)的增长变化示意图。

A.人民公社体制仍有积极作用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得到推广

D.生产责任制保证了粮食丰收

25、毛泽东曾说:

“1960年6月上海会议规定后三年的指标,仍然存

在一个极大的危险……农业方面则犯了错误,指标高了,以至不

可能完成。

要下决心改,在今年7月的党大会上一定要改过来c”

为此国家()

A.提出“八字”方针B.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C.对农业进行了改造D开展了“一五”计划

26、马聚源是以售帽为主的店铺,始建于1817年。

清末民初时北京

城流传的顺口溜,头一句就是:

“头戴马聚源”,足见其影响力。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以后,马聚源店逐渐走上了服务于人民大

众的新路。

该“新路”是指()

A.保护生产,维系企业私有B.接受改造,变身国营企业

C.包产到户,实行按劳分配D.明折产权,共担投资风险

27、读图8中的两幅图片

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B.改变了生产经营方式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

28、80年代我国东西部经济对比调查统计表:

年代

工农业总产值差距

农村人均收入差距

1981年

2561.6亿元

72.07元

1985年

4359.9亿元

170.67元

1986年

5390.7亿元

259.07元

1987年

6785.9亿元

331.62元

产生上述情况的时代因素是

A.经济发展基础不同B.商品观念和市场意识的差异

C.地理位置和资源开发程度D.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29、2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

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

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B.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D.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30、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

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

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

小岗村的做法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D.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31、德国学者韩博天说:

“中国政府经常运用一种‘试点’的方法,即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地方经验会被吸收到中央的政策中,继而在全国推广。

”这种方法体现在: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④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③④

32、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

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

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C.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D.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33、从1976年10月到1977年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252次,平均每月32次;

从出访国看,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比较显著:

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作用是(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D.拓宽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

34、下表为我国1957年至1960年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A.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B.“大跃进”严重破坏生产力

C.畸形经济结构渐趋正常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5、“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A.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人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注释)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西部开发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展开的。

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吸引了欧洲大量移民。

移民中有技术工人,有商人.资本家,他们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

从1784年开始,联邦政府连续颁布出售西部土地的法令,每亩由2美元降到1.25美元。

土地的廉价吸引了大量移民。

政府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从1830年开始,西部铁路里程以每年3415英里的速度递增。

功能各异的中心城市在西部崛起。

美国西部的经济活动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村地区为城市的工厂供应原料并为它们的产品提供了市场。

落基山区金银矿业和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给美国工业化以有力的资金支援。

西部建立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到19世纪下半期,美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水平居世界前列。

美国农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摘编自吴江《中美西部开发的对比与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始于“一五”计划时期。

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

除部分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置在中西部地区。

将钢铁企业、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在矿产资源半富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

将机械加工企业布置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

——摘编自曾培炎《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西部地区开发对美国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西部进行重点开发的原因。

【答案】

(1)作用:

加快了美国发展的资本积累,完成了美国东西部政治经济的一体化;

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商品销售市场;

促进了美国近代的农业革命。

(2)原因:

改变旧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实现均衡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将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

37、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

“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

建国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A.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D.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前一阶段不同,西方国家侵华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1902年时,帝国主义对华借款仅为2844百万美元,1914年时,帝国主义对华借款增加为5760百万美元,增加了近一倍。

这是由于借款这种投资形式会给帝国主义国家带来巨大利益。

1913年4月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和袁世凯政府签订的“善后大借款”2500万镑的折扣、手续费、汇费等达到420多万镑。

这就是说,帝国主义国家的借款尚未借出,先已获取了巨大的收入。

铁路借款都规定修筑铁路的材料,乃至机车车辆等都要从债权国购买。

这样,帝国主义各国的有关商品就可以不断向中国输出了。

因为所有借款都是以税收(包括关税、常关税、厘金、盐税等)作为担保品。

这样,所有作为担保品的税收的使用都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

——杨珍《中国近代经济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

不同时期中国向外国借款情况表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借款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西方国家侵华策略的变化。

(2)材料二中三幅图表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政府向外国借款的情况。

请比较三个时期中国政府在使用贷款方面的异同点?

结合所学知识,对国民政府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国贷款情况予以评价。

(1)危害:

借款的折扣,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

为西方列强商品输出提供了便利;

加强了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变化:

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由军事手段迫使清政府屈服转向

政治卜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由侵华各自为战转向相互勾结联合侵华。

(答

出两点即可,4分)

(2)相同点:

贷款资金都有一定比例用于经济建设(如工业、开矿、交通、能源、通讯

等)。

(2分)

不同点:

清朝末期外债主要用于偿还战争赔款,少量用于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

民政府外债主要用于抵御日本侵略,少量用于工业建设;

改革开放时期外

债用于经济建设,主要投向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部门。

评价:

国民政府借款有助于取得抗战胜利,但是中国遭受战争和经济命脉被官僚

资本控制,借款无法正常发挥其作用,也有可能损害中国的主权。

改革开

放时期的借款,为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国防建设,发展经济提供了资

金,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和融人世界经济体系。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

下面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三五”(1966—1970):

三线建设备战备荒

“四五”(1971—1975):

严重失控调整战略

“六五”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

邓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

宏观调控经济着陆

“十五”2001-2005: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五年计划,概括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评析。

【答案】例1:

一五计划,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工业化建设;

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评析:

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后期出现了片面强调高速的倾向。

例2:

二五计划,特点:

片面强调高速度;

经济建设出现了失误和倒退。

受“左倾”错误的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了严重经济困难。

40、(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

 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

 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

“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

《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其有何影响?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罗斯福关注“弱势群体”的相关措施中除了以工代赈、兴办工程外还有哪些?

(3)如何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

(6分)

(4)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2)措施:

制定最低工资、最高工时标准;

允许劳动者有与雇主谈判的权利;

制定《社会保险法》,实行社会救济;

(4分。

任答2点)

(3)罗斯福:

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一方面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起来,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是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

(3分)

邓小平做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可以说是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

(4)共同点:

①都是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都注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③都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改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