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最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4539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某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某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某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某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最新).docx

《某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最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最新).docx

某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精神,加快构建x三省市结合部中心城市,做大城市、做优县城、做精乡镇、做美乡村,统筹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美丽特色小

(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x府发〔x〕13号)文件要求,结合新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突出“绿色、人文、美丽、富民”发展主题 ,按照“三位一体” “三生融合” ,优化小城(集)镇规划,开展“3+2”建设行动,补齐小城(集)镇公共基础和服务设施短板,提升综合人居环境,培植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因

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产镇(城)融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设一批产业有支撑、文化有内涵、旅游有品位,基础设施完备、x北风情浓厚、生态优美宜居的特色小(城)镇,辐射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力争实现小城镇建设“一年全铺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总体目标。

二、年度目标

(一)规划编制目标。

完成新增4个市级特色小城镇(x镇、x镇、x镇、x镇)总规、控规编制(修编)和x年重点打造的2个特色小城镇(x镇、x镇)创建方案设计工作。

(二)环境建设目标。

以路、水、电、讯、视、教育、医疗、养

老等为重点,推进全区小城(集)镇开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整治“三大工程”大会战,x年重点打造的特色小(城)镇(x镇、x镇),全面完成“3+2”(三大工程+产业工程+文化工程)建设任务。

(三)产业发展目标。

结合特色小城镇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选择1-2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x镇按照“城郊休闲型+绿色产业型”特色小城镇的目标进行打造,x镇按照“生态旅游型”特色小城镇的目标进行打造,培育主导产业,壮大实体经济,实现人气、商气、财气的聚集。

(四)绿色生态目标。

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全面建成集镇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收集率达85%以上,处理率达100%。

建立镇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全面推进已建成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规范运行、达标排放。

(五)城镇管理目标。

在特色小城镇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事机构,充分履行综合监督管理职能,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镇区出入口、车站广场、交易市场、占道经营、沟渠水塘、环境卫生、垃圾污水、空中管线,全面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科学编制小城镇规划。

全区重点培育的4个特色小城镇(x镇、x镇、x镇、x镇),尚未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立即开展总规和控规编制工作,并按照《x市特色小城(集)镇规划建设技术要点》将“3+2”工程纳入规划内容,明确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和分年度项目建设计划。

已编制完成总规、控规的小城(集)镇,应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进行优化,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x年重点打造的2个特色小城镇(x镇、x镇)要在3月底前完成总规、控制和年度创建方案设计工作。

规划编制要按照“以人为本、生态宜居,产城互动、以产兴城,统筹协调、多规合一,传承历史、彰显特色”原则,注重“多规融合” ,统筹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水、电、路、气、讯、视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生态环保设施城乡统一布局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严肃规划管理,加强规划动态维护,杜绝随意调整规划的现象发生。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规范小城(集)镇建设管理秩序。

(二)全面改善小城(集)镇综合人居环境。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各镇(办)x年内要全面完善小城(集)镇对外交通路网体系,优化城(集)镇区道路网建设,对镇区主次干道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完善小城镇供水管网系统,新建(改、扩建)供水设施,提高供水能力,确保供水安全;建设完善小城镇雨污分流系统,确保排水畅通;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收集率达85%以上,处理率达100%;完善镇村垃圾清运系统,逐步提高垃圾机械化清运率,因地制宜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整理规范镇区强弱电线网,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或管线入地与道路同步建设;有条件的小城镇可以与新区实现城镇供气同源同用,提高燃气普及率。

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会战。

各镇(办)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建什么”的

原则,力争用今明两年时间完成所有小城(集)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任务,全面配建完善幼儿园、中小学,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教育和卫生设施,配齐文化活动、体育场馆等文体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探索“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异地养老”等模式,拓展敬老院的养老服务功能,努力实现全区小城(集)镇建成分布合理、适度超前、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服务规范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

开展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重点实施生态河道治理,充分体现河道治理的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加快建成人行步道、景观绿道等慢行系统,建设生态停车场、休闲广场,持续推进“厕所革命”,配齐和更新公用厕所。

用足用活棚改政策,结合棚户区改造推进集镇风貌整治,规范整治建筑立面、色彩、空间尺度和天际轮廓,补充完善集镇家具、景观绿化、照明设施,有条件的小城(集)镇可建设商业风情街和文化广场;科学设置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规范集贸市场管理。

(三)大力推动城镇特色文化提升。

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弘扬、拆

旧与建新的关系,深度挖掘和提炼地方文化元素,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街道、古建筑,采取修旧如旧的方式复古、存古,尊重地域文化,突出地域、民族和时代特征,打造“一镇一风貌”,增强小城镇的可识别性和可阅读性。

加快小城(集)镇文化工程建设,科学设置多功能文化娱乐活动中心(站、馆),集便民服务点、休闲广场、健身设施、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多功能培训室等项目为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以传统村落、民

族村寨、历史文化名镇(村)为重点,统筹协调好小城(集)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四)全力提升小城镇产业发展水平。

重点培育主导产业。

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紧扣适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富民产业,聚焦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等传统产业和旅游、文化、生态、健康、现代服务业,培育建设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特色小城(集)镇集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

x年重点打造的特色小城镇(x镇、x镇),每个必须选择1-2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将其培植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生产总值应占当地GDP的40%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连片1000亩以上的农业产业基地,支持小城镇农业产业化企业申报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类农业项目,加快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全面开展“春风行动” “为返乡农民工送政策送岗位”“雁归兴贵”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行动计划,重点资助建

筑劳务、特色食品、旅游商品、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项目,全力推动所需创业成本较低的实体经济发展。

各特色小城镇要充分利用贵州电子商务云、淘宝中国“x馆”等平台,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创业行动计划,年内每个特色小城镇要搭建5个以上电子商务网点,促进互联网+创业。

(五)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深入推进户籍、教育、医疗、就业等改革政策落实,确保农民成为城

镇居民后,在就业、医疗、入学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强化用地保障。

各镇(办)要统筹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用地指标,土地增量向小

(城)镇倾斜,保障城镇建设合理用地需求。

要坚持土地整治、小(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三结合” ,加大土地整理及复垦力度,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推行特色小(城)镇土地管理创新,保障特色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整合建设资金。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多方整合资金,创新投入方式支持特色小城(集)镇建设。

抓住棚户区改造三年窗口期,认真编制好x年改造项目,棚改综合整治指标优先安排年内重点打造的特色小城镇;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平台市场化、实体化改革步伐,做大做强投融资主体,通过设立基金、发行债券等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要将特色小(城)镇纳入区级投融资平台,由各镇负责统筹项目融资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

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和建设新型社区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着力建设和谐小城镇。

将特色小

(城)镇管理纳入区级城市管理范围统一实施管理,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充分履行综合管理执法监督职能,开展农贸市场整治、交通秩序整治、违章建筑整治、违法建筑治理、镇容环境整治、门头广告治理等综合执法工作,大力整治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扔乱倒、污水乱排乱放等不文明行文,切实解决小城镇“脏、乱、差”问题。

励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特色小城镇环境卫生、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维护等进行运营管理。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组织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专题培训,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能力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小城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工作统筹和调度管理。

各镇(街道)要成立专项工作机构负责指导、协调、推进本地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并针对年内重点打造的特色小城镇制定年度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切实做到六统筹(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金、统筹项目、统筹用地、统筹建设),努力破解“钱、地、人”瓶颈问题,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各镇(街道)x年度工作方案在3月20日前报区小城镇联席办。

(二)强化督促检查。

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跟踪和动态管理,实

行“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年终考核”制度,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管理。

x镇、x镇、x镇、x镇在每月20日前将审核汇总上报月调度表及项目月报表报区住建局(联系人:

王用信,联系电话:

13985232335,QQ:

345738851)。

区级将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纳入各镇(办)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年底由区住建局对特色小城镇创建工作开展综合考评,对未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的特色小城镇实行退出机制,并将考

评情况报区纪检监察部门对被退出地的镇(办)党政主要领导实施问责管理。

(三)加强宣传引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特色小城镇创建中的好经验、好典型和新思路、新举措,使特色小城镇建设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广泛参与的共同行动,为特色小(城)镇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引导小城镇比学赶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