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知识应知应会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5117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Word下载.docx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知识应知应会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感知识应知应会Word下载.docx

6、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医技护、行政、工勤共知)

7、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时机(医技护、行政、工勤共知)

8、医务人员什么情况下先洗手然后卫生手消毒(医技护、行政、工勤共知)

9、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医技护共知)

10、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11、外科手消毒洗手方法与要求

12、外科手消毒方法

13、外科手消毒注意事项

14、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医技护共知)

15、掌握医务人员洗手方法,六步洗手法(医技护、行政、工勤共知)

16、换药、穿刺、注射操作流程中,手卫生执行时机(医技护共知)

18、检查患者时,手卫生执行时机(医技护共知)

19、洗手依从性(医技护共知)

20、换药、拆线手卫生时机(医生知)

22、穿刺操作手卫生时机(医技护共知)

23、护理人员手卫生时机(护士知)

三、多重耐药菌管理应知应会

1、多重耐药菌(医技护共知)

2、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医技护共知)

3、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医技护共知)

4、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要求(医技护共知)

5、严格实施隔离措施的要求(医技护共知)

6、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医技护共知)

7、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的要求(医技护共知)

8、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流程(医技护共知)

5、2015年第一季度我院分离前五位病原微生物(医护共知)

四、标准预防定义(医技护、行政、工勤共知)

五、医疗废物分类(医技护、行政、工勤共知)

六、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护共知)

一、医院感染

1、医院感染: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

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4、医院感染监测:

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6、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7、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8、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①发热。

②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应排除非感染性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肿、肺癌等所致的下呼吸道的胸片的改变。

9、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标准

(1)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2)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①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②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之一即可诊断。

(1)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数≥ 

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数≥105cfu/ml。

(2)无症状性菌尿症:

患者虽然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为1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浓度≥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浓度≥105cfu/ml,应视为泌尿系统感染。

10、胃肠道感染诊断标准:

患者出现发热(≥38℃)、恶心、呕吐和(或)腹痛、腹泻,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1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12、表浅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13、不属于表浅切口感染的:

(1)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14、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15、深部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16、器官(或腔隙)感染诊断标准: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17、器官(或腔隙)感染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18、皮肤感染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皮肤有脓性分泌物、脓疱、疖肿等。

2.患者有局部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或发热,无其它原因解释者。

19、软组织感染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包括:

坏死性筋膜炎、感染性坏疽、坏死性蜂窝组织炎、感染性肌炎、淋巴结炎及淋巴管炎。

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感染部位引流出脓液。

2.外科手术或组织病理检查证实有感染。

3.患者有局部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或发热,无其它原因解释。

20、呼吸机相关肺炎

简称VAP,指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小时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2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导尿管相关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22、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

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7、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流程

1、根据患者入院日期及时间、感染症状、感染阳性体征,及时诊断是否为医院感染。

2、根据感染症状、感染阳性体征确定感染类型:

普通、器械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

3、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明确诊断感染部位。

4、进入中联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医嘱信息——扩展功能——院感

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知识点应知应会

1、手卫生:

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5、手卫生设施:

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

6、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7、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8、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9、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10、外科手消毒洗手方法与要求

1)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2)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

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4)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11、外科手消毒方法

1)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min-6min,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巾彻底擦干。

特殊情况水质达不到要求时,手术医师在戴手套前,应用醇类手消毒剂再消毒双手后戴手套。

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2)免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

12、外科手消毒注意事项

1)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2)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3)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

4)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5)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

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

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13、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1)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14、掌握医务人员洗手方法,六步洗手法。

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2)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3.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内)

3.2手心对于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外)

3.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夹)

3.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弓)

3.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大)

3.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立)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15、换药、穿刺、注射操作流程中,手卫生执行时机:

1)准备清洁用品、无菌物品前

2)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病室环境、床单元及患者伤口敷料)

3)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伤口前、侵入性穿刺处、引流管植入处等

4)戴手套前,脱手套后

5)接触污染物后。

16、检查患者时,手卫生执行时机: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

2)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3)接触患者粘膜前、后

4)接触患者破损皮肤前、后

5)接触患者伤口前、后

17、洗手依从性是指医务人员能够按照洗手(手消毒)指征坚持必要的洗手次数,并且洗手的步骤、时间和范围都符合规定。

依从性也称顺从性、顺应性,指医生按规定进行洗手。

18、换药、拆线手卫生流程:

流动水洗手(卫生手消毒)1→戴口罩、帽子→准备无菌物品→推车至床旁→卫生手消毒2→揭去伤(切)口敷料→卫生手消毒3→正确消毒伤(切)口→更换无菌敷料(拆线)→处理医疗废物后→洗手4

19、穿刺操作手卫生流程:

流动水洗手(卫生手消毒)1→戴口罩、帽子→准备无菌物品→推车至床旁→卫生手消毒2→定位→卫生手消毒3→消毒穿刺部位→戴无菌手套进行操作→操作完毕→处理医疗废物→洗手4

20、护理人员手卫生时机:

(1)床单元之间清洁

(2)污染操作与清洁操作之间(3)准备清洁物品前(4)准备无菌物品前(5)每位患者无菌操作前(6)喂饭前(7)接触患者前(8)处理医疗废物后

三、多重耐药菌管理

1、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3、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3)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4、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要求

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5、严格实施隔离措施的要求:

①.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

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②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③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6、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7、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的要求: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是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1)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2)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清除污染物再清洁消毒。

(3)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4)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8、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流程

(1)、临床科室医师接收到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例信息后,应结合患者临床感染征象,确诊为感染或定植,诊断感染部位,如:

泌尿道、外科手术部位、下呼吸道、导管相关血流等。

(2)、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及科室具体情况,确定采取单间隔离或床边隔离措施并下达长期医嘱,进入中联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住院医生工作站——医嘱信息——扩展功能——院感——预警——消息提醒——查看多重耐药预警——点击隔离。

护士根据医嘱建立隔离标识(一览表、床头卡、病历夹、病室),医护人员落实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3)、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例需要出科进行辅助检查或转科时,应在辅助检查申请单上加盖“隔离”标识,提示辅助科室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并有登记。

9、我院分离前五位病原微生物:

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五、医疗废物分类

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

六、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下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采取床头抬高30-45°

体位,翻身拍背,尽可能采取无创通气。

2、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3、重复使用的呼吸机管道、雾化器需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2次,标识更换日期;

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应及时更换。

4、实施正确的口腔护理,每6—8小时一次,保持口腔清洁。

5、呼吸机管路中心的储液瓶位置应低于患者头部,防止管路内气流水倒流。

6、气管切开患者气切处的皮肤保持清洁,敷料、固定带应保持干燥、柔软,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置管时

(1)置管人员认真洗手和手消毒,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置管时置管部位应当使用最大无菌单(巾),做到最大无菌屏障。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选择符合无菌原则的穿刺地点进行操作,一次性物品摆放有序,操作过程洁污分开,必要时有助手协助。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正确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尽量大于15cm,消毒2遍,待干1—3分钟。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

无菌纱布为1—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2)对于高热、出汗、低蛋白患者,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3)医务人员更换敷料时,应先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再准备用物,去除污染敷料后进行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再更换新敷料。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或更换输液管路前、后,先卫生手消毒再应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以无菌敷料包裹连接处,每日更换。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7)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8)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及时拔除导管,并留取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9)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尽早拔除。

(10)导管不宜常规更换。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置管前

(1)医生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2、置管时

(1)医务人员应先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再准备用物。

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3)协助摆好体位后,应做卫生手消毒再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4)按顺序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3、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并及时清空集尿袋中的尿液。

(3)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4)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5)应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应进行消毒。

(6)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7)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8)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术前1日病情允许时全身沐浴,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4)术前确需备皮时,应在术日晨或术前即刻进行,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电动剔毛或脱毛)去除手术部位毛发,禁止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