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4456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首先,反全球化有助于国际社会注意到当前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厘清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及其本质的认识,促使国际社会正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并进行反思。

其次,反全球化进一步促进国际协调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当前西方国家始终高举自由市场大旗,国际组织成了推行自由市场的工具。

然而自由市场经济存在的谬误是政府减少管制,市场代表却是最大公司,公司管理只会造成社会生产的无序,市场力量可以大到足以破坏过去的秩序,但不能马上提供新秩序,结果在这一秩序中的弱势群体就受到了伤害。

因此在未来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秩序,它不是七国式的,也不是要重新回到以前地区和民族经济的模式,它应该是一个更加公正与合理、有助于全人类的发展的秩序。

(插参考文献)要做到这一点,政府间就必须加强合作,国际协调管理机制必须得到改革与完善。

?

反全球化运动在这方面提醒了人们。

最后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反对殖民主义的一面,有利于遏制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

在相当多的?

反全球化主义者看来,全球化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大旗下实行的对外扩张运动,是一种新殖民主义和霸权行径,美国一直是这一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主导角色,因此这个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美国推行霸权和单边主义战略的牵制力量。

(二)反全球化运动的负面作用

首先,滋长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西方反全球化更多的是害怕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廉价劳动力成本的压力下,西方国家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纷纷倒闭,很多发达国家工业企业承受着从未有过的竞争压力。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竭力节省开支,导致裁员和不断削减企业和国家所承担的费用,从而引起有关企业从业者的不满,他们转而向政府施压。

鉴于反全球化运动的压力,西方国家可能更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并在有关贸易条款中提高人权、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要求。

它还导致许多发达国家制造贸易摩擦,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这些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贸易、发展经济都极为不利。

其次,有助长发达国家的排外主义情绪。

伴随着全球化,大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进入发达国家,这在弥补当地劳动力不足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竞争。

西方人一方面希望有移民做他们不愿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惧怕移民抢他们的饭碗。

再加上移民带来的社会秩序问题,因此一些人煽动排外情绪。

一些极右势力甚至武力威胁移民,使移民在当地毫无安全感。

很多发达国家政府鉴于社会压力,对移民问题采取紧缩政策,这同样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

最后,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不和谐和力量分散。

发展中国家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受益程度有很大差异,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在反全球化运动中的诉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中会出现各唱各的调的现象,使发展中国家内部出现不和谐声音。

它会分散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同发达国家作斗争,去一道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提出背景:

(1)古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2)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3)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规模等数据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4、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3、如何看待台湾问题?

国际法:

台湾问题的解决,有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含义。

从国际层面讲,就是要确立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个国际法主体,而不是两个。

台湾与大陆不能“统合”成国家联盟亦或邦联。

台湾不能参加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参加的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

目前状况:

(1)台湾当局及民众对“一国两制”的认同与大陆存在差别

在“一国两制”的具体表述上,台湾问题的表述是不同于港澳问题的。

在香港和澳门模式中,“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指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而定义的。

而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表述中,“一国”的涵义就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一个中国”,不再坚持“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表述,既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也非“中华民国”,“一个中国”是两岸同胞们的具有血脉关系的统一的中国。

但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是,台湾方面却对“一国两制”构想不感冒。

他们认为这实际上是在矮化台湾,降低台湾的国际人格,因为这使得台湾降到了“省”的地位,无法让台湾和中国大陆形成对等的地位。

“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方面受到了强大的阻力。

(2)“经热政冷”局面的出现

近年来,两岸人员往来愈加热络,截止到2010年12月3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突破109.5万人次,取代日本成为台湾地区第一大客源地。

台湾居民入出大陆人次也大幅增长,仅上半年就达489.5万人次,同比增长16.4%。

尤其重要的是,两岸经贸关系实现突破,两岸经贸交流持续升温,据大陆商务部统计,2010年1至10月两岸的贸易额是1186.8亿美元,同比增长41.9%,其中大陆对台湾的出口是237.3亿美元,同比增长48.3%,自台湾进口949.5亿美元,同比上升40.4%。

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的规模在迅速增长。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两岸关系在逐步地发展,岛内的民意也在逐步改善,朝着有利于两岸和平的方向发展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多半都停留在经济层面上,而在政治层面上我们并没有实质性进展,甚至是停滞不前的,两岸关系是一种“政冷经热”的关系,影响和平统一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出现此局面的原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其中一个最令人担忧的原因便是“台湾主体意识”不断上升。

如何使台湾的民众摆脱“台湾主体意识”而逐步接受两岸统一的思想将成为两岸政策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

提出大陆对台政策构想:

(1)对“一国两制”构想进行创新

“一国两制”创造了和平共处的新模式,从实践上看,“一国两制”已成功运用于解决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也可以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来解决。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台湾与香港、澳门的情况毕竟有所不同,台湾与大陆唇齿相依,台湾问题是我国同胞之间的问题,没有领土主权的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

要台湾能够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必须根据台湾的具体实际对其进行创新,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制度上、政策上灵活处理台湾问题。

(2)继续推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

近年来两岸各地各部门实施了大批的交流项目,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教育、文化、出版、新闻传播、民俗、地方特色、民间艺术、宗教等领域均有涉及。

而一些新兴的交流活动,诸如两岸农博会、两岸旅博会、两岸妇女客家山歌大赛,岸校长论坛等正以其新颖独特、形式多样的优势不断兴盛繁荣,从而使两岸人民借由文教合作的契机,淡化成见,推动了双方了解的进一步深入。

当前,应该继续推进海峡两岸交流,特别是民间交流。

这就要求大陆对台工作必须以淡化台湾民众的误解为关键,致力于转变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态度,化解敌意,共建和平;

必须以开创两岸和解、双赢的局面为着力点,在对台工作中掌握主动,占领先机,以增进两岸人民了解为前提,以保障台湾人民利益为根本,以平等包容的态度为保障,向台湾人民展示一个真诚友善的大陆形象,变“台独”对抗路线为两岸合作共赢的对台新政策。

(3)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两岸亲情

两岸和平统一是一个互相认同互相融合建立共同羁绊的长期过程,是一个逐步消除隔阂的过程,而推进这个过程所需要的载体就是两岸之间的交流互动,谈判沟通和直航三通,上至中央下至民间,必须高度重视两岸交流交往,以加强沟通、增加互动为基本途径,以增进了解、扩大共识为根本目的,不断开拓对台工作的新局面。

必须将增进两岸人民的互访作为对台工作的主要内容,完善各项基本工作,从而吸引更多的台湾民众以旅游、经商甚至是求学的方式来到大陆,了解大陆的经济、文化、风俗,增加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度;

同时,必须不断完善各项赴台政策,促进更多的大陆民众访问台湾,在对台湾社会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台湾民众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在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中搭建血脉相连,亲情相依,文化相通的桥梁,建立新的共同经历、共同记忆、共同感情。

4、英国脱欧对中国的影响?

(一)贸易方面

英国脱欧对中国贸易影响有限,中英、中欧贸易自由。

从进出口来看,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进口来源经济体,仅2015年中国从欧盟进口2089亿美元;

从英国进口189亿,占比9%;

欧盟是中国第二大出口目的经济体,仅2015年中国对欧盟出口3560亿美元;

对英国出口596亿美元,占比16.7%。

从关税水平来看,欧盟各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很低,只有1%。

以中国现今的国际地位,英国和欧盟不会提高对中国的关税水平。

(2)金融方面

英国脱欧或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积极影响。

脱欧后,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动摇,这是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英国为了确保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权利,会加强和提高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将会给予人民币及中国金融机构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更为有力的支持,英镑和欧元的国际地位下降。

与之相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得到上升,人民币有机会同英镑、欧元、日元一样,成为“全球储备货币”。

(三)旅游方面

英国脱欧不会增加办理签证的难度。

脱欧前,英国旅游局就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认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对英国旅游业非常重要。

英国脱欧,将会在现有条件下,对中国游客开放更为有利的条件。

脱欧后,英镑贬值,汇率下降,人民币含金量提高,去英国旅游,不仅是购物,就连机票、酒店、餐馆、博物馆门票等一下都便宜了很多。

(四)留学方面

脱欧后,英镑贬值,英镑兑换人民币的汇率降低,学费也就降低了,可以节省不少人民币。

现有近14万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文化交流空间广阔。

但是,物价上涨,生活费也会随之而涨,在英国的生活将会面临压力。

5、如何理解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课本P44

 

6、如何评析国家主权过时论?

判断+理由

国家主权又称主权,指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

主权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特殊属性,是国家的固有权利。

国家主权原则近年来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着国家主权。

第二,国际人权问题深深影响了国家主权。

第三,国际组织的发展和国际组织功能的加强压缩了国家主权的空间。

第四,在世界各地普遍出现的区域一体化趋向改变了传统的国家主权的含义。

第五,生态问题、毒品问题和恐怖主义已经成为跨越国界的问题。

这些问题本身就构成对国家主权的威胁,而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更有可能破坏或限制国家主权。

第六,新技术的发展为侵蚀国家主权提供了某些物质条件。

空间技术的发展,使一国领土上的各种活动均处于别国卫星的严密监视之下;

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各国内部通讯暴露在别国面前;

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连网的发展,使人们很容易就越过国家边界传送信息、进行商业和其他各种活动,甚至从事攻击和破坏性的活动。

新技术的发展动摇了国家主权的核心———国家边界的不可渗透性。

面对这些新情况,西方国家有人断言,主权观念已经过时了,国家主权将会消失。

我们国内有些人也附和这种观点,认为国家主权的弱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国家主权过时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现代国家主权原则同时承认,每个国家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单位,各个国家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

如果每个国家都充分行使自己的绝对主权,各国之间必然发生利益冲突。

其他主权国家的存在就是一国主权的天然限制。

现实的国家主权都是在无数的内部和外部的限制中表现自己的。

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主权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它遇到的限制也必然越来越复杂。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对国家主权的诸多限制和挑战,其实是全球化时代实现国家主权的正常形式,并不是否定国家主权。

不能因为国家主权遇到限制就说它要消失了。

不管跨国经济力量有多大,不管国际组织管了多少事情,一个国家中的决策者、立法者和执法者仍然是主权国家,这个事实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

其次,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代世界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并非对国家主权的简单否定。

例如,欧洲联盟成员国把一部分主权让渡给了欧盟,但这些成员国仍然是基本的政治单位,拥有无可替代的政治权威。

目前欧洲联盟的权力来自各个主权国家的授予,是各个成员国之间签署国际协议的产物。

从这一点说,欧盟的性质更像一个国际组织。

不管国际组织有多大的权力,它最终都是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区域一体化仅仅是当代世界政治演化的一个方面,世界政治的另一个方面也同样引人注目,即更多的民族和地区追求主权国家的地位。

冷战结束以来,已经先后有20多个新的国家进入了联合国,取得了主权地位。

这说明,主权国家地位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努力争取。

此外,主权国家的增加,意味着当代主权国家体系不仅十分稳固,而且还在进一步发展。

最后,从民族国家作为基本的国际政治单位来说,国家主权也没有过时。

我们知道,人类是社会的动物,总要在一定范围内组成政治共同体,以便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分配利益。

虽然从形式上说任何一群人都可以在任何一块土地上结合为一个主权单位,但在现实性上,有共同的语言文化传统、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和长期共同生活经历的民族国家,仍然是最适合于行使主权的单位。

目前西方国家流行的主权过时论没有把握国际政治的真实趋向,那些认为西方国家应该不理会国家主权原则,使用武力手段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人权标准的观点,则是一种新型的世界帝国论和世界霸权论。

它们仅仅是西方国家某些人的一厢情愿而已。

诚然,如果一国陷入大规模内乱或内战,就很难保证其主权不受外部干涉。

但残酷的实际情况告诉人们,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权高于主权所需要的必备物质条件尚未成熟,任何理想化的口号和宣示都是有其内在物质动因的。

不论干涉别国内政的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干涉者打扮得如何道貌岸然,所有军事干涉背后都有直接或潜在物质利益。

如果不谋世界霸主、不想乱中取利,最好不要“以暴制暴”、去开启干涉别国内政的潘多拉魔盒。

21世纪的世界政治必然会有重大发展和变化。

这种发展变化将深深影响国家主权的存在形式和实现途径,但不会改变世界由主权国家构成这个基本事实。

国家主权原则仍将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最高原则,国家主权的概念没有过时,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只能靠该国人民自己去解决,国际组织只能协调行动,发挥推动和辅助作用,不能越俎代庖;

其他国家也只能通过外交渠道进行沟通。

7、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哪些?

其影响如何?

P50-52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

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主要特点有跨国性、不确定性、突发性、转化性、动态性、主权性、协作性。

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危害不可低估。

2001年的"

9・11"

恐怖事件夺走了近3000人生命,超过了美国在当年珍珠港事件中的阵亡人数,另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年全球发生的较大规模的恐怖事件就导致2900余人死亡、8200余人受伤;

国际有关机构统计,现在全球死于艾滋病的人每年高达250万至350万;

有关研究还显示,1974年至2003年的30年里,全球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造成至少200万人死亡,1.8亿人流离失所,而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导致近30万人丧生,给有关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仅斯里兰卡一国就达到13亿至15亿美元,占到其经济总量的6.5%。

由此可见,尽管许多非传统安全威胁看上去不像世界大战那样硝烟弥漫,但其危害程度有时并不亚于一场战争,已经构成对世界发展和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

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比,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分布范围和危害样式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有的外国学者称之为"

新威胁"

新的方法途径。

新安全观是在解决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淡化排他性的安全合作,强化共同安全,通过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观念,建立防范和解决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国际安全新体系。

解决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手段更强调其综合性,国家间更强调其合作性。

非传统安全威胁涵盖领域比传统安全威胁更广泛,不能再以单一军事手段或以军事手段为主的手段,而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科技等手段加以应对。

国际社会应根据实际需要,必须从共同安全出发,积极对话,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切实推进和发展安全合作。

8、遏制新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

(1)和平力量不断增长

随着时代和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和平力量,是遏制战争,特别是制止世界性战争的首要因素。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矛盾日趋加深,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殖民主义国家、霸权主义国家与被压迫被奴役国家间的矛盾,在不可调和情况下,只能通过大规模的战争手段来解决,这是上世纪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在二战后的越南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等战争中,全世界爆发了无数次的和平反战浪潮,制约了战争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制约了局部战争升级为世界大战的可能性。

在强烈的反战浪潮面前,战争的发动者不得不顾忌己方的伤亡,不得不顾忌对方的伤亡。

越南战争就是美国在反战浪潮中,不得不以战败者的身份结束的。

长期以来,和平代替战争,对话代替对抗,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识。

尽管二战以后,世界大战的魔盒一次次险些被打开,但是,和平力量一直占上风,全世界人民对避免世界大战寄予希望和信心。

  

(2)两大集团“冷战”对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新的战略格局,即:

“两极格局”。

人类的“和平样式”,要么一方对一方暂时妥协;

要么存在制约爆发战争的因素。

“冷战”时期,北约、华约两大集团的对峙便属于后者。

  回首如履薄冰长达数十年的“冷战”,人们不难看出,期间全球虽多次出现爆发世界大战的险情,包括可能使用核武器的世界大战的险情,但是,由于两大集团力量相互制衡的原因,世界最终还是一次次侥幸地与战争擦肩而过。

  (3)核武器“双刃利剑”制衡

核武器从其出现那一刻起,就是一把既可毁灭敌人,也可毁灭自身的“双刃利剑”。

尤其二战以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掌握足可毁灭地球数次的核武器以后,全人类从此生活在巨大的核阴影之下,千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面临毁于一旦的危险。

 中国掌握了核武器,一举打破了核垄断后,世界爆发大战的危险再次被遏制,核大战的危险处于相对静态的矛盾对抗中。

全球核武器的均势,造就了危险中的和平。

由于超级大国的核垄断被打破,因此,任何一个有核国家都不能轻举妄动,尤其不能轻而易举发动世界性的战争。

  (4)经济全球化利益互依

  当今世界,经济资源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世界各民族国家相互依存程度和经济联合程度不断加深。

世界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利益出现了明显相互依存、渗透、联系的大趋势。

使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明显受到制约。

(5)新战争形态改变战争目的

  新战争形态改变了原有的战争目的,进而改变了战争规模,先前“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变为“控制敌人,发展自己”,这成为当今制约世界大战的新因素。

新的主战武器,如:

核武器、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武器等,可以在不消灭对方有生武装力量的前提下,通过精确打击重要目标,迫使对方屈服。

新战争表现了一定的可控性,即:

战争规模的可控性与战争目的的可控性。

新的战争形态产生了新战争式样,如:

“经济瘫痪战”、“精确制导战”、“信息斩首战”、“领导人战争”等,远程精确打击、超视距作战、网络中心战、空天一体作战等,成为今后战争的显著特征。

  新战争形态的变化,包括以往人们对战争目的、战争主体、战争样式、战争领域、军队编成、作战思想、作战原则等方面的认识。

现在,有关战争与战争的遏制、安全与安全的实现、和平与和平的营造等问题,与先前的理论有明显差异。

因此,一个国家的军队不仅要保卫领土安全、维护国家统一,而且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由于五大因素制约新的世界大战,人们对制止世界大战有理由充满信心。

然而,人类并没有远离大规模战争的威胁。

当今,超级大国为发动战争一再制造理由和借口,频频向海外用兵;

核生化武器有扩散和难以控制的趋势,尤其是核武器正走向小型化、实战化和战术化,十分令人担忧。

由此看来,人类避免世界大战的道路仍然漫长。

9.为什么说美国的反恐使世界越变越恐?

首先,反恐战争无助于消除宗教极端主义。

当前中东和非洲恐怖主义肆虐的背景是宗教极端主义的泛起。

从根本上讲,反恐是人心之战。

单靠狂轰滥炸,不仅不能消除极端思想,还会使更多人走向激进,扩大极端组织支持者和同情者的阵营。

美国打击“基地”组织十余载,本·

拉登也已死亡,但这并未使该组织偃旗息鼓,反而变得分散化、品牌化,愈发难以打击,以至于出现“伊斯兰国”武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