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4236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文档格式.docx

《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文档格式.docx

 

婆娑(pó

suō) 

窒息(zhì

) 

雏菊(chú

塞进去(sāi) 

要塞(sà

i) 

闭塞(sè

剥花生(bāo) 

剥夺(bō) 

焚烧(fé

n) 

贪婪(lá

彻底(chè

沏茶(qī) 

飘扬(piāo) 

剽窃(piāo)

diān(颠)簸 

diān(巅)峰 

diān(癫)痫 

xī(嬉)笑 

笑xī(嘻嘻)

zhuà

n(撰)写 

编zuǎn(纂)

2、近义词辨析

(1)心智 

心志

①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 

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②最近,《篮圈世界》专家答球迷在线提问时指出,阿联已经具备应有的技术,知识还需要磨练一下 

提示:

“心智”表示思考能力、智慧,也表示心理、性情。

“心志”表示意志品格。

(2)惊恐万状 

惊慌失措

①从录像显示的情况看,乘客当时有的大喊大叫,有的目瞪口呆,有的屈膝抱头, 

,不一而足。

②洪水来临时,他们没有 

,而是有条不紊地组织了有效的自救。

“惊恐万状”,十分惊恐的样子,侧重描写状态。

“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侧重说明慌张。

(3)不由自主 

情不自禁

①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 

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②经历了在利比亚提心吊胆的日日夜夜后,工人们登上了祖国派来的飞机,

地鼓掌、欢呼、拥抱。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多表示外在的吸引力在起作用。

“情不自禁”,指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多是由自己内在的情感造成的。

3、整体感知,整理思路

《别了,“不列颠尼亚”》结构图:

第一部分(导语部分)(第1段):

“不列颠尼亚”号“告别”维多利亚港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第2段-结尾):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举行;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举行;

7时45分,英国国旗降旗仪式;

0时左右,交接仪式上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结构图:

第一部分(第1-3段):

阳光明媚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

第二部分(第4-6段):

布热金卡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

“二战”期间纳粹在这里杀害了400万人

今天的奥斯维辛依然没有什么新闻

第三部分(第7-15段):

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第四部分(第16段):

照应题目与开头。

奥斯维辛确实没有什么新闻

第一课时 

【导入】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

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典型的短新闻。

(板书课题)

一、预习检查

二、课堂探讨

问:

这两则新闻的标题分别有什么含义?

为什么要这样拟?

【明确】《不列颠尼亚》:

标题有两层意思。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

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

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

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

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课堂小结】《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英国撤离香巷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叙述自己的感受。

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要求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中的新闻报道《奥斯维辛,历史不会忘记》,比较一下和两篇课文的写法的不同。

三、巩固拓展训练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漂扬  濛濛细雨  撤离  降旗仪式

B.掩映  

世人瞩目  

汽艇  

阳光明媚

C.刍菊  

草地碧绿  

详细  

不由自主

D.追逐  

表情茫然  

窒息  

绿树成茵

1、答案 B

解析 A项“漂扬”应为“飘扬”;

C项“刍菊”应为“雏菊”;

D项“绿树成茵”应为“绿树成阴”。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________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3)还有一些参观者________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A.消失   竟然   注视

B.消逝 

竟然 

凝视

C.消逝 

居然 

D.消失 

注视

2、答案 D

解析 消失:

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逝:

同“消失”,侧重时间上慢慢成为过去。

居然:

表示出于意料。

竟然:

同“竟”,表示出乎意料。

凝视:

聚精会神地看。

注视:

注意地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1月8日表示,境外很多媒体有关中国禁止外国运动员携带《圣经》到奥运村的报道纯属谣言。

B.2008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日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出台四条措施,要求各地按照有保有压,统筹规划,确保城市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住房用地。

D.气象专家根据目前的气候资料预测,今年12月至明年2月这个冬季,本市平均气温将比往年同期偏暖至少1°

C以上。

3、答案 A

解析 B项语序不当,“一系列”应放在“促进”前面,数量短语置前;

C项成分残缺,在“有保有压”后加上“的制度”;

D项意思重复,可删掉“以上”。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B.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D.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4、答案 C

解析 A项冒号改为破折号;

B项“义勇军进行曲”的引号改为书名号;

D项中间的句号改为破折号。

(二)语言运用(10分)

5.阅读下面一段话,以一名驻外记者的身份向国内大众媒体发一则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20个字)(5分)

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经多年研究后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会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5、答案 我国科学家发现老年痴呆症致病新机制。

解析 摘取信息的关键语句:

“中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6.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所体现的中心。

(20个字以内)(5分)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在这里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

他表示,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

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6、答案 胡锦涛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解析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在这里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是新闻的导语,而导语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浓缩这个导语即是答案。

7.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文后的问题。

法新社华盛顿12月31日电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2004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美国人口普查局说:

“在1月初,美国每8秒钟将有一人出生,每13秒钟有一人死亡。

同时,国际移民活动将使美国每25秒钟增加一人。

其综合结果是,大约每12秒钟内美国的总人口将增加一人。

(1)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_____

(2)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7、 

答案:

(1)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2004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2)2004年元旦,美国总人口将达2.92亿

解析:

导语包含的消息的要素要全面。

【素材积累】

适用话题:

历史 

战争 

正义 

和平 

反思 

忘记与铭记

理论素材: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

——海瑟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富兰克林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上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

——蒙森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赵博生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

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

——李维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

——特赖奇克

我无法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有什么武器登场,但第四次世界大战中人们肯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头。

——爱因斯坦

事实素材: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1940年到1944年,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其中,一些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而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历史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战争,不要忘记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美文欣赏

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

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

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

没有!

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

每当犹太纪念日那天,德国总理总是跪在营前,默默悔过。

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没有忘记。

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

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

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

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忘记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常鸣。

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佩乎塞苍溟”。

犹太人正是凭着这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一股复兴民族的决心。

不要以为不声不语的他们已将历史忘却,时间永远不会使有些记忆风化,就像叶延滨永远不会将荒野无灯的感触忘记一样,奥斯维辛也永不会将屈辱的历史遗忘,即使时间不断轮回。

那天,奥斯维辛警钟长鸣;

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

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世界;

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判;

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

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

其结构一般包括:

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

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

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

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

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

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

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

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五、分析鉴赏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

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

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许多记者也写了很多篇新闻,但这篇新闻却独胜一筹,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标题,有两层含义。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

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六、板书设计

导语: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

结尾: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