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399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docx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

答:

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是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意义:

①理论上,是划分唯物主义与维新主义的标准。

②这是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 ③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2.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意答案: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2、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答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答案: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6.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请结合实际分析。

答案: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如何理解联系及其特征?

答案:

联系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存在着联系。

联系具有多样性,如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等。

8.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

1: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2: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是在旧中孕育成熟的,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了,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还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新进的,符合群众的利益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9.如何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

答案:

矛盾的基本属性包括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性质,同一性是指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都具有重要作用。

10.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进行理解。

答案:

矛盾共性即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结的。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第二,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是个性,社会主义是共性。

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11.如何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

答案:

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一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个方面。

 

  重点论就是要突出重点,在看到两个方面的时候,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均衡论就是不分主次,把两个方面等量齐观。

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12.如何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案:

量变是事物非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案:

辩证的否定观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在内部矛盾推动下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四,否定是扬弃,是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建设社会主义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而是要批判地继承。

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要吸收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思想糟粕,要坚决抛弃,决不能听任其四处传播。

14.如何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

请结合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答案: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如何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请结合实际分析。

答案:

第一,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简述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答案: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活动的发生。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先验论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做是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产物,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有两种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先验论主张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认识路线。

 

3.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

(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

认识的主体指进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则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相互规定、相互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等。

其中,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决定着其他相互关系。

认识的中介系统主要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知识)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所组成。

认识的中介系统既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同时又是人进一步认识客体的手段。

认识的中介是连接主体与客体,并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往返流动的一个“变量”。

(2)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从而正确、全面地解决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主体受制于客体,客体制约着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等等,决定了主体的认识内容和范围;另一方面,主体又能动地改造客体,使客体向主体转化,使之满足人们的目的和要求。

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认识主体和客体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才能全面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什么不同?

答案: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直观理解;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逻辑思辨。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综合和升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5.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答案:

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的唯理论;另一种是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作用的经验论。

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6.简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

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是两类:

一是在知、情、意三大类意识要素中,知属于理性因素,而情和意,即情感、意志,包括冲动、欲望、习惯、本能等属于非理智的方面,属于非理性因素;二是人的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b理形式,如幻想、想像、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具有不自觉性、非逻辑性等特点因素。

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

(1)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2)在认识过程中,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等以非逻辑的方式和思维的逻辑形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对认识的发展和飞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认识的发展不是单纯的逻辑运行或者非逻辑的跳跃,而是逻辑的循序渐进与非逻辑的跳跃的有机的统一。

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促成人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由现象向本质的飞跃。

7.为什么说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答案: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

 

8.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答案: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所谓对立是指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2)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共处于人的认识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答案:

首先,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互相包含、相互渗透。

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绝对真理中也包含相对真理,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组成部分,无数相对真理汇成绝对真理的长河。

其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

真理是个过程,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绝对真理的一点贡献,正是在认识的发展中,在真理过程的不断推移中,真理由相对不断向绝对转化。

10.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答案: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因此,要判断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