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4探索宇宙附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3851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4探索宇宙附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4探索宇宙附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4探索宇宙附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4探索宇宙附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4探索宇宙附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4探索宇宙附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4探索宇宙附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4探索宇宙附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4探索宇宙附知识点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

(板书课题)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2.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讨论:

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

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井引导学生讨论:

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造了这些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

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嫦娥偷药奔月:

古人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

女蜗炼石补天:

古人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

夸父持杖逐日:

古人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古代科学家。

中国:

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

外国:

哥白尼、布鲁诺等等,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教师进行总结: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天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古代天文成就不仅表现在古人发明了精美实用的观象仪器,制定了最完善的历法制度,还表现在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记录,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天文研究者都到中国来查阅古代天象记录。

(3)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古人在观测宇宙时会遇到什么困难?

怎样解决这些困准?

介绍望远镜:

后来人们发明了望远镜(多媒体展示望远镜),1610年1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多媒体展示月球图片),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多媒体展示木星图片)。

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观测设备的更新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了更远的天体。

介绍现代的望远镜:

(1)巨型望远镜。

(多媒体展示巨型望远镜的图片)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

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

(2)射电望远镜。

(多媒体展示射电望远镜的图片)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

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

(多媒体展示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相关内容)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

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3.总结宇宙的特点。

(1)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宇宙的整体形象。

(2)讨论:

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宇宙有多大?

宇宙是怎样产生的?

宇宙里有什么?

我们处于宇宙的什么部位?

宇宙里有没有和地球一样的文明?

(根据学生的回答调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录像)

(3)总结:

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

(播放各种航天探测器)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

(4)展示各种航天器:

布置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组合成专题资料,办成小报。

迄今,各种宇宙探测器已先后对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哈雷彗星以及许多小行星进行了探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像金星终日蒙上的一层密雾浓云及温暖世界,火星上的所谓人工运河和生命存在之谜.土星的奇异光环和卫星家族,最大的木星及其圾光景观等,通过探测器的探访,大都陆续寻觅到了答案,而且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崭新的太阳系面貌。

现在,“先驱者”11号和“旅行者”2号探测器经过10年的漫长旅途,在造访众多行星之后,已经飞到了太阳系的边缘。

它们肩负着人类神圣的使命,奔向更加遥远的恒星世界。

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宇宙探测器必将在探索太空,开发宇宙中建立新的功绩。

4.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航空灾难活动。

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航天灾难史。

组织学生谈谈人类面对行航天灾难史作如何感想?

5,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田人造卫星研制的设想始于1958年,在1968年召开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上,研制计划正式纳入正轨。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由”长征”4号火箭发射升空。

遥测和信号接收都正常,卫星图像质量之高,得到了世界气象部门的公认。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对卫星进行改进,加紧新型号研制工作的同时,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卫星系统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直接应用。

1999年10月中国--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发射成功,所接收到的卫星图像资料,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能源、测绘、环保等众多部门。

1999年至2003年中国连续发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并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

这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知识竞赛来进行。

通过组织学生了解我国的航天知识及成就,展开多层面的讨论,进行选拔,最后进行展示。

在比赛中让学生对我国的航天成就产生一种自豪感。

 

参考资料:

知识参考:

最古老的天文台:

原始人类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很注意对天体的观测,因此在一些文明古国,早就建立了便于从事天文观测的天文台。

在古希腊文化极盛时期,埃及亚历山大城就建有著名的天文台。

我国相传在夏朝就有天文台了,叫做清台,商时称为神台,周朝称为灵台。

周文王时灵台建在都城封邑的西郊,台高两丈,周四百二十步。

西汉时在长安城郊筑有清台,后改为灵台,上有浑仪,相风铜乌及铜表等仪器。

以后历代都修建过天文台,但是这些古天文台现在都不存在了。

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公元632年建于南朝鲜庆州的天文台。

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县的观星台。

相传此处是周公测景的地方。

唐朝开元年间,南宫说这里建立了石表,元代年初在石表北面建立了永久性的观象台,目前还有遗迹存在,解放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进行了全面维修。

万户: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人。

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提到:

“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

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苏联、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此事。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中国航天事业大事记(1956~2003):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88年4月,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开始兴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30多年来,我国共研制发射了15种类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目前“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

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使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2002年12月,“神舟”4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入航天工程的第四次飞行试验,其中第一次在1999年11月,第二次在2001年1月,第三次在2002年3月。

“神舟”4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以后,于16日6点23分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安全着陆,航天员自主走出返回舱,状态良好。

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活动的国家!

中国载人航天备忘录:

1992年9月,中国正式启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

1999年11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1号发射成功。

2001年1月10日,“神舟”2号无人飞船环绕地球108圈后返回。

2002年3月25日,“神舟”3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4月1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无人飞船。

2002年12月30日凌晨,“神舟”4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这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于甘肃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载人火箭,把“神舟”5号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迈出了中国人进入太空的第一步。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简介: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1981年4月12日首次飞行,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

航天飞机外形像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机尾装有三个主发动机和一个巨大的推进剂外贮箱,箱内装着几百吨重的液氧、液氢燃料,它附在机身腹部,供给航天飞机燃料,外贮箱两边各有一枚固体燃料助推火箭,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吨。

在返航时,它能借助于气动升力的作用,滑行上万千米的距离,然后在跑道上水平降落。

与此同时,在滑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000千米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

据美国宇航局的官员介绍,一架航天飞机可以反复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载人飞行史上,航天飞机在返航时还未出现过事故。

“哥伦比亚”号原定2001年再次升空,但由于技术故障和航天飞机调配等原因,发射日期一直被推迟到了2003年1月16号,这是“哥伦比亚”号的第28次飞行,也是美国航天飞机22年来的第113次飞行,机上共有7名宇航员,其中有两名是女性,还有一名首次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

“哥伦比亚”号本次飞行总共搭载了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水滴里的生物》

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2.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微生物,揭开生物秘密的是列文虎克。

3.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4.利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水,发现水中会有鼓藻、草履虫、水蚤、轮虫、钓钟虫等微生物。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牛奶中有一种名叫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

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的功与过:

生产腐殖质;

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药品和生物塑料。

细菌的过:

有的细菌会致病

8.可以减少致命病菌传播的方法:

捂住口鼻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

9.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

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有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10.食物通常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11.青霉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青霉素是由英国的弗莱明首先发现的.

12.食物的腐败变质是霉菌引起的,防止发霉的条件是干燥、低温。

13.怎样防止食物和其它物品发霉?

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

14.说明霉菌的功与过?

人们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它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植物的病变。

15.大多数细胞极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16.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胡克最早发现细胞。

17.伤口化“脓”就是死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18.生命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生长发育过程;

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地球是球形的。

张衡提出了“浑天说”。

2.2003年10月15~16日,杨利伟乘做“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主要有岛屿、海洋、高原、山地、盆地、峡谷、平原、丘陵等。

4.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核和内核)。

5.人类钻孔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最深只能达14千米。

6.科学家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来打探到地球内部的一些秘密。

7.地球上最可怕的自然灾害有:

火山、地震。

8.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9.2008年5月12日14:

28分在我国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

10.1976年7月28日我国河北省唐山发生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

11.火山是由于地下熔化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一带喷发出来形成的。

12.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中国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

13.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1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15.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

16.人类的一些活动如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也会改变地表。

17.地表模型上的蓝色代表海洋,棕色黄色代表山地、高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1.物质的变化分为:

形态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形态的变化如:

蜡烛受热熔化、水的三态(水、冰、水蒸气)变化、玻璃破碎、铁水成钢锭

化学变化的特征:

有新物质生成。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热发光等现象表现出来,如:

树叶颜色变化、蜡烛燃烧、盐酸滴在石头上、面粉变成镘头、馒头发霉、铁生锈。

2.铁生锈和水、氧气都有直接的关系。

3.铁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都不生锈,只有把铁放入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里,铁才会生锈,铁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4.防锈的方法有擦去水分、覆盖搪瓷、制成不锈钢、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喷漆、抹油、放干燥剂等

5.白醋是酸性物质;

碱水是碱性物质;

紫甘蓝水是做酸碱指示剂。

PH试纸也是酸碱指示剂。

6.呕吐是因为胃里有酸水;

剧烈运动感到肌肉酸痛,是因为胃和肌肉产生了酸性物质;

吃未熟透的柿子有涩味、肥皂洗手时会有滑腻的感觉,是因为柿子和肥皂含有碱性物质。

7.杜鹃花喜欢酸性土壤,竹子喜欢碱性土壤。

8.肥皂去污的原理是“油水交融”。

9.洗衣服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

1.伽利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方向运行。

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7.3天。

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每公转一圈要1年,所以四季的形成是因为地球的公转。

地球自转一圈要24小时即1天。

4.月球上没有空气,也没有液态水,月球表面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00℃,最低可降至-170℃,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5.在太阳系中,行星围绕恒星运转,卫星围绕行星运转。

6.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依次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恒星是炽热、巨大的发光气体球,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是太阳。

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叫行星,如地球,围绕地球运行的天体叫做卫星。

8.人们把星空分为88个区域,称为星座。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北极星是小熊座的一部分。

9.银河,民间又称天河,在银河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

10.北斗星的斗勺开口方向再延长5倍距离就是北极星。

11.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作。

12.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它就能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地球运转。

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的。

13.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是“先驱者10号”

14.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宇宙空间的航天员是苏联的加加林,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杨利伟;

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15.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杨利伟,紧接着,2005年,“神舟6号”再次成功,两位宇航员是费俊龙、聂海胜。

16.火星上,白天有明亮的天空、薄云、朝露和轻微的霜冻,但要比地球上冷得多。

17.金星是离我们最近的行星,虽然它与水星相比离太阳更远,但它的表面温度却很高。

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

1.好奇心总是驱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找出答案。

2.科学史上很多重要的结论都是从提出假设开始的。

3.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4.假设的依据往往来自已有的经验,但经验并不完全可靠。

5.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主要有两种类型:

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6.有些实验是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这种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对比实验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

8.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

(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保持一样。

六年级科学实验复习资料

1.观察标本切片

实验准备:

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动物表皮细胞切片、记录单、铅笔

实验过程:

(1)调整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使观察到的物体清晰。

(2)睁开双眼,用左眼观察。

边观察边画出观察到的图像。

实验结论: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近似长方形的格子构成,细胞之间有清晰的细胞壁;

动物表皮由许多没有规则的细胞组成,细胞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2.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黄色、红色、蓝色、绿色橡皮泥各一块,尺子、小刀

将黄色橡皮泥搓成直径为1厘米的小球,模拟地核。

将红色橡皮泥搓成小球后压扁成高度0.4厘米,模拟地幔,将红色橡皮泥裹到黄色橡皮泥上,搓成球形。

在上面包裹一层薄薄的蓝色橡皮泥,代表海洋,再点缀一些绿色橡皮泥代表陆地。

从中间把它切开。

地球内部由内到外依次是由地核、地幔、地壳构成。

地核最厚,地壳最薄。

3.模拟研究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

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

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

会发现石头开裂变碎了。

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4.模拟流水的搬运作用

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水杯

(1)用木条将沙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

(2)把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

(3)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