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2868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作用:

郡县制的建立是秦朝行政体制的创举,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差别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

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

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2)三省的关系:

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宰相的权利,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4)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举,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皇权取得与相权斗争的完全胜利,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①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②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特点:

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无决策权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积极)

2)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阻碍中国社会进步(消极)

3)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以致无以抵抗列强侵略(消极)

专题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鸦片战争

1840-1842英国

1842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

《南京条约》(1842)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

※之后美法又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

影响:

①社会性质:

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英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日本

1895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

《马关条约》(1895)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新特点,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1901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1901)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各种反帝性质组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②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③《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二课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了解黄海海战

性质:

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爆发:

1894年9月,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到朝鲜,返航中遭日本舰队偷袭,北洋舰队仓促应战

人物和事件:

丁汝昌、刘步蟾、林永升、邓世昌等

结果: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趁机控制黄海制海权,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灭

第三课侵华日军的罪行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局部侵华、局部抗战)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占领整个东北

2)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全面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始全面侵华

2、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

2)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做实验,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日军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第四课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了解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

1)凇沪会战(1937.8-1937.11日军进攻上海):

虽然失败了,但是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中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在华北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提出:

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2)建立: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签署投降书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被日本统治50年)

4、认识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国内:

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国际: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①外国的侵略

②清政府的盘剥,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

③自然灾害的影响

④外国宗教的影响

2、了解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发动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兴起标志)

3、了解定都天京:

1853年定都天京(现南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了解北伐和西征:

北伐失败(打击了清政府在北方的统治),西征胜利(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5、※失败:

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6、理解《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1)内容:

主要包括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两方面内容,其原则是绝对平均

2)目的: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评价:

革命性:

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

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实际上没有真正实施过。

7、理解《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是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

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

进步性:

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

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第二课辛亥革命

1

了解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了解同盟会:

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三民主义的核心)

平均地权:

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

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2、了解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领导发动,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此后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兵力空虚)

3、了解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4、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由参议院制定):

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探讨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结果: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第三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和成立

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

第一阶段:

(5月4日—6月初)

中心:

北京;

主力:

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

(6月5日以后)

上海;

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取得初步胜利:

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的主要史实

1)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上海(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①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制定党的纲领,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位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用革命手段实现这个目标

③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3)意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4、了解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成果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条件:

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孙中山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苏联推动

标志:

1924年广州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2)北伐战争成果(1926-1927年)

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5、了解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6、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的史实

1928年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

到1930年夏,全国在十几个省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7、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0—1936.10)

1)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此后继续长征(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进入甘、陕)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革命转危为安。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8、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1)时间:

1935年1月

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9、了解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的主要史实

1)战略反攻: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

1948年秋开始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3)解放南京: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10、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国际: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1)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类型)国家性质:

新民主主义国家

2)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新中国诞生: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3、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标志: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1)初步确立: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

①确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②职能和地位: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新阶段: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共有5个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1947)、新疆、宁夏、广西、西藏(1965)

第二课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第三课祖国统一大业

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形成过程: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③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用以解决我国统一

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并通过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大陆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

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①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3、了解《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4、了解九二共识

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5、了解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

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坚冰逐步被打破,从台湾到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人员不断增加,“三通”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背景: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苏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方针: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成果:

中苏友好(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

毛泽东、周恩来访苏,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3)意义:

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③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④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的情况:

1)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

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2)万隆会议(1955年4月):

即“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第二课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果

1、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一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

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

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过程: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

标志着中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时也是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缓和的关键

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3、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

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