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楼+拟岘台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2529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古名楼+拟岘台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千古名楼+拟岘台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千古名楼+拟岘台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千古名楼+拟岘台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千古名楼+拟岘台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古名楼+拟岘台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千古名楼+拟岘台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古名楼+拟岘台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千古名楼+拟岘台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南唐李建勋修建的蓄水排涝的南湖工程;

谢灵运创建的灵谷峰教化十景;

王羲之练书法的洗墨池遗迹;

颜真卿留书的麻姑山等。

裴材对先贤十分感激、景仰,同时想到历史上诸多为官清明,百姓称颂的先贤,他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裴材心中思考着一个问题:

如何在自己治下建立为官从政的“北辰”(北斗),修建一座可视的标志,令“众星拱之”,世人效之。

二、感羊祜筑台

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大宋王朝自太祖称帝已经97年,裴材知抚州第二年。

这年七月下旬一天,秋高气爽,抚州城内车水马龙,欢声不绝,鼓乐齐鸣,鞭炮声声,正是一年一度康公庙会。

城外百姓抬着康公雕像进城游行,狮舞开道,龙舞随行,各色艺人纷纷登场表演,各类特产琳琅铺满街旁,附近州县士民蜂拥前来交流。

裴材与同僚立于城东高处,喜看城内一片繁荣景象;

眺望四野,山川满目,良田万顷,水稻已收,又是一个丰收年。

裴材心中甚是欣慰,转而沉思,想起六百年前谢灵运。

谢灵运公元385年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出身东晋大族,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后人简称“康公”。

谢少年好学,博览群书,才华自负,乐山好水,开创了一代山水诗风。

晋元嘉八年(431年),谢灵运任临川内史,在任两年期间亲近百姓,与民同忧同乐,围湖蓄水,挖渠排涝,民感念至今,每年拜祭,故有此盛会。

可惜如此贤吏却不幸于49岁被害,裴材不禁为之长叹息,立即想起千年前的屈子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顿觉岁月催人,时不我待。

我等后辈何为?

裴材思绪翩翩,上下千年,突然,一个比谢灵运早一百多年,已八百多年的古贤一幕涌现脑际,即“羊祜登岘山”。

羊祜任职襄阳时,逢闲暇常登岘山,一次登临之时,颇有感怀,对同僚说: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

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山也。

羊祜(公元221-278年),即羊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平邑魏庄乡)人,西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羊出身世族,学识渊博,处事深谋远虑,为人谦让坦诚,深得晋武帝的信任,故令其驻镇边境襄阳。

羊祜镇守襄阳时,对内教之以礼,对外怀柔感化,“开设庠序,绥怀远近”,致“著德推诚,江汉归心”。

羊祜的“德治”管理和“怀柔”战略,为晋国平定江南,天下一统打下了基础,令时人称颂,后人追慕。

羊祜死时,州人“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

连与之对峙的吴军闻此,“亦为之泣”,可见其仁德足以感天动地。

因此,对羊公褒扬的许多事例流传于世,载入史册,如“执德清劭,忠亮纯茂”;

“志存公家,以死勤事”;

“涉其门者,贪夫反廉,懦者立志”等等。

史书载:

羊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

”真乃一代贤吏之楷模,百官之星斗。

晋天下统一后,襄阳百姓为纪念羊祜,在岘山建庙立碑,“岁时飨祭”。

襄阳因岘山出名,岘山因羊祜称誉。

历史上,许多名人志士如宋之问、陈子昂、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范仲淹等闻名而来襄阳,登山祭拜,临碑缅怀,洒泪吟诵。

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自在,读罢泪沾襟。

因之,岘山碑又被称为“堕泪碑”。

裴材面朝西北,伫立良久,凝望千里之外的湖北襄阳,忽然感悟,这“堕泪碑”不正是先贤精神品德之标志吗!

回顾检点自己履职抚州之为,俯看自己此时立足之地,足下城廓突兀处名盐阜岭,恍如襄阳岘山。

蓦然,一道亮光,透出心扉,心中苦思已久的难题有了答案:

筑台!

即在此高坡上筑一台,取名“拟岘”,以效羊公之德。

询之同僚,无不称妙。

于是,抚州历史上一项重大决定形成了——在抚州城东盐阜岭上临抚河修筑拟岘台。

州人闻之建台,莫不兴奋,富户纷纷解囊,百姓踊跃出力,工匠不计报酬,老幼妇孺亦来搬砖移土,提茶烧水,壶浆箪食,场面热气腾腾。

裴材每日亲临工地,费心设计,协调指挥,同劳同乐。

时在秋季,天晴少雨,正是施工好时节,至重阳,台已竣工。

建成之台,台基高启,三面砖石为墙,各长三丈七尺,高一丈六尺五寸,一面临水。

台基上二层楼阁,纵横四丈,高三丈三。

台共高五丈,加之立于抚河高岸的盐埠岭上,飞檐翘角,似凌空腾飞,气势非凡。

与北面二里许的州学岭洗墨池相辉映,与河东岸十里的灵谷峰遥相呼应。

三、倩谁人添彩

拟岘台建好,成了抚州一处名胜,而自古以来,名胜以文相传。

滕王阁因王勃之序而出名,“楼重江南因此序,序传四海以斯楼”。

岳阳楼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记而警世。

黄鹤楼以崔颢之七言诗而增其壮观。

还有山西鹳雀楼,王之涣一曲五绝句而令其雄浑。

真的是“文章千古事”,纵楼之不存,而文将永在。

远见卓识的裴材深谙此理,要请高手为拟岘台作文,展示拟岘台的文化,演绎拟岘台的灵魂。

这篇文章由谁来写,裴材首先想到的是本地名人。

抚州,自唐天祐年间(公元904--907),节度使罗坚赠田于宜黄棠阴古镇建湖山书院,学风兴起。

唐末五代本地人危全讽主政抚州多年,迁城立文庙重教化,学风蔚然。

至宋教育之风已大盛,到裴材任时,抚州已经出过许多著名人物:

如前面所述的宋初文学家、地理方志学家乐史;

北宋词坛领袖晏殊、晏几道;

思想家、教育家李觏;

政治家王安石也已经崭露头角。

裴材在脑子里又一遍过滤着这些抚州乡贤大家,此时,乐史已经作古,晏殊前年病逝,李觏已是高龄,还有在抚州接触的不少文人名士,究竟请谁来为拟岘台作记呢?

裴材想到一人——王安石,裴与王同为州府官,一个在江西,一个在江苏,远隔千里,虽不能常聚,然彼此耳闻,感同身受,思想观点接近,有书信往来。

裴材觉得才华横溢的王安石写这篇记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修书一封,寄予王安石。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1021——1086年),临川人,字介甫,49岁任宰相,执政变法,影响巨大而深远,封荆国公。

王少怀大志,21岁会试第四名中进士,进入仕途,29岁时作过《登飞来峰》一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充分表现了他的气势和抱负,而当时王安石还只是浙江鄞县县令。

至嘉佑二年,36岁,恰是壮年,太常博士知常州。

王身居官场而不流俗,卓荦不拘,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无私无畏,立言峭拔山峻,下笔风生水起,思想和文学堪称千古一绝。

但王安石用心于政,历多年官场,他看到了宋王朝弊端,正酝酿上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准备着一场变法革新,富国强兵的大事。

王安石接信,心中大喜:

其一,赞叹建拟岘台的举动实在高明;

其二,自己心中也一直景仰羊祜,同裴材正是心灵相通;

其三,更巧的是,拟岘台正建在自己出生的盐阜岭上。

王安石为家乡遇上这样一位贤明卓识的父母官而庆幸,一时情理交融,即伏案提笔,要为家乡这座立意高远的拟岘台作文章。

正在王安石将下笔之际,同僚通判进来,说到朝廷律令之误,王安石联想到近年来士民反映税负之不合理,顿时愁思泛起,文兴全无,起身徘徊。

良久,王知州决定,先放下乡情友情,以国事为先,谋变法改革大事。

古人言“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再次立言。

”王或许认同此说,于是回书裴材,先感激其在抚州惠民之举,并感谢对自己的信任;

接着言说自己公务缠身,疏于文学,特举荐家乡一位贤良来为台作文添彩。

这位贤良就是新科进士曾巩,王安石知道曾巩会试后已经回到抚州南丰,正赋闲在家待命,时间充裕。

曾巩,字子固,世代书香门第,少承家教,读书勤奋,南丰县城之郊有一天然岩洞,乃僻静之地,曾巩率其弟闲暇时每潜身洞中苦读,后人称其读书处为“读书岩”。

曾秉性忠厚仁慈,而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文章行云流水,未出仕便颇有名气。

王安石与比自己大两岁的曾巩素有交往,敬重其为人为文,曾赞曰:

“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苏轼与曾巩在京会试相识后,诗中也称,“醉翁门下士,曾子独超轶。

”据《宋史·

曾巩传》述:

“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简明扼要点出了曾巩文章特点。

后人收集唐宋名家散文以为读书人的范本,曾巩文章被选进的篇幅较多,数量在各类版本中均居前三位,荣列“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

抚州加上王安石,所谓八大家中占两家;

再加上提携曾巩的恩师,永丰人醉翁欧阳修(1007——1072年),江西八家有三。

这年(嘉佑二年)朝廷会试,主考官为欧阳修,此届录取的进士338人中,后大有作为的多,是历届科考最为丰收的一次,号历史上最闪亮的一榜。

其中有文学三大家,曾巩、苏轼、苏辙;

哲学三大家,程颐、程颢、张载;

政治三大家曾布、吕惠卿、章惇;

名将一家王韶,等等。

此皆因醉翁博学而公正,倡导古文运动,推崇言之有物,有见识,重内容,淡形式,故能选拔出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

当然,这与范仲淹等发起的庆历新政(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改革科考内容有关,將诗赋改为策论。

曾巩以前参加科考,落第,这次有幸遇上“明主”,入了这“最闪亮”的一榜,是年曾巩实龄38岁,成为进入仕途的进士。

入仕,曾巩不早,在“唐宋八大家”中除苏洵外,以年龄论出仕最晚,而撰文,曾巩已是老手。

早在九年前(庆历四年),曾巩而立之时,抚州州学王教授为彰显学舍旁的王羲之遗迹洗墨池,请曾巩作记,曾作了《洗墨池记》,字数不到三百,而曲折委婉,发人深思,予人启迪,一时传诵。

说明那时曾巩的文学才华已经被世人重视。

而后曾巩读书不辍,今又金榜题名,才与名更显于世,所以王安石推荐曾巩,确符其实。

裴材对曾巩也早有仰慕,于是亲书一柬,命人去南丰,请曾巩到州郡一叙。

4、曾子固作记

曾巩接到请柬很高兴,对裴材为人正直,为官清明早有感知,遂收拾行装赶赴州府。

裴材城外迎接,执手进城,设酒宴边饮边叙,交谈知心。

曾巩领会裴材治理之道,受益匪浅,裴材感受曾巩确属饱学,胸藏珠玑,二人至半夜方歇。

这一次长谈,不仅启发了曾巩作记的思路,而且深受裴材为官一州,造福一方百姓的感染,为其后任地方官多年,为民排忧解难,政绩卓著留下长远影响。

翌日,裴太守一行陪同曾巩,先在城内一转,而后携手登上新建的拟岘高台。

此处可远眺山野,近观街市,历来是抚州城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先人也曾覆土添坡,固其高基,并搭建简易建筑以避风雨。

然建筑已随风雨而逝,曾巩以前来过,但见荒废。

今日登临,俯仰之间,感慨万分,纵目四望,思潮翻滚,睹太守这一宏举,思抚州千年故土,心中台记已成。

是晚,子固闭门驿站,伏案挥毫,一气呵成六百字的《拟岘台记》。

记文先从缘由着笔,作台之由,命名之因,点出人物时间地点,并交代写记之来由。

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台也。

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而间独求记于予。

继而,叙述此台原地址之胜,“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及后所见“两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之可惜,再描写新台“缭以横栏,覆以高甍”之貌,“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之壮观,以突出建台之举。

接着,描写足下河水、远处山野四时变化之景,游人百般闲适之状,突出太平盛世,各有其适,而此情此景,皆在台前足下,进一步凸显新台的意义。

最后,笔峰一转,回思抚州“非通道”,“多良田”,“民乐于耕桑以自足”的之地理人、物产、民风,赞扬太守因地随俗“治以简静”之策,令生民得于安定,再次以台显出“游观之美,同生民之乐”,文章归纳“景美”、“人乐”,实出自太守之政,郡守之为也。

阅览全文,似少华丽,亦无警句,文字朴实,娓娓道来,寥寥六百字,地理人文,历史现状,因果关系,明白清晰,看似平易,实则精心。

这正是曾子固文风,简洁无枝蔓、平和叙事理,据实状景,客观记事,谨守儒道,毫不张扬。

故而后代屡屡以为范本。

今人评价曾巩诗云:

质朴为文质朴人,身心不渝圣贤仁。

从容秀竹无华色,独占文坛一份春。

5、丰碑存民心

成文之日,恰是重阳。

天明,曾巩将手稿呈于裴太守,太守读罢,连声称好,传之同僚,亦皆言妙!

裴太守、曾巩等众人再次登台,体悟句中之景之情。

城中文人学子闻声纷纷前来,争相一睹,挥毫传抄,拟岘台前一时哗然。

裴太守即命印刷散发,并寄送王安石等在外知名的抚州人士,再次邀请王知州回来考察。

台记传开,附近州县络绎来人,登台揽胜,吟诗作赋。

本地人自不必说,盘桓流连,写下许多诗文。

而最有名的当推王安石的

《为裴使君赋拟岘台》,诗曰

君作新台拟峴山,羊公千载得追攀。

歌钟殷地登临处,花木移春指顾间。

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

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向此闲。

诗中,王安石首先点明裴太守作拟岘台的主旨,为追效羊公羊祜,表达了一片敬仰之情。

从社会主题入手,这是从政多年忧国忧民的政治家王安石风格。

接着写环境、景观,最后表达了和平安定,缓带休闲的轻松心情和期望。

设若王荆公当时作记,一定少不了仕途人生的感慨之词。

王安石与裴材相聚,话逢知己,二人格外欢喜。

裴材称赞王安石的诗道出了建台的初衷,王安石劝裴材留下文墨,裴材以抚州人才卓荦而推辞。

裴材说,百年千年之后,此台若还在,则愿足矣。

文章留给后人做吧。

公元1179年,拟岘台迎来了一位裴材的异代知己,这人就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

这年,因江西多处闹灾,朝廷将陆游由福建调江西,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

陆到任先来重灾区抚州,抚州春大旱,难于下种,夏苦雨,洪水毁田,民聊到不堪,生计无着落。

陆游承担“擅权”之责,开义仓,赈灾民,民得于度过灾荒。

公事之余,陆游多次登上拟岘台吟咏,其中,冬天登台时在《拟岘台观雪》一诗中高度赞扬拟岘台为江南一绝。

诗曰,“垂虹亭上三更月,拟岘台前淸晓雪。

我行万里跨秦吴,此地固应名二绝。

又,春天登台的《拟岘台》诗

层台缥缈压城闉,依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酝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再,《雨後独登拟岘台》

高城断处阁横空,目力虽穷兴未穷。

燕子争泥朱槛外,人家晒网绿洲中。

谁能招唤三秋月?

我欲凭陵万里风。

更比岘山无湛辈,论交惟是一枝筇。

在南宋及以后吟诵拟岘台的诗词中,留下最多的是陆游,最好的也是陆游。

缘于陆游的壮志雄才,“谁能招唤三秋月?

我欲凭陵万里风”;

更在于其一生不渝,至死无悔的满腔爱国热情。

陆游,真无愧又一位爱国爱民的贤吏、词人。

陆游调任江西时,拟岘台在江边已经矗立了一百多年。

这台已非当年裴材所建,是由抚州知州狄明远主持重修的台。

史书记载狄明远的事例也不多,仅有“知抚州,为政清明,治民有方,邦人祀之”等字,可见其志同裴材,同羊祜,也是一位抚州历史上重德政,有作为的清官。

拟岘台自1057年兴建后,屡经废兴,小修无计,大修多次。

据史载,重建共有六次:

一修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由知州狄明远主持;

再修于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3年),由知州眉山人家坤翁主持;

三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由同知陈一贯主持;

四修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知府陈洪谏重修,;

五修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知府陈朗主持;

六修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临川知县姜铨捐赀重建。

每次大修,皆有记文,先后有曾巩、谢逸、家坤翁、陈九川、胡亦堂、杨镬等作记。

另有曾纡作台记一篇,纪大奎《同姜明府登似岘台记》一篇;

清·

傅涵、张锦传各作一赋。

历史留下诗文总计:

记八篇,赋两篇,诗一百多首。

本地贤达除前面已说王安石外,留下诗篇的有:

宋代江西派诗人谢逸、谢薖(ke)兄弟;

元朝地理学家朱思本;

明中期理学家、诗人陈九川;

明代理学大师吴与弼;

明教育家徐良傅;

明戏曲家汤显祖;

明理学家邓元锡;

明著书百卷的周献臣;

清学者、诗人李来泰;

画家王有年等。

外地除陆游外,留下作品的有:

南宋浙江人,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

南宋四川人,著名政治家官至参知政事,著书千卷,为王荆公诗作注释50卷的李壁;

明甘肃人(迁居开封)文学家、书法家,明中期复古派领袖李梦阳;

明代通晓经史子集,号称“道门硕儒”,主张三教合一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

清代浙江首位状元史大成;

画家八大山人等。

凡曾在抚州为官为吏者,凡闻名而来到抚州的文人学子,无不登台抒发情怀,流传着许多名人轶事。

如清北京人刘玉瓒、山东人苏本眉等任抚州时作有拟岘台诗,湖南曾国藩带兵滞留抚州时,曾亲书曾巩《拟岘台记》作为礼品赠与乡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乱不止,拟岘台毁于兵祸,至“文化大革命”了无痕迹。

2006年始,抚州兴起城市建设,修基础,复古迹,重在民生工程及文化教育设施。

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拟岘台列为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此为第七次重建),成立领导小组,责成市旅游局负责,市财政出巨款。

市委、政府多次召集专家论证,市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督查,历经三届市委政府的相继重视,至2013年竣工。

期间,向国内外征文,得到广泛响应,各地纷纷发来稿件,共收到楹联八百多副,诗词赋记二百多篇。

从中选取佳联六十余副,请国内名家书写刻于台柱;

选取古诗几十首刻于台壁;

将历代记赋书之展览室;

并以抚州题材设计制作大型木雕、欧塑、国画等装饰台中。

如今拟岘台以更雄伟的姿势矗立于抚河高岸,作为德政为民的标志,鞭策激励着来者。

正是:

“一楼岸水观今古;

百姓如山道晦明。

”见证千年历史的拟岘台,见证了当代的清明繁荣,代表着人们对前贤的景仰,是人们对清明政治永远的期盼和祝愿。

这令人想起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主修严子陵祠,在撰写《严先生祠堂记》中,书信与抚州李觏切磋的句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关于羊祜的身世事迹,今查史书仅有建台一事,余无记载。

然羊祜、裴材等无数贤达为政之德永在人间,永载民心。

当代本地人作的《丰碑·

拟岘台歌》,唱出了人们心声。

词曰

丰碑(朗诵词)

天地间多少楼台,风雨中化成了尘埃。

抚河边一座高台,是人们心中的丰碑。

 

那襄阳的官员羊祜,贤德亲民人敬爱。

岘山堕泪碑前,留下无数志士的感慨。

于是,九百年前,裴材修筑了拟岘台。

以古贤作为明镜,传扬勤政亲民之风

一代又一代。

 

歌 

词 

A1

仰望高高的拟岘台 

你可理解 

是什么力量让岘山南移千里外 

是什么感动把羊公追攀千百载 

品读厚重的历史 

你能明白

老百姓会有什么样的期待 

从政者该有什么样的胸怀 

A2

眺望滚滚的抚河水 

你会感慨 

为什么流去的是腐败的枝叶 

为什么留下的是伟岸的山脉 

触摸千年堕泪碑 

为什么亲民的人难以忘怀 

为什么利民的事日月同在 

B1

登上拟岘台 

清风扑面来

胸怀百姓先忧后乐丹心如碧海

岁月沧桑物换星移但见民心在

B2

登上拟岘台

我心能释怀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名利皆身外

朗朗乾坤浩浩原野祖国春常在

2014、2、27——2014、3、7

三届市委市政府:

书记,市长——

拟岘台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责任单位旅游局:

局长——

创意策划顾问组:

文化创意策划:

江西梦都文化策划公司;

抚州子云堂文化创意公司

工程设计单位:

——

建筑装修单位:

《拟岘台歌》作者,临川人张福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