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练习题9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2366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9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9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9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9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9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9Word格式.docx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9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第一章练习题9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9Word格式.docx

“关节点”或“临界点”是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不可知论。

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客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认为世界是人的意识创造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唯心论,实质都一样,即都把精神奉为世界的本原。

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初”物质。

只有从联系中才能真正把握事物,这是辩证法的观点。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题1分)

1.世界观是:

A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B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哲学家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人人都有的,不过一般人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朴素的。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1绝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诡辩论。

3.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4.哲学是:

A关于自然和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即是否承认: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B世界的统一性;

C思维和存在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7.客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A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B认为世界是人的意识创造的;

C认为世界是神创造的;

D认为世界是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8.“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9.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

10.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A一种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上的独立的中间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

C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导致唯心主义。

11.黑格尔辩证法的错误在于:

A把整个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

B企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C把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

D没有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点。

12.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更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是: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14.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6.唯物辩证法把物质的运动理解为:

A机械的位置移动;

B包括社会生活现象在内的“一般的变化”;

C对静止的否定;

D一切物质现象的绝对的变动性。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有复杂的结构;

B看得见摸得着;

C客观实在性;

D充满矛盾。

1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A客观唯心论;

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

D主观唯心论。

1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物质概念上的方法论错误是:

A割裂了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把哲学的物质范畴混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D不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20.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21.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主观原望;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2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

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

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2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24.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唯物论;

C折衷主义;

D二元论。

2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6.在世界的本原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

27.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之外的独立存在物;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28.古诗云: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29.在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承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贬低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30.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形成;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语言的发展;

D生产劳动。

31.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32.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33.“机器思维”:

A能够完全代替人类的思维;

B能够部分代替人类的思维;

C能够超过人类的思维并统治人类;

D对人类思维不起作用。

34.信息论的出现,表明意识:

A就是信息;

B是信息的对立物;

C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是一切信息过程的最高形式;

D是精神现象,而信息是物质现象。

35.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A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B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C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D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36.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7.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3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9.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时间和空间;

B客观实在性;

C运动;

D无限性。

40.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的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4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42.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自然界的变化;

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

D脑量的增加。

43.意识是:

A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44.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自然界的产物;

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

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45.先有计划,后进行工作是:

A意识决定物质的表现;

B主观主义的表现;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表现;

D经验主义的表现。

4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

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存在;

B观念;

C灵魂;

D“原初”物质。

48.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内容;

B根本存在方式;

C唯一特征;

D根本性质。

4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一定要导致:

A形而上学的错误;

B不可知论的错误;

C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D唯心论的错误。

5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B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51.离开物质主体谈运动,必然导致:

A形而上学;

B唯心主义;

5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说的是:

A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5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是统一的。

54.世界的物质性是指: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世界是可知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统一于存在。

55.能够坚持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

A庸俗唯物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

56.运动是:

A位置移动;

B物质的承担者;

C事物的质变;

D标志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57.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58.意识是:

A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B人类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C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D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5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60.先有房子的设计图,然后建出房子,这说明:

A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B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C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有时物质决定意识,有时意识决定物质。

6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62.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

63.反映特性是“物质的本性”最普遍的表现之一,所以:

A无机物不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B只有生命物质才具有类似的特性;

C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D一切物质都具有感觉的反映特性。

64.人类劳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

A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B影响周围环境的改变;

C获得生存资料;

D在大脑支配下的活动。

65.从意识的客观存在的关系看,意识是:

A二者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二者是完全同一没有区别的;

D意识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66.意识能动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

A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具有创造性;

D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6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个命题:

A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是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为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供了依据。

68.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6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位置移动或场所变更;

C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71.唯心主义都否认:

A世界的普遍联系;

B联系的多样性;

C联系的客观性;

D联系的条件性。

7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对立的统一;

B联系和发展;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7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74.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A都有共同点;

B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C都是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之中;

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75.“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夸大了主观条件的作用;

C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D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76.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7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基本内容;

B首要特征;

C实质和核心;

D全部内容。

78.一位哲学家说: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叫手,实已不是手了。

A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B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D用形而上学否定观看问题。

79.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80.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

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D辩证法观点。

8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82.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83.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体现了下列哪个原理: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B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84.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事物的本质方面;

B处于支配地位的方面;

C矛盾的同一性;

D事物内部矛盾。

85.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的是: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8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误在于割裂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8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88.矛盾特殊性是指:

A每一事物的矛盾都包含其特殊性;

B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C每一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D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89.抓住中心环节,带动其余,用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90.辩证的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A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91.事物的质是指:

A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D使事物成为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92.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是指:

A凡物皆有质,凡质皆属物;

B有质的事物和无质的事物是有区别的;

C质和事物的存在无关;

D事物的质是不能变化的。

93.量是指:

A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事物内容的表现形式;

C矛盾统一体的分解;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94.质和量的关系是: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D在度的范围内对立统一、相互结合的关系。

95.作为质和量之统一的度是指:

A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B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C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D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96.量变是指:

A事物的显著的突变,对原有度的突破;

B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化。

97.质变是指:

A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飞跃;

D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98.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

A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B质变是事物的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的静止状态;

C相对的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D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99.同质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他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1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

C事物的特殊矛盾;

D事物量的规定性。

100.科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关系是:

A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

B定量是定性的基础,定性是定量的精确化;

C没有联系;

D绝对对立。

101.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变化的显著与不显著;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

102.否定是指:

A事物中与肯定绝对对立的方面;

B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健康的方面;

D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10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就是:

A抛弃;

B纯粹否定;

C事物中好坏两方面的结合;

D即克服又保留。

103.辩证的否定观之所以正确就在于:

A它建立在事物的唯物主义理解上;

B把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起来;

C建立在肯定和否定排斥的基础上;

D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理解基础上。

104.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在于:

A否定物质性,夸大意识能动性;

B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突出了否定是批判的、革命的实质;

D孤立、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105.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

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母体中;

B新旧事物达到合为一体;

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

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106.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D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10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

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

108.在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中,原因是指:

A达到目的的手段;

B在某一现象之前出现的现象;

C具有必然性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109.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

A同果必同因,同因必同果;

B同果必异因,同因必异果;

C一果一因,一因一果;

D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110.“守株待兔”者犯了下述错误:

A夸大必然性;

B夸大偶然,把偶然当成必然;

C否定偶然性;

D形而上学。

11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A真象和假象关系的范畴;

B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范畴;

C内外因关系的范畴;

D客观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关系的范畴。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题2 

分)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质决定意识,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