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特色产业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2036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县特色产业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县特色产业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县特色产业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县特色产业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县特色产业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县特色产业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环县特色产业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县特色产业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县特色产业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草畜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一批有前景的龙头企业,目前,绿鑫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投产,金鹏、华茂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各种畜肉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

“十五”期间,计划每年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20万亩以上,到2005年,全县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达到100万亩,羊畜饲养量达到115万头(只)。

按照“北羊、南牛、沿川猪”的畜牧业发展布局,建好东北七乡镇30万只绒山羊、西北八乡镇5万只滩羊、中南十乡镇10万头(只)肉牛肉羊舍饲养殖、沿川六乡镇5万头瘦肉型猪生产等四个基地。

到2005年,力争草畜产业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700元以上。

扶持建成10个以上草畜产业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1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

洋芋产业 环县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透气性好,种植洋芋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洋芋以无农药污染、不易霉烂、不易变质、贮期长、好保管等特点占有广阔的市场。

环县抓住这一优势,把洋芋产业开发当作振兴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又一主导产业来抓,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开发规划,采取资金扶持、良种引进、科技培训等切实有效的服务措施,调动农民种植洋芋的积极性,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001年,县上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确定县北为高淀粉洋芋生产区,县南为菜用型洋芋生产区,县中南部为短生育期地膜种植菜用生产区,每年种植都在40万亩左右,年产量2亿公斤,甜水、山城等6乡镇年种植突破2万亩以上,有12个乡镇种植1万亩以上,涌现出了230个种植超过30亩的大户。

为了切实搞好良种繁育、贮存和加工等配套工作,环县建成庆阳市唯一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曲子高科技示范园区,依托中心繁育良种,在园区内和曲子镇孟家寨村、木钵镇木钵街村建成全钢架无虫网室55亩;

在甜水镇甜水街村建立一级种薯基地100亩;

在山城乡丰台村、秦团庄乡白原畔村、四合原乡四合原村、毛井乡黄寨柯村建二级种薯基地2万亩,年生产优良种薯1000万公斤。

在曲子、山城等乡分别建成库容5000吨、2000吨的大型洋芋贮存库5个,年储存鲜薯3000万公斤。

建成金地宝洋芋精粉有限责任公司,并扶持建成5个小型加工厂,年加工能力6万吨以上。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洋芋产业化开发已成为西部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环县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拟建年生产马铃薯淀粉4000吨的甘肃兴环马铃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种、加、销一体化,农、工、商一条龙,“公司+农户”的新型立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丰收。

  小杂粮产业 环县种植各类小杂粮历史悠久,品种多样,品质独特。

每年种植的荞麦、糜子、谷子、玉米、绿豆、豌豆、燕麦、苦荞等小杂粮达20种,面积30万亩左右,总产在300万公斤以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保健和绿色食品著称的荞麦、燕麦、谷子等小杂粮开发前景愈加广阔。

环县荞麦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所含的“芦丁”和“烟酸”,是治疗高血压的辅助剂,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保健食品,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小米含有多种脂肪酸、维生素,有养肾健胃、消渴利便的作用;

豌豆、扁豆、小绿豆、小红豆等豆类杂粮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0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可清热解毒,抗炎消肿,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

基于上述认识,环县提出了“压夏扩秋,压主扩杂”的新思路,把小杂粮当作特色产业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组织实施。

第一步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加大小杂粮种植面积。

在土地广阔的县北部,夏秋作物面积由原来的6:

4调整到4:

6,其中小杂粮占到粮食作物面积的50%。

1999年至2001年,环县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和绝收,由于采取了决战小秋、决战小杂粮的补救措施,全县三年累计种植的230万亩小杂粮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平均亩产在100公斤以上,有效地遏制了粮食减产和农村经济下滑的局势。

大旱之年,小杂粮丰收的事实教育了广大干部和群众。

于是,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实施百万亩小杂粮工程这一宏伟目标。

为使工程顺利进行,县上千方百计引进和培育在当地适种的优良品种,从小块试种到大田推广,抽组农技人员进大田进行技术指导,乡村干部进村入户抓落实,及早联系销路。

2002年由于天帮忙、人努力,100万亩小杂粮喜获丰收,总产达到1.2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仅此一项为农民人均增收225元。

小杂粮丰收不仅满足了农民的粮囤子,而且促使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走出土地,成为运销户,既方便了群众,又成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领头人。

为使小杂粮产业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县上走的第二步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兴办小杂粮精深加工企业。

目前已建成的企业有年产1500吨“甜龙牌”荞面系列产品的甜水飞龙有限责任公司;

年产650吨“荞花牌”食醋、荞挂面系列产品的环县欣荣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年产550吨“雨林牌”豌豆粉系列产品的环县鑫泰杂粮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年产400吨“百一牌”黄酒、白酒系列产品的甘肃百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年产“五谷牌”杂粮产品的长丰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新办小型加工厂100户,年加工小杂粮3050吨,完成产值1714万元,销售收入1671万元,实现利润155.8万元,上缴税金71万元。

生产的荞麦精粉、荞挂面、荞香酥、荞面凉皮、豌豆粉、小米、小绿豆、黄酒、白酒等9个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

小杂粮加工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当地产业基地的形成,帮助农民实现了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架起了农户与市场连通的桥梁,为农业结构调整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003年,环县继续在小杂粮产业开发上做文章,种植面积100万亩,人均3亩,预计总产量1.3亿公斤,可为农民人均增收230元。

曲子、木钵、洪德、毛井四乡镇已建立小杂粮绿色产品生产基地222.5亩,全部采用农家肥种植,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大田推广,力争年底通过绿色认证。

随着环县山城堡战役陈列馆开工建设,反映山城堡战役的电视剧剧本《1936决战山城堡》初稿已完成,道情皮影艺术团在韩国参加亚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这一个个文化项目重点工程的实施及文化盛事的亮相,是该县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强县”战略的生动体现。

  环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道情皮影之乡”。

环县确定了以融入延安红色旅游圈为目标的建设思路,一手抓革命遗址开发保护,一手抓党史资料的整理、宣传和教育,先后扩建了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纪念馆、东老爷山红军长征纪念馆、曙光坛等红色旅游景点。

县上还聘请专家编制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建成东老爷山毛泽东诗词碑廊、山城堡战役纪念园陈列馆和广场,这些项目的建设,将成为提升环县知名度,实现招商引资的“窗口”。

  实施道情皮影传承保护是环县文化工作的亮点。

县上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环县皮影艺术节”和第二届中国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2006年10月成功举办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

启动了传承保护试点工程,实施了道情皮影保护“八个一”工程。

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先后10次应邀出访澳大利亚、瑞士、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韩国等国家。

  近年来,环县以道情皮影演出、皮影工艺品加工为主,以香包、刺绣、剪纸、旅游为辅的文化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开发各类皮影工艺品30多种。

环县皮影雕刻艺人王清政、高清旺办起了皮影雕刻工作室,专门从事皮影雕刻,皮影工艺品远销国外,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

以中国民间艺术大师陈玉玲为主的皮影雕刻艺人有20多名,年刻制皮影工艺品2万余件,刻制皮影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全县有47个戏班常年演出,有285名民间艺人利用农闲时间进城串乡走户演出,人均年收入可达3000多元。

  如今,环县文化产业的开发已经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众多国内外游客来到环县参观道情皮影博物馆、山城堡战役遗址和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纪念馆、东老爷山森林公园和西山公园,品尝环县的“羊羔肉、黄酒、荞剁面、燕面柔柔”四大名吃。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环县已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350万元

 环县踞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境内山大沟深,生态环境脆弱,正常年降水量为300毫米左右,县北部分乡镇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水资源严重短缺。

  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环境,环县政府经过正确分析和研判形势,意识到本县发展种苜蓿草养羊的优越性,因为,一方面苜蓿可以有效防止沙化与荒漠化,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养殖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之下,慢慢形成了以个体户和合作社两种形式的养殖产业。

  个体村民“舍饲圈养”

  “6年前,我们镇提倡发展舍饲圈养,我就把草当粮种,然后在周边的养殖厂学习专业技术,养了150只肉羊,草料全部用的是自家地里玉米、苜蓿、麦秆等,现在发展到500只羊,一年纯收入20万左右。

”回忆起“舍饲圈养”的前后,曲子镇西沟村的养殖大户周卓感受颇深。

  据了解,从2003年起,这个县在中南部的乡镇进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试点,试点成功后,2007年在全县全面推开。

曲子镇西沟村作为“舍饲圈养”的试点村,他们率先探索出“山顶沙棘戴帽、山坡梯田缠腰、沟底林草穿靴”的治理模式,使全村的6架山、5道梁、3条沟全部披上了绿装,户均种植紫花苜蓿地达到59亩,成为全县羊畜养殖效益最好的村。

  同样,草畜产业亦成为作为“舍饲圈养”试点的毛井乡杨东掌村村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目前,全村多年生牧草达14200亩,新建养畜暖棚130座,全村养羊13000多只、养牛140只,真可谓村山绿了,羊肥了、民富了。

  “今年我们还将再种3000亩紫花苜蓿、4000亩禾草,争取户均养羊达到50只,养羊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在谈到下一步打算时,上述村支书杨世会满怀信心地说到。

  专业养殖合作社

  “我们这里三四个月的小羊羔子大概能卖700—800元一只呢”,刘世强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刘世强说到,“大黑山羊一只可以下1-2胎,一只大概可以卖1200元左右;

白绵羊一只可以下3-10胎,一只大概可以卖1600-1800元左右,年收入约可达百万元。

  据了解,刘世强养殖合作社是于2009年3月筹建,2010年1月完成注册的农民自愿发起成立的。

目前,年可繁育出栏山羊2万只,能存栏各种羊只6000只,年收入95万元左右,拥有资产达1200余万元。

  除了单纯卖羊增收之路,合作社还在积极筹建屠宰及羊肉深加工的厂房,以形成养羊—屠宰——深加工羊肉的生产流水线,进而真空包装达到外销创收的目的。

  “下一步,计划投资1000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作为饲草料基地,建设2个肉用山羊示范养殖场,1个环县无角黑山羊保种繁育种羊场,年出栏种羊2000只,繁育母羊4000只规模,发展社员养殖大户100户,年育成山羊(含合作社养殖户)达到6万只的规模,形成年屠宰和加工能力6万只羊规模的深加工生产流水线,年创利润600万元。

”,县级的一位部长说到。

  财政大力支持”双百双万“工程

  环县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养殖产业的优越性,为了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县政府把种草养畜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产业来抓,着力抓好养羊“双百双万”工程(发展100个养羊专业村,培育10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1万户养羊大户,养羊大户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

  “县财政计划每年列支2000万元,支持肉羊产业发展,并每年争取4亿元以上的惠农贴息贷款,扶持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

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合作社发展,依靠“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支持大多数农户发展草畜产业。

”,何英禅县长这样说到。

  除此之外,他还指出,年前安县长带领畜牧、财政、监察及相关乡镇负责人赴山东、宁夏、内蒙等地进行了考察,已经确定山东梁山县作为小尾寒羊调引的主基地。

下一步,将要聘请著名专家对环县肉羊的品质进行权威认定,要聘请全国知名策划公司对我县的羊羔肉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定位,放眼全国市场进行宣传和营销,提高知名度,扩大销售量。

同时,在县城附近尽快规划建设羊畜交易市场,搭建好交易平台。

  授鱼莫若授渔,输血不如造血,环县根据自身的特点奋力发展自身养殖产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县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达到220.4万亩,羊畜饲养量达到214.47万头(只),建成标准化养殖厂157个,种羊场3个、示范基地21个,规模养殖大户达到12580户,草畜产业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860元以上。

 2012年,环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齐心协力,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质量提高、增速加快、转型跨越的良好态势,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回顾2012年:

发展加快,成效明显

  综合实力在加快发展中显著提升。

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4.96亿元,增长22.2%;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5亿元,增长44.9%;

大口径财政收入5.4亿元,增长56%;

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82%;

农民人均纯收入3750元,增长2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19元,增长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增长26.3%。

  项目建设在扩大投资中持续发力。

全年开工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62个,完成投资80.5亿元。

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10.7亿元,增长20%以上,确保了一大批民生及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

  三农工作在结构优化中富有成效。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1.1万吨,继2009年之后,再次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南湫乡五名农民种植万亩洋芋、收入千万元,探索出了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的新模式。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了布局、规模、品种三个新突破。

新增紫花苜蓿20万亩,扶持养殖户2140户,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3个,青贮玉米秸秆10万吨。

扶持发展重点龙头企业9户,新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个。

补贴投放各类农机具5142台(部)。

扎实推进13个新农村试点村、14个整村推进和21处易地搬迁工程,项目村基础条件改善、富民产业培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全年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输转劳务7万人,创收7.9亿元。

  资源开发在加快进度中取得突破。

甜水堡矿区总体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沙井子西部煤田开发项目正式启动,钱阳山煤矿开发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甜水堡1号30万吨煤矿加紧建设,刘园子90万吨煤矿生产设备安装调试到位,即将联合试运转。

南湫风电场10万千瓦风电提前实现并网发电,实现产值4000万元,填补了庆阳市新能源开发的空白。

“和谐模范油区”创建纵深推进,原油产量突破110万吨。

全县创办小微企业81户,新增个体工商户945户,实现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亿元,增长51.4%。

  城乡面貌在重点突破中明显变化。

大力推进以治三水、植三绿、修三路、建三房、创三城“五个三”工程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全年实施各类建设项目116个,完成投资10.6亿元,城镇化率达到29.5%。

开通了城南新区环江大道、滨江路、甜水路等8条主要市政道路。

完成了面粉厂巷、陵园路改造治理工程。

30里环江旅游风情线一期工程、规划区内河道整治工程全面建成。

城北区集中供热工程按期建成,集中供暖近80万平方米。

建成廉租房288套、公租房91套,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3700户。

甜南、洪罗两条120公里通乡油路全部建成,实现了乡乡通油路。

新建通村油路(水泥路)6条87公里。

启动实施了新城区配网自动化工程,旧城区电网改造全面完成。

93处苦咸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机井82眼、淡化站30处,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赵沟门至刘台段堤防工程和川台区小型提灌工程全面完成,扬黄续建工程支管线建设进展顺利,县城供水改扩建工程投入运行,实现了黄河水通县城,提高了城区供水保障能力。

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完成荒山造林3.85万亩、东山造林1000亩,县城新增绿地面积4万平方米。

新修梯田15.74万亩,累计达到133万亩,人均4亩。

全面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生态县建设持续推进,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社会事业在统筹发展中全面进步。

建成18所乡镇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240处。

高考二本以上录取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初中会考成绩名列全市前列。

深入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组建了“道情皮影艺术团”,道情皮影赴新西兰、韩国进行了交流展演,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广播电视网络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2.2%和92.7%。

组团参加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县全民健身中心获国家体育总局命名资助。

曲环工委革命遗迹维修保护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进展顺利,东老爷山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定,山城堡战役纪念馆公布为甘肃省党史教育基地。

县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等县乡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保障实现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个全覆盖”,重大传染病防控、妇幼保健、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卫生监督、地方病和爱卫工作成效明显。

“五项安全”工作扎实开展,严打整治、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成效明显,一些长期缠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重拳打击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政府自身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

审计、统计、物价、质监、粮食、工商、金融、国土、妇女儿童、老龄、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民生问题在强化保障中有效改善。

认真实施“十大惠民工程”,省列31件、市列41件、县列10件民生实事全部办结。

办理人大议案和意见建议82件、政协提案32件。

实施了以一个热鸡蛋、一个热馒头、一杯热开水、一碟鲜热菜、一碗热稀饭“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学生营养早餐改善工程,使285所农村学校的30434名学生吃上了免费早餐。

投资2380万元,在县城、19个乡镇和211国道线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为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和提高治安防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立了乡镇交通管理中队,配齐了人员、装备和车辆,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构网络,整体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县乡、乡村油路危险路段修筑防撞墙8204米,安装转角镜351个,有效保障了农村行车安全。

投入2900多万元实施了计生家庭“雨露行动”,为农村“两户”修“饭碗田”、建“幸福屋”、投“致富羊”、交“康宁险”、发“关爱金”。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2260万元。

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保障1096元提高到1488元,共保障23414户、86077人,发放保障金8549万元;

城市低保标准由月保障213元提高到246元,共保障1626户、3494人,发放保障金及物价补贴902万元;

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260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2400元,共发放五保供养金376万元;

为2292名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39万元;

为283名孤儿发放生活费168万元;

为2152名城乡特大病患者发放医疗救助金935万元。

为39667名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2833.4万元。

新农合补助标准由人均240元提高到300元,全年为2.4万人(次)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8212万元。

为10192名城乡劳动者投放小额担保贷款3.19亿元,扶持创业致富,新增城镇就业4321人。

为251个村级残协专职委员每人每月落实误工补贴250元。

高度重视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共为668名农民工追讨工资911.7万元。

  二、寻找差距:

表现为“一小三低”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一小三低”。

即:

经济总量小,就目前的发展水平看,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不到全市的10%,不到全省的1%;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占全市的10%,占全省的1.2%。

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受制于天,特色产业规模小,农畜产品仍处于出售原料阶段,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较大;

地方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档次低,市场占有份额小,缺乏对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

第三产业发展较慢,比重偏低,促进带动能力不强。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城乡基础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水、电、路、生态等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支撑保障能力不强,改善民生的任务艰巨。

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2012年环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750元,增幅虽为全市最高,但人均水平属全市最低,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的目标相比,今后每年人均收入要净增1000元以上,任务非常艰巨。

  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是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

应当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当作县域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除继续优化发展硬环境之外,要务求在优化发展软环境上取得实效。

切实创建“服务型”政府,转变工作作风,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忧企业之所忧,雷厉风行地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

在服务上,要由单一搞审批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

不断健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加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执行宏观调控和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职能,为环县县域经济的继续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二是调整矿产资源税征收办法,立实地方财源。

环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就在于煤炭、石油和电力等优势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的税费收益,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不但税费收益微乎其微,反而给地方道路和生态造成较大破坏。

因此,实行矿产资源作为源产地固定收入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能力,增加城乡居民就业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