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精选范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191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精选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精选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精选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精选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精选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精选范文.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精选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精选范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精选范文.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精选范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型

  【常规提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

(1)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

(2)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范式】这类提问,关注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当然,这类题目也不排除对一些具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物、托物言志)、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虚实、古今)对比对照、动静结合、细节描写、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考题直击】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

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端居①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问: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注意: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等回答,言之成理也可,但是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景情结合型

  【常规提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诗词作赏析。

 

  【答题范式】这类问题,是古代诗歌鉴赏中最常见也是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中国古代诗词,很少有脱离景情关系来写的。

解答这类问题,要抓住几个要点:

(1)先将诗词中的主要景物找出来。

这里的主要景物,不管是河流山川,还是飞鸟走兽,不管是暮鼓晨钟,还是花草虫鱼,它们都得是与作者的情感表达有密切联系的。

答案的这一部分来自我们对诗词内容的正确解读。

(2)在提取出主要景物之后,我们还应将景物的特征及景物营造出的氛围特点点出来,答案中的这一部分有两个来源:

①景物前的修饰语,如“孤”“清”“幽”“冷”“寒”等,既写景物,又点心情。

②自己根据景物所处语境作出判断,可能是清冷、幽静、萧瑟、衰败等。

③在把握景物及景物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等资料,作者情感等也就自然而然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考题直击】

 

  关河令

 

  [宋]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问: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

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

此处指论诗。

 

  问: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语言赏析型

  【常规提问】简要分析诗词中某个词语的作用?

 

  【提问变式】

(1)联系全诗,赏析某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2)谈谈这首诗歌中某个词语的运用。

 

  【答题范式】这类提问,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关注整首诗的语言风格或特点。

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2)对诗词中单个词语进行赏析。

做这类题目首先还是弄清楚要赏析的词语在写什么,然后分析它怎么写,这里如果有修辞手法的话,一定要明确说出来,然后再结合修辞谈表达效果,谈效果时一般要联系中心。

 

  【考题直击】

 

  壬辰寒食①

 

  [宋]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问: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答:

“雪”隐喻了白发。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

杭州西湖。

②折:

弯曲。

③景:

影。

 

  问: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开放探究型

  【常规提问】

(1)两首词都写了某某意象,但象征意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诗中某词句,有的版本作某某,你更喜欢哪一种?

(3)有人认为诗歌表达的是某种思想感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题范式】开放探究类试题是高考(课程)诗歌鉴赏能力较高层级的要求,也是实施课程改革后越来越受命题人青睐的一种题型。

其命题的基本思想是,比较同样题材诗词的不同写法与主题,比较不同题材诗词中的相同手法,比较不同词句的表达效果,比较对诗词主题的不同看法等。

这类试题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也有一定的约束性,即有时对某个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有时又只能选择其一。

 

  出关①

 

  [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i),旌旗。

 

  问:

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注意:

本题虽问的是你更喜欢哪一种,但并未给你选择的余地,故只能更喜欢原诗中的版本了)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

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问: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答:

《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看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的人还看了:

 

1.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型总结

 

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背知识点

 

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题及答案

 

4.2018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

 

5.2018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

 

6.2018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汇总

 

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