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统计分析7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1541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统计分析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徽统计分析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徽统计分析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徽统计分析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徽统计分析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统计分析7Word文档格式.docx

《安徽统计分析7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统计分析7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统计分析7Word文档格式.docx

南北差异较大,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皖南、皖西大别山区域生态环境较好,2015年黄山、池州、宣城、安庆、六安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均超过80%,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5位,长江和新安江流域水质状况为优。

沿江区域多为工业型城市,污染较重,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和滁州5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占全省的50.5%,废水排放总量占40.8%。

皖北区域土地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状况较差,淮北、亳州、阜阳、宿州地表水达到Ⅲ类水体比例均在10%以下,淮河流域多数支流污染严重。

以功能定位区分,淮北、淮南两座“煤城”煤炭资源面临枯竭,淮北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两市因采煤导致的塌陷土地分别达到33万亩和28万亩。

2015年各市部分生态环境指标

地市

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及以上天数(天)

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地表水水质(%)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万吨)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亿标立方米)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千克/公顷)

合肥

238

50.0

5335.0

2073.1

818.0

529.3

淮北

245

0.0

5377.7

1515.5

1178.6

638.7

亳州

266

3501.7

389.2

238.8

516.2

蚌埠

90.9

6126.8

1078.8

392.6

821.8

阜阳

283

6.7

2474.0

1859.1

171.7

590.5

宿州

260

2946.1

650.7

551.5

585.9

滁州

263

47.1

9112.1

2557.6

3159.0

498.5

淮南

267

83.3

5859.7

1629.9

233.3

851.0

马鞍山

275

76.9

2443.3

1229.6

489.6

462.2

芜湖

282

100.0

7694.5

5732.2

2700.3

689.8

铜陵

273

4933.3

2679.7

341.5

958.6

安庆

299

89.5

3665.0

1132.4

500.7

654.1

黄山

340

5338.3

2618.2

1547.6

666.2

宣城

86.7

1422.1

2400.4

313.1

594.2

六安

297

4469.6

1585.7

386.6

401.2

池州

341

736.6

55.6

36.2

434.0

4.以能源原材料资源型产业为重要支撑的工业体系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

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是我省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几年占工业比重逐年下降,但占比仍然偏高。

2015年,我省这六大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8.2%,比周边江苏、浙江、湖北省分别高1.8、3.5和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资源型特征较为明显。

尽管这六大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2011-2015年间六大行业对我省工业增长贡献超过25%),但多为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特别是部分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给生态环境带来较大负荷。

将2011-2015年我省与其他省份主要污染物数据对比发现,我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江苏、浙江、湖北和湖南的1.1-1.8倍,氮氧化物是1.9-2.2倍,其他污染物排放也处于较高水平。

二、推动绿色发展主要成效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以来,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化解产能过剩、实施生态保护、开发利用新能源,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等,全省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增“分子”,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探索新模式。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4105”行动计划的十大工程之首,重点建设22个集聚发展基地,2015年实现产值8921.5亿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多。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3.9%迅速提高到2015年的39.1%,总量规模近9000亿元。

压缩高耗能产业规模。

2015年化工、建材、钢铁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30.7%下降到26.8%。

探索低碳循环经济模式。

在全省开展海绵城市、绿色建筑、森林城市、“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深入推进池州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加快铜陵、阜阳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等。

2.减“分母”,狠抓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等专项行动,加强重点企业能耗监测管理;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推广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两年来淘汰燃煤锅炉7340.4蒸吨;

加强能源回收利用,近五年回收余热、煤气等能源2945.5万吨标准煤。

经过努力,全省能耗较快增长势头得到控制。

“十二五”期间工业能耗年均增长4.1%,比“十一五”回落5.6个百分点;

工业用电年均增长7.8%,回落4.7个百分点。

能源单耗显著下降。

“十二五”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6.6%,主要耗能产品中,单位粗铜、吨钢综合能耗、吨水泥熟料能耗分别下降35.5%、12.6%和4.5%。

能源效率提升。

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由2010年的65.9%提高到2015年的68.2%。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五年来累计淘汰炼铁低效产能245万吨、炼钢348万吨、焦炭120万吨、水泥(熟料及磨机)2212.1万吨、煤炭977万吨、电力13.7万千瓦。

3.调“系数”,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在全国较早提出实施生态强省发展战略,2004年出台《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2年发布《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

2013年,编制《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

2014年,完成新安江畔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2016年,制定《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构建安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这些政策和制度设计从转变理念、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对加快我省绿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4.做好新能源开发“加法”。

全省新能源产业企业由2011年的64户发展到2015年的210户,实现产值由290.1亿元增长到641.2亿元,年均增长21.9%。

从主要新能源项目看,截至2015年底,全省拥有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135.5万千瓦,全年发电量达15.2亿千瓦时,已成为我省第三大电力来源;

拥有太阳能机组装机容量120.8万千瓦,2015年发电3.5亿千瓦时;

火力发电高效机组(60万千瓦及以上)装机占比由2010年的51%提升到2015年的68.4%;

煤层气利用量近3亿立方米,在全省多数煤炭矿井中建立了瓦斯抽采系统。

我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了明显改变。

煤炭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比重由2010年的83.9%下降到2015年的75.9%,而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分别由12.4%、1.8%、1.9%提高到16.9%、4.2%和3%。

5.做好环境污染“减法”。

抓好大气污染防治。

围绕工业企业、机动车、燃煤锅炉、建筑扬尘、秸秆焚烧等重点源头,采用加大投入、专项整治、奖罚结合等手段综合治理。

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10年的53.3万吨减少到2015年的48万吨,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由2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2微克/立方米。

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

累计造林840万亩,建成森林长廊示范段4500余公里。

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27.5%提高到2015年的28.7%,年造林面积由6.6万公顷提高到12.9万公顷。

开展江湖湖泊治理。

各地通过挂牌督办、环评限批、负责人约谈等方式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围绕巢湖、淮河治理上马百余个生态治理工程。

经过治理,全省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五年来提升了14.4个百分点,Ⅴ类水质断面(点位)比例下降5.6个百分点,女山湖、升金湖、城西水库、龙河口水库和佛子岭水库水质均有提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由93.4%提高到96.9%。

推进乡村环境美化整治。

选择相对连片的中心村重点建设,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成省级中心村2000余个,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自来水普及率由2010年的47.8%提高到2015年的72%;

卫生厕所普及率由57.5%提高到67.1%;

农村改水受益率达96.8%;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0万户,惠及200多万农村困难群众。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1.绿色发展理念尚未完全形成。

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发展对工业依赖度很高,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据较大比例,因此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上缺乏内在动力。

特别是,由于我省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仍有一定的承受空间,因而难以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地方政府对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社会公众对环保的重视与参与度不够,导致环境保护治理的力度和进度与绿色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

只有彻底扭转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等“久治不愈”的环境顽疾。

2.产业绿色程度不高。

从农业看,劳动生产率较低,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从工业看,对钢铁、十种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资源型行业依赖度较高,2015年这四大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仍高达20%。

产能过剩和产能落后问题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节能环保、再生利用等绿色新兴产业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补贴推动,抗风险能力较弱。

如我省生物乙醇每吨补贴达600元,但因原油价格持续低位徘徊导致难以形成市场空间。

从服务业看,发展比较滞后,仍以餐饮、住宿、传统商贸为主,技术含量和效率偏低。

3.新能源规模仍然偏小。

截至2015年底,全省新能源发电企业个数占全省发电企业的22.2%,当年发电量仅为全部发电量的2.3%。

201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641.2亿元,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7.2%,其规模在七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居倒数第2位。

从新能源内部结构看,风能和太阳能占据主要地位,生物乙醇、垃圾发电、地热能等新能源发展相对滞后。

4.资源型城市转型处于阵痛期。

近年来,我省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发展,纷纷寻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建立替代产业。

铜陵将采铜、冶炼产业向铜材加工、装备制造和铜文化产业延伸;

马鞍山推动钢铁、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淮北、淮南大力发展非煤替代产业,利用采煤塌陷形成的湿地湖泊发展观光旅游产业。

但在转型过程中,替代产业发展往往不能完全填补传统产业下行的缺口,形成转型“空窗期”,造成当地经济下滑。

2014年淮南市GDP由上年增长9.7%转为下降0.4%,2015年淮北、淮南GDP分别增长4.4%和3.7%,列16个市的后两位,两市因关停煤矿过剩产能导致近10万人分流或失业。

四、经验启示和建议

从国外看,欧美日等发达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发展方面进行过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做法和典型经验。

美国自2008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绿色新政,包括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颁布了《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方案》等,对清洁能源投资逾千亿美元;

德国将生态工业作为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实施了包括环保政策、再生能源利用、汽车业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其环保技术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20%;

曾经饱受雾霾危害的英国大力发展绿色城市、推广绿色建筑,出台了《洁净空气法》、《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

日本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化”、普及节能家电和绿色建筑、开展绿色技术研发等。

从国内看,其他省、市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四川遂宁编制绿色发展专项规划,自2006年以来逐步发展形成了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持续开发整合森林、草原、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的碳汇资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碳汇交易;

武汉市积极推动发展绿色建筑,在发布绿色建筑节能标准的同时实施财政激励和税收减免等。

上述国家和国内省市做法,可归纳如下经验:

一是加大绿色领域投资,在发达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中,绿色投资占比均在10%—20%的水平;

二是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环保、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增长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制定规划和建立制度保障。

鉴此,下一阶段我省绿色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营造绿色发展氛围。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

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勤俭节约、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二要突出典型示范。

充分发挥已有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省绿色发展;

深入贯彻我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实施方案”,建立“三河一湖”示范标杆;

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园林城镇、绿色乡村。

三要改进考评体系。

尽快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形成绿色发展价值取向。

2.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一要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

对重度污染流域加强监控治理,实施重点行业烟气排放提标改造,进一步完善我省土壤污染防治方案。

二要严格监管执法。

全面清理环境违法违规建设项目,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

三要继续加大环保投入。

2015年我省节能环保支出124.8亿元,分别为江苏、浙江和湖南的40.5%、74.3%和85.6%,占全部财政支出比重分别比三省低0.8、0.1和0.4个百分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一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深化国际产能和技术合作,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行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改造提升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

二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坚持龙头带动、项目支撑、创新驱动。

三要大力发展循环产业,通过整合现有关联产业和招商引资拓展补缺,形成产业循环链,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4.推动建立清洁高效现代能源体系。

一要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开发利用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

二要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三要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四要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加快实施输配电价改革、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