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4012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docx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形色协奏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二、教学重点

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怎样去表现绘画作品。

三、教学难点

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

四、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1、音乐导入:

老师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画画的感觉油然而生,老师邀请大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艺术的旋律意境。

 

2、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乐曲,你的脑海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音乐和绘画从来都是一家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形色协奏曲”。

(二)形式初探

1、欣赏画家作品:

在这三幅画中,树的形象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结:

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

画家抓住树的特点,用简化概括的弧线交织出形象,形式由写实变得抽象。

  

(三)提炼元素

1、感受发觉:

看看这张摄影的《山川》,能提取什么美术语言?

 

2、尝试训练:

你能用怎样的线条表现这张山川景色给你的感受呢?

请一位学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进行修整与总结。

 

3、欣赏提升:

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的质感。

 

4、提炼元素:

这几处风景能提炼什么造型元素进行创作呢?

 

板书:

提炼元素:

线、点、面……

(4)形式探讨

1、作品参照对比:

看一看,画与实景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

相似的有整个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形,窗户变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

 

2、小结:

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民居的特征,用平稳简练的线条和块面构成景致,色彩简单明净,表现出江南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

板书:

表现形式:

概括,简练。

(五)主观表达

1、感受色彩:

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

 课件出示同一画

面不同颜色的两

2、赏析画作:

吴冠中先生《窗外无月》,颜色的处理如何?

吴冠中先生把房子的墙主观地画成了绿色和红色,中间穿插了大块的白和黑,使画面色彩能够和谐响亮,正是形色的协奏。

 

板书:

主观设计

(6)欣赏提升

1、老师示范:

以梯田为例,先用曲线画田埂,再用扁笔去画田地的色彩,田埂和田地简单、概括。

提醒注意勾线的轻重快慢,颜料的干湿浓淡。

描绘一幅形与色的协奏曲。

 

2、作品欣赏:

看看不同画家是如何处理形色,谱写出一幅幅“形色协奏曲”。

(七)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

选择一张你喜欢的风景图片,运用形色描绘一幅风景,注意把握色块的变化和物体主要特征。

 

2、教师巡行指导。

(八)展评拓展

1、典型展评:

把学生绘画作品和照片进行对比欣赏,分析绘画是不是抽取了照片中的形与色,主观概括地表现了主要特征。

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拓展延伸:

抽取事物主要特征的绘画,有时也可以把它叫做抽象画。

抽象是相对的,由这三幅画你觉得抽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抽象艺术吗?

第二课俯仰之间

(1)

一、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2、教学重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3、教学难点

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是植树节,这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季节,同学们登过泰山吗?

谁来说一说泰山的风景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2.老师也爬过泰山,这是前几年老师在泰山上拍的风景照片,课件展示泰山图片 

大家边欣赏边思考:

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

平视、仰视、俯视。

课件展示各自定义。

 

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

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瞰山川》。

出示课题。

 

(二)、欣赏感受 

(1)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

 

1.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

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

江南地势平缓,山峦不大也不够连贯,因此属于丘陵地带;而塞北山峦壮阔,连绵不断,给人以气势宏大之感 

课件:

比较西北两处自然地貌与人文地貌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

自然地貌给人以自然、、荒凉之感,线条随意、夸张,完全随心所欲;而人文地貌——农用网络,则给人以清新、整齐之感,让人觉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

但人类也要警惕再造过头造成的危害!

 2、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

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

a. 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b. 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2)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

  

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

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

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

(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

) 

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 

(3)示范引导 

1.今天我们用俯视的角度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美丽的景色转换的画纸上呢?

首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教师示范创作。

边创作边讲解。

 

2.谁能把老师刚才绘画的步骤总结一下?

 教师板书。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3.欣赏线描风景作品。

 

(三)、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

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课俯仰之间

(2)

一、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二、教学重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3、教学难点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4、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绘画的步骤,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再说一下绘画步骤呢?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2)、欣赏线描风景作品,同时思考如何创作。

 

3)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

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b.注意线条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三课 遥远的地平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  

2、学生准备:

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教学过程:

 

一、 直观感知  导入课题 

通过一张图片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基本的透视变化。

 

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

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小结):

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

遥远的地平线)  

二、观察分析 了解变化 

1.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有趣的透视规律。

 

小结:

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

 

3、 尝试练习 掌握画法 

1.让学生了解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2.在探究练习中让发现透视规律,并能运用透视规律来解决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 

四、 教师示范拓展思维 

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画面近大远小的排列方法。

 

2.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加明白画面的主次关系。

 

五、 学生创作 注意:

 

1、主体物要有近大远小的变化并且重复排列在画面中  

2、情境添加简洁有趣  

3、颜色要有对比,近处的鲜明,远处的灰暗  

 

第四课   壶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

  

2、教师使学生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

学习用盘泥条的方式制作壶。

  

教学难点:

壶的造型和连接地方的粘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壶向学生展示。

 

二、分析结构 掌握壶形  

1、课件展示多张壶的实物图片。

  

2、学生讨论:

茶壶有哪几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

  

3、教师归纳总结:

一般壶简单分为嘴、把、盖、身筒、底,每部分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可以是规则几何形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造型,但嘴、把、盖一般是高度位置持平的,都具备“雅”、“朴”、“简”的特点。

  

三、尝试体验 探讨研究  

1、参观了解制壶的各种方法和各道工序。

(课件展示)  

2、师生合作总结制作方法和步骤:

  

(1)压泥板,做壶底,要求平整;  

(2)搓泥条,盘壶身,内收内盘,外开外盘;  

(3)围泥板,做壶嘴,身筒穿个口子;  

(4)制泥条,做壶把,连接需牢固;  

(5)捏泥块,做壶盖,大小要合适;  

(6)装饰整理,可粘贴泥块,可雕刻,也可糊平外表。

 

四、设计构思 创作表现  

1、指导学生设计壶形草图,要求美观大方,比例协调,装饰简洁美观。

  

2、两人为一组,分工有合作制作一把茶壶。

教师巡回指导。

  

五、观摩交流 互相评析  

1、学生互评  2、教师点评  

六、课后拓展 作业布置  

1、倾听专家分析紫砂壶的历史、工艺、造型、材质、功能。

  2、将作品上釉烧制,教师统一收藏、展览。

第五课 瓶花与水果

(1)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的画叫铅笔淡彩画,并掌握其画的步骤方与法。

 

2.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与法,进行绘画表现。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或写生练习。

 

4.能敏锐地观察到物象之间的色彩差异,产生运用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