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0007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元朝:

1.内容:

(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2)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3)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4)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影响:

a.。

b.。

二、从秦朝至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见上)

唐朝: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特点: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

3.影响:

(1)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也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2)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汉至唐选官制度的演变

1.汉朝:

(1)目的:

汉武帝为了搜罗、管理人才

(2)标准:

(3)方式: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方式

(4)影响:

孝廉成为当时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概念: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3)影响:

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选官权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威胁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3.隋唐时期:

(1)形成:

隋文帝: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标准:

(3)积极影响: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

隋朝

发展:

明朝的科举制开始采用八股取士的方式,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废除:

清初,1905年;

▲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对今天干部选拔的启示

趋势:

封闭——开放、公开、透明;

特权、垄断——公平、公正;

推荐——考试;

门第——才能;

贵族——百姓;

启示:

德才兼备;

推荐与考试相结合;

杜绝不正之风;

选拔过程要公开、公正、公平

【合作探究】

1.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什么?

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2.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3.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

4.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

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

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阅后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

(1分)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分)

材料二东汉时期的民谣说:

“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⑵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1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分)

材料三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⑶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

(1分)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材料四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

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

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

⑷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

(1分)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

(1分)“八股取士”的做法出现于何时?

⑸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3分)

【典型例题】

1.(2015·

天津文综·

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朝议制度

【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

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

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

25)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方吏治

【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

“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

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

安徽文综·

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解析】“河南尹田歆”“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项错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

“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

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课堂小结】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2.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

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

……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

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

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5.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

图6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6.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7.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8.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

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9.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B.分封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10.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1、(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

指出其渊源。

(5分)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

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⑵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

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⑶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

【教学反思】

第3课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⑴实质: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⑵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③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⑴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⑵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3.有不少同学从现象上看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

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4.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

①时代不同。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

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5.⑴世袭。

宗法世族的削弱。

士阶层的崛起。

私学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⑵察举制度。

推荐。

⑶九品中正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

⑷隋唐时期。

考试。

明清时期。

⑸影响: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1—10:

A、A、C、B、C;

D、C、C、C、D

11.⑴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⑵措施:

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

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

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⑶措施:

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

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

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