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教学指导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39565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0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数学教学指导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数学教学指导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数学教学指导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数学教学指导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数学教学指导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教学指导书Word下载.docx

《高考数学教学指导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数学教学指导书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数学教学指导书Word下载.docx

阅读下列已知条件,并写出根据已有条件可以确定的向量或构造的图形。

小组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答案,并汇总小组能确定的向量和图形。

(1)强调未知量的“维度”和相关的“秩”(等式的个数);

(2)侧重“有向线段”运算的“三角形法则”、“定比分点”。

如果已知∠A,还能确定哪些量?

(3)朝“射影”和“基向量”引领(可以求这两个向量任意线性组合的模和方向;

这三道题都可以归结为“基向量”)。

模块三、研究课题。

阅读下列问题,先尝试将问题“向量化”、给出“向量的几何意义”、或“向量的表示”,然后尝试解答。

(1)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是两种对边平方和相等。

小组分享各自“向量化”的形式、“几何意义”、“向量表示”的代数式以及答案,并总结心得。

(1)强调基向量的选择。

(2)侧重“坐标法”和“有向线段”运算的选择标准,并辅以例题强化。

(3)将距离看做向量在直线法向量方向的摄影并借此引领基于数量积的“轨迹”。

(二)集合与简易逻辑

1.形成集合与简易逻辑的基本思想:

(1)对象与整体;

(2)逻辑真;

(3)等价命题。

2.掌握集合与简易逻辑的基本技能:

(1)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2)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真值表;

(3)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

II.教学过程

以一个具体的集合为例,比如{1,2,3,5,8},构造下列知识点的实例,并描绘思维导图。

(1)子集、补集、交集、并集,属于、包含、相等关系.

(2)逻辑联结词"

或"

、"

且"

非"

,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小组互相评价集合与简易逻辑的思维导图,以实例的正确和丰富为主要标准,选出小组代表作品。

教师根据实例的代表性和网络的层次,选取一幅作品为代表,借助辅助例题,侧重集合的“对象”和假命题的“举反例”。

阅读下列已知条件,并根据已知条件确定集合的对象、命题的“逆否命题”。

(1)已知集合

,且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是两个向量集合,则

(3)甲:

x≠1且x≠2;

乙:

x+y≠3,甲是乙的____条件(充分、必要)

小组分享各自确定的集合对象、逆否命题以及答案。

(1)数轴上解集的表示以及临界点问题;

(2)集合的元素和集合这一整体所表示的意义;

(3)逆否命题在命题真假判断方面的应用。

阅读下列问题,用集合的语言描述下列问题,然后尝试解答。

(1)某班共30人,其中15人喜爱篮球运动,10人喜爱兵乓球运动,8人对这两项运动都不喜爱,则喜爱篮球运动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____。

(2)设含有集合A={1,2,4,8,16}中三个元素的集合A的所有子集记为B1,B2,B3,…,Bn(其中n∈N*),又将Bk(k=1,2,……,n)的元素之和记为

=_____

小组分享各自的集合描述方法,以及计算结果。

(1)文氏图和容斥原理;

(2)辅以实例介绍枚举法和“代表元”(等可能性)。

(三)函数

I.教学目标

1.形成函数基本思想:

(1)对应和运动;

(2)解析式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图像。

(3)函数图像的对称和解析式的满足条件。

2.掌握函数基本技能:

(1)掌握函数单调性、奇偶性判断方法;

(2)熟悉幂、指、对函数的基本性质;

(3)掌握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对应关系。

以一个具体的函数为例,比如

,构造下列知识点的实例,并描绘思维导图。

(1)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2)反函数.

(3)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对数函数的图像、性质。

(4)函数的值域.

小组互相评价函数的思维导图,以实例的正确和丰富为主要标准,选出小组代表作品。

教师根据实例的代表性和网络的层次,选取一幅作品为代表,借助辅助例题,侧重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判断、指对数换算、反函数的图像特征。

阅读下列问题,并尝试根据函数性质的判断方法和函数性质解决问题。

(1)

(2)已知函数

的反函数为

,则

(3)已知函数

在区间

是增函数,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小组分享各自的绘图方法、求值方法以及参数范围的求解策略。

(1)性质决定图像,辅以实例从坐标系平移(强调相对)和点的平移(强调函数值对应)两个角度解释函数图像平移对应解析式的变化。

(2)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对应关系,拓展至抽象函数。

(3)做差比较法(二元极值),或借助一阶求导。

自学提示,阅读下列问题,根据函数解析式判定定函数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并根据函数性质做出函数“草图”,然后根据“草图”给出问题答案。

(1)已知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

,满足

且在区间[0,2]上是增函数,试研究该函数的单调区间。

(3)若a>

2,研究函数

的零点分布。

小组分享各函数的性质、“草图”以及答案,并交流绘制草图的依据和方法。

(1)借助辅助例题,侧重训练学生根据函数方程判断函数对称性、周期性的方法。

(2)学会直接利用“初等函数”的和与差对函数的单调性作出“粗略”判断。

(3)由“一阶导数”判定函数单调区间和“驻点”,从而确定函数“草图”。

(四)不等式

1.形成不等式基本思想:

(1)实数有序:

正数大于0,负负得正,正负得负。

(2)图像:

x轴上方大于0。

(3)利用函数性质确定不等关系:

函数单调性、函数的值域。

2.掌握不等式基本技巧:

(1)做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2)解二次不等式及可以转化为二次不等式不等式(比如“分式”不等式)。

II.教学过程

以一个具体的不等式为例,比如

(1)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法.

(4)│a│-│b│≤│a+b│≤│a│+│b│.

小组互相评价不等式的思维导图,以实例的正确和丰富为主要标准,选出小组代表作品。

教师根据实例的代表性和网络的层次,选取一幅作品为代表,借助辅助例题,侧重不等式做差比较法的证明、不等式解集和对应函数图像的关系以及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阅读下列问题,并尝试绘制不等式左边“函数”图像,并根据图像解不等式。

(1)关于x的不等式x2+2ax-a>

0的解集是R,求a的取值范围。

(2)解不等式

(3)若不等式

的解集为非空集合,求实数

小组分享各自绘制的函数图像、不等式的解集以及不等式的解法。

(1)根据解集判断函数图像特征,从而确定参数取值范围——心中有图。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3)既强调图像法,兼顾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自学提示,阅读下列问题,根据不等式构造“函数”、“平面区域”,并利用函数的值域和区域的界限解决相应问题。

2.互帮

小组分享各自构造的“函数”、“区域”,并交流构造的方法。

(1)教师辅以小例,强化学生“借助一阶导数,确定函数的“驻点”和单调性,从而算出函数的值域。

”的体验。

(2)构造半圆。

教师辅以圆锥曲线的图像,训练学生“区域”和不等式的对应。

(3)打破思维定势,将“二次式”看做“一次式”,这是处理二元问题的另一种思想。

 

(五)三角函数

I.教学目标

1.形成三角函数基本思想:

(1)终边定值;

(2)周期性;

(3)回归到同角、同名、基本三角函数。

2.掌握三角函数基本技能

(1)同角三角比的换算;

(2)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

(3)五点法作图;

(4)解斜三角形。

以sin175°

求值和

为例,构造下列知识点的实例,并描绘思维导图。

(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最小正周期;

(3)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

(4)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5)arcsinxarccosxarctanx.

(6)解斜三角形.

小组互相评价三角函数的思维导图,以实例的正确和丰富为主要标准,选出小组代表作品。

教师根据实例的代表性和网络的层次,选取一幅作品为代表,借助辅助例题说明利用终边上点的坐标计算同角三角比、两角和与差的终边位置确定方法、二倍角降次方法,强调三角函数y=Asin(ωx+φ)五点法作图时的对应关系以及两种图像平移动和压缩路径,明晰解三角形和全等判定的关系以及边角互换的问题解决意识。

阅读下列问题,首先描述在给定条件下可以确定的“角”或“图形”,并计算结果。

(4)在三角形

中,

,求三角形

的面积

小组分享各自确定的“角”、“图形”,交流确定的方法。

(1)根据正切值,预判断α的终边位置,尝试借助余弦、正弦确定终边位置。

(2)扩充“已知角”的概念。

(3)降次和转化为y=Asin(ωx+φ)是处理复杂三角函数问题的基本思想。

(4)先从类似于“全等”的角度判定三角形的“确定性”,然后再求值。

判定“确定性”的过程,通常为解三角形提供了“路径”。

模块三.课题研究

阅读下列问题,先根据已知条件绘制对应函数或方程的“草图”,然后根据图像或选择合适的参数解决问题。

(1)函数

的图象与

轴交于点

,且在该点处切线的斜率为

小组分享各自绘制的“草图”,并交流绘制的方法。

(1)根据已知条件点和斜率,可以确定点对应五点法作图中一个周期内的位置。

根据这个对应位置可以确定θ的值。

(2)根据图像草图和借助周期,是涉及周期函数零点、交点的基本思想。

(3)根据二次曲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参数,有利于将二元条件极值问题转化为一元函数问题。

(六)数列

1.形成数列的基本思想:

(1)数值发生器:

通项和递推;

(2)数值特征:

函数。

(3)转化:

通过换元、迭加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

2.掌握数列的基本技能

(1)求通项公式;

(2)求和;

(3)离散问题用“数列”表示。

模块一.知识梳理。

以1,3,5,7,9,…为例,构造下列知识点的实例,并描绘思维导图:

(1)数列通项公式;

(2)数列递推公式;

(3)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4)数列求和。

小组互相评价数列的思维导图,以实例的正确和丰富为主要标准,选出小组代表作品。

教师根据实例的代表性和网络的层次,选取一幅作品为代表,借助辅助例题说明等差数列“平均数”求和方法、等比数列“错位相加”求和方法以及数列求和的迭代法、前n项和与第n项的关系以及子数列,并强调数列本质就是“离散函数”,可以用函数的方法研究数列。

阅读下列问题,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数列的类型(或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组合),并计算结果。

小组分享各自发现的数列类型,并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法。

(1)引领学生构建一段“离散”的“线段”。

(2)引领学生在“母数列”的基础上,发现“新数列”的规律。

(3)等差数列求和的“平均数”思想。

(4)引领学生将一个陌生数列尽可能转化为等差、等比的线性组合。

(5)利用前n项和求通项时,需要关注推导的流程(n≥2)

模块三、课题研究

阅读下列问题,尝试用“转化”的方法将原数列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运用“函数”的思想研究数列各项的取值特点,运用“迭代”或“错位相加”的思想处理“求和”问题,以及借助数列描述实际问题。

(5)一台计算机装置示意图如下图,J1,J2表示数据入口,C是计算结果的出口。

计算规则:

①当J1、J2分别输入1时,输出结果为1;

②若J1输入数值不变,J2输入数值增大1,输出结果比原来增大2;

③若J2输入1,J1输入自然数增大1,则输出结果为原来的2倍。

问,J1、J2分别输入自然数m和n时,输出结果是多少?

(6)有A,B两家企业生产桶装矿泉水.市场价P(元/每桶)与消费者需求量Q(万桶)间的关系:

P=30-Q/50.最初只有A一家生产,后来B发现有利可图,也加入生产的行列.两家企业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调整产量时,都认为对方会在原有产量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由于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忽略生产成本.

①当只有A一家生产时,矿泉水市场价为多少?

②B刚进入时,如何确定产量?

③最终,当市场达到平衡时,市场价为多少?

小组分享各自“转化”、“迭代”的方法以及构造的数列。

(1)辅以更多的实例,说明常见的“数列”变形;

(2)强调函数求导、图像法在数列中的应用;

(3)辅以更多实例,强化错位相加减的求和方法;

(4)通过前面几个具体项,找规律,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5)多元数列的分步处理思想;

(6)用数列表示变化着的价格(或产量),辅以更多实例训练学生借助数列描述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

1.形成解析几何基本思想:

(1).坐标法。

(2).几何和运动的解析。

2.掌握直线和圆的基本技能:

(1)求点的轨迹方程;

(2)求解直线和圆的方程;

(3)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几何意义;

(4)求直线夹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5)求解简单线性规划。

模块一、知识梳理

,构造下列知识点的实例,并描绘思维导图:

(1)直线的斜率和方向向量、法向量;

(2)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3)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轨迹方程;

(5)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参数方程.

小组互相评价直线和圆的思维导图,以实例的正确和丰富为主要标准,选出小组代表作品。

教师根据实例的代表性和网络的层次,选取一幅作品为代表,借助辅助例题说明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坐标法求点的轨迹方程、确定圆的条件以及以坐标法为基础的关于圆的计算。

尝试解决下列问题,并总结“心得”。

(1)求点A(2,3)关于直线x+y+1=0的对称点。

小组分享各自解决方法、交流求解“对称点”、“弦长”、“轨迹”、“规划”问题的经验。

(1)强调确定性,几何的角度(对称点唯一),坐标法的角度(二维变量,中点和垂直两个条件)。

(2)圆的计算,强调数形结合的“弦心距”。

(3)解释轨迹方程求解的基本方法,“坐标法”转译,引领“寻找关于二维变量的满足条件”。

(4)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区域和“临界点”(从二元变量的角度和直线平移两个角度明晰)。

模块三、课题研究。

阅读下列问题,从数形结合以及“转换”的角度寻求关于动点的“满足条件”,以及根据已知条件勾勒“动直线”、“动圆”的基本特征,并尝试求解。

(1)求直线x+y+1=0与直线2x-y+2=0相交所成锐角的角平分线的直线方程。

(2)墙面和地面光滑,长一米的木条滑落(滑落过程中一端不离开墙面,另一端不离开地面),求木条0.6米处点P的滑动轨迹。

(4)若圆

与圆

的公共弦长为

,则a=________.

(5)在△ABC中,A点的坐标为(3,0),BC边长为2,且BC在y轴上的区间[-3,3]上滑动,求△ABC外心的轨迹方程。

小组分享各自的关于“动点”的满足条件,以及“动直线、动圆的关系”,并交流经验总结。

(1)确定直线的基本方法,点和方向向量;

另由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发现“二次式”的两条互相垂直的角平分线。

(2)辅助更多例题,强化寻找二维变量的满足条件的重要方法:

转化(“借鸡生蛋”)。

(3)强化直线与圆相交的等价条件。

(4)过定点、交点的“曲线系”

(5)辅以更多实例,强化“解析法”求点的轨迹的方法,并注意“限制条件”。

(八)圆锥曲线

1.形成圆锥曲线的基本思想:

(1)几何的性质,焦点弦,光学性质;

(2)运动的特征,焦点和离心率,参数方程;

(3)方程的特点,二次型。

2.掌握圆锥曲线的基本技能

(1)根据几何性质、运动特征和其他条件求解标准方程。

(2)掌握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曲线的关系和描述圆锥曲线相关的动弦、动点。

以以椭圆

为例,构造下列知识点的实例,并描绘思维导图:

(1)焦点、轴、离心率、渐近线、准线;

(2)几何性质;

(2)弦长、切线;

小组互相评价圆锥曲线思维导图,以实例的正确和丰富为主要标准,选出小组代表作品。

教师根据实例的代表性和网络的层次,选取一幅作品为代表,借助辅助例题说明确定圆锥曲线的条件、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基本问题、曲线的参数方程。

阅读下列问题,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未知”的点和“直线”,然后尝试求解答案,并总结“心得”。

(4)已知双曲线的渐进线上一点P(2,1),双曲线实轴和虚轴相差2,求双曲线标准方程。

小组分享比较各自的“表达方式”,并讨论合理的“表达方式”。

(1)韦达定理以及弦中点的两个满足条件;

(2)焦点弦的几何意义,并拓展到椭圆、双曲线。

另,附上“解析法”的韦达定理;

(3)过圆锥曲线上定点的弦另一个端点的表示方法(韦达定理);

(4)双曲线渐近线的二次式;

(5)辅以更多实例,说明二次曲线的“参数选择”。

阅读下列问题,并尝试运用“几何”和“解析”的方法解决,并总结心得。

(1)光源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经椭圆镜面反射后将聚焦于另一个焦点。

小组分享、交流,并汇总各自的问题解决方法。

(1)二次曲线的光学性质;

(2)数形结合以及二次曲线“渐近线”的“近似意义”;

(3)参数方程和标准方程的转化;

(4)辅以更多实例,强化学生“动点轨迹方程”的转化(或代换)思想。

(5)曲线的切线方程,以及引领学生意识到曲线的方程隐含“点在曲线上”甚至“定点”。

(九)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

1.形成空间向量和立体基本思想:

(1)点在平面内的射影;

(2)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

(3)利用几何的平行和垂直,确定方向向量或法向量。

2.掌握空间向量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技能:

(1)判定线面平行和垂直;

(2)用空间向量表示异面直线夹角、线面夹角、线面距离、面面夹角。

以正四面体为例,构造下列知识点的实例,并描绘思维导图:

(1)斜二侧画法、截面

(2)异面直线、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3)空间向量的数量积、法向量.

(4)二面角。

小组互相评价立体几何思维导图,以实例的正确和丰富为主要标准,选出小组代表作品。

教师根据实例的代表性和网络的层次,选取一幅作品为代表,借助辅助例题说明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数量积和射影。

阅读下列问题,分别以“几何”的方法和“向量”的方法表示平面的“法向量”。

(1)作图:

平面外一点在平面内的射影。

(2)如图,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和DCEF不在同一平面内,M,N分别为AB,DF的中点,若平面ABCD⊥平面DCEF,求直线BN与平面MEF所成的角。

小组分享各自平面法向量的“表示”,并交流各自的方法。

(1)三垂线定理的“原型”,并辅助例题说明该方法在线面夹角、二面角问题中的应用;

(2)运用几何的方法“寻找”平面“法向量”,然后借助空间向量“表示”;

同时,介绍纯粹的“坐标法”。

教师释疑,“射影”和“空间向量”。

阅读下列问题,构造空间模型,并尝试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或者借助空间向量,转化为代数问题。

(1)BC是BA在平面P内的摄影,求证∠ABC<∠ABD。

(2)证明:

球面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给定平面法向量和平面上一点求平面方程,以及求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距离。

小组分享各自构造的空间模型以及平面化或向量化的方法。

(1)转化和表示,引导学生获得更多推论;

(2)转化和表示,球面问题平面化;

(3)空间问题向量表示,法向量和射影是空间线面关系的支柱;

(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形成计数的基本思想:

(1)任务的过程:

分类和分步;

(2)构造“等价任务”或“母函数”。

2.掌握计数的基本技能

(1)利用排列组合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