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
《XX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逐步提高残疾学生16年教育普及率,保证适龄残疾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5%以上,高中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入学率达80%,学前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园率持续增长,为不同残疾类别和程度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与内涵。
(二)重点任务
1.优化区域特教资源布局
大力发展学前特殊教育服务,将学前特殊教育纳入特殊教育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师资配备、加强资源建设、强化业务指导;
义务教育阶段加强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班的设点布局,为中重度残疾儿童就近接受融合教育提供便利;
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促进高等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
2.完善区域特教保障系统
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优化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推进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和无障碍设施建设,为50%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配置达标的资源教室。
按市颁编制标准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为50%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学校配备专职特殊教育教师。
健全各相关部门(委办局)联席会议制度及跨部门合作工作机制,构建满足残疾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全网络覆盖”区域特教保障系统。
3.健全区域特教评估系统
启动残疾学生评估体系研究。
力求完整呈现残疾学生各项能力发展情况,丰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形成系统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保障残疾学生平等参与招生入学权益。
实现发现、鉴定、评估、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转衔的一体化管理。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评估覆盖率达到100%。
4.构建区域特教支持系统
进一步发挥我区特殊教育专业服务机构及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指导服务能力,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教学研究,推进以个别化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实施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逐步规范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课程实施管理;
完善残疾儿童专业服务制度;
深入开展基于评估的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有效性研究;
提高送教上门的服务质量;
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三、主要措施
(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类特殊教育协调发展
1.持续推进学前特殊教育设点布局
逐步形成以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为主体,以特殊幼儿园、特教班(点)为骨干,面向所有残疾幼儿的学前特殊教育新格局。
在积极开拓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工作的同时,根据我区残疾儿童分布及学前教育资源分布情况,202X年完成“一镇一点”(即在每个街镇选取一所普通幼儿园设置一个特殊教育点,举办特殊教育班或开展定时定点服务)。
同时明确学前特教点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半径,实现服务半径全覆盖。
提升学前特教点专业服务水平,发挥辐射指导作用,提升我区学前残疾儿童特殊教育质量。
2.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特教班设点布局
义务教育阶段优化中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的设点布局,根据区域地理特点与残疾儿童入学的实际需求,在办好已有特教学校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基础上,加强普通中小学特教班的设点布局,为中重度残疾儿童就近接受融合义务教育提供便利。
3.加强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积极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开展中职特教班的课程设置、学生安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等相关问题研究,创新优化中职特教班办学机制。
在办好群益职校特教班的基础上,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且有能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残疾学生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逐步提高残疾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
规范特殊中等职业教育管理,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残疾学生特点的招生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根据社会需求和残疾学生的身心特性合理设置专业,规范教育教学过程,积极创建融合、支持的校园环境,与普通中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4.加强残疾人终身教育环境建设
整合社会公共教育、职业培训资源,加强XX区社区学院与XX区残疾人联合会之间的校政合作,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拓宽和完善残疾人终身学习通道。
(二)深化医教结合研究,提升特殊教育专业服务能力
1.健全医教结合工作长效机制
积极推进以政府为主导,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协同管理。
促进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根据医教结合工作的实际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实现管理、评估、教育与康复保健、培训指导等各方面工作的有效对接。
加强指导医生队伍建设,运用教师、医生的专业特长,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专业服务效能。
2.强化特教保健工作的管理
各类从事特殊教育的学校要建立健全保健工作制度,整合学校(幼儿园)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各部门工作,明确职责要求,根据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年龄阶段残疾学生的特点和个体需求,开展对相关疾病的观察与护理、合理的饮食与营养、辅助器具的使用与维护、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领域的研究,落实有效措施,实施有针对性的保健服务。
3.加强区内两大中心建设
我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XX市第二听障教育康复中心,要进一步加强建设与管理,健全各中心管理制度,提供支持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特殊教育服务;
要对区内各类残疾儿童的安置与发展开展有效指导与服务,开展考核与评估,提高医教结合、送教上门等工作的管理与专业指导水平;
要紧密联系区教育学院逐步规范随班就读课程实施管理,加强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课程教学的指导,加强随班就读工作中心组建设,探索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
在特殊教育内涵与外延都发生极大变化的新时代,XX市第二听障教育康复指导中心逐步实现功能转型。
(三)着力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1.推进特教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特教学校要领会国家课程标准与要求,依据XX市特殊学校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指导纲要及课程实施指南等要求,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并落实课程计划,提高课程领导力。
2.增强学前特殊教育课程实施的针对性
开展特殊教育的幼儿园要根据《XX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实施指南》的要求,从不同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儿童的需求出发,尊重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教育、康复内容与方法,积极开展融合教育,注重家园合作,提高学前特殊教育质量。
3.开展特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实施研究
开展特殊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XX市特殊中等职业学校(班)课程方案》的意见,针对本校残疾学生发展需求,注重其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充分运用、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探索融合环境下残疾学生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提高随班就读教学的有效性
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学校要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完善工作制度,积极落实《XX市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区教育学院等相关部门要做好随班就读特设课程开发与建设,指导学校根据随班就读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明确个体发展目标,适度开发校本自编课程,充分运用各类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形成友善、和谐、支持的学校氛围,帮助随班就读学生融入学校生活。
同时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升3-15岁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质量的区域支持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实践,整体提升(听障)学生随班就读质量,为科学开展各类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提供参考。
5.规范送教上门课程实施管理
送教上门是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XX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XX市第二听障教育康复指导中心负责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整合特教学校、普通学校、医疗机构、街镇社区、高等院校等多方资源,逐步建立由教师、医生、志愿者等组成的送教团队,明确工作职责与合作流程,建立工作规范。
对每位送教学生进行医学和教育评估,制定个性化送教上门方案,合理安排相关康复与教育课程,定人、定点、定时、定内容开展送教上门服务。
积极开发相关数字化信息平台,对送教上门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送教上门质量。
6.积极研究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特教教研员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研究和指导,在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的同时,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特教教研组建设,发挥特教中心组在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引领作用,形成特教教研制度,有效开展特教教研活动,指导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特教学校(幼儿园)要强化校本研究,聚焦不同残疾类别和程度、不同年龄阶段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习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开展个别化教育。
积极探索适合残疾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性地选择、开发、实施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教教师专业素养
1.继续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
根据XX市特殊教育师资配备标准,为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点配齐、配足教师和保育员。
为XX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配备3-4位专职巡回指导教师,为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学校配备专职特教教师。
为确有需要的特教学校低年级班级增配保育员。
根据相关政策,对上述人员的任职要求、录用流程、工作任务、待遇保障、师资管理等进行明确规定。
2.继续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特殊教育教师享有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津贴。
在普通学校承担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及送教上门工作的教师,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审、各级各类表彰奖励中予以适当倾斜。
XX区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特殊教育先进个人与集体专项奖励,以表彰在特殊教育领域表现突出的单位与教师。
3.继续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
由区教育局组织、教育学院牵头,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华师大特殊教育学院、市区两级特殊教育及医疗机构等资源,进一步完善区域层面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制定特教教师学年培训计划,对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园)特教班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教师、随班就读专职特教教师开展岗位培训;
开展特殊教育全员培训,将特殊教育培训课程纳入普通学校、幼儿园教师职初和继续教育必修课程,计入学分;
将特殊教育培训课程纳入校长岗位培训课程等。
持续开展特殊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多途径、多举措开展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养,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顺应特殊教育领域对复合型教师的需求。
(五)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深入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
1.拓展市级信息平台服务功能
在“XX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现有功能基础上,积极整合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的残疾儿童发现、诊断、教育、康复等信息,开发残疾儿童、学生评估功能,使通报系统不仅是数据库,更是反映残疾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情况的电子化个人档案。
同时借助“XX区学生个人成长空间”平台,丰富电子化个人档案内容,鼓励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2.建立区域残疾学生评估专业平台
对残疾学生入学、随班就读认定、参加各类招生考试、转衔服务等工作进行整体设计,规范各项评估工作的管理。
依托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等专业平台,发挥特殊教育、医学、康复、心理等专家在区域特殊教育重大决策、咨询与指导、残疾儿童鉴定与评估等工作中的作用,开展对残疾学生的个性化评估,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过程评估。
依托XX区“一网通办”平台,规范随班就读学生审批工作。
依托“XX区学生个人成长空间”等平台,整合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的信息,建立残疾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一人一档”,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转衔工作。
3.完善XX特教资源共享平台
整合多方资源,开发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特殊教育课程资源。
借助“XX区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支持系统”平台,建立课程资源使用交流的机制,促进课程资源成果分享,提高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区域内特殊教育资源共通共享。
(六)加大资金投入,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1.加强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区财政、教育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财政教育经费预算,确保特殊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生均公用经费、残疾学生补贴经费均按标准足额拨付。
保障XX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上海第二听障教育指导中心工作经费,为医教结合、巡回指导教师、送教上门教师提供经费支持。
2.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硬件设施建设
加快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基础校舍维修和功能教室设施设备配置工作;
特殊教育学校、举办特教班和开展随班就读的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幼儿园要重视资源教室配置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在优化资源教室设点布局的同时,打造“多功能教室”、“资源教室”、“片区式资源基地”三个层级的资源教室。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市教委颁布的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装备指南、学前特殊教育班装备配备指南,参照辅读学校设施设备装备标准和普通职业学校实训室装备标准,科学配备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提供丰富的教学具、玩具、辅助器具和职业技能实训设备。
3.开展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达标建设
根据市教委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建设指南,结合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要求,开展特教学校(幼儿园)的图书馆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书、多媒体设施等资源,创设多样化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1.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本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将本行动计划的实施纳入各职能部门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目标,确保目标任务有效落实。
根据区域残疾儿童、学生发展和教育需求现状,整体谋划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整合各方力量,切实解决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关注残疾儿童、学生和家庭、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获得感。
2.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合作。
进一步健全特殊教育跨部门合作工作机制建设,教育、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编办、残联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合作,共同研究与制定相应政策,深化医教结合,聚焦内涵发展,提出推进特教发展具体措施,及时解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实施本行动计划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充分利用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实现残疾儿童信息共享,形成各有关部门、单位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为学校落实特教品质提升计划创造良好条件。
3.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综合督政范围,对本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确保目标任务有效落实。
4.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媒体要加强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成绩的宣传,开展各类型各层次活动,大力弘扬特殊教育教师高尚师德和无私奉献精神,积极宣传残疾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