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讲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6434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科学社会主义》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科学社会主义》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科学社会主义》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科学社会主义》讲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讲义文档格式.docx

《《科学社会主义》讲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讲义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讲义文档格式.docx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

男有份,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次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根本区别

(1)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感性认识的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理性认识的结晶

(2)空想社会主义凭个人天才的猜测来虚构未来社会的情景;

科学社会主义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未来社会的原则

✓(3)空想社会主义是潜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是显科学

★社会主义国家屡屡出现“空想”的理论或受“空想”干扰的原因

(1)社会根源: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历史根源:

各个民族传统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

✓(3)理论根源:

教条主义对待前人论断

✓(4)认识论根源:

夸大主观能动作用

4.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二次飞跃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形成

✓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标志: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

✓经济条件: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现代工业落后

✓政治条件:

300年的沙皇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条件:

文盲占人口的75%

✓对外关系:

长期对外扩张侵略,形成大国沙文主义

✓国际条件:

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

★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

(1)有些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例如消灭剥削制度

(2)有些方面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例如公有制采取全面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3)有些方面教条式照搬了科学社会主义,例如在不发达国家急于消灭商品经济

✓(4)有些方面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例如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政治上的个人集权

5.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南斯拉夫的改革

✓第三次飞跃的重要标志:

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

★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新认识

(1)必须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的影响

(2)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市场经济

✓(4)不能把公有制等同于国有经济

✓(5)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6)在文化上要不断解放思想

✓(7)在对外关系上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第二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历史的进程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马克思

一.空想社会主义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程的一致性

资本主义最初的萌芽和发展由手工工场、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三条线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

(1)16—17世纪,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开始形成时期

(2)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时期,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

(3)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政治统治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扩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进程

(1)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

托马斯·

莫尔《乌托邦》

康帕内拉《太阳城》

主要特点:

ⅰ.批判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ⅱ.借鉴古希腊柏拉图思想、早期基督教平等思想和正在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ⅲ.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理想ⅳ.以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ⅴ.带有明显的小生产者思想的烙印

(2)17—18世纪中期平均的空想社会主义

摩莱里《自然法典》、马布利《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巴贝夫《平民宣言》

ⅰ.用理性论批判刚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ⅱ.把社会主义建立在自然法学说基础上ⅲ.“已经有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ⅳ.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未来社会原则ⅴ.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征

(3)19世纪晚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论实业体系》、傅立叶《四种运动论》、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ⅰ.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ⅱ.理论直接来源于法国的启蒙学说ⅲ.对未来社会设想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ⅳ.着重于理论论证的形式阐述未来社会原则ⅴ.以机器大生产、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本前提

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减少空想色彩,增加现实主义因素和科学成分的过程

▲就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言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

早期批判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私有制

中期批判刚刚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共和国

晚期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对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经济基础和全部上层建筑

就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而言,越来越趋于合理

早期原始地、粗线条地在小生产基础上构想未来社会的轮廓

中期把社会主义建立在自然法学说与理性论基础之上,现实感大大增加

晚期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基本上建立在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一系列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因素的社会历史观理论基础上。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1.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1)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2)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3)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基本坚持的是唯心史观,没有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2)同情无产阶级但不了解这一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

(3)没有找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主张以和平示范和宣传教育来建立社会主义

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说明,无产阶级已经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理论

2.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3.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理论

5.共产主义理论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1)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

(2)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生产有计划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和市场;

实行按劳分配;

国家自行消亡。

(3)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自由人的联合体”:

三大差别消失;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全面发展的人——社会和自然真正的主人

五.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扬弃

(1)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认识基础之上。

(2)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社会革命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用政权力量改造社会。

(3)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第三讲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一.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胜利

1.相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提出和实践的检验

v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

v

(2)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v(3)俄国在相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践

v第一,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限定——西欧资本主义

v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多样性的统一

v东方社会存在两种进化的可能

v承认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实现社会主义

▲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v俄国革命的发生,集中一切力量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

v生产力充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

v吸收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

2.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v

(1)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v

(2)封建主义在各方面有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v(3)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和包围

v(4)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国家

年代

工业比例(%)

工人数

俄国

1913

46.1

300万

波兰

1938

46

12%

匈牙利

1939

38

22%

罗马尼亚

35

80万

朝鲜

1946

28

中国

1949、1952

17、41.5

300万、1600万

二.苏联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认识

v*“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v

(1)实行粮食垄断专卖制和余粮收集制

v

(2)实行全面国有化

v(3)禁止自由贸易,消费品实行配给制

v(4)强制性的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的认识

v

(1)“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

v

(2)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v(3)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的终结,并试图尽快消灭商品货币关系

v(4)“非政治国家”的存在

2.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v*“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v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v

(2)允许一定程度的自由贸易

v(3)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v(4)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

v(5)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经济

*“新经济政策”时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v

(1)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艰巨性的认识

v

(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v(3)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

v(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v(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v(6)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v(7)开展文化革命,发展文化事业

(二)苏联党内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分歧和争论

1.斯大林——托洛斯基

v怀疑“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主张限制和消灭私有经济;

主张实现超高速工业化”,并杜撰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

2.斯大林——布哈林

v发展国民经济必须注意综合平衡;

反对用行政命令改变农民的所有制,反对农业全盘集体化;

过渡时期阶级矛盾逐步缩小和最后消亡

3.苏联党内争论的结果

v第一,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偏离新经济政策的道路,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准备了政治条件

v第二,助长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左倾”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一种模式

v第三,破坏了党内正常的民主政治生活

v第四,在党内形成了斯大林的个人集权制,并且使个人崇拜可是盛行

(三)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v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v社会主义一国胜利、工农联盟、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

v2.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v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v3.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v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党政关系

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国际影响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高度集权

1.经济——高度集中

v第一,在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v第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v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2.政治上——过度集权

v第一,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v第二,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v第三,国家结构形式上,联盟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v第四,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3.文化上——高度集中

v第一,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

v第二,学术上的是非标准,由领袖言论决定

v第三,舆论高度一律

v第四,大搞“个人崇拜”

*专题: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崇拜现象发生的原因

v1.历史原因——小生产传统习惯势力是个人迷信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肥沃土壤

v2.现实原因——高度集权体制是个人崇拜现象存在的现实基础

v3.个人因素——领导者的默许、欣赏甚至提倡个人崇拜

v4.党内少数野心家、阴谋家别有用心的推波助澜

v5.闭关锁国、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导致民主意识不强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功绩

v第一,通过这种模式,苏联实现了工业的高速发展。

v第二,通过这种模式,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v第三,通过这种模式,苏联建立起了强大的国防体系。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局限

v第一,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v第二,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v第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

v第四,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文化管理体制,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国际影响

v1.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十六国的发展

v2.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作为“样板”和普遍规律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v3.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忽略了适合本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未获成功的探索

v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v1956年,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确定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明确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v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v1958年,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主张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v刘少奇:

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

v周恩来:

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v陈云:

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

v邓小平:

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v朱德:

注意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

v邓子恢:

农业中实行生产责任制

(2)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v第一,经济建设方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大跃进

v第二,在生产关系上,继承斯大林的两种公有制。

v第三,在分配问题上,主张平均,反对物质刺激

v第四,对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多次反复

v第五,提出了大过渡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v第六,通过抓阶级斗争推进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

v毛泽东晚年思想贯穿两个观点:

v一是生产的平均主义——目标,

v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手段。

(四)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失误的原因

v1.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估计严重不足。

v2.对资本主义缺乏全面分析。

v3.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绝对化、教条化。

v4.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急于过渡。

(五)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启示

v1.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于历史条件、本国国情和民族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v2.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可以逾越,但资本主义所采用的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国计民生的经济运作手段和管理方式不能随意抛弃。

v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可以逾越,但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过程中形成的民主法制传统应该批判吸收。

第四讲科学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实践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1.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2.当代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的挑战

v

(1)自觉调整了生产关系

v

(2)实行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v(3)调整了劳资关系,缓和了矛盾

v(4)国家内部政治趋向民主化。

3.两种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挑战

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从改革到演变的反思

1.三次改革浪潮

v第一次浪潮: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南斯拉夫率先走上了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道路,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序幕。

v第二次浪潮:

20世纪60年代末。

苏东各国形成了一场“国际利别尔曼计划冲击波”,为进一步改革作了理论准备。

v第三次浪潮:

20世纪70年代后。

苏东的改革,既不能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也不能抵御和平演变。

2.东欧各国的改革理论与实践

(1)南斯拉夫以“工人自治”为中心的改革

v经济:

变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社会所有制;

变指令性计划体制为“自治社会计划体制;

发展商品经济;

建立民主、自治的企业组织管理形式。

v政治:

党政分离;

实行代表团制;

注重法制建设。

v外交政策:

坚持不结盟运动

(2)匈牙利改革

v指导性计划经济代替指令性计划经济;

国家集权与企业分权结合;

经济手段进行管理;

党政分工;

扩大爱国人民阵线。

(3)其他东欧国家的改革历程

v*波兰改革(波茨南事件到十月的春天)

v*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968年8月20日,苏联出兵捷克,扼杀了捷克的改革事业。

3.原苏联的改革探索——“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改革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要内容

v

(1)宣扬社会主义“异化论”

v

(2)倡导社会主义“多元化”

v(3)提出“全面民主化纲领”

v(4)鼓吹“人道主义”观

v(5)主张“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4.苏东解体的过程、原因与教训

(1)苏东解体的过程

v波兰是苏东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先演变的国家

v苏东剧变的方式

vA.共产党主动向反对派让权导致政权旁落

vB.共产党改变性质导致社会发展方向的改变

vC.个别国家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

vD.以统一为名,实行吞并

v原苏联的解体(8.19事变——12.21苏联解体)

(2)原因与教训

v一是经济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v二是政治原因:

集中过度,民主薄弱,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v三是思想原因:

从对科学社会主义教条主义地理解到全盘怀疑否定,出现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v四是外部原因: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三.关于中国改革的进展和成就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v一条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v两个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一国两制”统一祖国战略

v三块基石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v四大支柱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第五讲科学社会主义第四次飞跃的期盼

一.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理论研究异常活跃

v第四次飞跃是指社会主义能否解决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课题。

社会主义如果解决了这一课题,并且与第三次飞跃汇合,将会改变世界的面貌。

我们期盼着。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派别

1.欧洲共产主义

v欧洲共产主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根据其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提出的探索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的学说。

v主张:

第一,通过和平民主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第二,政治上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进行结构改革,经济上主张逐步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第三,建立“新型群众性政党”。

2.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

1.民主社会主义的由来及发展

2.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v目标:

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v模式:

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社会民主化

v道路:

通过民主和议会,和平取得政权

v国际政策:

争取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

3.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和面临的困难

3.西方马克思主义

v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