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3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 3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3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阶段在各大战场上均发生了根本性的战略转折,随着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本节教材叙述的即为战争转折阶段的重大战役。
本课引言叙述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尾声的一个小故事,意在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切入点,反映本课主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引言中包括本课学习任务:
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三个问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怎样实现转折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日军为什么败于中途岛战役?
)、需要解决的四个概念(莫斯科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战役;
阿拉曼战役)。
“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一目介绍苏德战场的转折。
一、莫斯科战役。
1941年9月,德军以180万兵力、17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发动代号为“台风”的强大攻势,意在夺取苏联首都莫斯科。
德军初战告捷,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地区合围苏军60万。
但苏联军民顽强抵抗,使德军最终止步于莫斯科城外20千米处。
12月6日,苏军发动反攻,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莫斯科战役中苏军获胜的原因有:
①苏联军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顽强的抵抗。
在法西斯强兵压境的情况下,斯大林留在莫斯科指挥作战,并照旧举行十月革命庆祝典礼,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
莫斯科人民组成民兵师,大量市民修筑防御工事,加强了莫斯科的防御能力。
②苏联情报人员获得准确情报,日本已决定南进,不会在远东夹攻苏联,苏军得以将驻防西伯利亚的部队调往莫斯科加强防御。
③俄罗斯的严寒使缺乏冬季作战准备的德军非战斗减员大量增加,机械化装备威力锐减,战斗力大大下降。
莫斯科战役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标志着“闪电战”的破产,希特勒面临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两线作战。
苏联人民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英美也加大了对苏联的援助力度,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
莫斯科战役并非苏德战场的转折性战役。
遭受重创的德军仍掌握着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并在1942年春夏之交仍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
但德军此时已无力在苏德战场发动全线攻势,由于兵力不足,被迫从仆从国征调大量部队,这就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的惨败埋下隐患。
二、斯大林格勒战役。
教材首先介绍了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的战略意图。
莫斯科战役后,希特勒认识到东线战事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为使他的战争机器继续运转,他决定占领高加索,夺取顿巴斯的煤炭、库班的粮食和高加索的石油,并可进一步染指中东和印度洋。
为此必须夺占斯大林格勒,以切断苏联中央与南方的联系,并为南进德军提供强大的后方保护,还可从侧翼迂回包抄莫斯科。
随后教材叙述战役过程。
斯大林格勒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
1942年7月至11月为苏军防御阶段。
在渡过顿河后,德国第六集团军于9月突入市区,与苏军展开激烈巷战。
德军的王牌──装甲和空军部队在巷战中无用武之地,被奋勇作战的苏军死死钉在斯大林格勒。
同时,苏军在南北两侧集中约110万兵力准备发动反攻。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为苏军反攻阶段。
11月19日,苏军发动钳形攻势,突破由战斗力差的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军队防守的德军侧翼防线,两路苏军在卡拉奇实现会师,包围德军近30万。
次年2月,被围德军被全歼。
最后,教材分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
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转折性战役。
“中途岛战役”一目介绍太平洋战争的转折。
一、背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大片地区。
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仍对日本构成威胁。
1942年4月,从美国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6架B-25飞机轰炸了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等城市,日本举国震动。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决定夺取中途岛这一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前哨基地和珍珠港的重要屏障,迫使美舰队为保卫中途岛应战,日军可凭借占绝对优势的兵力聚歼美舰队,确保自己在太平洋上的有利地位。
二、过程。
1942年6月4日至5日,日美双方舰队在中途岛海域展开海空大战。
日军损失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1艘和332架飞机以及大量训练有素的飞行员。
美国损失航空母舰和驱逐舰各1艘,飞机147架。
从此日军丧失在中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三、双方成败原因。
①美军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洞悉日军企图,提前部署兵力,使日军对中途岛奇袭的效果未能达成。
②美军集中有限兵力,抓住战机,指挥果断。
③日军分散了占绝对优势的兵力。
④日军战术陈旧,仍想通过古老的舰炮攻击的战术来消灭美军,而日本海军的精锐部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被置于诱敌的位置。
⑤日本航母特混舰队的任务复杂:
既想攻占中途岛,又想同美国舰队作战,使其作战手段(即用炸弹攻击还是鱼雷攻击)出现矛盾,装备的更换使日军错失战机。
“阿拉曼战役”一目叙述北非战场的转折。
1942年7月,隆美尔率德意军队进抵距亚历山大港仅100千米的阿拉曼,开罗震动。
但由于德意军队给养不足,攻势停顿。
英军则迅速得到补充,于10月下旬发动反攻,德意军队折损过半,被迫西撤1200千米,幸免于全军覆没。
北非战场的转折来临。
阿拉曼战役规模(英军约为23万,德意军10万)和战果不大,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是英国本土同海外殖民地联系的枢纽。
德军如果获胜,大英帝国会遭“腰斩”,德军更可东进对苏联构成南翼包围,并可能在印度洋地区同日本会师。
这将严重影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
最后,教材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其中的重要观点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不是在一个战场上发生的,而是由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的军民在各大战场上共同完成的。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诸多重大战役,是学生关注和熟悉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
(一)对战役过程的讲述应尽量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受战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
也可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战争过程的印象,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观看《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等历史影片,也可由学生在课下准备相关材料,介绍战役过程。
(二)重点分析每一战役之意图、特点、成败原因及影响等重要问题。
“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一目为本课教学重点,教师可首先同学生共同回顾苏德战争爆发初期战场态势,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概括苏军赢得莫斯科战役胜利的原因,并分析莫斯科战役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系。
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教学,应重点分析战役的特点及其意义。
“中途岛战役”一目中,含有本课难点问题“中途岛战役美军获胜的原因”,本课还涉及军事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如两次世界大战中海军战术的发展等,教师应补充相关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从美日双方的角度探究中途岛战役双方成败的原因。
“阿拉曼战役”一目关于战役过程叙述较为简单,教师作一般性叙述即可。
但教材对阿拉曼战役之重大意义介绍比较简略,教师可介绍关于阿拉曼战役意义的不同观点,组织讨论,使学生领悟该战役的重大战略意义。
最后,教师应注意:
让学生总体把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是由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的转折性战役构成的阶段,而非某一战场的单一战役所构成的。
还应结合“学思之窗”的思考题,综合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实现转折的原因。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中途岛战役美军获胜的原因
(师):
在中途岛战役中,美日双方兵力对比极为悬殊,但美军却能以少胜多,其原因何在?
首先,日本方面发动这次战役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生):
攻占中途岛,诱使美国舰队从珍珠港增援,从而利用自己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对美舰队聚而歼之。
(师:
出示中途岛海战地图):
让我们看看,为了实现这一战役企图,日军又是如何部署的呢?
为分散美军注意力,日军又在阿留申群岛方向实施了佯攻,占用了一部分兵力。
而对中途岛发起主攻的舰队又分为数支,如主力舰队、航空母舰舰队、运输船队等。
这说明什么问题?
日军犯了分散兵力的兵家大忌。
尽管如此,投入中途岛海域的日军兵力仍十分雄厚,包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亲自率领的主力舰队,其中有3艘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
另有航母特混舰队,由4艘精锐航母组成,其飞行员身经百战,经验丰富。
为什么仍然在海战中铩羽而归呢?
同学们是否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中海军战术的变化呢?
(生:
回答问题):
(略)
以日德兰海战为例,可以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军战术主要为舰炮攻击,大舰巨炮至上的战列舰是海战骄子。
而此前我们所学过的日军偷袭珍珠港,则说明海军航空兵逐渐成为海战主角,航空母舰的地位正逐渐取代战列舰。
而日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将航母特混舰队摆在第一线,战列舰队随后跟进,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日军企图用航母舰队诱出美国太平洋舰队,再由战列舰队用舰炮歼灭之。
这就说明了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使用的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陈旧战术。
让我们再来研究,被置于第一线的航母舰队除诱敌之外,还肩负什么任务?
攻占中途岛。
这两个任务在执行中是互相矛盾的。
因为攻击中途岛的美军机场需要使用高爆炸弹,而攻击美国舰队的最有效武器是在水线下爆炸的鱼雷。
当日本舰队在攻击中途岛时遇到美国舰队威胁,就需要更换装备,这无疑会贻误战机。
反观兵力处于下风的美军,在战役中有哪些致胜因素呢?
阅读教材,回答):
事先破译日军密码,洞悉日军企图,得以提前布置兵力,使日军未达到奇袭效果;
美国舰队集中了有效兵力,指挥果断,始终处于主动攻击的地位。
由此可见,战争中的致胜因素绝不仅是优势兵力,更取决于战前的准备、双方的战术以及临阵指挥。
案例二 阿拉曼战役的历史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
蒙哥马利……跟我谈起了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情况。
在他的概念里,这两个战役具有同样的意义。
虽然我丝毫不想贬低英军的功绩,然而我仍不得不给他说明:
阿拉曼战役只是一个集团军规模的战役,而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却有好几个方面军。
它们进行的是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战役,其结果是在伏尔加河、顿河地域,并随后在北高加索地域消灭了人数众多的德军及其盟军的集团。
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这一战役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的开端……
──《朱可夫元帅回忆录》下册
这段材料中,包括对阿拉曼战役意义的两种不同看法。
请同学们进行讨论后评判,你同意哪种观点?
讨论,回答):
的确,同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阿拉曼战役的规模无疑是小巫见大巫。
双方在战役中共投入30余万兵力,德意军的损失在6万左右。
而在200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的损失即超过百万。
然而,我们衡量一场战役的历史意义,不能单纯强调其规模和双方的伤亡数字,而必须考虑它对战争的总体进程和全局的影响。
让我们结合地图来分析如果德军攻占了阿拉曼和埃及,将会发生什么。
(结合教材第4课地图《1941~1945年的欧洲和北非战场》,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发表看法):
中东地区在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上有何重要性?
是世界的“油库”,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
因此,如果轴心国控制了中东,既可以获得丰富的石油资源,使他们所从事的罪恶战争得以延续,更在战略上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例如,从北非向南,可进入辽阔的非洲;
向东,可以对苏联构成南侧的包围,甚至有可能发生德国陆军和日本海军在印度洋会师的可怕局面。
这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言是不堪设想的。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如果德军占领中东,对同盟国中的哪个重要国家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原因何在?
英国。
因为中东地区是大英帝国本土和海外庞大的殖民帝国联接的枢纽。
英国是同盟国中的重要一环,它曾单独对抗德国达一年之久,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面旗帜。
德军占领中东,将“腰斩”大英帝国。
如果英国因不能获得海外援助而崩溃,这不仅对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产生严重挫伤,更将对以后的战局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
例如,以英国为基地的诺曼底登陆将无法进行。
可见,阿拉曼战役尽管规模无法同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但其作用和意义也是任何其他战役无法取代的。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各大战场的转折性战役的情况。
这些战役在规模、特点和作战方式上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共同特征:
其作用和意义都是独有的和至关重要的,是任何其他战役所不能代替的。
这就说明: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是由各国军民在不同的战场上共同完成的,而不能只依靠某一战场的某一战役而单独实现。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结合本课和上节课的内容,回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如何打开胜利之门的?
解题关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思路引领:
结合两课内容,叙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折发生的过程。
答案提示: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盟国在各大战场上协调步骤,广大军民浴血奋战,实现了各战场的转折。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不利因素。
从德、苏两方面分析德军失败原因。
苏方:
苏联军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顽强的抵抗;
苏军将驻防西伯利亚的部队调往莫斯科加强防御;
俄罗斯的严寒;
德军缺乏冬季作战准备,非战斗减员大量增加,机械化装备威力锐减,战斗力大大下降;
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军入侵巴尔干以及战争初期希特勒对打击重点的转变,都延误了向莫斯科发动进攻的时间。
2.中途岛战役中美军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日军在战役中所犯的严重错误。
从日、美两方面分析德军失败原因。
美方:
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使日军对中途岛奇袭的效果未能达成;
集中有限兵力,抓住战机,指挥果断。
日方:
分散兵力;
战术陈旧;
航母特混舰队的任务复杂且互相矛盾。
二、学习延伸
请回答:
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的原因。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
德军的优势和劣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军失败原因;
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役对轴心国和同盟国所产生的影响。
斯大林格勒巷战的特点使德军的坦克和航空部队的优势无从发挥;
天气因素;
德军制空权的丧失;
苏军的顽强抵抗;
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反攻的周密安排;
苏军的兵力优势。
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斗志,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大量歼灭了法西斯德军的有生力量,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因此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性战役之一。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斯大林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阅兵式上的演讲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们,指挥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工和女工,集体农庄男女庄员,智力劳动者们,在敌人后方,暂时陷在强盗压迫下的兄弟姐妹们!
我们那些破坏德寇后方的光荣的游击队男女队员们!
我代表苏维埃政府和我们布尔什维克党向你们致敬,并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4周年。
同志们!
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
德寇背信弃义的进攻,及其强迫我们进行的战争,造成了威胁我国的危险。
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门前。
敌人指望在第一次打击之后,我们国家立即屈膝投降。
可是,敌人大大的失算了。
我们的陆军和海军虽然遭到暂时的失利,但还是在全部战线上英勇的击退着敌人的攻击,给敌人以严重损失,并且我们的国家,我们全国组成了统一的战斗阵营,以便我们陆军和海军一起实行粉碎德国侵略者。
我国有过比现在处境更加危急的时日。
试回忆1918年,我们庆祝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时的情况吧。
当时我国3/4的领土都落在外国武装干涉者手中。
我们暂时失去了乌克兰、高加索、中亚细亚、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地区。
当时我们没有联盟者,没有红军──我们才开始创建红军──粮食不足,武器不够,被服缺少。
当时有14个国家围攻我国。
可是我们不曾灰心,不曾丧气。
当时我们在战争的火焰中组织了红军,并把我国变成军营。
当时,伟大的列宁精神鼓舞了我们去进行战争反对武装干涉者。
结果怎样呢?
我们击溃了武装干涉者,收回了一切失地,并争得了胜利。
我国现时的状况要比23年前要好得多。
我国比之23年前,无论就工业、粮食或原料方面来说,都要富足许多倍。
我们现在有同盟国与我们结成反对德国侵略者的统一战线。
我们现在有陷入希特勒暴政压迫下的欧洲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拥护。
我们现在有精良的陆海军挺身保卫祖国的自由和独立。
我们无论在粮食、武器或被服方面都不感严重的缺乏。
我们全国,我国各族人民都一致支援我们的陆军和海军,帮助他们粉碎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匪军。
我们的人员后备是无穷无尽的。
现在伟大列宁的精神和他胜利的旗帜,也如23年前那样,鼓舞我们去进行卫国战争。
我们能够并且一定战胜德国侵略者,这样难道可以怀疑么?
敌人并不像某些惊慌失措的知识分子所形容的那样厉害。
鬼并不像人们所描述的那样可怕。
谁能否认,我们红军曾屡次把轰动一时的德军击得仓皇逃窜呢?
如果不妄信德国宣传家的夸张声明,而去按照德国真实状况来判断,那就不难了解德国法西斯侵略者是处在大破产的面前。
现在德国笼罩着饥饿和贫困,在4个月的战争中,德国损失了450万士兵,德国流血殆尽,他的人员后备正在穷竭,愤恨的精神不仅浸入到那些陷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的欧洲各国人民中,而且浸入到感于战争结束无期的德国本国人民中。
德国侵略者正在紧张其最后的力量。
毫无疑义,德国决不能长久支持这种紧张局面。
再过几个月,再过半年,也许一年──而希特勒德国就定会在其深重罪孽下破碎的。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游击队男女队员同志们!
全世界都望着你们,认定你们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
陷在德国侵略者枷锁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指望着你们,认定你们是他们的解放者。
伟大的解放使命落到你们的肩上。
要不愧为这个使命的承担者呵!
你们所进行的战争是解放的战争,正义的战争。
让我们的伟大祖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札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姿,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吧!
让伟大列宁的胜利旗帜指引着你们吧!
为完全粉碎德寇而战!
消灭德寇!
我们光荣的祖国万岁!
我们祖国的自由和独立万岁!
在列宁旗帜下向胜利前进!
2.课文注释
保罗斯(1890—1957)
德国陆军元帅。
1910年开始服役,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在柏林工业大学受训,后到国防军第二兵团司令部服役。
希特勒上台后,被委任为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第十集团军(后改称第六集团军)参谋长,参加了波兰战役和西欧战役。
1940年,被选至德国陆军参谋总部,后任副总参谋长,掌管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大部分制订工作。
1942年1月,晋升为上将,出任德国在东线最大的集团军-第六集团军司令。
同年7月,参加德国夏季攻势,负责攻占斯大林格勒。
11月苏联红军发动反攻,第六集团军被包围。
在弹尽粮绝的状态中,多次请求希特勒准许第六集团军投降,但均遭拒绝。
1月30日,希特勒晋升保罗斯为陆军元帅,暗示保罗斯继续抵抗,直至自杀。
但保罗斯随即率第六集团军司令部向苏军投降,被关押于苏军战俘营。
1946年曾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作证。
1957年病死于德累斯顿。
斯大林(1879—1953)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
出生于格鲁吉亚。
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支持布尔什维克。
1912年被选为中央委员,负责创办《真理报》。
1917年7~8月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做了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
作为军事革命总部成员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
1918~1920年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期间,参与领导组织察里津、彼得格勒保卫战,以及粉碎邓尼金军队的斗争。
1922年当选为俄共(布)总书记。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作为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领导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但他容忍和鼓励对自己的个人崇拜,把很多持不同意见的人作为“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
提出随着社会主义阵地不断巩固、苏维埃国家向前发展,国内阶级斗争将越来越尖锐的错误论点,导致3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肃反运动,错捕错杀大批党政军干部和无辜公民,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
1936年,斯大林在苏维埃八大上宣布苏联已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1941年被任命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1946年起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24年斯大林当选为共产国际委员会委员和执委会主席团成员。
共产国际中后期的一些错误,同斯大林的指导思想有密切联系。
30年代法西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后,斯大林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防止侵略的措施。
但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缺乏足够的警惕。
在经历严重挫折和付出重大代价之后,苏联终于打败法西斯德国,并参加对日作战,夺取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1943年获苏联元帅军衔,1945年获苏联大元帅军衔。
战争后期,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上同美、英等国达成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协定,在涉及处理其他国家事务时,表现出某种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对巩固和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斯大林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犯有若干严重的错误。
朱可夫(1896—1974)
苏联元帅,苏军统帅。
1915年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参加红军。
1919年加入俄共(布)。
国内战争结束后,历任骑兵团长、旅长、骑兵监助理、骑兵师长、驻西班牙军事顾问、骑兵军长、驻华军事顾问、军区副司令、司令。
1941年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
苏德战争期间,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和代表、战时最高副统帅、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列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