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418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doc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稳态与调节知识点总结.doc

第一讲稳态与调节

姓名:

分数:

知识点一人体的稳态与健康

考点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体液

(内环境)

(1)体液的组成

(2)内环境的概念

①概念:

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

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

组织液

(2)血细胞:

血浆

(3)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

(如上图)

③功能: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

考点2细胞外液的成分

考点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考点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基础巩固

1.健康人血液的pH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由于()

A.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

B.血液中NaCl的含量保持恒定不变

C.人体排出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部分溶解在血液中

D.血浆中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

2.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 ③二氧化碳和氧 ④Na+ ⑤血浆蛋白

A.①②③B.①④⑤  C.①③④D.②③④⑤

3.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①③

5.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液B.组织液   C.血浆D.唾液

6.人体的体液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内液和消化液B.尿液、汗液属于体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7.体液含量较多的是()

A.血浆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组织液

8.对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9.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A.细胞外液B.血浆C.组织液D.淋巴

10.血浆的主要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

A.蛋白质B.水C.无机盐D.葡萄糖

连线高考

1.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解析:

肌肉细胞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肌肉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组织液,故选C

2.(2006年广东)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

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解析:

人体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递质小泡存于神经细胞内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A

答案:

1.D2.D3.D4.C5.B6.D7.B8.C9.B10.B

考点5对稳态和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概念: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

经典解释: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调节途径

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正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4)意义:

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特别提示】

①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起辅助作用,另外,免疫调节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考点6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调节

(1)水的平衡

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调节机制:

负反馈调节。

特别提示

①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②下丘脑是神经传导电信号与体液调节中化学信号的中转站,所以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特别提醒:

①中枢:

高级中枢和渴觉中枢——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下丘脑。

②抗利尿激素合成部位——下丘脑:

贮存和释放部位——垂体后叶

(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①无机盐平衡的原因:

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的。

②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

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③调节激素:

醛固酮。

(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从而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④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⑤调节方式:

激素调节。

(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⑥调节机制:

负反馈调节。

补充:

肾脏排盐的特点

Na+: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K+: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考点7血糖的调节及其意义

(1)正长情况下血糖的去向有以下三种:

氧化还原释放能量;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激素调节: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3)胰岛素:

分泌部位:

胰岛B细胞。

作用:

降低血糖浓度。

作用机理:

①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②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4)胰高血糖素:

分泌部位:

胰岛A细胞。

作用:

升高血糖浓度。

作用机理:

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5)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考点8体温调节及其意义

(1)体温的测量部位:

直肠、口腔、腋窝。

(2)体温的来源:

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3)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器官:

产热器官:

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

散热器官:

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

(4)体温调节过程:

(5)调节方式:

寒冷环境下:

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炎热环境下:

神经调节。

(6)调节机制:

负反馈调节。

(7)体温恒定的意义:

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考点9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又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其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包括:

(1)感受: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2)分泌: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它们对垂体促激素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同时,相关腺体激素的分泌也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3)调节:

下丘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有血糖调节中枢等,但其兴奋性也受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

(4)传导:

下丘脑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例1】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一次性饮1000mL清水,1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_________,使水重吸收减少。

饮水1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___________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________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___分解,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

解析:

本题以生理过程图为载体,考查人体的血糖和水盐调节的过程。

(1)一次性饮入大量清水后,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量减少,因而尿量增加。

据图可知,a过程表示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对下丘脑的影响,属于负反馈调节。

(2)剧烈运动使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加快,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相关反射弧活动增强,传出神经末梢内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

(1)细胞外液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减少 通透性

负反馈

(2)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肝糖原

典型例题

1.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是()

A.参与体温调节  B.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

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

2.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右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快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3.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