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418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ocx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ocx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时 间:

2017年6月1日上午第二节

地 点:

同心县第二中学八(3)班

授课人:

白雪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

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语文课表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

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

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音频视频等。

3、教时安排:

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

   1、导语设计:

   同学们月亮就像宇宙的精灵,高高的挂在夜空中,沥尽世间沧海桑田的变迁,阅尽人间悲欢离合的变化,所以历来文人墨客借月咏怀的佳作层出不穷,但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出,宋代词评家胡仔说:

余词尽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来欣赏他的中秋绝唱《水调歌头》。

(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2、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1)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试读。

2、学生齐读。

3、播放配乐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

4、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

   1)上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

端起酒杯。

宫阙(qùe):

宫殿。

归去:

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

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shēng):

经不住,承担不了。

弄清影:

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

哪像是,怎比得上。

大意: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

我端起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2)下半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

不该。

何事:

为什么。

别时圆:

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

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

相隔千里的人。

共婵娟:

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大意: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三、品赏探究

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课件边点拨:

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

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

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

他想:

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

哎!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

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

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

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

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是回去的意思。

作者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廷党派相争、勾心斗角:

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孤单冷清:

经受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

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课堂小结。

1)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

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

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半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师生共同总结欣赏古词的方法(用PPT课件出示):

第一步:

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第二步:

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第三步:

品味探究,体会诗情。

   四、拓展迁移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此词,表达对作品的喜爱和对作家的敬佩。

2、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

(师生共同交流,用PPT课件出示部分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地头思故乡。

         ——李 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 继《枫桥夜泊》

    3、课外阅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并尝试从内容、情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将本课的三首中秋咏月诗词进行比较。

   4、背诵本词,背诵中要想象(联想到)诗词抒写的情境。

附: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上阙-----对月遐想-----求美好生活情景交融中秋绝唱挺拔的人格

下阙------对月怀人-----表思亲之情旷达豪迈

教学反思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

新课改探索了多年,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