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化验值及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常用化验值及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化验值及意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液肌酸(Cre)
采血2毫升,抗凝或不抗凝,勿溶血。
血清或血浆:
男13—38umol/L或0.17—0.5mg/dl,女26.7—71umol/L或0.35—0.95mg/dl。
严重肌肉损伤,挤压综合症,皮肌炎。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肾脏重度损伤。
血液肌酐(Cr)
采血1毫升,抗凝或不抗凝。
男44.2—132.6umol/L或0.5—1.5mg/dl。
女70.7—106.1umol/L或0.8—1.2mg/dl。
严重肾功能不全。
该指标不受高蛋白膳食影响。
血液尿素氮(BUN)
采空腹2毫升,不抗抗凝。
血清1.78—7.14mmol/L或5—20mg/dl换算成SI单位的因素:
0.357。
重症肝炎,妊娠后期。
垂体激素检测
5-羟色胺(5HT)
161.45±
31.3ng/ml
5-HT是血小板中的一种重要生物碱,5-HT与外周血小板有一定关系。
减少: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黄体生成素(LH)
男6~23IU/L(6~23μg/L)
女卵泡期5~30IU/L(5~30μg/L)排卵期75~150IU/L(75~150μg/L)黄体期3~30IU/L(3~30μg/L)绝经期30~130IU/L(30~130μg/L)
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卵巢功能衰竭所致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降低:
垂体-下丘脑病变,闭经-乳溢综合征,Kallman综合征,精神性厌食,垂体单纯LH缺乏,青春期延期等。
抗利尿激素,加压素(ADH)
1.0~1.5ng/L
增加:
ADH分泌不适当综合征,急性间发性卜琳病,脑肿瘤,脑血管病,充血性心衰,妊娠毒血症,某些颅内感染等。
中枢性尿崩症。
卵泡刺激素(FSH)
男(成人)女卵泡期0.7~2.2μg/L排卵期1.4~3.8μg/L黄体期0.4~2.1μg/L月经期0.5~2.5μg/L
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卵巢或睾丸发育不良(Klinefelter综合征,Turner综合征),慢性乙醇中毒,绝经后等。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精神性厌食,前列腺癌,镰状红细胞性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泌乳素(PRL)
男:
成人<
20μg/L
女:
卵泡期<
23μg/L黄体期5~40μg/L妊娠期1~3月<
80μg/L
4~6月<
160μg/L7~9月<
400μg/L
重体RPL瘤,闭经-乳溢综合征,某些下丘脑-垂体病变,原发性甲减,精神性厌食,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衰,异位PRL分泌综合征等。
生长激素(GH)
脐血10~50μg/L新生儿15~40μg/L儿童<
男<
2μg/L女<
10μg/L
垂体GH瘤(肢端肥大症及巨人症),异位GH分泌综合征,GH不敏感性侏儒症,营养不良,肾衰,长期禁食,应激状态,低血糖剧烈活动等。
垂体性侏儒症,全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等。
胆色素检查
胆红素定性试验(VDBT)
采空腹血2ml,不抗凝,勿溶血。
直接反应:
阴性;
间接反应:
弱阳性。
1、直接反应强阳性;
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
2、间接反应强阳性:
溶血性黄疸。
3、直接反应阴性:
4、直接反应阳性:
肝细胞性黄疸。
5、间接反应阳性:
粪胆原(FU)
连续留取4天粪便,分次送检,而后以均值为准。
40—280mg/d。
溶血性黄疸:
>
400mg/d。
完全或部分阻塞性黄疸,<
5—6mg/d。
黄胆指数(II)
4—6U。
见于各种黄疸,7—15U为隐性黄疸,>
15U临床显示黄疸。
尿胆红素定性(UBIL)
留取清晨尿液10ml。
阴性反应。
1、急性肝病早期,血清胆红素甚至一分钟胆红素升高,尿中可查到胆红素。
2、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时,呈阳性反应,溶血性黄疸时呈阴性反应。
尿胆原(UU)
约1—4mg/d,或稀释至1:
20为阴性反应。
急性肝炎早期,溶血性黄疸,胆道感染。
阻塞性黄疸,严重贫血,肾功能不全。
血清总胆红素(TBIL)
采空腹血2ml,不抗凝,勿溶血
1.7—17umol/L或0.1—1.0mg/dl。
换算成SI单位因素:
17.1。
增高见于各种黄疸。
直接胆红素(DBIL)
0—4.3umol/L或0—0.25mg/dl。
换算SI单位因素:
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蛋白质测定
糖基血红蛋白(GHb)
采血3毫升,EDTA抗凝。
16.9—21.4umolHMFg,Hb(化学法)。
糖尿病。
糖基血浆蛋白(GPP)
采血4毫升,EDTA抗凝。
2.4—5.0umolHMF/g。
蛋白质(化学法)。
血浆纤维蛋白原(FB)
采血2毫升,抗凝。
2—4g/L或200—400mg/dl。
脑、心血管障碍(中风,心肌梗塞),急慢性炎症:
妊娠,月经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肾病,多发性骨髓瘤,手术后和吸烟者。
先天性无纤维蛋白原症。
血浆正铁白蛋白(MHA)
采血2毫升,抗凝,勿溶血。
定性:
定量:
无。
各种溶血性疾病,出血性胰腺炎,有机磷中毒。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
1.5—2.5:
1
比值<
1者见于慢性肝病,肾病综合症。
血清白蛋白(A1B)
采空腹2ml,不抗凝。
可供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三项检查项目。
35—55g/L或3.5—5.5g/dl。
脱水或血浆浓缩。
摄入不足,合成减少,消耗性疾患,丢失增加和先天性无蛋白血症。
血清蛋白电泳(SPE)
采空腹1毫升,不抗凝。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
肝硬化,肾病综合症,肝癌,营养不良。
严重肝病。
血清肌红蛋白(Mb)
采血1ml,不抗凝,勿溶血。
6—8mg/ml。
急性心肌梗塞,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
血清球蛋白(G)
20—30g/L或2—3g/dl。
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增强,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机体免疫功能亢进,骨髓瘤,淋巴瘤。
三岁以内正常婴幼儿,合成减少,r-球蛋白缺乏症。
血清粘蛋白(SM)
采血2毫升,不抗凝。
90—150mg/L(乳糖或甘露糖汁);
28—125mg/dL(以蛋白质汁)。
急性炎症,恶性肿瘤,风湿热,结缔组织疾病。
肝实质性病变,肾病综合症,垂体及肾上腺功能减退。
总蛋白(TP)
60~80g/L
高渗性失水,多发性骨髓瘤,阿狄森病,某些急慢性感染所致高球蛋白血症等。
减低:
慢性肝病,肝硬变,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腹泻,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等。
蛋白质及氨的测定
血氨(BA)
采空腹血2ml,注入含肝素的抗凝管内或注入专用血氮瓶内,立即送检,勿超过0.5h,或由检验人员带血氮测定仪到病人床边用指血检测。
1、全血:
33—83umol/L或60—150ug/L(直接显色法)。
2、血清:
22—45umol/L或40—80ug/dl(酶法)。
0.587。
严重肝功能不全。
血清触珠蛋白(HP)
0.05—0.22g/L。
肝癌,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疾病。
溶血性贫血,肝硬化,肝癌。
血清前白蛋白(PA)
0.28—0.35g/L。
肝病。
血清转铁蛋白(运转蛋白)
2.35—3.00g/L。
缺铁性贫血,妊娠末期,急性肝炎。
急慢性肝炎黄子孙,肝硬化,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采空腹血1ml,不抗凝,勿溶血
急性肝炎,肝硬化,寄生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高脂血症。
粪便检查
粪寄生虫
一般寄生虫卵检查留新鲜粪便2—3克,蛲虫卵检查彩和肛门拭子于清晨在肛门和会阴皱褶处涂抹后置于试管内。
直接涂片或浓集法找到虫卵,即可确疹。
常见虫卵有:
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血吸虫卵,蛲虫卵和姜片虫成虫或虫卵,中华枝睾吸虫卵,绦虫节片或虫卵等。
粪中鞭毛虫及纤毛虫
留取新鲜大便2—3克,置于干燥清洁容器内。
无或有少许非致病性的唇鞭毛虫,人肠毛滴虫,中华肠内滴虫等。
肠道内鞭毛虫种类较多,其致病性主要用蓝氏贾第鞭毛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可引起周期性腹泻,出现痢疾症状。
蓝氏贾第鞭毛虫可引起腹泻,在胆囊可引起胆囊炎。
粪中原虫
留取新鲜大便,并注意保温。
无或有少许非致病性的结肠阿米巴,微小阿粘巴,嗜碘阿米巴,双核阿米巴。
粪中发现有溶组织阿米巴包囊及滋养体,即可确诊为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滋养体也可侵入其他器官,引起肝脓肿,肺脓肿,脑膜炎等。
肝炎病毒血清学标记
肝炎病毒血清标记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阴性
阳性:
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阳性表示:
1、乙型肝炎病人2、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
出现于HBsAg消失后3-120天,可持续数年,表示:
1.乙肝病毒已被消除,且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2.乙肝疫苗接种后,已获得免疫力;
3.既往感染过乙肝。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HBeAg是乙肝病毒Dane颗粒核心中的组成部分,与完整肝炎病毒的存在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阳性表示:
1.传染性强。
孕妇若HBeAg阳性,其婴儿的HBeAg阳性率高达90%-100%;
2.持续阳性者病情易演变为慢性。
乙型肝炎e抗体〔HBeAb〕
病人预后较好,传染性低,但不能保证体内乙肝病毒全部消失或已无传染性。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
1.在HBsAg阳性的急性肝炎中,HBcAb的阳性率可达50%-100%,慢性HBsAg携带者几乎100%可查出HBcAb阳性;
2.单独出现提示病毒已清除,无传染性。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和IgG(HBc-IgM和HBc-IgG)
HBc-IgM出现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用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
80%急性乙肝患者1个月内血清中HBc-IgM为阴性,2个月后90%为阴性。
乙肝患者在发病6-8周后仍持续出现HBc-IgM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持续繁殖,病变可能转向慢性。
HBc-IgG阳性提示患者处于慢性期。
“两对半”不同组合模式的意义
正常情况: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乙肝的血清标志均为阴性。
异常: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乙肝的血清标志常联合检测,称之为乙肝“两对半”试验,它们的组合模式如表。
常见的组合模
血清标志12345678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少见的组合模式
血清标志91011121314151617181920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意义:
1.感染乙肝病毒,病毒不断复制,有强传染性。
简称“三阳”。
2.病毒复制,有传染性;
如由“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小。
3.乙肝急感染早期;
乙肝病毒携带者;
由“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小;
病毒核心部分与人体肝细胞核心部分整合为一体,无传染性。
4.病毒复制停止,或有一定程度复制,无传染或传染性相对转小。
5.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已清除,无传染性,且有免疫力;
注射乙肝疫苗后已获得免疫力。
6.7.8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已清除,故无复制与传染性,且具有免疫力。
9.乙肝病毒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10.乙肝恢复期或慢性携带者,血清标志易转阴
11.病毒感染趋于恢复;
慢性携带者。
12.不同亚型的乙肝病毒二次感染,不典型乙肝病毒感染早期。
13.14.15.乙肝病毒感染早期。
16.不典型急性感染(提示非A非B型肝炎)
17.18.不典型感染
19.乙肝急性感染中期。
20.感染恢复期。
丁型肝炎抗原(HDAg)
有三种意义,即1.原曾感染过乙肝病毒;
2.重症肝炎;
3.病情较严重。
丁型肝炎抗体(HDAb)
有三种意义:
1.丁型肝炎感染;
2.慢性HBsAg携带者;
3.慢性肝炎。
甲型肝炎抗体IgM和IgG(HAVIgM和HAVIgG)
甲型肝炎。
甲肝病毒感染后4-30天内可测出抗-HAVIgM,故甲型肝炎出现临床症状时抗-HAVIgM就会阳性,并持续数周至一年。
在此期间,抗-HAVIgG先升高,后逐渐下降,而抗-HAVIgM则逐步升高。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检查
1、标本量:
吸取骨髓液0.1—0.2ml为宜,过多则骨髓液易受到稀释,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正确性。
2、涂片与染色:
骨髓液吸出后,应尽快涂成膜片,膜片应能分出由厚到薄的头、体、尾三段,以便于检查,每次涂片四张以上,以备作其他染色之用,染色要求是有核细胞核、胞浆特点:
清晰,分明。
1、骨髓是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血细胞的质和量的异常是血液病的重要病理变化,与其他很多疾病也有密切关系。
因此,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检查,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对诊断,鉴别诊断,疗效的观察不及预后估计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2、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对各型白血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恶性网状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高雪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尼曼一匹克氏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黑热病,疟疾等具有明确诊断的价值,而对急性与慢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感染与类白血病反应等则只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骨髓象的分析
一般在骨髓中细胞分类完成后,要对整个结果进行分析,分析中,要着重注意下列几点:
一、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同“正常骨髓象的增生程度”。
二、粒细胞系统与红细胞的比例:
同“正常骨髓象的粒细胞系统与有核细胞的比例”。
三、粒细胞系统:
1、增多:
(1)以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增多(占20—90%)为主,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化时。
(2)以嗜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占20—50%)为主,见于亚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3)以嗜中性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细胞增多为主,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代谢障碍,某些药物中毒,严重灼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4)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皮肤病,何杰金氏病和淋巴瘤等。
2、减少:
见于各种药物、化学、物理因素及严重感染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
四、红细胞系统:
(1)以原始红细胞及早幼红细胞为主,可见于红血病及白血病。
(2)以中幼红细胞及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可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急性发作期,地中海贫血及黑热病。
(3)以晚幼红细胞增多为主者,可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五、粒细胞系统和红细胞系统:
均均多,见红白细胞病,此病且伴有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红细胞及早幼红细胞的增多,细胞形态亦的异常改变。
六、粒细胞系统和红细胞系统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七、淋巴细胞系统:
增多,见于见性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
八、单核细胞系统:
增多,见于急性或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结核病)。
九、巨核细胞系统:
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部分红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急性失血等。
见于急性或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亚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部分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
十、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常见的细胞形态异常有:
整个细胞异常,细胞核的异常,细胞浆的异常等。
十一、异常细胞或寄生虫:
此项检查易为初学者忽视,但阳性发现每有决定性诊断意义,常见的异常细胞有李-史氏细胞,高雪氏细胞,尼曼-匹克氏细胞,转移癌细胞等,常见寄生虫有疟原虫,利朵氏小体等。
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
1、骨髓象相似而血象有显着的区别:
有些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缺铁性贫血,两者骨髓有核细胞相似,都是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但血象中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显着不同,前者见球形红细胞,而后者红细胞中央淡染。
2、骨髓象有显着区别而象血相似:
有些疾病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血涂片皆可显示为小淋巴细胞显着增多,但骨髓象不同,前者淋巴细胞稍有增多,而后者显着增多。
又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黑热病,三者血涂片均可显示全血细胞显着减少,但骨髓象三者有显着不同:
急性白血病,原始和幼稚细胞显著增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则粒细胞,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黑热病,骨髓象可有轻度增生,并可扛以黑热病小体。
3、骨髓象变化不显著而血象有显著变化或骨髓象有显著变化而血象变化不显著:
前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周围血象中异形淋巴细胞比骨髓片易见,形态改变亦多,后者如多发性骨髓瘤,不正常浆细胞在骨髓片中可成堆出现;
高雪氏病及曼-匹克氏病在骨髓中可找到特殊细胞。
4、血象是骨髓象的继续: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一般尚不困难,但有时确定其细胞类型确非容易的事,除有一般规律可遵循外,另可将血片及骨髓反复检查对照将有很大帮助,因较成熟的细胞才能入血循环,故血片的细胞成熟程度比骨髓好,细胞愈成熟愈易辨认,故在骨髓片不易肯定类型时可考血片往往能将类型肯定。
正常骨髓象
1、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参考值为10——10*109/L。
(1)增多:
见于骨髓增生时(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
见于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骨髓增生程度,分五级:
(1)增生极度活跃: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
1,常见于各类白血病。
(2)增生明显活跃: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的比例为5:
1——10:
1,见于增生性贫血和各类白血病。
(3)增生活跃:
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7:
1,见于正常骨髓及某些贫血。
(4)增生减低:
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90:
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5)增生极度减低:
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例为200:
1,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取材不良。
3、粒细胞系统与有核红细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