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2单元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全单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3341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2单元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全单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2单元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全单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2单元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全单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2单元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全单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2单元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全单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2单元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全单元Word格式.docx

《最新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2单元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全单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2单元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全单元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2单元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完整版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示范实用全单元Word格式.docx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

“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总结:

既要读出对黄河热爱赞颂的深情,又要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朗读活动: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意见。

目标导学二:

由朗读到理解,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一首诗拥有莫大的感染力,也依赖于它文本的语言组织,让我们尝试解析文本语言,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感受其感情是如何寄托于全诗的。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内容是赞扬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

哪一个词总领?

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

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展示黄河流向地图)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素材补充:

(1)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大约在80万年前,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就生活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一带。

此外,陕西的大荔人、山西的丁村人、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都证明了从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活动了。

而先秦时期中央政权诞生在黄河流域,中国文字也产生在黄河流域,诸此史实充分说明了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表现特征:

古国发源地;

历史故事上演。

(2)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3)黄河属太平洋水系。

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的2.64倍。

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黄河水系。

支流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

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

较大支流是构成黄河流域面积的主体。

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目标导学三:

欣赏诗歌之美,感受直接抒情的魅力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有什么作用?

“啊!

”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伟大坚强精神的发祥地;

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拟人句,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锐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斗志。

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亲切、自然、直抒胸臆。

5.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

为什么?

否。

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增强了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中华儿女有着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6.请你根据上述探究,总体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与风格。

本文是一篇直接抒情的文章,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达了对黄河的赞颂与热爱。

之所以如此,正是综合用运了感叹词、呼告、反复等手法,才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

此外,本文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读来错落有致;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同时,文本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

课堂小结:

《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唱选段,学习歌唱《黄河颂》。

三、板书设计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

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2.借助音乐。

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不足之处

1.对于诗歌,尤其是现代诗的赏析,在课堂上学生很难主动融入。

2.因为时间有限,课堂有些环节引导不够,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

6 最后一课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第1课时

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作何感想呢?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作品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再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

把握线索,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主人公: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

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段):

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

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中

第四个阶段(24—29段):

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

——下课

感受人物心理变化,体会情感

找出每一个阶段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贪玩)

(1)“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贪玩、怕提问。

(2)第三自然段中“这些景象”指什么?

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说明小弗郎士的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

”的作用是什么?

设置悬念。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

(1)平时上课:

①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②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③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静一点儿,静一点儿……”④态度: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2)最后一课: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上课前,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③教师: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穿着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④态度: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

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正式隆重;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镇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1)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请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小组讨论)

①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和学习。

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②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对韩麦尔先生不能再教法语产生理解和同情,开始敬仰韩麦尔先生的人格。

③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2)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剧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教师总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情节         情感变化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贪玩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初步把握了文本内容,感受到了寄寓于文中的复杂的爱国情怀,但是对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形象,我们了解得远远不够,接下来的学习,会让我们对他们的形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揣摩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1.探究:

韩麦尔先生,也是本文的主角之一,为了表现出这一主角,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①外貌描写:

穿戴庄重。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

③动作描写:

“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④语言描写: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的满腔深情;

“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做自我批评,痛心地检讨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品读环境描写,体悟作用

1.请同学们找出第1-6段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②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贴着的公文逼迫人们不得不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教室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品味意蕴深刻的语言

1.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个句子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将对母语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热爱融合在一起。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鸽子咕咕叫,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小弗郎士却因它产生了联想,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禁止教法语的讽刺与蔑视。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这里运用了两个破折号,表示韩麦尔先生心情的沉重,虽然嘴里有千言万语,但是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正是因为如此,这里的留白就化作了最后几个沉重的大字,“法兰西万岁”!

目标导学四:

拓展提升,学习“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本文为什么要以一个小男孩儿的口吻叙述故事,选取一名反侵略的英雄人物表现爱国主题不是更好吗?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选取一位英雄人物表现爱国主题,未必能达到本文的效果。

这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调皮贪玩的小男孩儿作为主人公,通过他稚嫩的口气以及心理变化,反映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眷恋。

同时,孩子的视角无疑更加纯真感人,容易打动读者。

这也表明,表现重大主题,未必一定要依赖大人物的视野,小人物、小事件也可以表现宏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本文正是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

韩麦尔先生严肃、柔和、惨白(外貌、神态描写)

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语言描写)

哽住、说不下去(动作描写)爱国主义

环境描写路上:

晴朗,画眉歌唱(环境衬托)

教室:

安静、严肃(渲染气氛)

1.能够紧扣小说文本特点进行教学,并且课堂组织有序,学生对小说这个文体的学习有了方向。

2.紧扣本文的重难点,凸显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重视在具体语境下的品词评句,通过评析来赏析人物。

3.小组合作运用较成功。

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1.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2.任务安排还不够合理,对重点的把握不够准确,加上年龄特点,学生对爱国情感的体会不够深刻,无法产生共鸣。

7 土地的誓言

1.揣摩精彩语句及段落,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多角度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课文言语形式的特色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

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那里还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剽悍的马群……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

东北!

正是东北,可是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31年9月18日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践踏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许多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1941年的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正是日寇全面侵华最疯狂的时候,也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进步作家端木蕻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也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热情,写下了散文《土地的誓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①学生认真听老师朗读,画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②通过喜欢的句子感受文中的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①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②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3.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4.本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

请你简要说说文章结构简单在哪。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并峙,又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品味精彩语言,感受家国情怀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从文章看来,这誓言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作者之所以如此表达,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写标题之前更是如此。

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好的选择。

2.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

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

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

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晶莹如露珠般,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

4.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

在任何一块大地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说的“红熟的浆液”。

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联想呢?

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

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战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体会文本言语形式特色,多角度感受抒情方式

抒情性文章,往往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