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302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福建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福建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福建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福建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

《福建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doc

绝密★启用前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图6)一战即发。

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

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里“东风”指

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

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图6

1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15.《唐六典》记: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19.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表1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20.“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21.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

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

22.图7,8,9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

其突出反映了

图7图8图9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23.贝多芬历经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剧变,给后人留下震撼人心的音乐史诗。

对其《第三(英雄)交响曲》解读有误的是

A.作品充满时代气息B.作品有田园风光般的抒情

C.作品含蓄地献给一位无名英雄 D.作品具有英雄史诗般的雄伟气势

24.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

该报告认为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话快速工业化战略。

(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10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8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9分)

41.(16分)历史

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10分)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

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

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

——摘自《清议报》(1901年)

材料二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

二者孰切真理?

曰:

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

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

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1)材料一中“学理”指什么?

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

(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

(10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

结合图1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1928年秋)

材料二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图15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材料三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6分)

(2)上述毛泽东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

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0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B

D

C

A

C

C

D

B

B

D

38.(36分)

(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4)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能片面强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