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的方法与构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2827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拍摄的方法与构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拍摄的方法与构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拍摄的方法与构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拍摄的方法与构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拍摄的方法与构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拍摄的方法与构图Word文件下载.docx

《拍摄的方法与构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拍摄的方法与构图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拍摄的方法与构图Word文件下载.docx

具体的方法是将摄像机放在肩上架稳,右手握紧手柄,操纵开关进行聚集和变焦,左手轻扶遮光罩或寻像器罩,适时调整光圈和焦距。

为确保机器的稳定,可将机器紧靠脸颊。

肩托的位置可根据摄像者的体型做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脸部靠紧摄像机机身和眼部贴紧寻像器罩的需要。

肩扛执机时,两腿应叉开,重心要低,力求支撑的底部要大,这样才能使拍摄的画面相对稳定。

当执机进行运动时,双膝应略弯曲,尽可能地以身体的运动代替步伐的移动,这样可减轻因走路而产生的垂直振动。

拍摄时,为了使画面上的被摄对象看起来最为稳定,应优先考虑使用镜头的广角段。

尽量改变机位而不要频繁使用长焦变焦。

见图7.2.7 

肩扛执机的方法

拍摄时要时时牢记稳定性。

不论使用何种型号的机器,都要将肘抵在胸部,这有可能会不太舒服,但对影像的稳定性很有帮助。

必须使用任何可能的支持形式来增加平稳性。

不论你身处何地,都要寻找可以支撑是物体,尽量地利用身旁的依靠物,如树木、电线杆、墙壁等,使摄像机保持相对的稳定。

跪姿和坐姿也能增加稳定性,后背依靠在墙上或篱笆上,双腿抱紧,将摄像机架在膝盖上。

将肘部支撑在椅子靠背或桌面上。

在户外时可使用矮墙或车前盖。

③用三脚架来进行摄制:

用三脚架可以确保摄录放一体机稳固的固定在一个位置,大大减低摄像机的抖动,令拍摄画面更稳定平滑,而且增加了你的能动性和景物的范围(见图7.2.8)。

当你使用长焦转换镜头或长焦拍摄时,三脚架很关键。

在延时拍摄、动画制作和微距拍摄时也须用三脚架来支持。

图7.2.8 

用三脚架来进行摄制

即使在使用三脚架的时候也不要太大意。

在操作拍摄键或变焦杆的时候,应一边用手轻轻地扶住三脚架手持杆,一边操作。

如果用力过猛,虽然摄像机已被固定在三脚架上,但还是会产生抖动的。

2、学会构图

无论数字摄像机多么灵巧,如果不用心拍摄的话,就不可能拍摄出情趣丰富的作品。

所谓视频“Video”,其原意就是拉丁语的“看”的意思。

但它不是指无意识地“看”。

而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看”,把有意义的、最好的、最美的画面和情节展现给观众。

也就是说,如果要创作一个令人感到既不厌烦又生动的作品,就必须掌握好拍摄技巧。

你如果能够掌握好一定的拍摄技巧,也就能够按原先的设想去创作自己的作品了。

①构图的关键在于其对称性

一些电影的导演们喜欢用自己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长方形,一边一边观察说:

“嗯,这个镜头真不错!

”,这在拍摄技巧中就称之谓“构图”。

在拍摄风景的时候,应该注意天空与地面的比例(见图7.2.9),此时,如果想要体现一种开阔的画面,就让画面中天空占的比例大一些:

相反,如果打算表现一种压抑的感觉,就要使地面占的比例大一些。

那么什么样的构图最为合适呢?

一般来说,中性画面中天空与地面的比例为5:

3(或者3:

5)左右,就是一个比较适当的比例。

如果把地平线设在画面的中间位置,就会有一种把画面分割的感觉,这就不能算是好的构图了。

当然,画面中天地的比例最终要根据我们的创作需要来确定。

图7.2.9 

天空与地面的不同比例的构图

②根据不同的情节来决定被摄人物的镜头尺寸——景别

在拍摄人物时,根据自己对人物表现的构思要求,来选择最合适的尺寸,这样就能使画面更具有说服力。

镜头尺寸是指画面中被摄对象的尺寸大小,即景别。

下面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别(见图7.2.10)。

远景——能通过画面来说明被摄对象所处的环境,这时利用远景来表现是有效的。

将摄像机从被摄的人物逐渐拉开,这样就可以让观众知道周围的环境情况了。

全景——要体现整体被摄对象的时候,选用这种镜头尺寸进行拍摄比较妥当。

也就是说,将被摄人物从头到脚地都放在镜头里。

中景——从膝盖以上拍摄人物。

这种镜头用于突出被摄人物的上半身的动作和表情。

近景——这是拍摄人物表情时的标准尺寸。

拍摄人物胸部以上的部位。

特写——这是想要强调被拍摄人物的表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尺寸。

用整个画面来拍摄人物的脸部表情或某个局部。

图7.2.10具有代表性的景别

每次拍摄时,采用以上几种景别,认真地组合景物中各组成部分,使你的取景达到最佳效果。

③尽量不要选择这样的镜头:

在拍摄时要注意的是,不要在人物的身后重叠像电线杆那样的东西或把水平线及其他比较明显的水平线条和人物的脖子对在一起。

如果这样,就容易使背景分割人物,形成一幅不理想的画面。

遇到这种情况时,只需将摄像机稍微挪动一下或让被摄的人物移动一下位置就可以解决了。

④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是指摄像机和被摄物体之间的角度。

根据不同的摄像角度就能非常明显地看出拍摄者是如何观察被摄物体的。

而取景可分为如下几种:

低角度:

也叫“仰拍”,即用摄像机向上仰拍被摄物体(见图7.2.11)。

这种技巧经常用于想将大楼等拍得高大一点,或者将人物拍得威风一些的时候。

当用低角度拍摄人物的时候。

利用台式三脚架就比较方便。

图7.2.11 

低角度拍摄

水平角度:

将摄像机与被摄物体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线上进行拍摄,这是最标准的拍摄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构图(见图7.2.12)。

图7.2.12 

水平角度拍摄

高角度:

也叫“俯拍”。

是从上向下拍摄物体,其拍摄下来的图像就会有一种“藐视被摄人物”的效果,有一种压抑感(见图7.2.13)。

图7.2.13 

高角度拍摄

⑤构图的基本方法

构图有黄金分割律的方法、九宫格的方法、三分法的方法、对称的方法、对比的方法、色彩的方法和透视的方法等多种方法。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一定要使拍摄对象在画框内看起来舒服、顺眼、人物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拍摄的画面有意义。

三分法法则:

将画面中的主要元素,如地平线、垂直物体等落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就能取得画面平衡。

不要因为一些景物重要而简单地将其放在景框中间。

在拍摄人物全身镜头时,不要将头置于画面中央,否则会使画面上部留有过多空间,造成不平衡。

此时,将镜头垂直下摇,在头部至画面顶部之间留有小块空间,制造更为自然的效果(见图7.2.14)。

图7.2.14 

三分法法则

在拍摄静止人物时,往往需要刻意安排画面,留有足够的空间。

调整画面,在人物目光方向留有的空间要比人物背部空间大。

这样的画面组合更舒服、更合情合理。

这同时可以增强目光的方向感。

3、运动镜头的拍摄要领:

上面我们谈的是静态镜头拍摄的基本要领,运动镜头是指通过DV机的运动如推、拉、摇、移、甩、升、降、旋等来造就美丽的画面。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倡导大家运用过多的运动镜头的拍摄方法。

如果需要运用运动镜头来美化画面,必须要掌握如下要领。

(1)推

推是指拍摄过程中,被摄物位置不动,摄像机向被摄物作直线推进的摄制方式。

推镜头能突出介绍的重点,强化主体的特性。

还能展示巨大的空间,造成纵深感。

DV机普遍设置了变焦镜头,利用电动装置改变镜头焦距,也可模拟推的效果。

这就不须移动摄像机,只要按动变焦按钮的“T”端,就能产生推的效果。

在做推时,要克服随意性,每推一次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推镜头的重点就是落幅,落幅要设计好,推要推到位。

推镜头分起幅、推进、落幅三个阶段。

起幅、落幅是固定镜头,要讲究构图。

推时速度要均匀,不要时快时慢,推进速度要与拍摄内容节奏一致。

推进速度慢,适合表现悲哀或宁静的气氛。

推进速度快,适合表现紧张、兴奋、欢乐的感觉。

急推可以产生爆发感和振撼感。

用变焦模拟推镜头,有一定难度,开拍之前要试着推拍几次。

难是难在落幅的准确和平稳。

可以用三角架支撑拍摄。

调焦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推上去,聚好焦,就行了,再拉开到任何焦距都是清晰的。

(2)拉

拉是指拍摄过程中,被摄物位置不动,摄录机逐渐远离被摄物的摄制方式。

景别由小变大,主体在画面中由局部逐渐扩展为全体,由近及远,画面逐渐容纳更多的被摄物。

拉镜头具有拓展视野,交待主体所处环境的作用。

在一个镜头内,起幅表现了主体物,落幅表现了主体物所处环境。

DV机的变焦镜头,利用焦距的改变,也能造成拉的效果。

这就不须移动摄录机,只要按动变焦按钮的“w”端,就可产生拉的效果。

使用拉镜头,同样不能随随便便,要有目的性。

比如先拍一个运动员在爬山,拉开,运动员处于悬崖的边缘,这就介绍了主体物的环境,勾起人们的悬念。

同样,拉镜头也要设计好起幅、落幅的位置,也要注意运动速度与内在节奏的关系。

对于初学者来说,变焦推拉会觉得很有意思,经常喜欢推推拉拉,漫无目的地拍摄,这种被人讥为“打气筒”或“拉风箱”做法大家尽量要避免。

(3)摇

摇就是摇镜头,DV机的机位不变,只做角度的变化。

根据方向可分为垂直摇、水平摇、曲线摇、对角摇等多种形式。

摇摄静止的物体、环境、建筑等,可以产生环视的视觉效果,能交待规模,展示环境,扩大视野。

摇摄也可以拍摄动态的物体,一直把运动物体抓在电子寻像器上。

摇与推拉一样,有三个阶段:

起幅、摇动、落幅。

起幅、落幅要停留几秒钟,给人一种完整的感觉。

从起幅摇到落幅的全过程中,摇动要均匀、平衡、自然,不能太快、太慢或忽快忽慢。

在摇摄时,为保证技术效果,用专业三角架拍摄为好。

用肩杠拍摄的要领是:

身体站直,两脚分开,身体正向落幅方向,然后扭动腰肢,朝向起幅方向,开拍,在拍摄过程中利用腰肢转动的力量带动身体慢慢地、均匀地转向落幅方向。

这样结束时候,身体正立,腰肢放松,能拍到稳定的落幅。

如先正对起幅站立,摇摄到落幅时,腰扭着,身体不自然,不容易拍得平稳。

摇摄时,如焦距不实,先试几下后,用手动聚焦调好。

因为自动聚焦跟焦滞后,画面有一段时间是模糊的。

同样摇摄也要有目的,不能太随意。

特别要避免那种被人们讥之为“刷浆糊”式的上下或左右来回摇,中间又没有停顿的镜头,这种镜头内容重复、多余,使人眼晕。

(4)移

移就是在移动中拍摄,它比推、拉、摇更能有效地表现空间。

移摄的运动感很强,特别是拍摄多层次、多景物的大场面,很有气势。

移动拍摄方式很多,有水平方向的直线移动、曲线移动,有垂直方向的直线移动、曲线移动,有环形移动等。

专业摄像机有轨道车、升降车等专业设备。

DV机就可以利用小推车、自行车、小缆车、滑梯等工具,也可以蹑脚走路移动拍摄。

移摄时保持平稳最关键,另外还要注意随时调整焦点。

最好用广角镜头来拍,景深大、视场宽,既容易调实焦点,又能抓住主体物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上。

升和降,其实是利用身体升降的垂直方向的移摄。

为保持平稳均匀,可用左手扶住支撑作身体升降。

(5)跟

跟就是摄像机镜头始终对准运动主体物,景别大致不变,只是背景改变。

跟有摇跟、移跟两种方式。

被摄对象与摄像机的距离、角度有变化。

移跟时,被摄对象与摄像机的距离、角度无变化。

跟拍的难度在于始终保持运动主体在画面中的相对固定的位置上。

如果物体运动速度快,难度更大。

而且在拍摄过程中,光线、距离、角度都有在变化,还要随时调整光圈、变焦和聚焦。

所以,跟拍较难拍。

练习时,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先拍距离变化小、运动速度慢的物体,再拍距离变化大、运动速度较快的物体。

先练习用广角镜头跟拍,再用长焦镜头拍摄。

4、DV拍摄“五字诀”—稳、平、准、匀、清(见图7.2.15):

前面讲了一系列大家在用DV机进行拍摄时所应该注意的事项,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一下难以领会和掌握,不过不要紧,所有这些事项和技巧可以浓缩为五个字,在电视界称为“五字诀”,即稳、平、准、匀、清。

记到这“五字诀”,一般事物的拍摄就基本没问题了。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看看这“五字诀”的内涵。

(1)“稳”

是指摄像机所摄的画面应排除不必要的抖动和晃动,保证画面的质量。

手持摄像机最容易产生晃动,要使画面相对稳定,除可以打开防抖装置外,还要注意掌握好镜头的焦距。

因为画面的稳定程度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尽可能靠近拍摄对象使用广角拍摄。

(2)“平”

是指摄像者通过寻像器看到的被摄对象应该是横平竖直。

也就是从寻像器中看到的被摄对象的水平线条应与寻像器的横边框相平行,其垂直线条应和寻像器的纵边框平行,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才不会歪斜。

(3)“准”

是指拍摄时画面的构图,以及运动摄像时的起幅和落幅要符合电视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即摄像机镜头聚焦要准、画面取景构图要准、白平衡调整要准、景物色彩还原要准。

为准确地再现被摄对象的真实色彩,应调整摄像机的色温和光源的色温相对匹配。

“准”在摄像的诸多因素中是最难掌握的,也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推镜头和摇镜头,画面中的构图在不断变化着,为了保持构图均衡,常常是几种技巧同时操作。

(4)“匀”

是指摄像机在运动拍摄时,其运行的速度要均匀,节奏要统一,不能忽快忽慢,以免破坏节奏的连续性。

无论是推、拉、摇、移还是其他特技,都应当匀速进行。

起幅和落幅镜头的速度要缓慢,加速或减速时的变速要均匀。

“痉挛”式的摇动拍摄,是操纵摄像机的大忌,同时也应避免刷墙式的来回横扫和拉风箱式的往复变焦,这些都会使摄像机运动的均匀程度受到破坏。

(5)“清”

是所拍的画面要清晰,特别是你想重点表现的“主体”一定要清晰,避免出现那种焦点不实,模糊不清的画面。

在运动拍摄时,还要注意DV镜头的移动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会使影像模糊。

图7.2.15 

操作要领—稳、平、准、匀、清

5、聚焦调节:

一般的DV机都有自动聚焦功能,有些高档的DV机还具有手动聚焦功能。

对于手动聚焦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拍摄之前先将景物推近聚焦,然后拉远组织画面。

如果在广角范围内聚焦时,若进行放大,则可能无法进行目标物的聚焦。

因此,请在调节焦距之前,放大目标物,用手动聚焦调整清晰,这样,当镜头拉远或推近时,图像均能保持聚焦。

对于初学者来说,因为手动聚焦难以掌握,所以尽可能使用自动聚焦进行拍摄。

6、摄像用光

常规使用时摄像机的光圈一般设定在自动(A)状态,摄像机能自动调节。

但要取得真正满意的画质,特别是在特殊效果、逆光或极强对比度的场景拍摄时应设定在手动(M)光圈。

手动光圈的设置应同时参考在广角和特写状态即时光圈的两个参照值,折衷作为手动光圈的设定值,并调好黑白平衡及摄像机的各种参数,才能取得真正满意的画质。

专业摄像机在镜头内部设有几组滤色片以适合不同色温下的白平衡调整。

在现场拍摄时,必须先选好滤色片,调整好黑白平衡,可使用白纸作为目标调整白平衡。

广播级摄像机的白平衡设定预置值随色温滤色片变换自动调节到不同色温(一般摄像机的白平衡设定预置值为3200K色温),在某些特殊的拍摄条件下,预置值可能会给出比人眼调整更好的效果。

阴天、早晨、傍晚或不同色温环境下拍摄时,如果色温不好确定,可将摄像机的白平衡自动跟踪(ATW)打开,可以自动跟踪照明条件的变化,对白平衡进行自动调整。

但受拍摄条件的影响,自动调节不一定能拍出最佳效果。

摄像用光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顺光、侧光、逆光(见图7.2.16);

主光、辅助光;

顶光、眼神光、头发光等,与摄影用光基本相同。

图7.2.16 

顺光、侧光、逆光效果

7、运用光圈的方法

在摄像的实践中,光圈的运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掌握运用光圈的正确方法,可使被摄对象的造型能适应复杂多样的亮度条件。

手动光圈的恰当运用,能提高操作摄像机的技术和艺术的能力。

①光圈的一般特性

CCD固体器件,能够承受的景物明暗强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远远小于自然界景物亮度和光线的变化范围。

为了使摄像机能正常工作,镜头上均设有大小可变的光圈。

家用摄像机的光圈大都采用薄钢片制成,通过调节一组钢片构成不同直径的进光孔控制进光量。

光孔越大,进光越多,影像的信号强度也就越大;

光孔越小,进光量越少,影像的信号强度也就越小。

投射在CCD固体器件上的实际光亮还与镜头的焦距有关。

焦距长则亮度低。

焦距短则亮度高。

光圈的这一特性一般是用f值来表示,它又叫“光圈系数”,是指光圈大小即镜头通光量多少的标准刻度数值。

f值实际是一个比率,表示的是光圈的实际孔径与焦距长度之比的倒数,即相对孔径的倒数。

例如,f4表示镜头的光孔直径是焦距的1/4,f8表示镜头的光孔直径是焦距的1/8。

因此f值越大,进光量则越小;

f值越小,进光量则越大(见图7.2.17)。

在摄像机的变焦距镜头中,光圈与变焦环是连动,以满足f值的规定。

不论使用多长的焦距,只要光圈的f值相同,投射到摄像机CCD固体器件上的亮度就必然相等。

图7.2.17 

光圈系数

②自动光圈的运用

自动光圈就是摄像机通过对视频信号的平均值或峰值进行检测,利用检测值来自动控制镜头的光圈扩大或缩小,以达到在不同的照度下均可以获得标准视频信号电平的目的,换句话说,自动光圈就是利用电信号的反馈带动光圈,调节电机迅速而灵活地使光圈扩大或缩小,无须人工调节,光圈实现自动变化。

在使用自动光圈时,需将光圈选择开关放置到自动(AUTO)的位置上,以使光圈进入到自动控制的状态。

在拍摄时,只要将摄像机对准被摄体,镜头的光圈就会调整到最佳位置,输出标准的视频信号。

当光圈自动升到最大的位置,入射光仍不足时,应增加照明光源。

一般在寻像器中都有入射光亮指示器,以使摄像者及时掌握入射光的光亮,有些寻像器还能显示出光圈的数值,便于摄像者随时了解光圈的大小,以掌握画面的景深。

③手动光圈的运用

自动光圈的优点很多,但在有些情况下又往往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例如,在拍摄两个人谈话的场面时,当一位穿浅色服装者进入画面时,会使摄像机输出信号的幅度剧增,电信号反馈立即使电机转动,缩小光圈。

这一缩小光圈的过程反映在所摄镜头的效果上,就会突然地一暗,仿佛环境的亮度忽然暗了下来,这种情况会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

此外,所有的技巧性镜头在推、拉、摇、移等拍摄过程中,都会遇到景物亮度不一的情况,由此而产生的光圈变化将使画面忽明忽暗,这是极不可取的。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在摄像时经常用手动的方式来调整光圈。

运用手动光圈常常表现在外景的拍摄中。

因为在外景的构图中经常出现天空的照度适宜而人物或景物却较暗的情况,从而使人物或景物的细部不能很好地被体现出来。

这时要用手动的方式来调整光圈,按照所要表现的人物或景物来确定光圈值,以使人物或景物能够满意地被表现出来。

另外,从室内向窗外拍摄或进行逆光拍摄时,也会出现上述情况。

此时,如果摄像机有背光补偿开关,可以打开此开关进行补偿,或者使用手动光圈。

还有一些摄像机装有视频电平显示装置,按下视频电平按钮之后,可从寻像器上直接观察到照度是否适宜,然后决定如何选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较好的画面效果。

但是,依靠这种方法而用手控决定曝光是需要积累经验和熟练的技巧。

④确定光圈值的方法

在特定的条件下用手动的方式调整光圈,可缓解画面中出现平均亮度变化的问题。

但在运用手动光圈进行摄像前,需要有准备的光圈值,方可获得最佳的画面效果。

这里简要介绍几种确定光圈值的方法。

面部测量法。

先将摄像机推至人的面部特写,然后把自动光圈调整钮按下,光圈即可自动调整。

光圈自动调整后,方可把按钮松开,光圈值就固定下来了。

用这种方法确定光圈值是因为人的皮肤反光率在70%左右,相当于景物中由明到暗亮度等级中的中间等级。

以此确定光圈,既有利于亮部影像的重现,也有利于暗部影像的重现(见图7.2.18)。

折中法:

在运用推、拉、摇、移等技巧性镜头时,其画面的内容常是一段连续的过程,景物的平均亮度难免不一致。

为了避免光圈因大小变化而产生相应的不良后果,可将以自动方式起幅的光圈(假如f5.6)与落幅的光圈(假如f11)进行折中(取f8),然后采取手动的方式拍摄。

这样,起幅与落幅的画面质量虽然略有损失,但总体效果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