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
《建工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工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剪力墙12
1.分类及功能12
2.剪力墙的类别13
整体墙13
小开口整体墙13
连肢墙13
3.剪力墙结构概念和结构效能14
4.结构特点15
构造柱16
1.框架结构中构造柱的设置规范16
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16
3.构造柱的设置原则17
4.构造柱的抗震作用18
第三部分总结20
第一部分前言
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统一。
在实习过程中,我以技术员的身份深入到建筑施工单位,以一个高层为实习场所,在项目部技术室工程师的指导下,我们了解建工方面的很多知识,同时,也为大学毕业后从事工程时间打下良好基础。
为使我从实践中对自己从事的行业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不仅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将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生产实习会使我更深入地接触专业知识,进一步了建筑工程技术的重要性,了解发现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论和实际相冲突的难点问题,并完成实习报告,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主要我们实习目的是通过学习,对—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整个施工过程和监理的基本知识体系有较清晰的了解;
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深入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如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了解目前我国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与监理的实际水平,联系专业培养目标,树立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水平的远大志向;
与工人和基层生产干部密切接触,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
第二部分专论
一、亦庄施工工地
框架结构
1.分类
房屋的框架按跨数分有单跨、多跨;
按层数分有单层、多层;
按立面构成分有对称、不对称;
按所用材料分有钢框架、混凝土框架、胶合木结构框架或钢与钢筋混凝土混合框架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混凝土框架(现浇整体式、装配式、装配整体式,也可根据需要施加预应力,主要是对梁或板)、钢框架。
装配式、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
2.特点
框架建筑的主要优点:
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有利于抗震,节省材料;
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
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
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
框架结构体系的缺点为:
框架节点应力集中显著;
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小,属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所产生水平位移较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性;
钢材和水泥用量较大,构件的总数量多,吊装次数多,接头工作量大,工序多,浪费人力,施工受季节、环境影响较大;
不适宜建造高层建筑,框架是由梁柱构成的杆系结构,其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特别是水平方向的(即使可以考虑现浇楼面与梁共同工作以提高楼面水平刚度,但也是有限的),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其总体水平位移上大下小,但相对与各楼层而言,层间变形上小下大,设计时如何提高框架的抗侧刚度及控制好结构侧移为重要因素,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当高度大、层数相当多时,结构底部各层不但柱的轴力很大,而且梁和柱由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整体的侧移亦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截面尺寸和配筋增大,对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就可能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合理使用,在材料消耗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故一般适用于建造不超过15层的房屋。
3.应用范围
框架结构可设计成静定的三铰框架或超静定的双铰框架与无铰框架。
混凝土框架结构广泛用于住宅、学校、办公楼,也有根据需要对混凝土梁或板施加预应力,以适用于较大的跨度;
框架钢结构常用于大跨度的公共建筑、多层工业厂房和一些特殊用途的建筑物中,如剧场、商场、体育馆、火车站、展览厅、造船厂、飞机库、停车场、轻工业车间等。
混凝土及钢筋
混凝土和钢筋是建筑物的基本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
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
它是由胶结材料,集料(也称为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经搅拌振捣成型,在一定条件下养护而成的人造石材。
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
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在各种土木工程中使用,就是造船业,机械工业,海洋的开发,地热工程等,混凝土也是重要的材料。
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用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钢材,其横截面为圆形,有时为带有圆角的方形。
包括光圆钢筋、带肋钢筋、扭转钢筋。
钢筋种类很多,通常按化学成分、生产工艺、轧制外形、供应形式、直径大小,以及在结构中的用途进行分类。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条或盘条状钢材,其外形分为光圆钢筋和变形钢筋两种。
钢筋在混凝土中主要承受拉应力。
变形钢筋由于肋的作用,和混凝土有较大的粘结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
钢筋广泛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特别是大型、重型、轻型薄壁和高层建筑结构。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条或盘条状钢材,其外形分为光圆钢筋和变形钢筋两种,交货状态为直条和盘圆两种。
光圆钢筋实际上就是普通低碳钢的小圆钢和盘圆。
变形钢筋是表面带肋的钢筋,通常带有2道纵肋和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横肋。
横肋的外形为螺旋形、人字形、月牙形3种。
用公称直径的毫米数表示。
变形钢筋的公称直径相当于横截面相等的光圆钢筋的公称直径。
钢筋广泛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特别是大型、重型、轻型薄壁和高层建筑结构
在施工中有明确的安装要求在墙里,墙的钢筋网绑扎同基础。
钢筋有90°
弯钩时,弯钩应朝向混凝土内;
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两层钢筋之间,应设置撑铁(钩)以固定钢筋的间距;
墙筋绑扎时应吊线控制垂直度,并严格控制主筋间距。
剪力墙上下两边三道水平处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竖向受力筋外绑一道水平筋或箍筋,并将其与竖筋点焊,以固定墙、柱筋的位置,在点焊固定时要用线锤校正;
外墙浇筑后严禁开洞,所有洞口预埋件及埋管均应预留。
墙、柱内预留钢筋做防雷接地引线,应焊成通路。
其位置、数量及做法详见安装施工图,焊接工作应选派合格的焊工进行,不得损伤结构钢筋,水电安装的预埋,土建必须配合,不能错埋和漏埋。
其次梁与板中也有明确要求,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15mm的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与纵向钢筋相同规格;
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悬臂挑梁则箍筋接头在下,其余做法与柱相同。
梁主筋外角处与箍筋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板的钢筋网绑扎与基础相同,双向板钢筋交叉点应满绑。
应注意板上部的负钢筋(面加筋)要防止被踩下;
特别是雨蓬、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及高度;
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在中层,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钢筋在上;
楼板钢筋的弯起点,如加工厂(场)在加工没有起弯时,设计图纸又无特殊注明的,可按以下规定弯起钢筋,板的边跨支座按跨度1/10L为弯起点。
板的中跨及连续多跨可按支座中线1/6L为弯起点;
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间距要有留有30mm,以利灌筑混凝土之需要;
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
2)受拉区域内,Ⅰ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
3)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4)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5)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6)板筋绑扎前须先按设计图要求间距弹线,按线绑扎,控制质量。
7)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根据设计要求,板筋采用钢筋马凳纵横@600予以支撑。
钢筋接长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直径≥18的钢筋优先采用机械接长,套筒挤压连接技术,其余钢筋接长,水平筋。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拉筋和箍筋,建筑上的拉筋是指同时拉住主筋和箍筋的钢筋。
与单肢箍的区别是,拉筋把外边的箍筋都拉住,而单肢箍只拉主筋。
拉筋主要是为提高钢筋骨架的整体性而起拉结作用。
箍筋则是用来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并联结受力主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使其共同工作,此外,用来固定主钢筋的位置而使构件(梁或者柱)内各种钢筋构成钢筋骨架的钢筋。
分单肢箍筋、开口矩形箍筋、封闭矩形箍筋、菱形箍筋、多边形箍筋、井字形箍筋和圆形箍筋等。
后浇带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后浇带是既可解决沉降差又可减少收缩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集中,常为800~1200mm;
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置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作用。
1.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
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
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
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1)调压力差。
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少附加压力;
低层部分采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
(2)调时间差。
先施工主楼,待其基本建成,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
(3)调标高差。
经沉降计算,把主楼标高定得稍高,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膨胀,受冷则收缩。
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
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
在施工中设后浇带,是在过长的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通加弯做法。
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期间,收缩变形可完成30%~40%。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但应为正温度)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分为以下情况,
1.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
2.为防止混凝土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收缩后浇带。
3.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温度后浇带。
4.为防止因建筑面积过大,结构因温度变化,砼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缝为伸缩后浇带。
后浇带的设计要求
现设计院设计的后浇带施工图不尽相同,现行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及不同版本的建筑结构构造图集中,对后浇带的构造要求都有详细的规定。
由于这些规范、标准是由不同的专家组编写,其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各有偏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差异。
(1)后浇带的留置宽度一般700-1000mm,现常见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种。
(2)后浇带的接缝形式有平直缝、阶梯缝、槽口缝和X形缝四种形式。
(3)后浇带内的钢筋,有全断开再搭接,有不断开另设附加筋的规定。
(4)后浇带砼的补浇时间,有的规定不少于14天,有的规定不少于42天,有的规定不少于60天,有的规定封顶后28天。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是14天,60天。
),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规定是28天。
(5)后浇带的砼配制及强度,有的要求原砼提高一级强度等级,也有的要求用同等级或提高一级的无收缩砼浇筑。
(6)养护时间规定不一致,有7天、14天或28天等几种时间要求。
上述差异的存在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有很大的可伸缩性,所以只有认真理解各专业的规范的不同和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性质,灵活可靠地应用规范规定,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
3.后浇带接缝处的断面形式、钢筋处理及砼浇筑
(1)应根据墙板厚度的实际情况决定,一般厚度<300mm的墙板,可做成直缝;
对厚度>300mm的墙板可做成阶梯缝或上下对称坡口形;
对厚度>600mm的墙可做成凹形或多边凹形的断面。
(2)钢筋是保持原状还是断开,这要由后浇带的类型来决定。
沉降后浇带的钢筋应贯通,伸缩后浇带钢筋应断开,梁板结构的板筋应断开,但梁筋贯通,若钢筋不断开,钢筋附近的砼收缩将受到较大制约,产生拉应力开裂,从而降低了结构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
不同断面上的后浇带应曲折连通。
(3)后浇带砼浇筑,一般应使用无收缩砼浇筑,可以采用膨胀水泥也可采用掺和膨胀剂与普通水泥拌制。
砼的强度至少同原浇筑砼相同或提高一个级别。
施工质量控制后浇带的连接形式必须按照施工图设计进行,支模必须用堵头板或钢筋网,接缝接口形式在板上装凸条。
浇筑砼前对缝内要认真清理、剔凿、冲刷,移位的钢筋要复位,砼一定要振捣密实,尤其是地下室底板更应认真处理,提高其自身防水能力。
1.后浇带处第一次浇筑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性措施,顶部覆盖,围栏保护,防止缝内进入垃圾、钢筋污染、踩踏变形,给清理带来困难。
2.后浇带两侧的梁板与未补浇砼前长期处于悬臂状态,所以在未补浇前两侧模板支撑不能拆除,在后浇带浇筑后砼强度达85%以上一同拆除,砼浇筑后注意保护,观察记录,及时养护。
二、施工现场
这里我们看到了辛勤工作的工人们在一点一点的箍筋打好一幢房屋的基础。
这里我们所要了解的是房屋的根本,那就是地基。
地基
我要把地基比作一个人脚下的路,只有脚下的路扎实,人才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路,人将一事无成,毫无作为,对于建筑来讲,没有地基,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上面建起什么东西都是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在下文我要来讨论一下地基的重要程度。
地基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
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
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
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
工程地质学中,地基也被指做由于建筑物的兴建,导致岩土中某一范围内原来的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
这部分由建筑物荷载引起应力变化的沿途体。
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在以上已经介绍,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当土层的地质状况较好,承载力较强时可以采用天然地基;
而在地质状况不佳的条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质,或虽然土层质地较好,但上部荷载过大时,为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则要采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
地基必须符合一定的设计要求,才能开始进行建筑物的施工,强度——地基要具有足够的承载力;
变形——地基的沉降量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次不同部位的地基沉降差不能太大,否则建筑物上部会产生开裂变形;
稳定——地基要有防止产生倾覆、失稳方面的能力。
压力---适当的压力(需要一定压力进行检测,看是否达到标准)。
我们身为未来的土木工程设计人员,对于地基的设计要有一定的了解。
经过查资料,我获得了许多相当有用的东西,相信会对我以后的建筑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支承由基础传递的上部结构荷载的土体(或岩体)。
为了使建筑物安全、正常地使用而不遭到破坏,要求地基在荷载作用下不能产生破坏;
组成地基的土层因膨胀收缩、压缩、冻胀、湿陷等原因产生的变形不能过大。
在进行地基设计时,要考虑:
①基础底面的单位面积压力小于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②建筑物的沉降值小于容许变形值。
③地基无滑动的危险。
由于建筑物的大小不同,对地基的强弱程度的要求也不同,地基设计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三个方面的要求。
有时只需考虑其中的一个方面,有时则需考虑其中的两个或三个方面。
若上述要求达不到时,就要对基础设计方案作相应的修改或进行地基处理(对地基内的土层采取物理或化学的技术处理,如表面夯实、土桩挤密、振冲、预压、化学加固和就地拌和桩等方法),以改善其结构性质,达到建筑物对地基设计的要求。
一个地基就在这种条件下产生了,可是光是有产生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对建筑物的评级是有一定标准的,这么做往往很难达到国家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地基进行一定的改善与维护,这相对一栋建筑物的产生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我收集到了5条对地基改善有明显效果的方法,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可能会了解的更多,分析得更多,可能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产生:
1.改善剪切特性地基的剪切破坏表现在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不够;
使结构失稳或土方开挖时边坡失稳;
使临近地基产生隆起或基坑开挖时坑底隆起。
因此,为了防止剪切破坏,就需要采取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强度的措施。
2.改善压缩特性地基的高压缩性表现在建筑物的沉降和差异沉降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
3.改善透水特性地基的透水性表现在堤坝、房屋等基础产生的地基渗漏;
基坑开挖过程中产生流沙和管涌。
因此需要研究和采取使地基土变成不透水或减少其水压力的措施。
4.改善动力特性地基的动力特性表现在地震时粉、砂土将会产生液化;
由于交通荷载或打桩等原因,使邻近地基产生振动下沉。
因此需要研究和采取使地基土防止液化,并改善振动特性以提高地基抗震性能的措施。
5.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的特性主要是指消除或减少黄土的湿陷性和膨胀土的胀缩性等地基处理的措施。
下面是一些具体改善措施,相比以上所说的一些大道理,这里讲的显然显得更为实用,更为重要:
一、换填法:
当建筑物基础下的持力层比较软弱、不能满足上部结构荷载对地基的要求时,常采用换土垫层来处理软弱地基。
即将基础下一定范围内的土层挖去,然后回填以强度较大的砂、碎石或灰土等,并夯实至密实。
二、预压法:
预压法是一种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该方法的实质是,在建筑物或构筑物建造前,先在拟建场地上施加或分级施加与其相当的荷载,使土体中孔隙水排出,孔隙体积变小,土体密实,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堆载预压法处理深度一般达10m左右,真空预压法处理深度可达15m左右。
三、强夯法:
强夯法是法国L·
梅纳(Menard)1969年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即用几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多次夯击地面,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
实践证明,经夯击后的地基承载力可提高2~5倍,压缩性可降低200~500%,影响深度在10m以上。
四、振冲法:
振冲法是振动水冲击法的简称,按不同土类可分为振冲置换法和振冲密实法两类。
振冲法在粘性土中主要起振冲置换作用,置换后填料形成的桩体与土组成复合地基;
在砂土中主要起振动挤密和振动液化作用。
振冲法的处理深度可达10m左右。
五、深层搅拌法:
深层搅拌法系利用水泥或其它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中将水泥和土体强制拌和,使软弱土硬结成整体,形成具有水稳性和足够强度的水泥土桩或地下连续墙,处理深度可达8~12m。
施工过程:
定位—沉入到底部—喷浆搅拌(上升)—重复搅拌(下沉)—重复搅拌(上升)—完毕六、砂石桩法:
振动沉管砂石桩是振动沉管砂桩和振动沉管碎石桩的简称。
振动沉管砂石桩就是在振动机的振动作用下,把套管打入规定的设计深度,夯管入土后,挤密了套管周围土体,然后投入砂石,再排砂石于土中,振动密实成桩,多次循环后就成为砂石桩。
也可采用锤击沉管方法。
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防止砂土振动液化,也可用于增大软弱粘性土的整体稳定性。
其处理深度达10m左右。
七、土或灰土挤密桩法:
土桩及灰土桩是利用沉管、冲击或爆扩等方法在地基中挤土成孔,然后向孔内夯填素土或灰土成桩。
成孔时,桩孔部位的土被侧向挤出,从而使桩周土得以加密。
土桩及灰土桩挤密地基,是由土桩或灰土桩与桩间挤密土共同组成复合地基。
土桩及灰土桩法的特点是:
就地取材,以土治土,原位处理、深层加密和费用较低。
地基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实在是因为地基是建筑物中的重中之重,地位无可比拟。
加之这些又很重要,弃只可惜,故都说上,定能对以后的建筑作业产生一些效果。
三、会堂建筑
井字梁
井字梁就是不分主次,高度相当的梁,同位相交,呈井字型。
这种一般用在楼板是正方形或者
长宽比小于1.5的矩形楼板,大厅比较多见,梁间距3m左右.
由同一平面内相互正交或斜交的梁所组成的结构构件。
又称交叉梁或格形梁。
井式梁板结构的布置方式
井式梁板结构的布置一般有以下五种,下面分别于以说明。
1、正式网格梁网格梁的方向与屋盖或楼板矩形平面两边相平行。
正向网格梁宜用于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大于1.5的平面,且长边与短边尺寸越接近越好
2、斜向网格梁当屋盖或楼盖矩形平面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1.5时,为提高各项梁承受荷载的效率,应将井式梁斜向布置。
该布置的结构平面中部双向梁均为等长度等效率,于矩形平面的长度无关。
当斜向网格梁用于长边与短边尺寸较接近的情况,平面四角的梁短而刚度大,对长梁起到弹性支承的作用,有利于长边受力。
为构造及计算方便,斜向梁的布置应与矩形平面的纵横轴对称,两向梁的交角可以是正交也可以是斜交。
此外斜向矩形网格对不规则平面也有较大的适应性。
3、三向网格梁当楼盖或屋盖的平面为三角形或六边形时,可采用三向网格梁。
这种布置方式具有空间作用好、刚度大、受力合理、可减小结构高度等优点。
4、设内柱的网格梁当楼盖或屋盖采用设内柱的井式梁时,一般情况沿柱网双向布置主梁,再在主梁网格内布置次梁,主次梁高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5、有外伸悬挑的网格
梁单跨简支或多跨连续的井式梁板有时可采用有外伸悬挑的网格梁。
这种布置方式可减少网格梁的跨中弯矩和挠度。
剪力墙
剪力墙(shearwall)又称抗风墙或抗震墙、结构墙。
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的墙体。
防止结构剪切破坏。
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所产生的水平剪力的墙体。
1.分类及功能
分平面剪力墙和筒体剪力墙。
平面剪力墙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升板结构、无梁楼盖体系中。
为
增加结构的刚度、强度及抗倒塌能力,在某些部位可现浇或预制装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现浇剪力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