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效促进了广州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支撑作用逐步增强,产业地位日益提升。
服务业在拉动绿色GDP、支撑新型工业化、促进充分就业、壮大地方财力和增强广州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功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5年,广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6.86%,超过GDP的一半以上,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
60%,超过工业44.37%的水平,加上服务业本身污染少、耗能低的特点,对绿色GDP的贡献越来越大。
生产服务业在广州新型工业化带动下迅速发展,
同时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05年,广州服务业从业人员比2000年净增数是同期工业净增就业人数的2.9倍多,成为广州就业增长的主渠道。
服务业提供地税收入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63.1%上升到2005年的71.6%,成为地税的支柱税源。
现代服务业发展,促使广州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强化了广州中心城市的功能,加快了广州迈向现代化大都市的步伐。
(三)整体素质仍需加强,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广州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64%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日本和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发展程度。
另外,服务业技术含量不高,服务标准化建设意识不够,扩张能力较弱,缺乏一批大规模、高层次、有品牌的龙头企业,导致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不强,亟须强化服务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重大发展契机。
“十一五”期间,广州市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契机。
一是国际服务业转移加速,WTO后过渡期即将结束,广州已具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经济、交通、信息、人才等优势,将有助于引进国外新的服务产品、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高端的专业服务,有效提高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泛珠三角和中国一东盟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对广州服务输出的扩大、服务市场的拓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是2005年广州行政区划调整将有利于服务资源整合和发挥广佛经济圈的积极效应,促进全市服务业合理分工,从而增强广州服务集聚和辐射能力。
四是广州取得2010年亚运会的承办权,将直接对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二)服务需求空间日益扩大。
广州所面临的重大发展契机,加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和中心城市地位的提升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一是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服务消费比例和消费结构不断提升,将极大程度地推动服务消费需求的增加。
二是新型工业化对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减轻环境污染、降低能耗物耗等方面的要求,将对扩大软件及系统集成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环保服务和高效率的物流系统服务等生产服务的需求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地位的巩固和提升,为广州现代服务业突破地域发展,扩大服务输出,更多地满足区外服务需求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三)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现代科学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广东乃至珠三角区域服务创新带来的活力,特别是广州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政策环境的改善,将大大增强现代服务业的供给能力。
一是广州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包括新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南沙港区、地铁二至五号线、广州铁路新客站以及若干快速路和高速路的建成使用将为广州物流业的发展和服务对外输出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珠江新城、广州新城、白云新城和花地新城的建设与完善将直接推动广州市现代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报业广场、新广播电视塔、广州歌剧院、第二少年宫、广州图书馆新馆、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等为代表的大型服务设施的建成,将成为广州现代服务业对外扩张的有力支撑点。
四是我市《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贯彻实施,为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营造了更为优化的软环境。
三、发展思路
(一)发展方针。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为指导,按照增强广州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和集聚辐射能力的要求,充分利用中国入世和“泛珠三角”、中国―东盟合作进一步加强的有利时机,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举,拓展服务空间,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质量增进、结构升级和现代化水平,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体目标,广州观代服务业发展以市场化、规范化、现代化为方向,实现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
“十一五”期间,预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9%,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四、重点领域
按照有利于提高我市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增强服务业对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和有利于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市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是加快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中介等生产服务业:
大力发展信息、文化、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巩固提升商贸、旅游、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
(一)金融业。
以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金融强省战略为目标,做大做强金融产业,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产业地位,加快广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大力吸引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进驻广州,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聚集发展,精心打造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金融功能区。
充分发挥广州资金实力雄厚、金融科技先进的优势,努力构筑安全高效、创新活跃、辐射面广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推进地方银行机构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创新,完善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积极利用多种融资工具,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依托广州产权交易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全面建设运作规范、竞争有序、积极创新的产权交易市场。
(二)物流业。
全面实施《广州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利用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交通枢纽的中心地位和临港工业发展的优势,加快规划建设物流产业园区,继续完善广州电子口岸,全面构建大通关、大物流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
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白云国际机场和广州保税区,重点建设南沙国际物流园区、广州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和黄埔国际物流园区。
全面整合物流资源,在推动城区货运市场及传统物流市场的布局优化调整过程中加快升级改造,逐步完善物流交通枢纽服务网络,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现代物流采购与配送体系。
加快推进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国际物流公司,推动大中型国有物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重点发展集包件、速递、货代业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做大做强邮政物流。
(三)会展业。
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为重要基地,提升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博览会、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的规模和水平,努力扩大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美容美发、珠宝首饰、机械装备、皮具、照明、建材、花卉、茶叶等专业会展的影响力,鼓励同类型的展会结盟,打造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业会展品牌。
以电子信息技术装备我市会展业,推广“网上会展”等新型业态,提高会展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积极培育国际会展企业,加强与国际著名展览公司的合资合作,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完善会展业管理法规,规范会展业行业管理。
(四)信息服务业。
加快建设数字信息传输网、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通信设施,积极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和融合应用,全力打造国际信息港和国际区域信息中心。
加快建设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园、南沙资讯产业园等信息产业高科技园区的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积极推动电信、互联网产业、3C应用等新业务和增值服务的发展,加快建设数字电视工程。
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社区工程,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化。
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抓紧制定信息资源产业化的法规规范,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积极建设广州网络游戏和动漫开发基地,进一步加强孵化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作业外包和系统集成产业化,构筑设施先进、服务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
(五)中介业。
规范中介服务行业管理,加快行业的立法工作,促进依法运作;
建立综合信用体系,优化中介服务发展环境。
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代表、服务、协调和自律的功能。
引导现有中介机构调整重组,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
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咨询、广告、设计、研发、策划、房地产中介、交易平台、汽车服务等专业服务和商务服务,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六)文化服务业。
整合广州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名城建设,为打造广东文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持。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建设配置上的巨大作用,高水平建设和完善科技、教育、文化、传媒、卫生、体育等设施。
抓住我市主办亚运会的契机,大力培育体育市场,促进竞技表演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和体育人才市场的发展,认真抓好市属体育场馆的服务经营,切实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加快构建我市体育产业的调控和保障体系。
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规范和繁荣我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和文化演艺及传媒音像市场。
(七)公共服务业。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科、教、文、卫、体等公共事业,完善公益事业发展运行机制,全面构筑覆盖城乡、功能齐备、分布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重点支持乡村服务网络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对农村和低收入者的覆盖范围。
着力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科普知识服务、培训服务、安全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医疗保健等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社区。
(八)商贸业。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鼓励连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品牌输出、加盟等形式加速对外扩张,增强对外辐射能力。
引导城区传统批发市场改变经营模式,强化展示和服务功能,提升批发市场的档次,培育一批档次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能够形成“广州价格”的大型高级批发市场。
合理布局和适度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综合超市。
加快发掘广州古城、商都的历史文化精髓,明确特色、个性和品牌,提升和改造特色商业街。
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加快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业,积极建设农村市场网络体系。
推广智能化、自动化管理,促进商贸经营活动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九)旅游业。
在城市建设管理中,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大都市观光功能,全面推进旅游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积极实施“大旅游”战略,巩固提升“广州一日游”、“珠江夜游”等传统优势品牌,大力开发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文化旅游、购物旅游、美食旅游、生态旅游、冬季旅游等旅游产品。
努力创建“中国最佳餐饮旅游城市”,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旅游质量。
继续办好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广州国际美食节等大型旅游会展,不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立高效的旅游市场营销和连锁经营体系。
加强地方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重点做好《广州市旅游管理条例》和《珠江旅游管理条例》的制订工作。
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将行业管理和政府营销相结合,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协调和自律作用。
(十)房地产业。
加强总量调控,完善批建程序,按照大都市空间发展和交通网络框架,优化房地产布局。
在城市中心地区和老城区降低住宅类房地产工程的建设比例,增加写字楼类房地产工程;
在城市的外围地区,加大住宅和商业类房地产工程。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强化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用地规模;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房地产商的诚信档案和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制度;
鼓励房地产商改进楼盘的建筑设计和户型设计,打造一批品牌房地产。
五、空间布局
按照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思路是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错位发展与协调发展相结合,重点打造集聚区,梯级推进协同层,积极培育增长极,大力构筑辐射网。
以珠江新城等广州城市中央商务区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以中心城区作为内圈、环城高速公路以内为中圈、环城高速公路以外为外圈的服务业梯级圈层,以广州港南沙港区、白云国际机场、广州铁路新客站和地铁沿线为新的增长极,以广州科学城、广州大学城、白云新城、广州新城和花地新城为新的辐射源,构建“一区集聚、三圈协同、四极带动、五城辐射”的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一区集聚。
中央商务区(CBD):
由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功能区和天河北金融区构成大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重点发展金融、中介、信息、文化、会展、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积极营造高效的商务环境,打造一个充分体现广州特色与信息时代完美结合的、商务资源高度集聚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
(二)三圈协同。
内圈:
内圈分布着服务业的三大中心区,即天河中心区、北京路一上下九中心区、环市东中心区,三大中心区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形成优势聚集、辐射功能强大中央商务功能区、现代商贸功能区和金融服务功能区。
服务业发展要注重资源的进一步集聚和层次的提升,有效盘活闲置楼宇,不断加快载体建设,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
充分突出“精、高、新、特”,打造城市商业精品,建设金融中心区,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具有浓郁城市特色的文化旅游服务业;
以国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广州基地和信义国际会馆为载体,积极打造文化创意集聚区。
中圈:
中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依托靠近中心区的地缘优势,生活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并举,大力发展中高档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大型郊野休闲购物中心和直接为工业区服务的服务业,达到“承内启外”,扩大中心区的辐射功能的目的。
外圈:
外圈主要依托中心镇、工业基地、港口、陆路交通网络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大型物流园区、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业、生活配套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中心镇建设成为形态美观、生态协调、资源节约、交通便利、信息通畅,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强化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
(三)四极带动。
广州港南沙港区:
充分利用南沙深水港得天独厚的深水岸线和航道条件,以远洋国际物流为导向,大力发展以集装箱转运为主的港口货物运输业,以及保税加工、仓储配送等相关产业。
重点建设龙穴岛综合性物流基地、小虎石化仓储物流基地和沙仔岛汽车物流基地,形成国际性物流枢纽。
白云国际机场:
依托机场重点发展为国际航空、国内航空和高附加值的仓储、中转、加工、包装、快递、配送、信息等全程物流服务,大力发展航空货运、航空快递物流,建成以航空物流为主的国际时效性物流枢纽。
广州铁路新客站:
以新火车客运站形成的巨大人流和信息流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重点建设兼具批发、零售、休闲娱乐、信息发布等功能的现代服务功能区,使之成为广州乃至全省对外产品展示窗口和商业交流的大平台。
地铁沿线网:
突出地铁沿线网的交通便捷性,大力发展住宅、写字楼和大型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中心、连锁便利店等“地铁物业”,形成商贸旅游功能齐全、现代高效、特色鲜明的“地铁服务圈”。
(四)五城辐射。
广州科学城:
以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为主的广州科学城,将建设与其配套的信息、仓储、金融、商住、体育、娱乐及环保设施,成为具有高质量城市生态环境和便捷的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基础设施,以及高效的投资管理软环境的产、学、研、商、住一体化的多功能、观代化的新型科学园区,形成广州生产性服务体系和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的示范区。
同时,争取国家支持广州科学城发展服务外包业务,争创国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广州大学城:
创新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和科技资源共享,通过高教和科研的核心功能、大学产业集群的基本职能以及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服务的辅助延伸功能等,建设完善的大学产业链,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教节点之一、珠三角地区乃至华南地区的高级人才培育中心、科学研究与交流中心、自主创新中心与产业化基地,形成与城市中央商务区、休闲商务区相对应的中央智力区和广州文化服务业的辐射源。
白云新城:
以老机场搬迁为契机,合理改造和科学规划原航站楼和飞行区,发展商贸、文化、体育产业。
以广州体育馆为核心,建设广州北部体育中心。
以广州国际会议中心建设为重点,依托白云山麓,形成广州会务会议中心。
通过塑造区域新形象,构筑会议、休闲、娱乐辐射源。
广州新城:
以建设2010年亚运会体育场馆和运动员村为契机,促进以房地产业、酒店业、旅游业为主的生活配套服务、生态旅游服务、高级商务会议服务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广州新城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城市南拓轴的核心节点。
花地新城:
重点建设芳村体育中心、高尔夫球俱乐部、大型美食、娱乐、购物、休闲等设施及花卉博览园、岭南水乡风情、白鹅潭地区、沙面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工程,通过花地新城文化、休闲、体育、旅游设施的建设,促进形成广佛都市圈一体化服务体系。
六、重大工程
根据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广州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九大工程,工程总投资预期达到518亿元。
(一)金融政策环境优化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广州金融业的意见。
成立市政府金融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决策金融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设立市金融发展咨询委员会,为市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设立广州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总部金融机构、突出贡献企业和个人、金融创新等进行扶持。
对来穗投资、在珠江新城金融功能区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的金融机构给予用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物流基础平台工程。
积极建设广州物流大通关信息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发挥白云国际机场的区位和功能优势,重点建设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
以广州保税区为依托建立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分别以南沙港区和白云机场为依托设立两个公共服务型保税物流中心。
建设广州市华南粮食交易中心、广州国际酒饮中心、广州白云工贸物流产业园等大型物流中心。
建设广州第三方物流发展标准体系,推动物流业规范化发展。
(三)会展场馆配套工程。
积极推进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和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工程,建设和完善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配套设施。
建设中国・广州・世界家居博览园,打造集展销、贸易、研发设计、信息、仓储物流、培训、商务、会展等平台于一体的家居博览园。
(四)信息服务基地工程。
建设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积极打造网络设施平台、开发和应用平台、虚拟网络孵化平台和培训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动漫和网络设计、培训、制作和生产企业。
建设“电子商务试点工程”,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相关政策,推动建设一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骨干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展电子商务试点,带动我市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
(五)创意产业示范工程。
整合资源,积极培育,精心打造荔湾创意产业集聚区。
建设广州设计港,吸引规模大、效益好的高科技企业进驻。
建设信义国际会馆,打造集文化、商务等为一体的高品位艺术集聚区。
建设广州工业设计国际交流中心,吸引国际创意界企业总部、名牌设计家及相关的国内外创意界协会、商会等机构入驻,建设一个“国际交流中心会所”。
(六)文化卫生设施工程。
有效整合历史和文化资源,重点建设南越王宫署遗址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工程。
精心建设广州2010年第16届亚运会比赛场馆和设施。
积极建设集音像制品设计制作、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和交易中心为一体的广东音像产业园。
努力打造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
(七)商贸综合服务工程。
建设广州TIT国际纺织城科贸园,开发以纺织服装为主题的综合服务商圈。
建设太古汇广场,打造集文化艺术、写字楼、剧院、酒店、商场于一体的综合性广场。
建设广州汉溪商业购物中心、广州利丰商贸城二期等现代商贸设施,发展集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综合商贸服务。
(八)旅游景区建设工程。
开发帽峰山森林公园、流溪温泉旅游度假区、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何仙姑风景旅游区、王子山森林公园、洪秀全故居等旅游景区,积极建设香格里拉大酒店等配套设施。
(九)服务标准化建设工程。
建立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制。
制定物流、金融、商贸和旅游等重点行业的标准,
以点带面、层级推进、全面促进服务标准化建设。
加强服务标准化实施的监督和指导。
七、保障措施
发展观代服务业必须大力推进新的思想解放,开拓创新,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和人才等瓶颈:
保障观代服务业发展为广州经济社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组织协调保障。
1.进一步发挥全市服务业发展统筹协调部门的作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服务业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的有关精神,积极争创国家服务业试点城市。
建立和健全服务业发展统筹协调部门与服务业发展各相关单位和各地区的沟通机制;
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切实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建立和健全行业协会。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明确划分政府与行业协会各自的工作职能;
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代表、服务、协调和自律功能。
(二)体制机制保障。
1.深化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改革,加快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步伐,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对具有自然垄断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