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提升作业 三十九 1439.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147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提升作业 三十九 143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时提升作业 三十九 143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时提升作业 三十九 143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时提升作业 三十九 143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时提升作业 三十九 143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提升作业 三十九 1439.docx

《课时提升作业 三十九 143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提升作业 三十九 1439.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提升作业 三十九 1439.docx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九1439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九

“顺乎世界之潮流”

(45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说:

“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

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  )

A.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B.军事武器落后是导致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C.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层面

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战争失败的主因

【解析】选D。

据材料“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律无谋之兵”指清朝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材料说明魏源认识到清朝军队腐败是战争失败的主因,故D正确。

2.(2019·惠州模拟)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

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

这反映了清政府(  )

68410235

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选A。

据材料“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可知清政府开始了解到国际法等外交常识,并以此指导中国的外交活动,说明清政府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故A正确。

3.光绪二年,郭嵩焘率随员在伦敦设立了使馆。

他将赴英途中的见闻记入《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

该书寄到总理衙门,

遭到满朝文武大臣们的攻击和谩骂,直到他去世,该书仍未能公开发行。

该书的

遭遇反映了68410236(  )

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

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

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

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不难得知,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的提议遭到了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和攻击,这就说明中国近代化进程阻力强大,故A正确;洋务派反对变革清政府的政治制度,故B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近代中国外交的相关信息,故C错误;洋务派实际上获取了清廷最高统治阶级的认可与支持,故D错误。

【加固训练】

洋务派领导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说:

“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这表明文祥(  )

A.认识到议会制优点

B.支持维新变法运动

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D.否定西方民主制度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义可采取”,表明文祥认识到英国议会的优点,并希望一定程度上借鉴其精神内涵,故A正确;B时间不符;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故C错误;根据材料“义可采取”,文祥对西方民主制度一定程度上持肯定态度,故D错误。

4.(2019·荆州模拟)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而放弃“西学中源”说。

“西学中源”说退出历史舞台的客观原因是(  )

A.西方文明冲击暴露其不科学性

B.没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阻力有所减弱

D.启蒙思想的传播使中国人更加理性

【解析】选C。

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潮流发展,材料中“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表明思想解放已进入更高的制度层面,而不再需要以“西学中源”说作为变革策略,故C正确。

5.康有为在评述改革时说: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在设立议院的问题上他说:

“会议之士,仍取上裁,不过达聪明目,集思广益,稍输下情……何有上权之损哉?

”材料说明了(  )

A.康有为在政治上出现倒退和反动

B.康有为思想实质上属于封建思想范畴

C.康有为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

D.康有为一定程度上赞同“中体西用”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存在倒退和反动,故A错误;“托古改制”目的是减少变法阻力,超越了封建思想的范畴,故B错误;“托古改制”是面对强大的顽固派所采取的一种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故C正确;康有为已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故D错误。

【加固训练】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在幕后积极操作君主立宪制

B.借助历史传统宣传维新主张

C.顺应革命潮流推进社会的变革

D.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变法依据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托古改制”,不是在幕后操作君主立宪制,故A错误;据材料可知康有为为了减轻变法的阻力,借助“传统象征系统”,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B正确;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故C错误;康有为是在历史传统中寻找变法依据,而不是西方文化,故D错误。

6.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

“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

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的著述

A.说明中国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阐释了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梁启超的著述说明中国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梁启超的这一著述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条件下写的,有利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意识,故B正确;据材料梁启超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权力和道理的关系,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

7.(2019·遵义模拟)严复曾说:

“呜呼!

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

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

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

”严复在此强调(  )

68410237

A.变法是由时势促成的

B.圣人也不能阻挡社会发展

C.世变是由运会造成的

D.严复不能说明变化的规律

【解析】选A。

严复认为时代的变迁,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即便圣人也无法改变这一进程,阐述了变法的必要性,故A正确。

8.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

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这些言行(  )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严复想要借助西学来挽救民族危亡,所以说这些言行符合了当时的时代需要,故C正确。

【知识拓展】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应用

(1)康有为吸收中国传统变易思想和西方自然科学进化论,把“公羊三世”说改造为历史进化论。

严复则翻译《天演论》,对西方进化论加以改造,倡导“天演哲学”。

进化论基本应用在政治领域,进化政治观成为维新变法的哲学根本。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保皇派的斗争中,发展了进化论,并从自己民主革命的立场出发,对其进行改造,使之与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按照进化哲学的理论,论证民权革命是世界历史进化的必然规律。

(3)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也用进化论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陈独秀认为,进化论是现代最能变古之道的理论之一。

他极力提倡民主与科学,把科学与民主看作是人类历史进化的必然结果。

(4)马克思主义兴起后,从20世纪20年代起,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进化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日趋衰落,马克思主义代之而兴。

9.(2019·沧州质检)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的学说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严复……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的学说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可见,以严复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宣扬新思想,根据材料“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可见,他们又有传统保守的一面,故D正确。

10.“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今(中日甲午战争后)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故丁男亦得其佣值,红女愈广其营生,则机器之效又彰彰矣。

”这最能说明(  )

A.民族工业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B.中日甲午战争激发了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情

C.工业文明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D.国人为了生计逐步接受西方工业文明

【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铁路明效彰彰矣”,可知工业文明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C正确。

11.《民报》创刊于1905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革命党人讨伐专制政府、抨击晚清虚假“宪政”的檄文都是从该报刊传播开来的。

据此分析(  )

A.近代传媒的发展有利于启蒙社会

B.《民报》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报刊

C.早期报刊的发展与政治运动相伴而生

D.立言议政、通达民情是早期报刊的主要功能

【解析】选A。

1905年,正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时期,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冲击了专制和封建独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根据题干,这一时期的《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成为传播这一思想的主力阵地。

A正确。

12.(2019·邯郸模拟)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

这主要表明(  )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解析】选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与材料中“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相符,故C正确。

二、非选择题(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

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

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