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严母引发多国育儿话题讨论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1310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裔严母引发多国育儿话题讨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华裔严母引发多国育儿话题讨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华裔严母引发多国育儿话题讨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华裔严母引发多国育儿话题讨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华裔严母引发多国育儿话题讨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裔严母引发多国育儿话题讨论Word文件下载.docx

《华裔严母引发多国育儿话题讨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裔严母引发多国育儿话题讨论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裔严母引发多国育儿话题讨论Word文件下载.docx

  属虎的美籍华裔母亲蔡美儿成长于精英家庭,为了杜绝“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在自家应验,将父辈的森严家规一脉传承,和两个女儿约法N章:

不许在外过夜;

不许参加玩伴聚会;

不可以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不能低于“A”;

不许不学钢琴和小提琴……在这位虎妈的严格调教下,大女儿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

小女儿路易莎在12岁那年,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生活中的那么多规矩以及虎妈逼迫女儿练琴的细节俨然吓坏了一向“宽纵”的美国父母,两个小姑娘成为音乐神童不是重点,蔡美儿的“狠”才是问题,比如当面拒收女儿“没有用心制作”的生日贺卡。

有人甚至发出倡议,别去买《虎妈战歌》。

美国《时代》周刊由此探讨“严格管教是不是出路”的时候,封面配图是这样的:

一个拉着小提琴的女孩,怯怯地仰视叉着双臂的母亲,母亲的脸并没出现,套句现成的台词,却是“霸气外露”。

  虎妈事迹被美国主流媒体轮番报道,漂洋过海,也吸引了中国读者的关注。

在“育儿宝典”越来越走俏的图书市场,中译本《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在1月中旬发售后不久,就登上了某图书销售网站非虚构类首位。

中国读者也好奇:

如何证明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

  对于这一切,蔡美儿回复《新民周刊》采访的第一句话就是:

关于我的书,外界存在许多误读。

  我的书到底讲了什么?

  《虎妈战歌》在美国社会引起热议后,各种评论和媒体邀约如潮水般涌来,让蔡美儿“倍感压力,精疲力竭”:

一边要在学校教课,一边要安排媒体访问,周二是NBC频道的谈话节目《今日秀》,周三是《早安美国》的录制,然后是Fox电视台的采访和夜间脱口秀《科尔伯特报告》,接着要飞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发言……

  而即便在达沃斯论坛上,美儿也避不开育儿的话题。

与她同场发言的哈佛大学教授、奥巴马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拉里·

萨默斯表达了对虎妈教育方式的不认可:

“谁是过去25年来最瞩目的、让全世界改变看法的两个哈佛新生?

是比尔·

盖茨和马克·

苏克伯格,他们都没毕业。

  美儿不得不在采访中辩解:

与你可能在其他媒体上了解的内容——有些媒体取了误导性的标题《中国妈妈为何胜人一筹》——相反,我的书不是育儿指导,只是一本自传,记录了我如何使用“混血”方式——将东方和西方文化中最好的一面结合起来——教育孩子。

有些在读者看来可能过分的地方,是想在美国文化语境中显得幽默些,带有一种自嘲。

  “要申明一点,我没有说过自己是个‘传统的中国母亲’,也没有说过所有中国家长都是像我一样教育孩子的。

我的父母是中国移民,我只是按照他们教育我的传统方式来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

”的确,蔡美儿在书的开头就说,她是宽泛定义“东方母亲”和“西方母亲”的。

  祖籍福建的蔡氏家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移民菲律宾,蔡美儿的父母又在60年代移民美国,美儿自己则嫁了一个美国犹太裔丈夫,实在算不上正宗的“中国妈妈”。

她只是借“中国妈妈”指代自己的教育方式:

中式传统的严教圈养,取代西式一贯的宽松放养;

尽早为孩子的未来作打算、培养好的习惯、树立信心,而不是像西方家长信奉的尊重孩子个性、鼓励他们自由发展。

  书籍引发的一大讨论是关于“选择”。

蔡美儿认为,传统的美式教育法给予孩子过多自主选择权,即所谓的“个人自由”。

理论上,听起来很好。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就表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自己决定吃什么、玩多久的电子游戏、看多久的电视。

“我反对这种做法,因为我相信,在孩子们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前,没办法自己做出明智、成熟的决定。

  即便她那管头管脚的教育方式遭到不少f美国母亲的排斥,她还是觉得,美国家长或许能从传统中国教育方式中学习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在孩子幼年“塑形”阶段。

另一方面,她也提到,在许多东亚文化中,孩子的选择权太少,“对于中国家长,包括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家长,我倒希望向他们强调一下给孩子放权的重要性”。

  书中另一个争议点是,强调“死记硬背”还是强调“开发创造性”。

美儿说,如今许多美国学校一味强调创造力,却忽略了记诵和训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数学方面。

“美式教育把‘死记硬背’看成是‘创造性教育’的对立面,两者不能并存。

但我觉得它们并不互相排斥,应该把它们合二为一,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

同样的,中国教育对死记硬背的强调胜过创造性,个人认为可以增加对‘创造力’的开发。

”美儿家的平衡法是:

爸爸关注创造力和自由度,妈妈负责传统的亚洲教育方法,有点红脸白脸的味道。

要强的她希望女儿也学会自强,让她们看到激发潜能的可能性。

  “让我最伤心的是有人说这种严厉教育下得到的只能是机器人。

我的孩子不是机器人。

她们很有魅力。

”美儿说。

大女儿索菲娅也曾在《纽约邮报》以公开信的方式为母亲辩护:

我承认我有一位不可违抗的母亲,但现在18岁了,即将离开老虎笼上大学,我很高兴你和父亲如此教养我们。

许多人指控你只会培养不会自我思考的机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认为你的严格作风让我们更独立;

每个人似乎认为艺术属于天分,但你却教育我们,即使是创意亦需努力;

另一个我经常听到的批评,是指你造成子女视野狭隘,但事实上,你和父亲却教导我为求知而求知,不附带其他条件或目的。

  各国看虎妈

  中信出版社负责引进《虎妈战歌》一书的策划编辑王菲菲说,该书去年年中就在欧美国家引发了激烈的竞价,除美国外,在英国、丹麦、意大利等国家均以最大的关注、最快的速度被授权引进。

  留德14年的教育学博士后俞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蔡美儿的书在美洲、亚洲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版,但书名值得玩味。

  与新书上架几乎同时的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开始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出炉,第一次参加测评的上海学生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震撼国内外。

  《华尔街日报》称,过去十年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十年,对美国而言则是相对衰落的十年,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引起了社会全方位的反思。

单是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凡是谈及教育议题,必然谈及中国;

凡是谈及未来竞争,也必然将中国作为激励国民的靶子。

  这次的PISA结果更让美国坐不住了:

他们自己的学生成绩几乎在中游水平。

美国在线杂志《石板书》认为,中美青少年成绩的对比让美国暗淡无光,《纽约时报》援引里根政府时代教育部官员切斯特·

费恩的话说,他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

虎妈确实刺痛了美国人的神经,《洛杉矶时报》把她的书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

  德国媒体几份大报也纷纷发表评论。

《世界报》的书评写道:

“《虎妈战歌》在美国之所以如此成功,原因在于,在大西洋彼岸,对于世界历史衰落的恐惧在蔓延:

中国似乎是地平线上的新强国,向中国人学习,就意味着学习胜利,至少有些美国人这样相信。

但德国没有这种借口。

要是蔡美儿的宣教手册也在我们这里成功的话,就得认真地为德国的孩子们担忧了。

  瑞士《新苏黎世报》认为,“在全球霸主地位的争夺中,中国和西方平起平坐。

这个角力早就涉及了社会制度。

目前,资源之争似乎尤其激烈地在教育领域迅速展开。

对于精英大学耶鲁的华裔法学女教授的新书,西方的愤怒反应就是其表现。

  在前三届PISA测试中,北欧国家芬兰始终保持第一,引得不少国家向它取经。

“在芬兰,教育理念是鼓励和引导孩子取得最好的成绩,而不是靠惩罚性手段逼迫。

”芬兰教育委员会高级顾问克里斯蒂娜(KristiinaVolmari)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估计大多数芬兰家长和老师对蔡美儿的做法会反感。

“如果在芬兰,她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可能还会被诉诸有关部门,因为我们有着非常严厉的儿童保护法,包括禁止肉体惩罚。

  也有中国家长不赞同蔡美儿的做法,并认为她完全不能代表中国妈妈。

洪晃就撰文称,“我在中国所认识的诸位母亲中,没人会像她那样对待孩子”,“蔡美儿的育儿之道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文化的写照;

这种文化以吃苦为荣,没个人权利的什么事,而且教导母亲们——她们的价值全系于孩子身上”,不过“大部分的华人母亲在育儿之事上的思维已然更为开明”。

还有网友在论坛里指责,蔡美儿口口声声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其实是为了给自己挣面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本书充斥着与孩子的斗争,是反面典型案例。

  当然,虎妈也绝对不会缺乏知音。

有位叫“Hidudu”的中国年轻妈妈在网上发表了千余字感想,“注意到这本书也是因为国内众多的负面评论引起了我的好奇”。

“最近一段时间,至少是我开始关注家庭教育这段时间,西方的快乐教育极为流行。

诚实地说,我也是一个受到鼓舞的执行者……但是我并不赞同散养。

好像很多人都把快乐教育和散养当成一个概念。

其实,我是一个被散养养大的孩子。

小时候很快乐,这段快乐的岁月很长,但是现在在我的脑海里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这位妈妈赞同虎妈的那句话:

作为父母,最不利于保护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就是你眼看着他们在困难面前放弃努力而不作为。

“我个人认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设置一些困难对孩子还是很有好处的,毕竟那个时候,您还能在他身边,您还能有所作为。

虎妈的做法是亲自出马给女儿设置严格的规则,执行过程中困难自然一个接一个,只不过,虎妈的严格和执行力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力。

  “我也是带着一把批评和好奇的‘剑’去看这本书的。

但是看完后,我的想法有了些改变……虎妈的书让我感动,因为她的真实和激情。

尽管她和女儿们都认为她是一个爱炫耀的人,但是,我在她的书里没有看见任何的炫耀,只有真实而幽默地陈述和细致的反思。

这本书值得所有的妈妈拜读和思考。

“猫爸”教出“哈佛女儿”f

  学校教育要体现的是普世性教育,达到培养通才、社会人的目的,家庭个性化教育,体现在因材施教上。

蔡美儿只针对技艺上培养,我认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个性品德更重要。

  记者/任蕙兰

  向来,教育方法优劣是以“教育产品”说话。

  “虎妈”蔡美儿有两个很拿得出手的女儿——索菲亚和路易莎,姐姐索菲亚14岁把钢琴弹到世界音乐圣殿——卡内基音乐厅,妹妹路易莎12岁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姐妹俩还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记录。

两个小家伙不但迷人可爱,身怀绝技,还很有情商,索菲亚知道关键时刻在《华尔街日报》上发文力挺风口浪尖的妈妈。

  《虎妈战歌》中,姐妹俩每一张照片都笑容甜美,但想到笑颜背后的耳光、辱骂和超负荷练习,西方人凌乱了:

敢情“中国妈妈”都是“虎妈”,那下一代美国人的日子咋过?

中国人也凌乱了:

只有做“虎妈”才能把孩子教好?

咬咬牙,看来下手的棍棒要重一些。

  教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可不这么认为,他很满意自己的新称呼——常帅的老爸,女儿常帅在与美国最优秀学生的竞争中获胜,去年被哈佛大学录取。

当地报纸称常帅“跳舞跳进哈佛”,这个女孩坚持跳了12年舞。

更让莘莘学子“羡慕嫉恨”的是,这个经常因跳舞出访或者演出而翘课的女孩,在上海七宝中学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

  又一个“虎爸”?

常爸爸摇摇头,又摇摇头。

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

  虎妈至多只成功了50%

  新民周刊:

您怎么看蔡美儿的育儿法?

  常智韬:

我挺能理解她,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你看她付出了多少,花的心思,投入的时间、资金,尤其投入的感情,她的付出很多父母未必能做到。

但蔡美儿的方法有待商榷,她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在她眼中,孩子始终是被动的,是个被教育者,被塑造者,因为有个假定,我是为你好,你是不是愿意,是什么样的反应,我的付出和将来在你身上的收获是不是匹配,我都可以不考虑。

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她至多成功了50%,小女儿就很逆反。

父母的身份是不是天然使这种意志强加正当化?

不,一般而言,每一代在相同年龄段总是胜过前一代的,他的知识面,他的见识超过父母年轻时,将来都是会胜过父母的,所以你不要认为父母的身份就代表一辈子比他高明,其实你有很多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

孩子外语水平、用计算机、用手机都比你强,对新生事物接受的程度比你快,你怎么能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即使你是耶鲁法学院的教授,你在音乐方面,你的乐感,你对曲子的理解,对乐器的掌握,对作曲家的背景,未必比孩子清楚。

“虎妈”育儿法能否代表典型东方教育?

教育方式上没有截然的东西方之分,可以相互融合借鉴,蔡美儿说教育思想东方怎么样,西方怎么样,太绝对,以偏概全。

但这本书是家庭教育一个有启发的案例,家庭教育没有中西方之分,不管虎妈妈猫妈妈,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家庭教育价值在哪里?

学校教育要体现的是普世性教育,达到培养通才、社会人的目的,家庭个性化教育,体现在因材施教上。

“虎妈”对两个孩子的教育选择有问题,她把对第一个女儿的教育方式复制到第二个女儿身上,大女儿比较乖巧听妈妈话,但二女儿比较叛逆,所以选择了自己的路。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比如老师不可能表扬所有学生,但家长可以表扬每个孩子。

您觉得她的教育方法问题出在哪里?

蔡美儿没有考虑,孩子的成长是个全面的成长过程,今天的“圈养”是为了最终的“放养”,今天的扶持是为了将来的放手,让孩子独立快乐地生活是父母教育的最终目的。

蔡美儿最后也说,女儿18岁以前按照中国的方法教育,18岁以后再采用西方的方法,我觉得这是她理念上比较大的转变,也是她作为妈妈受到惨痛教训后的反思。

  “放养”但遵守游戏规则

您如何处理孩子成长中的“圈养”与“放养”?

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父母孩子之间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是在不断转化的。

中国教育传统强调“因材施教”,不同个体教育方式不同,同一个体不同阶段教育方式也不同。

常帅10岁之前,我和“虎妈”教育方式差不多,因为孩子独立完整人格还没有养成,父母的教育是一辈子成长的基础。

也跟“虎妈”一样有很多“不准”?

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也不会干涉她的正常社交。

女儿的同学来家里玩我们都很欢迎,也会在家里开生日派对,她偶尔也会在同学家过夜,同学的爸爸会给孩子们念一些英语小短文,讲一些小故事。

我认为这个阶段品德的积累,性格的养成更重要,因为知识的学习可以持续很长的过程。

一个孩子是不是自信,是不是善良,是不是诚实,走出家庭在一个团队中能不能自立,这对孩子来说是第一重要的。

10岁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到了10岁以后,也就是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毕业,父母子女间要有一个互动,她这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父母要给她的是自己成长的意识和本领,需要做一些引导,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多一些自己做决定的事情。

  这个阶段孩子生活学习内容多了,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希望有一些自主的空间,硬性规定几点钟吃饭,几点钟玩,几点钟看书效果也不好。

我跟常帅进行过一次谈话,我告诉她:

你不希望家长掌管一切,掌管一切对家长也是负担,但是要让我们看到你是愿意去遵守一些游戏规则的,能分清轻重缓急的,比如学习是第一位的任务,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你学习很自觉,就让你自主决定一些事。

如果给了你自主权你用得很好,可以给你更大的一些。

  举个例子,我们要求她“今日事今日毕”,她做到了,那么她是一放学就写作业,还是先看一个很喜欢的动画片,或是一本刚买到很喜欢的课外书,晚饭后再写都可以。

我推荐她看的世界历史、世界地理、世界名著的缩写本她都看了,我就允许她看一些秦文君系列的小说,因为有些事情不是直接体验的,她从书中看到她这个年龄孩子的生活是可以丰富多彩的。

这和蔡美儿对孩子包办一切的态度大相径庭。

对,书里边孩子对硬性规定经常有强烈反弹,孩子爸爸,她婆婆,老师包括她自己会来缓冲。

给孩子自主权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孩子的自信心、被信任感、被欣赏感增强,她觉得自己是被爸爸妈妈信任的,所以对自己也会有要求,而且自己是能处理好一些事情的,能担当的,所以也会自信。

自信的孩子自立要求也更强,要争取更大的自主权,就会要求自己做到更好。

这个阶段是有游戏规则的,但不是清规戒律。

  按照孩子的游戏规则出牌

蔡美儿做主让她的两个女儿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听说常帅自幼学习舞蹈,这是您的选择?

她学舞蹈是自己选择的。

我们当初只是想培养孩子一些兴趣爱好,因为独生子女去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对她学会与人相处有好处,要跟自己惰性和挫折抗争。

她第一次去学二胡,过了几天回来说,二胡拉着不好看,想学小提琴,就和书里的露露一样,但小提琴很大很长,孩子手伸直很僵硬,而且一开始拉单音像锅铲炒菜一样很难听,她觉得太枯燥,又不学了。

当时想是不是要逼一下,不过最后还是让她自己决定,她就学了跳舞。

跳舞很辛苦,要练基本功,每次回来说腿疼,我们说那你不学了吧,但她还是要学,中间吃了很多苦。

每周要去三四次,一练就是两个小时,孩子坐公交车去少年宫,有时在公交车上抱着杆子就睡着了。

高二出国交流时她也参加舞蹈社团,现在在美国上学,每周跳三次现代舞。

孩子对自己选择的东西会非常坚持。

虎妈那个逆反期的小女儿不管妈妈说什么都对着干,甚至为了不吃鱼子酱在餐厅里和妈妈大吵大闹,您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

高中阶段孩子进入了逆反期,我们和孩子的沟通遇到很大障碍,这时要按照孩子的游戏规则出牌。

孩子有种倾向,不愿意跟家长交流,觉得你未必了解我的所思所想,孩子自主意识增加,要按着你们所要求的去做,她就有一种冷战、软抗拒、非暴力不合作。

你说什么她也在听,但你很难知道她听不听得进去。

  每个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饭桌上是和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父母惜时如金说个不停问个不停,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孩子像逃避一样,两口吃完饭就去自己房间。

父母有无尽爱心,无限能量,没有沟通桥梁也白费。

  这时要有意识跟孩子共同成长,比如和她一起去听柏林交响乐团音乐会,不过她看“五月天”、艾薇儿的演唱会就恕不奉陪了。

为了找共同话题,我经常拿时尚杂志给她看,陪她去买衣服,这个时候她最愿意和你在一起,她也会听听爸爸的意见,该怎么搭配,这也是一种感情交流。

蔡美儿说,在西方顺从是和狗还有等级森严联系在一起,在东方是一种美德,您要求女儿绝对顺从父母吗?

遇到分歧怎么解决?

我女儿从小在一个比较民主的氛围中长大。

常帅高二时面临是否去美国交流一年的选择,如果她去交流,基本就意味着放弃高考,申请美国的大学。

我本来建议她大学还是选择在内地或香港读,本科毕业再出国留学,但她跟我谈了一次,“中国大学进去了轻松,但学不到什么,高三一年把做过的题目几十遍重复,高考有什么意义?

你不让我去就是不信任我。

我选择去交流,就有信心进入美国最好的大学”。

她还找了一个早一年去美国交流的学生跟我们吃饭,给我们介绍交流生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那个小姑娘去美国一年语言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美国学校社会实践很丰富,还参加“青年领袖峰会”、“模拟联合国”等活动,赖斯等名人还专门和中学生交流等,这些都让孩子眼界变得开阔。

我们也就被“事实”说服了。

“虎妈”背后的大文化

  蔡美儿的书以及所谓“虎妈”式教育,必须置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去理解。

无论是批评还是欣赏,直接将其等同于中国国内的家庭教育方式,会造成很多误解。

  “虎妈”是谁?

  她在美国出生,在美国长大,是一位地道的“美国妈妈”,但她那张中国面孔和圈养式的教育却令美国人给她贴上了“中国妈妈”的标签。

中国人觉得蔡美儿不靠谱,因为她不知道孔夫子庙门往哪儿开就敢谈“东方教育”,就像用火鸡去熬香菇鸡汤,不是那个味儿;

美国人不待见她,知名主持人在电视上和她互掐,因为看不惯她喝了这么多年洋牛奶,居然还会对不肯练琴的孩子“动粗”。

  似乎最应该理解“虎妈”的群体,就是生活在美国的华裔。

他们见过每天在花园里捉蝴蝶的美国孩子,偶尔怀疑知识会不会像蝴蝶一样飞到孩子脑子里,他们也听祖辈讲起“囊萤映雪”,知道中国满大街钢琴十级的孩子是怎么教出来的。

可事实上,美国华人对虎妈也褒贬不一,指摘声不绝于耳,而深谙中美文化差异、处于精英阶层的旅美学者又是如何看待“虎妈”的?

对此,《新民周刊》对美国塔夫茨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兼中文部主任钟雪萍进行了越洋采访。

  “虎妈”=“中国妈妈”?

“虎妈”蔡美儿的两个女儿都在音乐上出类拔萃,但她的中国式教育方式受到很多西方读者的抨击,“虎妈”的经历是不是说明中国教育比美国教育更有效?

  钟雪萍:

首先,蔡美儿的书,及其在美国网络上引起的激烈反应,本质上并不是中美教育孰好孰差的问题。

《华尔街时报》上的选载似乎刻意摘选了极端内容。

蔡说明她的“中国母亲”特指美国社会里的华裔,泛指那些东亚和其他她认为比较重视教育的少数族裔。

问题是,《华尔街时报》的摘选,配上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更厉害?

”(WhyareChineseMothersSuperior?

)的题目,“中国母亲”用了复数,便有泛指所有中国人的意思;

紧跟着就是英文的“superior”,意为更好,更高一筹。

似乎表示“中国”(的母亲)比“西方”(的母亲)要好。

刺激了很多美国人。

这种媒体炒作,不但有商业效应——蔡美儿的书立刻成为畅销书,亦反映了当下美国社会内部本身的焦虑,以及对“中国”的复杂心态。

据说,《华尔街时报》网站上一篇文章的跟帖超过7000多人次,这还是第一次。

  我个人的基本看法是,根据蔡美儿的书作中美教育比较,不合适。

很难抽象说“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有什么根本冲突。

华裔家长身处和直面美国主流文化,文化差异会直接出现在作为家长的他们和受美国主流文化影响的孩子之间,所谓中式西式差异便会产生紧张甚至冲突。

虎妈育儿法是否代表了美国华裔家长普遍教育方式?

在美国的中国人是怎么看的?

蔡美儿列举她“中国式”教育的具体内容,除了各种“不准”以外,还骂女儿“垃圾”。

尽管任何社会都会有人用极其难听的话,骂自己的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