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 3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Word文件下载.docx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 3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 3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歌声领我走进森林,看到草地上小朋友正在和梅花鹿一起舞蹈。
”“歌声领我走进田野,看到青蛙正在庄稼地里忙碌着。
”“歌声领我走进山谷,听到泉水正在弹琴。
”……交流中,小朋友走进森林、田野、山谷,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听到鸟鸣、蛙声、泉水叮咚,想到了小朋友在草地上嬉戏,在森林与动物玩耍……小朋友们的想象,在蝈蝈的歌声中色彩缤纷!
这样的训练,让文本与感情的共同升华,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夹竹桃》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写在书上。
熟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借助“作家卡片”了解作者季羡林,并搜集有关夹竹桃资料,将搜集到的资料组内交流并填空:
“夹”读
,意思是:
,因为
,所以叫夹竹桃。
3.找出文中描写花多花美的词语,你能再写几个吗?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2.理清文章脉络,在书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疑惑】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1.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
2.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妙有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第四自然段、第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你能从各段中找一句话概括这段的意思吗?
2.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呢?
画出有关语句有,反复品读,写写体会。
1.作者写夹竹桃的韧性,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1)写它默默无闻地开放,“俏也不争春”:
(
)一朵就(
)一朵,(
)一嘟噜就(
)一嘟噜。
(2)写它一如既往地开放,宠辱不惊:
花开时既无(
),也无(
),总是(
)。
(3)写它一连三季地开放,坚持不懈:
从(
)季(
)花开到(
)开放。
第4自然段中两次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式,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
)的赞美之情。
2.本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其中直接而具体地描写了夹竹桃的是第(
)这几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作用是(
第6自然段作用是(
3.“韧性”怎么理解?
你认为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儿呢?
《卢沟桥烽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我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习惯目标:
上课积极发言,声音洪亮,表达清楚。
导学流程:
【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一读课文:
放声读文,圈画生字词,我能读正确、通顺。
本课要学会的生字有: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字形的字有:
__________
注意读音的字有:
二读课文:
轻声读文,学会新词(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用喜欢的方式理解新词。
三读课文:
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并感知文章内容。
四读课文,我能读正确、流利。
【组内交流,合作提高】
1.我能正确流利地将课文读给同桌听。
2.我能将学到的生字和词语在组内和同学交流。
【展示互动,评价激励】
1.理清脉络,给每部分起小标题。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引导探究,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阅读抗日小故事。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品读重点语段,圈画关键词语,认清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感受中国守军的英雄气概。
一、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1、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是什么?
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日寇急于吞灭我国的狼子野心?
2、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卢沟桥重要的战略地位?
3、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品读第2—5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日寇举动的关键句子,用“”划出写我军英勇的句子,并简要写写你的体会。
三、默读课文6—8自然段,你从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感受到什么?
从中国军民的表现中感受到什么?
四、自由朗读最后一段,说说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将学习收获与大家分享,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情感。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中国人民抗战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写一篇心得体会。
《孔子游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课是一篇游记,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孔子趁“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并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
随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情浓至极。
文章辞章俱佳、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二、说设计理念
课文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孔子做为大教育家,对水有怎样的论述呢?
”引出“水是真君子”的观点,而后提出问题“水有哪些品质?
哪个些词语能表现出水的高尚品德?
”这样,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
其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水的高尚品德?
”我采用了联系旧知、联系生活实践,仿照例句补充水的其它品质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顺利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体验,提高探索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8自然段。
2.感受泗水河边的醉人春景,理解文中第8自然段中孔子话语中所蕴含的道理。
3.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意。
四、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生交流在教过的老师中,哪位老师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个方面印象最深。
(二)学习“赏春景”。
1.思考:
孔子的课堂在哪里?
和我们现在的课堂比一比,孔子的课堂没有什么,有什么?
用“
”画出来。
2.继续想象,练习说话。
看到————,想到————;
看到————,想到————。
3.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学生领读补充的句子。
(三)学习“论水”
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2.自由读第八自然段,圈出关键的词语。
3.生自由朗读,并圈画。
4.交流。
5.练习说话:
仿照文章写一句水的其它品性。
(懂忍让、有胸怀……)
6.齐读第八自然段。
四、学习“言志”
1.读一读子路、颜回、孔子的志向,是否发现了水的影子?
2.谈自己的志向。
3.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课后写一篇习作《一节印象最深的课》。
五、说板书
孔子游春
有德行
无私仁厚
有情义
温文尔雅
真君子
有志向
百折不挠
善教化
求真、善、美
23.
孔子游春(教学反思参考1)
最近,我教学了《孔子游春》一课,这篇课文不仅有优美的景色描写,还有富有哲理性的谈话,确实是一篇很难得的佳作。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两个重点段展开教学,就是课后要求背诵的两个自然段。
在教学“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这一句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仿照再说,开始还以为学生不易说准,可学生说得却非常好,如有同学说“流淌的小溪是她甘甜的乳汁。
”“盛开的鲜花是她灿烂的笑容。
”“轻轻的薄雾是她神秘的面纱”“飘浮的白云是她洁白的裙子”等。
我感觉学生都是有很大的潜能,有很大智慧的,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深入地进行挖掘。
在教学“孔子谈水”这一重点段时,我用“之所以说水有德行,是因为它――”“之所以说水是真君子,是因为它――”用这两种句式,让学生从心里真真实实地明白孔子的一番话的道理。
而对于水还有什么特点,我适时让学生去想象,并加以补充。
在教学时,虽然学生对重点片断也能很好地背诵,可总感觉并没有把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处。
面对着这么优美的片断,应该尽情地引领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达到诵读。
可是学生和老师一开始就为了背诵而读,为了背诵而去学,这就缺少了必要的过程性。
现在我想,只有学生从心灵深处消化的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积累与运用。
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得注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说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达到熟读背诵。
23.孔子游春(教学反思参考2)
《孔子游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一起到泗水河边游玩,孔子借河水来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人的道理,表达了孔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说明了孔子是一个善于教育弟子的名师。
我在本课的教学实现了由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由内容分析向品味运用语言文字的转变。
1.目标设定都能够着眼运用,充分发掘文本中独特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实践点。
如对课文第2、8自然段的学习,挖掘出表达方法的妙密—联想。
2.文本理解从“提问题”走向“学语言”,关注表达,把文本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中去发现、感悟、运用语言文字,揣摩文章之法,文章之道。
孔子论水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来讲,要由平常的水中悟出“水是真君子”的道理的确不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来理解这段文字,理解这段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呢?
在学生自学第8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可以联系自己对水的认识,也可以联系别人对水的评价,如成语、名言、诗句等来体会。
学生通过联想、推想、思考、分析,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特点,在学生头脑逐渐清晰,而且具体可感。
由此,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君子”。
课堂上,教学第8自然段,针对水的四个特点,我设计了仿写练习:
水-------(看到的),她好像---------(想到的)。
巧妙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的表达方法写话。
通过写话,不断丰富学生对“水”、对“真君子”的认识、理解。
9.
词两首(教学反思参考1)
《如梦令》
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
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
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
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
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渔歌子》
出示学习目标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镜头:
许多学生急急忙忙地拿出“课课通”之类的参考书,把诗词的解释等抄录在课本上,忙得不亦乐乎。
交流的时候,多数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来源于“参考书”。
这种情形值得警惕,学生的“自学”过程,只是当了一回“搬运工”的角色,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思考。
如何指导学生自学?
这是教师很重要的工作,值得深思。
9.词两首(教学反思参考2)
本篇课文是由两首词组成的。
《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
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
表达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两首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在写作上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融情与景,以景写情,情景相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两首词都有唯美的图画,美好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感悟画面美,领悟意境美,体会情感美,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带领学生抓住景物,感知画面美。
教学《渔歌子》时,我让学生眼睛看着文字,脑海中构成相应的形象:
郁郁葱葱的西塞山、振翅飞翔的白鹭、尽情盛开的桃花、肥美悠闲的鳜鱼、戴笠披蓑的渔翁……学生抓住了这些景物,脑海中就容易自由组合,整体感知出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画卷。
其次,我带领学生展开想象,领悟意境美。
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像作者一样,因为沉醉迷失了回家的方向,误闯进了荷塘的深处。
迷迷糊糊之中,展现在眼前的,竟然是朵朵娇艳的荷花和片片碧绿的荷叶……此时此刻,你是不是也陶醉其间了?
再次,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景美。
两首词多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相应意境,绝非为了描景而绘景,为了创意而设景,而是在所描绘的景物中,在所创设的意境里,寄托作者的意向,赋予相关的情思。
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渔翁,他那里不是垂钓肥美的鳜鱼,而是在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的景象、悠闲地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不过,作者融寄于景物于意境之中的情感,有些事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
因此,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悟作者融寄于景物于意境之中的情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当然,上完课,我也觉得有不少遗憾之处:
首先,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学生读得不好时,教师就应进行示范读。
其次,对于画面的理解,我觉得学生想象的还不够深入,教师应该进行引导,让学生想到更多更美的画面,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
11.
读书要有选择(教学反思参考1)
正如书上所说,小学生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已有定评的古今中外名著。
可以选读一些名人传记。
可以选读一些科普类的书。
选择什么样的读物,往往因人而异。
我想:
班级里的孩子就像片片叶子,世界上没有哪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学生也是如此。
有些学生对于文学类的书籍比较博览,积累素材的能力也较强,驾驭语言文字的水平比较高,那么可以建议他所读的书可以向其他学科渗透。
有些孩子由于一开始的起步作文没抓好,连最基本的作文技巧、文章结构都搞不清楚。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不得不采取比较立竿见影的方法,那就是建议他文学类的书与作文书兼看,就像生活中,口唇溃疡一样,维生素C片与素菜兼吃。
当然选择书也很有讲究,不是所有的好书都对学生有帮助。
记得我任教五年级时,一次的午间阅读,我在班级里走动,顺便了解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
一圈下来,我不禁哑然。
班级中竟然有八个学生正阅读适合低年级学生看的童话书籍,而且很带劲儿!
联想到这些孩子干巴巴的作文,于是,我建议他们阅读适合高年级看的书,这样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帮助大些。
当时也有个别的孩子比较有个性。
我便打了个比方:
我们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这好比是一只容器,我们该怎样更好地填满它?
这得需要我们精选好最适合自己的书籍,而不能随心所欲。
因此,能让自己有更大发展的书籍才是最适合我们的。
11.读书要有选择(教学反思参考2)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方法的自学课文,以前我们也学过不少这类的读书方法指导的课文,比如《读书要作记号》《精读和泛读》《读书莫放拦路虎》等。
课前我先组织学生回顾了这些读书方法。
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围绕“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时要选择哪些书?
”、“选择书的时候要采用哪些方法?
”、“选择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等问题展开默读思考,通过交流让学生弄清文章内容。
在回顾了相应的读书方法后,我就让学生谈谈对课题的想法。
课题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是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是我们六年级小学生应该选择哪些书来读。
看到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欲望,我马上组织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文章的2—6小节很明确地告诉孩子们应该选择哪些适合的读物。
有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及各类适合的工具书。
掌握了这一点,为了让学生能对自己身边的读物作出正确选择,我引导学生思考:
现在接触的书中有哪些是不适合读的,孩子们立刻领悟到一些纯粹漫话类的书、成人阅读的书等是不适合读的。
知道了这一点,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我们老师都知道,选择书固然重要,但是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只有首先喜爱阅读,才会去选择适合的读物。
事实上,古今中外,无数哲人都把阅读看成是每个人一生都应该坚持做的事,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因为,在那一个个意蕴深邃的文字里,学者们会热心地给你传授读书治学、立世做人的金玉良言,引领你登临书的曼妙境界,在你面前打开一扇扇智慧之门。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是多么重要!
遗憾之处就是自读课文,却没有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有点儿空洞,小组讨论有点儿形式化。
缺乏对课文的延伸,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太少。
1.
长江之歌(教学反思参考1)
新学年,在新接手的班级上第一课——《长江之歌》,为了能尽力上好这一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上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找各种资料。
根据教材的实际着力与立足教材实际,透过诗歌高度浓缩的语言特征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将诗歌的语言与丰富的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觉到乏味。
为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读题,谈话交流长江的相关信息,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诗歌外在的结构,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精读时扣住“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研读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最后适当补充其它诗歌,以求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良好,在教学中也努力按照所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总体教学应该是顺利的。
学生对教师所补充的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
可总觉得学生在课堂不敢积极地参与,很多时候,他们,面对教师的提问总是以沉默应答,特别是一些女同学。
不知道是他们对长江的了解知之甚少,还是学生对教师有陌生感,感觉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相当远,一部分同学对问题的理解还是相当浅层次的。
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不能把这些责任都归咎于学生,还是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针对第一课所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加以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与进步。
2.长江之歌(教学反思参考2)
这首诗是一首歌词,我会唱,有些学生也会唱,这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
让人不由得对她产生敬仰和依恋。
在这首诗歌里,长江不再仅仅是长江本身了,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以谈话导入,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问题,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有的学生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和流量,有的朗读了长江的诗歌和散文,在诸多交流中,学生对长江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长江给了多少诗人诗的灵感,不同的人看长江会有不同的感悟,这让学生对长江有了更多的感慨,为感悟文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接着我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了学生的情感。
再让学生自由地高声朗读,谈谈自己的体会,有的说:
“我觉得长江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无私地哺育着我们。
”有的说:
“我觉得长江既温柔而又充满力量……”还有的发现了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有相似之处而又有不少不同;
发现了“走”和“奔”给人的感觉不同;
发现诗中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有两句话是一样的,这些带给我不小的惊喜,原来他们的心是智慧而敏感的。
当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长江能推动新的时代?
”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三峡工程对建设祖国的重要意义,再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在讨论的过程中,辅助以感情朗读,很明显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在不断深入,不断升华,对课文的感悟也就到位了。
最后,我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唱这首歌,因为歌曲会唱了,课文也就背过了!
整个教学进程感觉非常不错!
也许是音乐的魅力起作用了!
(教学反思参考1)小动物过冬
《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课文生动地介绍了它们不同的过冬方式,小燕子要避开严寒到温暖的南方去,小青蛙准备吃饱之后钻到泥土里冬眠,而小蜜蜂则藏在蜂巢里吃蜂蜜。
课文还表现了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难舍难分。
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践,借助简单浅显的儿歌、绕口令等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读懂文本,学得灵活,学得快乐。
一、儿歌导入,激发兴趣。
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我采用了儿歌导入的形式,以一首儿歌配以冬天的图画将学生带入那寒冷的冬季情境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我们冬天冷了能添加衣物,小动物应该怎么办呢?
它们又是怎么过冬的呢?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生字教学,方法单一。
在生字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读字音、识字形、辨字义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但是在教学中忽视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忽视了对前后鼻音、多音字的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
此外,在让学生分析字形时只对个别生字提出绕口令的方式识记,其它生字却不加提示,不利于学生对生字词的全面掌握。
课后,在与其他老师的交流中发现,可以通过替换部首、形象记忆等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巩固学生的旧知。
总的说来,对于低年级生字教学仍不可忽视,且要注意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过我在教学生字词时也较为关注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用“商量”造句时,学生能联系实际,课堂也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
三、以读代讲,整体感知。
梳理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过冬方式来朗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效果不佳,多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