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后,曾在新安江下游作《清溪行》: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同样是临江抒怀,这首诗和沈诗在景情关系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1.(3分)A
12.(3分)B
13.(6分)
参考答案:
李诗融情于景,诗人与令自己感到“清心”的溪水对话,江边猿啼仿佛在为作者悲啼,外在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表达了诗人远游他乡,济世报国之志无着的落寞。
沈诗触景生情,看到清澈的新安江水,以及江水中棱角分明的石,顿生自由和清净之感,洋溢出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愉快之情,并希望友人在尘世中也能保持澄澈的内心。
【评分参考】景情关系2分,结合诗歌分析景物2分,情感2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14题。
(共12分)
途中见杏花吴融①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
晚唐诗人,受政治局势影响,几度被贬,漂泊一生。
②帝乡:
指长安。
12.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有枝红杏伸出墙头,正好被踟蹰在墙外路上的“行人”看到。
B.颔联的意思是说自己想“长得”赏花,又担心此处难以停留而遗憾。
C.颈联的文字中虽然不见有“花”字,却能使人感受到“花”的孤寂。
D.尾联借回忆起“帝乡”千万树杏花盛开,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3.下面诗句都有“蝶”,与“春浅香寒蝶未游”中“蝶”的形象特点相似的一项是(3分)
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B.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雨晴》)
C.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黄巢《题菊花》)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4.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化用了这首诗的首句。
请简要分析,两诗由“一枝红杏”而引发的联想和感触有何不同。
三、(20分)
12.(3分)B13.(3分)C
14.(6分)参考答案:
吴诗由一枝红杏少人关注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表达了诗人在漫漫行程中的孤寂;
由眼前的红杏联想到京城中的千万枝红杏,表达了诗人心系朝廷的忧苦。
叶诗由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鲜花生机盎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惊喜。
评分参考:
三个要点;
每个要点,2分。
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⑴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摆⑵!
去妾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⑶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高尚疑朱仲晦⑷,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
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
【2】摆(ying):
干扰。
【3】钧天:
指天上的音乐。
【4】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
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器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C.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借典故明志。
D.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
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14.“肯信”“须怜”这两个词语颇具表现力,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加以赏析。
(4分)
15.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13.(3分)D
14.(4分)答案示例:
“肯信”的意思是坚定地相信,“肯”加强了语气,有强调作用,突出了诗人对“良知”的坚守和对自己学说的自信。
“须怜”的意思是必须怜惜,“须”加强了语气,表达诗人对儒学历经千年传承的慨叹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许。
【评分标准】赏析每词2分(表达效果,1分;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1分),共4分。
言之成理即可。
15.(6分)答案要点:
①自信、狂放的形象:
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不屑上。
②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
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形象概括1分,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2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14题。
(12分)
沈园二首①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注释】①两诗为诗人晚年重游沈园时悼念前妻唐氏而作。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开篇即渲染悲凉氛围,并以一"
哀"
字,定下全诗情感基调。
B.第二首,结尾诗人凭吊遗踪而泫然泪下,饱含对唐氏复杂深沉的情感。
C.两首悼亡诗,不仅写了眼前景象,更含有对昔日生活情景的深深怀念。
D.两首悼亡诗,均首尾呼应,欲扬先抑,表达含蓄蕴藉,情感真挚感人。
13.下列对具体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先写斜阳画角,意境雄浑,再写景物变迁,岁月沧桑。
B.第一首"
曾是"
一句,指诗人身影如惊鸿翩然轻盈,倒映在春水之上。
C.第二首前两句,写唐氏梦断已四十年,而今逝去,柳树枯老不生柳絮。
D.第二首"
此身"
一句,意为自己年岁已老,将葬于会稽山下化为泥土。
14.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沈园二首》为"
古今断肠之作"
。
你怎样理解"
断肠"
的具体内涵?
诗人是怎样来表现"
的?
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
三、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20分。
12.D。
(3分)[解析]"
首尾呼应,欲扬先抑"
理解有误。
13.D。
(3分)[解析]A项,"
意境雄浑"
理解有误;
B项"
指诗人身影如惊鸿翩然轻盈,倒映在春水之上"
C项"
唐氏梦断已四十年,而今逝去"
14.[参考答案]
(1)"
在诗中指"
悲伤或悲痛到极点"
之义。
(1分)第一首诗回忆自己与唐氏四十多年前在沈园相逢,而今物是人非,伤心凄楚欲绝,第二首诗感伤唐氏逝去之久,自己也已年老,但对唐氏的眷念之情刻骨铭心。
(2分)
(2)表现"
的技巧与手法:
○1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如:
城上斜阳画角哀;
伤心桥下春波绿等。
○2衬托或虚实结合。
第一首,前两句以实为主,后两句以虚为主。
○3以物喻人。
"
沈园柳老不吹绵"
等。
(3分)
【评分标准】"
断肠具体内涵"
3分,"
词义"
1分,"
结合内容分析"
2分。
表达手法分析"
表现手法"
结合诗句分析"
2分;
3个要点,答及1点即给3分。
共6分。
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
西郊落花歌
清代龚自珍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人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①沽酒来赏之。
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神皆痴。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②之鲤何反欲上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十六界无一青蛾眉。
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无穷期。
先生读书尽三藏③,最喜维摩卷④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瞑目观赏尤神驰。
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
①定庵先生:
作者自称。
②琴高:
传说中的得道仙人,骑着红鳞鲤鱼飞上天空。
③三藏:
经藏、律藏、论藏的总称。
④维摩卷:
《维摩诘所说经》,经中有天女散花的故事。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落笔不凡,作者盛赞西郊落花景象是天下奇观,慨叹古人只会写些伤春之词。
B.“出城失色神皆痴”一句勾画了诗人和朋友们看到满地落花后那种失望和惋惜的神态。
C.“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两句联想天女散花的故事,引起诗人对奇异仙境的心驰神往。
D.“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两句强烈抒发了诗人对落花奇景的热望与赞美之情。
13.诗人描写落花“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这几句用同一手法,笔墨极为精彩。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元稹《南秦雪》)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D.东城杨柳西城草,月会花期如意少。
(晏几道《木兰花》)
14.谭嗣同评论本诗“奇思古艳”,请结合诗句从构思、手法、情感三个方面,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12.(3分)B(对“失色神皆痴”理解有误)
13.(3分)D
14.(6分)参考答案:
①构思:
诗人一反传统文人对落花的哀叹伤感,以奇笔来写奇观,笔下的残春景象无零落凄清之感,通过对落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②手法:
大胆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肆意的夸张、凌厉的排比形成了诗歌浩瀚磅礴的气势、壮美瑰丽的图景,境界奇异。
③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落花景象的赞美,对生命虽终陨落,却依然要迸发辉煌的生命力的赞叹,也表现诗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思考,体现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生查子(无名氏晚唐)
三尺龙泉剑,匣里无人见。
一张落雁弓,百支金花箭。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
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塑造了一位腰悬宝剑、手执良弓,豪情万丈愿报效国家,为国驰骋疆场,渴望建功立业,而有些怀才不遇的将军形象。
B.作者在塑造将军这个人物时,既写了他性情略显张狂的一面,又写了他质朴率真、憨直爽朗,这样的塑造并没有贬损将军形象。
C.上片通过展示三种不同的兵器,渲染了所用兵器之精良。
这是一种“物中见人”、“实中有虚”的写法,写物意在表现人物。
D.上片通过写物虚写人;
下片“为国竭忠贞”“后见君王面”等句则间接抒情,表现将军渴望建功立业,博得君王赏赐之情。
15.结合晚唐词风,浅谈该词的词风及语言特色。
(6分)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分析词的语言特色,还考查文学常识。
平时对文学常识要用心记忆,再结合该词的主旨以及语言特色比较词风的不同。
【解答】
(1)D.“间接抒情”有误,这几句抒情直接,直接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
(2)晚唐诗词题材较为狭窄,多书写男女间爱情生活。
词风婉约,题材不外是花前樽下、儿女情长,风格旖旎柔。
而此首词风格却与之大相径庭,传达了是一种激越雄壮之情,较为高亢。
语言质朴,抒情较为直接。
上片用了几个数量词,着墨不多却能很形象地刻画出这位将军的英雄形象。
抒发的感情是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与晚唐诗词多抒发相思离别的感情也不一样。
答案:
(1)D
(2)晚唐诗词多描写爱情生活,抒发相思离别;
语言华美典雅;
风格柔靡绮丽。
《生查子》虽作于晚唐,但却没有晚唐萎靡的词风,传达的是高亢激越风格。
本词语言朴素无华,上片仅仅使用了三个数量词,三个名词,便显示出一位豪放的将军形象,体现出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译文:
我有三尺龙泉宝剑,一直藏在剑匣之中,不曾给人看见;
我有一张虚发而能落雁的良弓,以及百只雕着金花的箭,这些武器都是用来报效国家的。
这些年来我为国竭尽忠心,曾经参加过艰苦的战斗,一心想着要先立下显赫的功勋,在建功立业以后再去当面觐见君王。
赏析:
戍边将军腰缠三尺龙泉宝剑,吹毛断发,寒光闪闪。
只是平日里,它静静地斜卧金鞘之中,很少有人识得其庐山真面目。
他身上佩戴的那张良弓,射雁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
随身携带的百只神箭,箭羽迸发似金华,耀人眼目。
他曾在出生入死的前线冲杀征战,曾为保家卫国戍边守土竭尽忠贞。
他立志不断地建功立业,期望有一天能够得到君王的召见,扬名天下,威震八方。
《生查子•三尺龙泉剑》是一首赞颂爱国将军之词。
上片通过爱国将军佩备的剑和弓来塑造将军的形象。
龙泉宝剑三尺长,剑匣里面暗收藏,一张良弓射落雁,百只箭镞闪金光。
妙在不直接描绘将军魁梧的身材,而是通过这罕有的宝剑良马,使读者感受到将军的威武和超群武艺。
下片着重写将军的精神风貌,揭示其内心活动。
他为国竭尽忠心,南征北战,历尽艰辛,他渴望建功立业,博得君王赏赐。
至此,一个性情略显张狂,但质朴率真、憨直爽朗、英武过人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
《生查子•三尺龙泉剑》语言浅显明白,词风朴实自然。
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爱国主义的乐观情调,抒发了爱国将军要求为国建功的英豪之气。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选项内容。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
桃源行王安石
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注】①望夷宫:
秦国宫名。
②商山翁:
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③重华:
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15.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3分)
A.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陶渊明《桃花源诗》)
B.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韩愈《桃源图》)
C.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
(刘禹锡《桃源行》)
D.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王安石《桃源行》)
16.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
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桃源行》是宋朝王安石所写的一首古诗.全诗一反历来桃源诗以景象描写为主的传统,而主要由议论出之;
作者洗削桃源传说的神仙色彩,而着眼于历史的兴亡,展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间世界.诗中既表达了对乱世的不满,又道出了对“虽有父子无君臣”的淳朴平等社会的向往,反映出作者致君尧舜的理想,充分体现政治家的诗作特点.
(1)B
“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错,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
(2)D
作答本题注意题干要求:
“不属于”“直接描写”的句子.“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这两句陈述的对象是“渔郎”,不是直接描写景色的.
(3)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诗歌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根据“一去宁复得”和注释三可以看出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同时也是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
“天下纷纷经几秦”表现了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1)B
(2)D
(3)要点一:
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
要点二:
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
要点三:
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参考译文: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
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平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
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点评】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
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
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
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喜观①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杜甫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待尔嗔乌鹊②,抛书示鶺鸰③。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1】观:
杜观,杜甫的弟弟。
【2】乌鹊:
古人认为鹊噪预示远人将归。
【3】鹡鸰:
多活动于水边的一种飞鸟。
《诗经·
常棣》中有言: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4】星星:
形容稀疏白发。
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首联写“巫峡”“终南”,交代兄弟分离,又与尾联“泊船”“归秦”相呼应。
B.第二首首联以“待”字起笔,时间被拉长,诗人的情绪转与乌鹊、鹡鸰,叙写生动。
C.诗人讲究用字,表意精准,如“竟”表现答问细述全面,“嫌”反衬出等待时的心情。
D.两诗多用衬托之笔,如“儿童问”“嗔乌鹊”“示鹡鸰”,衬写出诗人收书后的心情。
11.诗人善于想象,虚化入笔,开拓诗境。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颔联写诗人病中收到书信,知弟尚活,见信如面,想象两人朝夕相对。
B.第一首尾联承上句,诗人知弟冒险而来,想到泊船后要慢慢商议“归秦”事。
C.第二首颈联先写诗人登江阁翘望,再写想到弟弟乘船一定数算着到达的距离。
D.第二首尾联写诗人在等待中预想兄弟会面后,叙谈十年颠沛流离的各种经历。
12.这两首诗的题目说的是“喜观即到”,但两诗中所写心情并不单是“喜”。
请谈谈这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情,并比较其侧重点。
【答案】10.D11.A
12.第一首,诗人抒写了兄弟天各一方的悲伤,收信时的喜悲交织,对战乱中冒险而来的弟弟安危的担心,以及预想弟弟到后一起商议“归秦”事的悲喜交织。
侧重表达喜中复杂的悲。
第二首,诗人盼弟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