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2925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docx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docx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中央电大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4中央电大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经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一般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1)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一般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2)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1)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

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

另外,若研究控制不当,容易造成虚假结果。

(2)纵向法的最大有优点在于能够是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纵向研究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这种研究耗时费力,对象又是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四、案例分析(16分)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

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

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

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能够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

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

基尼3岁被发现后,被送到了医院。

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

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

尽管如此,直到13岁,都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

据调查分析,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

根据以上案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基尼的缺陷说明了什么?

(2)小基尼在精心教育下,仍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这说明了什么的影响作用?

(答案要点)

(1)“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而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

(2)说明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如果失去了时机,可能使以后的教育非常困难或终生造成障碍。

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失去了这一关键期,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2(第3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直觉行动思维:

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3记忆策略:

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多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

是指到了学前期,幼儿能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复杂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记忆恢复:

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39分)1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2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

3对于婴儿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4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视力。

5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6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

7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8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9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

10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11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

12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3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14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15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1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17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的特点。

18儿童在玩皮球,一会儿皮球滚走了,她玩皮球的事也就结束了。

这一过程反映了她们思维的直观性和行动性特点。

19皮亚杰根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将感知运动阶段划分为6个子阶段。

20学前儿童晚期时其思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1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

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22儿童记忆策略的表现有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23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会产生什么影响?

(1)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2)身体的分离包括与父母过早的离别等,心理的分离包括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

(3)有时孩子和父母的长期分离会产生极度的悲伤。

(4)新入园儿童的“入托分离性焦虑”。

2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1)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转的。

但这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

(2)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地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

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

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

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试述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思维的发生不但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其它认识活动的质变;

(2)思维的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识领域,它还渗透到情感、社会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3)思维的发生于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3(第4至5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2分)1自我中心语言:

讲话者不考虑她在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她讲话,她或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2同伴关系:

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3亲社会行为: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她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4依恋:

婴儿与母亲或其它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移情:

是体验她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二、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23分)1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她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戏。

2柯尔伯格采用纵向法提出了她的三个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3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焦虑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型、紊乱型。

4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始画人,可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即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

5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示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6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她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7电视的负面效应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8操作性游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无目的游戏、功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三个发展阶段中。

9儿童的社会化语言有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

10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11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1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13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14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价作品好坏的两个标准。

15自我中心语言分为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16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17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18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19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20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36分)1心理学家Parten是怎样划分游戏种类的?

P160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

(1)独自游戏

(2)平行游戏(3)联合游戏(4)合作游戏。

2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机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3儿童在音乐世界扮演的角色?

(1)音乐的感知者

(2)音乐的表现者(3)音乐的欣赏者4她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

(1)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制定的

(2)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3)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4)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5)单方面做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5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宗传播媒介等

(2)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