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是什么?——兼谈普特南的语义外在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2686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义是什么?——兼谈普特南的语义外在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意义是什么?——兼谈普特南的语义外在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意义是什么?——兼谈普特南的语义外在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意义是什么?——兼谈普特南的语义外在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意义是什么?——兼谈普特南的语义外在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意义是什么?——兼谈普特南的语义外在论.docx

《意义是什么?——兼谈普特南的语义外在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义是什么?——兼谈普特南的语义外在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意义是什么?——兼谈普特南的语义外在论.docx

意义是什么?

—兼谈普特南的语义外在论

王辉

摘要: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和逻辑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论题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意义”的释义,其次从哲学的角度回顾了多种意义理论,继而分析了普特南提出的著名的思想实验、他的外在主义语义理论对传统意义理论的颠覆和重建,以及该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

意义;普特南;语义外在论

自20世纪初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始,“意义”便成为哲学家们争论最多的概念之一。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和逻辑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论题之一,对“意义”的理解是研究语义的必要前提。

一广义的“意义"

古今中外,“意义”的释义与用法不胜枚举。

在我国,早在《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就有“殆其往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也”的语句,“意义”被解释为“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

南朝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檄移》中也有“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的用法,“意义”作“内容”解。

明朝张居正著有《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书中“去年仰荷圣明,特勒吏部慎选提学官,有不称者,令其奏请改黜,其所以敦崇教化,加意人才,意义甚盛”一句里“意义,,当指“作用、价值”。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意义”所标注的两个义项分别为“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及“价值、作用”。

西方世界对于“meaning”一词有更为深入的讨论。

奥格登(C.K.Ogden)与理查兹(LA.Richards)(1923)在其著作《意义的意义》一书中给出了包括理论的、非理论的22种“意义”的定义,部分定义列举如下:

“一种内在的特征”;“词典上加在一个词后的其他词”;“一个词的内涵”;“一个体系中任何一个事物的部位”;“符号使用者实际所指的事物”;“符号使用者应指的事物”;“符号使用者自认为所指的事物”;“符号解释者所指的事物”;“符号解释者自认为所指的事物”;“符号解释者认为符号使用者所指的事物”等。

奥格登与理查兹列出这些定义的目的是想让人们了解关于对“意义”这个基本概念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混乱。

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在其著作《语言论》(1933)中这样描述“意义”:

“只有当某个言语形式的意义在我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范围内,我们才能准确地确定它的意义……我们说盐这个词的一般意义是'氯化钠’(NaCl),……可是我们没有一种准确的方式来给像爱或恨这样的一些词下定义,这样一些词涉及好些还没有准确地加以分类的情景——而这些难以确定意义的词在词汇里占了绝大多数。

奥格登与理查兹以及布龙菲尔德对于“意义”的界定都由于试图“借助其他学科来解释语义学(Leech,1983;中译本,1987)”而存在缺陷,利奇(Leech)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总结并区分了七种不同类型的意义:

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利奇对于意义的划分较为全面,其本人认为“还可以增添一个通过言语行为或文字来传递生理方面信息的范畴,比方说,关于讲话人的性别、年龄、器官状态等方面的信息”。

意义的七分法为我们全面认识词汇的各种意义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意义"的哲学观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

针对意义概念的理论基础,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和行为论先后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都有其合理性及片面性。

1.意义的指称论

在意义理论中,指称论是一种历史悠久而且影响较大的理论。

它的基本思想应该理解为,名称是通过指示或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事实而有意义,词义与词指称的对象直接联系而不是对等。

指称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词代表词所指的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观点,可以说是指称论的先声。

密尔(J.Mill)认为,一个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就是这个名称的意义,也就是这个词的意义,并提出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理论。

早期罗素(Russell)认为词通过指称外界事物而具有意义,词的意义就是它指称的对象,词有意义是因为它是代表自身以外的某种东西的符号。

指称论认为名称和对象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一个名称代表或者指称它的对象,给“意义”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建立了语言事物和非语言事物、语言和现实之间的联系。

但它只是孤立地、静止地分析词义,没有考察语词和对象之间的诸多中间环节:

(1)指称论不能全面解释一切词语的意义,一些语法功能词如“所以”、“而且”等没有指称对象;另外,有些词在现实世界里无指称对象,但并不是没有意义,如“龙”。

(2)不同的词语可以指称同一对象,但意义不同,如“晨星”和“暮星”。

因而,指称论会造成意义混乱。

2.意义的观念论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提出,词语的意义在于与词语联系的意念,词语作为意念的标记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交流当中,词语所代表的意念就是词固有的、直接的意义。

胡塞尔(E.Husserl)的意义观点也属于意念论。

他认为,意义是一种观念性存在,是说话者和听话者意向中的同一对象或同一类对象所共有的性质。

观念论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意义问题,突出了词或词组的意义与代表观念的密切联系,但它并没有对词义或句子意义作出明确阐释。

观念是个人内在的、不可观察的,很难确定或证明一个词或词组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形成的观念是一致的,尤其是抽象的词语。

正是由于观念论在理论上陷入诸如此类的困境,它在语义及哲学上均未产生很大的影响。

3.意义的功用论

功用论强调语境的作用,认为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找到语词的意义;词或词组的意义在于它们的使用或功用。

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认为,仅仅从词本身不能了解词的意义,只有在使用中,在词的语境当中,才能了解词的意义,即“意义即用法”。

功用论重视语言的应用和语言的功能,重视交际语境和语言的关系,将语言活动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它的出现,可以说是意义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标志着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但意义的功用论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1)片面强调语词的意义在于其用法,而忽视了语词自身的字面意义。

(2)词的意义和功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两者混同就会造成词义理解的混乱。

4.意义的行为论

意义的行为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之上的。

行为论者反对用意识中的观念来说明词的意义,而力求用公共的可观察的行为来加以说明,强调从语言产生的效果、从语言对听话者产生的影响这一角度来研究语言的意义。

这与强调用内在意识、观念等来说明意义的观念论是相对的。

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的意义就是,说话人发出语言形式所处的情景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所引起的反应。

行为论者重视语言行为和语言效果的联系,注意研究“刺激一反应”在人们语言行为中的作用,解决了一部分观念论者所面临的困难。

但它夸大了“刺激一反应”这个公式在社会领域中的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人的思想意识以及表达思想意识的语言行为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

对于同一句话,人们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反映;而对于不同的话,人们可能会作出相同的反映。

有些词语甚至并不能引起人们的什么反映。

意义理论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体现着自身独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在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问题上,应有一个新的意义理论与之相对应,不是单纯从语句与其代表的指示或指称的对象关系方面来分析语词的字面意义,而是从心理的角度、从语词或语句的功用或效果方面来研究。

从以上的意义理论可以看出,分析哲学中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阈为“意义”下了定义。

以上语义理论各有可取之处,但都有缺陷,互为补充。

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应是根据语形、语义和语用的规则和交际语境,语言的使用者应用这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或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外在主义意义理论——普特南对传统意义理论的挑战

语言是人们用来指称实在,并与实在打交道的存在物,其本质就是意义。

那么,意义究竟从何而来呢?

意义是更依赖于人的意识,还是由言说者的外部环境决定的?

不同的回答引发了语义的内在论和外在论之争。

内在论发源于洛克的观念论,他认为语词只是内在观念的标记,而人们心中的观念是语词意义的来源。

而外在论则认为人们所能具有的意向状态依赖于人们与外界(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联系。

两种立场争论的焦点是,意义是内在于我们的头脑还是外在于我们的头脑?

普特南(H.HilaryPutnam)是语义外在论的代表,对传统的内在语义观的挑战就是从普特南的率生地球思想实验开始的。

传统的意义理论认为意向性是指称的关键,而Putnam以其语义外在论有力反驳了这种理论。

在《“意义”的意义》(1975)一文中,普特南认为,传统的语义学所处的境地非常糟糕,原因是语义学所依赖的“意义”这个概念的前科学概念比句法的前科学概念更加糟糕,以至于像奎因(W.V.Quine)那样的怀疑主义者在同“内涵论”论战的过程中宁愿放弃“意义”这个概念。

在普特南看来,对“意义”采取怀疑主义态度丝毫无助于对该概念的澄清,并且指出意义概念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而内涵论只不过是一条通往这种概念的完全错误的途径。

普特南认为,像戴维森(D.Davidson)那样的哲学家坚持语词意义的概念是第二位的,而把语句意义的概念放在第一位,而他将把讨论重点放在语词的意义上,因为他感到“我们的语词意义的概念比我们的语句意义的概念更加有缺陷”。

普特南总结了以往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的对“意义”的传统观点置于两个设定之上:

(1)知道一个词项的意义正好处于某种心理状态的问题……

(2)词项的意义(在内涵的“意义”上)决定了它的外延(内涵相同即外延相同)。

普特南论证了这两个设定不可能同时满足,从而推断传统的意义概念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之上。

根据传统的意义理论,由心理学的状态的“公共性”可推断出:

如果两个人对语词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他们必定处于不同的心理状态。

因为知道词项A的内涵比如说是I的状态是相同的状态,无论两个是否处于这个状态中,这样,两个说话人就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处于相同的心理状态,而又对词项A有不同的理解;说话人的心理状态决定着A的内涵[并且根据设定

(2),决定着A的外延]。

普特南认为结合两个设定做出的推论是错误的,两个说话人有可能处于严格的相同的心理状态中,即使在一个人的个人语言习惯中的词项A的外延不同于在另外一个人的个人语言习惯中的词项A的外延。

外延不是由心理的状态决定的。

普特南用其假想的一系列心理实验来证明心理状态并不决定外延。

第一个实验是著名的“挛生地球”实验。

假定在银河系某处有个与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挛生地球”,在那里,水的分子式不是电0而是XYZ。

但在1750年,近代化学还未发展到使两个星球上的人们认识到他们喝的水的分子结构分别是XYZ和璃0。

因此,尽管人们都处于相同的心理状态,词项“水”的外延却不是说话者自身的心理学状态的一个功能。

以普特南的观点来衡量,我们在地球上对“水”这个词的使用,通常都是正确的。

而当我们搬至率生地球后,我们对“水”这个词的使用,一般都错了。

由此推出,语言使用的对错可能不是可以由语言使用者决定的事情,而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决定的。

普特南的第二个实验是关于“铝”和“铝”在地球和“季生地球”上的使用。

除非是专家,普通人是无法区分钥制品和铝制品的。

设想帽在“季生地球”上就像铝在地球上一样常见,而铝在“挛生地球”上就像钥在地球上一样罕见,在“季生地球”上,“铝”制品其实是由铝制成的。

这样,“铝”和“钥”这两个词项在“季生地球”上是可以转换的。

那么,不懂化学和冶金学的地球人和“季生地球人”在使用“铝”这个词时根本不会在心理学状态上有什么差别,但他们所说的“铝”和“铝”实际上却有着不同的外延。

第三个实验是“榆树”与“山毛棒”的例子。

大部分人都不能分辨榆树和山毛棒树,但个人所理解的榆树的外延与别人所理解的榆树的外延是相同的,都是所有榆树的集合,同样,山毛棒树的外延也都是所有山毛棒树的集合。

这种外延的不同并非是由于人们的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