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法和句式广东学业水平考试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6130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词法和句式广东学业水平考试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言词法和句式广东学业水平考试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言词法和句式广东学业水平考试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言词法和句式广东学业水平考试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言词法和句式广东学业水平考试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词法和句式广东学业水平考试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文言词法和句式广东学业水平考试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词法和句式广东学业水平考试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词法和句式广东学业水平考试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第二个“履”字处在宾语的位置,做“取”的宾语。

第三个“履”字处在谓语的位置,后面跟的是代词“之”。

从而可以判断第一个、第三个“履”字应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给……穿鞋”。

第二个“履”字做名词,翻译为“鞋子”。

例2、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蜂”它的位置处在名词“豪杰”和动词“起”之间,可知“蜂”字处在状语的位置上,翻译为介词结构,形容“起”的状态。

“像蜂一样”

方法二:

通顺判断法。

依据翻译中的通顺的原则来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

文言文翻译中句意通顺是基础,有时候需要添加某些词语来使句意通顺,进而依据添加的词语,可以做出判断。

依据通顺来判断主要适用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例3、项伯杀人,臣活之。

运用通顺推断法。

句中的“活”字,“活”这个动作是宾语“之”发出的。

如果按照正常的语序翻译的话,“活”这个动作是“臣”发出的。

为了通顺,让宾语“之”发出这个动作,翻译时需要加上“使”字,正确解释是“使……活下来”,那么这个字就活用为使动用法。

方法三:

标志推断法

文言特殊句式地标志通常是一些固定的词语,通过这些固定的标志词语,就能快速地确定句子中是何种特殊句式。

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为”“非”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被”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疑问代词等。

例4、茅屋为秋风所破

运用标志推断法。

“为”是被动句的标志词语之一,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破”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秋风”,它的形式有“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练习巩固】

特殊句式练习

1、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

B项为宾语前置句。

2、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不拘于时,学于余B、岂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答案】C

【解析】C项为状语后置句

3、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沛公安在D、何为其然也

【答案】A

【解析】A项为状语后置句

4、选出不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

A、何厌之有B、不求闻达于诸候

C、青,取之于蓝D、虽董之以严刑

【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句

5、选出不属于省略句的一项()

A、今以钟磬置水中B、吾从而师之

C、沛公居山东时D、唯利是图

【答案】D

【解析】D项为宾语前置句

6、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何以能鼓乐也B、不然,籍何以至此

C、句读之不知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为宾语前置句。

7、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答案】B

【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为被动句

词类活用练习:

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

A.名词作状语,向下;

 B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

C.名词作状语,向西;

D名词作状语,亲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A.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B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C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D.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无乃尔是过与?

C、刑人如恐不胜D、年十七,好古文

D

A名词作动词,出现龙;

B、名词作动词,责备C、名词作动词,处罚

D形容词作动词,喜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拔剑撞而破之B、骊山北构而西折

C、天下云集响应D、道芷阳间行

A形容词作动词,击碎、击破B、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C、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D、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侣鱼虾而友糜鹿

C、序八州而朝同列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

解析:

A、使动用法,使……跳舞)B、意动用法,以……为朋友C、使动用法,使……来朝见D、使动用法,使之为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小学而大遗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答案B

A、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缩小、削弱)C、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D、形容词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歌窈窕之章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则其至又加少矣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名词作动词,唱B、名词作动词,游水C、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D、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却匈奴七百余里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吾得兄事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使动用法,使……退却B、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C、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弟一样D、名词作状语,每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覆道行空,不霁何虹?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沛公军霸上D、此其志不在

A、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名词作动词,穿C、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D、形容词作名词,小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A、使动用法,使……来,使……生活安定B、意动用法,把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C、使动用法,使……学习D、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知识链接】

【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作动词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1)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2)能愿动词+名词/数;

(3)否定副词(如:

不、弗、无)+名词;

(4)名+名/代。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

(“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名词的使动用法。

(1)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

例如:

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

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名+名/代)

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王”,使……称王)/因便乘利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存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作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小”,使……变小)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

(“昂”,高,即“使其值昂”)

4、数词的使动用法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使……二三)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三)活用为意动词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并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

动词一般不用作意动。

用作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看作/当作……/以……为……)(名+名)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之)

异:

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认为……小)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1)楚左伊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

3数词的意动用法

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

二、活用为状语

(一)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1)表示比喻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祀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3)表示处所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指南录》后序

(4)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动词作状语

①儿惧,啼告母。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三、活用为名词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

②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丢失的东西)

(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的地方)

②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

(……的铠甲,……的兵器)

四、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①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陶渊明《咏荆轲》

死,为……而死

②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史记·

滑稽列传》

丧,为……治丧

③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

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

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

全句翻译为:

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

“动词+于+主动者”。

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

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

“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

“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张衡传》)

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③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否定副词一般有:

不、未、毋、无、莫等。

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这等。

再如:

奚以知其然也?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

“奚以”即“以奚”)《逍遥游》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3.固定的宾语前置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夫晋,何厌之有?

惟命是听(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

……之谓也(说的就是……呀);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