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同步练习 新版苏科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2591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同步练习 新版苏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同步练习 新版苏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同步练习 新版苏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同步练习 新版苏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同步练习 新版苏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同步练习 新版苏科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同步练习 新版苏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同步练习 新版苏科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同步练习 新版苏科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同步练习新版苏科版

7.3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选择题

1.下列原子模型按照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③①②

2.图中,与原子结构模型最为接近的是(  )

A.西红柿B.西瓜C.面包D.太阳系

3.关于原子核和核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B.中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C.核力做功有可能释放出核能D.用质子轰击铀核发生裂变

4.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

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原子都是实心球体;

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

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5.上层的粒子由下层的粒子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描述物质结构的是(  )

A.B.C.D.

6.如图,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是因为(  )

A.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隙

C.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D.分子间有引力

7.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冬天,雪花纷飞

B.八月,桂花飘香

C.扫地时,灰尘漫天飞

D.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8.以下说法中.不是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的是(  )

A.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B.常见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

C.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D.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9.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海绵很容易被压缩B.湿衣服在阳光下逐渐晒干

C.春天,校园里花香扑鼻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块橡皮泥用力压紧后能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绕核转动

D.光年是时间的单位

11.如图所示,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该现象主要说明(  )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D.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12.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碟子中的酒精蒸发变少B.建筑工地上尘土飞扬

C.空气中PM2.5超标形成雾霾D.两个干净的铅块粘在一起

13.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自己吸烟,旁人也被动吸二手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因吸烟导致近600万人失去生命,造成他人吸二手烟是由于(  )

A.烟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B.烟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C.烟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烟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14.19世纪末,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丌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下图中哪个模型最相似(  )

A.葡萄干布丁模型B.熟鸡蛋模型

C.西瓜模型D.行星模型

二.填空题

15.卢瑟福发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  组成.

16.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授课时,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了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水球内注入少量红色液体,水球变成一枚“红宝石”,这表明分子在  .

17.校门口新搬来了一个烤臭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地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说明  .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  .

18.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某物质由图丙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之相同的是  (填序号).

(1)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2)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

(3)寒冷的冬天,早上看到的霜

19.如图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演示氧化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  方.(选填“上”或“下”),抽掉玻璃板后,在常温下经过  (选填“30s”“1min”或“20min”)可以明显观察到上下两个瓶子内气体的颜色变均匀.

20.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后,其总体积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混合前的总体积,此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  .

21.寒冷的冬季用潮湿的手摸放在户外的金属管,手会“粘”在上面,这是由于手上的水份遇冷后结成冰,使分子间  增大.

22.如图所示,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挤压后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  ;长时间挤压在一起的铅块和金块会相互渗透,说明分子  .

23.在一杯水中滴入红墨水,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整杯水变红,此现象说明分子在  .将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后,即使在铅块下面挂了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如图所示),这说明分子间存在  (选填“引力”或“斥力”).

24.起重机工作时,钢丝绳未被拉断,是因为组成钢丝绳的物质分子间存在  .空气流动会形成风,这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扩散现象.

25.春暖花开,鸟语花香.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的  .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存在着  .

26.如图所示,在气体扩散的实验中,玻璃板  (填“上面”或“下面”)的瓶子装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瓶子装空气,在抽掉玻璃板后能够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

 

三.实验探究题

27.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

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图b:

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图c:

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图d:

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图e:

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

(2)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

  .

28.如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1,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  ,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  .

(2)图2是扩散现象,说明  .图3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还说明温度越  ,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如图4,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  离开水面后变  ,说明了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  .

29.如图甲,同时滴入热水中的墨水比滴入冷水中的墨水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  .如图乙,两根铅柱的端面磨平,用力压紧后便可以吊起钩码,说明了  .如图丙,比较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总体积,说明:

  .

30.学习分子的有关知识之后,小王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有没有关系

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这样几种猜想:

①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没有关系;

②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系,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

小王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所示取来相同的两只烧杯,在其中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小王他们发现温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颜色变化得快一些.小王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

分子的运动快慢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问题】

(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烧杯,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3)实验过程中  (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杯中的水.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原子模型按照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③①②

【分析】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最早提出了葡萄干蛋糕模型,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现在科学家认为电子云模型更符合实际.

【解答】解:

三种模型依次为②葡萄干蛋糕模型、①行星模型、③电子云模型,现在科学家普遍认为电子云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我们观察到的有关电子的现象.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模型的发现历程,人类认识事务总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出正确的结论.

 

2.(2016•莆田)图中,与原子结构模型最为接近的是(  )

A.

西红柿B.

西瓜C.

面包D.

太阳系

【分析】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  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这一模型也被称为“行星模型”.

【解答】解:

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绕核作高速旋转.

故选:

D.

【点评】本题要求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难度不大,属基础题.

 

3.(2016•绵阳)关于原子核和核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B.中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C.核力做功有可能释放出核能D.用质子轰击铀核发生裂变

【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

(1)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一般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有正电荷.

(2)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它们依靠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旦使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所以当核力对核子做正功,原子核要释放核能.

(3)中子轰击铀核发生裂变是核电站的主要原理.

【解答】解:

A、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故A错误;

B、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故B错误;

C、当核力对核子做正功时,原子核要释放出核能,故C正确;

D、核反应堆中,是用中子轰击铀核发生裂变,不是质子轰击铀核发生裂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核能以及核裂变的掌握情况,原子核的结构为考查的重点及热点,需熟练掌握并能应用.

 

4.(2016•台州)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

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原子都是实心球体;

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

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分析】根据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有很多得空间,从而可判断②是否正确;

根据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说明原子内有带正电的原子核,从而可判断③是否正确;

据此判断三种观点是否正确.

【解答】解: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有较大空间,因此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②符合题意;

极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说明正电荷分部在原子核上,较大空间内是没有带正电的粒子,故③符合题意.

该实验与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没有任何关系,故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

 

5.(2016•广州)上层的粒子由下层的粒子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描述物质结构的是(  )

A.B.C.D.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