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效能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5405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子沟通效能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亲子沟通效能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子沟通效能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子沟通效能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子沟通效能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亲子沟通效能Word下载.docx

《亲子沟通效能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子沟通效能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亲子沟通效能Word下载.docx

在基本的“生理需求”被满足之后,孩子的需求便是“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求”分为物质和心理两方面。

心理的“安全需求”就是通常所说的“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获得身心的平静与放松。

人的一生经历的所有阶段中,最有安全感的时候是“胎儿时期”。

这时,他不需要自己呼吸,不需要自己负责饮食,也不需要做任何的努力。

生命的所有需求,都透过母体通过脐带传递给他。

有最适宜的温度,不管外界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有任何的雨雪风霜,都有母体替他遮挡。

当他脱离母体来到这个世界的瞬间,这个新生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化!

这是人生的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改变。

我们无法用词汇来描述,新生命在那个时刻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恐惧。

他的整个世界都改变了,温暖的羊水变成了一块包布,不管包布多么温暖,多么柔软,也无法与羊水相比。

不管父母对孩子如何百般关心、万般呵护,也不能像孩子在母体中那样被照顾得无微不至,24小时从不间断。

新生命在出生时经历的这次变化,给他带来了与生俱来的最大恐惧。

而人在离开母体时,与生俱来的巨大恐惧,在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当这种恐惧没有及时消除时,就会影响到日后人格的完善。

消除这一烙印的唯一方法,就是得到无条件的爱。

当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给予的、无条件的爱时,他的那个“烙印”就会永远存在,他的“安全感”会极度缺乏。

孩子心灵与生俱来需求是对爱的渴望。

爱有两种,一种叫有条件的爱,需要回报;

而另一种是无条件的爱,只是给予,不求回报。

无条件的爱是心灵成长的最佳养料。

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父母给他的爱是无条件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了变化,父母的爱从无条件变得有些条件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就感到:

当我考试得100分时,爸爸妈妈就爱我;

当我考试不及格,爸爸妈妈就不爱我;

当我跟小朋友好好玩耍时,爸爸妈妈就爱我,当我和别的孩子打架、弄得满身泥土时,爸爸妈妈就不爱我;

当我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们就爱我;

当我提出非份要求的时候,他们就不爱我,等等。

于是,为了得到爱,孩子学会了撒谎,学会了把60分改成了90分……

出现这种状况,父母感到的往往是孩子道德品质不好,只看到孩子在撒谎,却看不到孩子撒谎的深层原因……

孩子所有行为的变化,都源自于生命对爱的强烈需求。

当在这时候,父母不懂得用无条件的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灵,而只是一味地用父母的想象去“教导”孩子,其实是对孩子心灵的再一次伤害。

只有在“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基础之上,人才有可能满足“社交和归属”、“成就感”、“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

往往,当父母给孩子爱的滋养不够时,孩子的“安全感”将永远得不到满足,这可能导致他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障碍,让他总觉得生命中缺少点什么,而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新生婴儿与上帝的对话。

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位母亲到心理咨询室来咨询,她是一位律师,有一个11岁的儿子,在别人眼中,她有个幸福、和睦的家庭,有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她也为孩子的诚实、上进而骄傲。

一段时间以来,她发现家中的钱不时丢失。

开始没有在意,终于有一天,她发现是儿子拿的,可是儿子居然不承认。

当她掌握儿子偷钱的事实后,生气地将律师证“啪”的摔在桌上:

“凭这张证,可以立刻把你送到公安局。

”这时,儿子吓得全身发抖。

原来,儿子受到高年级同学的威胁,只好偷家里的钱供给他们。

她愤怒了。

她没想到,平时这么诚实的孩子,居然也敢偷东西。

她太伤感了。

她实在想不通,是什么让孩子不信任她,遇到这么大的事,也不跟她吭一声,哪怕打个招呼。

她突然感觉到自己很孤独。

作为一位律师母亲,居然无法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在他幼小的心灵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宁愿自己承受如此巨大的威胁,却不肯向身边的母亲伸出求助之手。

于是她找到了心理老师。

以下是心理老师和这位律师母亲的对话。

她双手掩面开始哭泣……

她突然感觉到,在那一刻她和儿子的两颗心是远离的。

作为母亲,她已经感觉到当初孩子的孤独与无助,可是她却从来没有走近孩子,她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除了用命令和威吓。

她原以为“乖巧、懂事、诚实、上进”的孩子会对她讲真话;

她原以为律师的孩子是最具安全感的;

她原以为她的孩子是她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其实,她一直是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她只是为孩子的“不争气”而懊恼,此刻,她看不清孩子真正的需要和问题,看不清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当时,她心中的焦点并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愤怒。

用“爱”去接纳孩子。

接纳现在还不够完美的孩子,是孩子改变和成长的开始。

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为标准,而是以孩子接受到的多少为尺度。

虽然你有能力爱你的孩子,你也很用心在“爱”你的孩子,那么,问问孩子,他能接受到你的爱吗?

再回头问问自己,你了解孩子的需要吗?

你了解孩子的困扰吗?

你能协助孩子解决生活中每一个困扰了吗?

亲子沟通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和对待孩子的方法。

用真诚、接纳和同理心去认同、欣赏你的孩子,并用使用恰当的表达和沟通法则,你就会看到,孩子真的有无限的可能性。

不管你的孩子是否像你想象的那么可爱,也不管他的成绩是否优秀,去接纳他的吧,那是你们关系的真正开始。

这世上最难了解的是爱、给人压力最大的是爱、造成最多问题的是爱、影响最深的是爱。

当孩子成长的时候,作父母的也得成长。

不能成长的父母,千万别认为孩子离不开你们,要知道是你们离不开孩子。

拖着孩子走半辈子的父母,很可能被孩子拖累一辈子,而且误了彼此的一生

当你和你的孩子用“爱”去建立起那一份连接的时候,你的内心会被震撼,你和孩子的心灵同样会被滋养,你会感到那一份真诚与幸福,不仅属于孩子,同时也是属于你的。

这一份“爱”,是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你一定会发现,你的收获会远远大于你的付出。

四、用沟通滋养心灵让真爱完善人格

有些父母觉得,为了孩子,我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我不惜奔波劳累为他创造优裕的生活,供他去上最好的学校。

各位家长,当你不断付出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孩子内心的困扰?

是否知道孩子真正的需要?

有一对父母,当他们在女儿的遗书中,得知女儿真正的需要时,欲哭无泪。

下面是他们的女儿留给父母的遗书。

据报道,全国的中小学生,有厌学情绪的达到40%。

而在我校,有学习焦虑的学生就占了全校学生的62.08%。

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障碍,已成为一个社会严重关注的问题。

而沟通障碍是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的亲子沟通,影响着日后孩子人格的形成和成长。

现在,还有多少父母,朝思暮想的就是孩子能在班上考前几名,能上大学,能读博士,父母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分数,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

孩子每天在想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很多父母通常不太关心,更无法从沟通中获得。

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通常起源于某种基本需求不被满足,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根本养料。

缺少爱的孩子,心理无法成熟发展。

沟通是一个过程,沟通是传递爱的桥梁。

有效的沟通可以及时化解情绪,增强自信。

父母是否给予孩子真爱与温暖,不在于父母有没有经济能力,关键在于父母是否具备有效沟通能力。

父母只有不断察觉,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才能不断突破与孩子的沟通障碍,用沟通滋养孩子的心灵,让真爱去完善孩子的人格。

五、沟通区域的划分和确认:

在亲子沟通中,我们可把他分为:

亲子和谐、子女困惑、父母困惑、亲子冲突四个区。

对这四个区域,我们用一个四方格来将他进行区分和确认。

1、有些行为我们可以接受,不会对我们父母造成困扰。

但在子女的生活中有子女不可接受的事情发生,这就表明子女处在困惑区,我们可以把它置于四方格的左上方叫“子女困惑区”。

2、如果亲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行为,而且没有任何迹象表示子女有负面情绪,我们可以把它置于四方格的右上方叫“亲子和谐区”

3、如果双方的行为都得不到对方的接受,对双方都造成困惑的,我们把它置于左下方叫“亲子冲突区”(如图2)

4、区域的确认:

谁有负面情绪、谁的需要没有获得满足(谁认为对方有问题)。

谁就处在困惑区。

(一)、分清可接受行为与不可接受行为 

可接受行为——能带给自己愉悦的,幸福的,平和的等等正面情绪的行为。

不可接受行为——能带给自己生气,烦恼,担忧,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行为。

行为冲突定律——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状况,受“对象”、“自我”、“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不会永远保持一致。

1、是孩子的行为还是你的感觉

写下你对孩子的五个可以接受的行为和五个你不可接受的行为。

当你感觉到,在以上填写时有点困难,请停留片刻,问问自己你曾经用心关心过孩子吗?

你关注的焦点,究竟是孩子的行为,还是自己的感觉?

当你已经写完时,再回头看一遍你写的内容,看看你写下的究竟是孩子的行为,还是你的感觉和判断。

判断是不是行为有个最简单的方法:

行为是可以被看到,或被听到的。

可以用照相机照下来或是用录音机录下来的,除此之外都不是行为,所谓具体的行为是指:

在细节方面很明确、不抽象、不笼统的行为。

比如:

“我的孩子昨天晚上九点还不写作业”是一个具体的行为。

而“我的孩子总是不爱写作业”就不是行为。

2、行为的界定

我的孩子很淘气;

昨天孩子帮我洗碗;

孩子就是不爱学习;

我的孩子很体贴父母。

以上答案,除了“昨天孩子帮我洗碗”是行为外,其他的都不是行为。

很多父母在表述孩子的行为时,前面喜欢加上“总是”、“一惯”等字眼,这只是在给孩子贴标签,贴标签会让孩子在心理上受到伤害。

我们要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首先必须认清这些行为,才能改变它。

当我们分不清这些行为时,改变也就无从谈起。

“行为”产生“影响”,“影响”引起“感觉”。

当孩子的那个“行为”不改变时,他给你带来的“影响”也就不会改变,你生气的“感觉”也不会改变,所有改变的焦点就是改变行为。

清楚地界定孩子的具体行为是所有改变的开始。

 

3、行为接纳线和行为冲突定律

当行为的对象发生变化,当发生环境发生变化,当你的心情发生变化时,这些变化因素对你的行为接纳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例子之一:

不同对象对行为接纳线的影响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里,兄妹两人都想出去游玩。

15岁的哥哥每天骑车上下学,他要和同学一起骑车去郊游,父母同意他去;

而10岁的妹妹近来刚开始学骑车,她也想跟哥哥一起骑车去郊游,顺便练练车技,父母却不同意她去。

妹妹很不高兴,觉得父母偏爱哥哥,对她不公平。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兄妹俩的行为是一样的,都是要“骑车去郊游”。

但是,由于行为的“对象”不同,一个是每天骑车上学、车技很娴熟、年龄又较大的哥哥,父母对他很放心,他的这个行为父母能够接受;

另一个是刚开始练骑车、车技很差、年龄又较小的妹妹,父母担心她不安全,因此她的行为父母不接受。

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对象”的同一行为,父母接纳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因为不同“对象”的行为对父母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不同的影响让父母产生不同的“感觉”,因此影响了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程度。

也就是说,行为接纳线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变动。

例子之二:

自我状态对行为接纳线的影响

李先生在公司中刚刚提职,同事们为他准备庆功酒宴,他高高兴兴回到家中,看到女儿正在弹琴,高兴地夸奖女儿琴弹得有进步。

有一天,李先生在公司中办事不顺,脸色阴郁的回到家中,听到女儿指间流露出的欢快音符,他心烦意乱的朝女儿喊:

“吵死了!

别弹了!

快去写作业”。

女儿委屈地合上钢琴,莫名其妙地看着父亲……

这个例子中,两次父女沟通,女儿的行为同样是“弹琴”,父亲第一次因为升职而心情愉快,接受这个行为;

但第二次因为升职后办事不顺而心烦意乱,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是否接纳,与父母自身的心情、状况等因素有关。

也就是说,行为接纳线会因父母自身心情、状况的不同而变动。

例子之三:

不同环境对行为接纳线的影响 

王女士的儿子特别喜欢打篮球,在学校是篮球队长。

一次, 

在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校际篮球比赛,王女士特地到学校去为孩子助威。

回家后,儿子为了练球技,在自己家客厅的墙壁上安了一个“球篮”,准备每天做投球练习,王女士回家看到后,看到儿子正在投蓝,坚决阻止了他,并拆了“球篮”。

儿子很疑惑,觉得妈妈怎么又不支持我练篮球了?

在这个例子中,儿子的行为同样是“玩篮球”但在操场上玩篮球母亲可以接受,在客厅里玩篮球,母亲则不可以接受。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同一行为是否接纳,与行为发生时的“环境”有关。

也就是说,行为接纳线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变动。

综上所述,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程度,即“行为接纳线”会受“对象”、“自我”、“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所有的父母在“对象”、“自我”、“环境”三个因素影响下,对孩子行为的态度会自相矛盾,在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下,父母的行为接纳线,会因此而上下波动,影响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程度。

上述发生的这些情况,父母前后态度自相矛盾,而且这种状况在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正常现象。

因为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状况,会受到“对象”、“自我”、“环境”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并且不会也很难永远保持一致。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父母也是人,也会有喜怒哀惧等各种情绪。

年龄、经验、能力等各不相同的孩子,虽然发生的行为相同,父母对其接纳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父母由于工作、人际、家庭、时间等种种因素的变化,自身的需求同样也会发生变化,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心境。

这时,虽然面对孩子同样的行为,其感受和接纳程度当然会有所改变。

(二)、如何处理这四个区的问题:

(三)、子女困惑区

1、积极聆听

1)、听和聽的区别。

听——有口无心,斤斤计较。

聽——带着耳朵和眼神的交流,一心一意,

尊他为王,以十分诚恳的态度去听。

2)、聆听中使用的沟通元素(如图)

3)、聆听的准则:

沉默地陪伴:

理解的应答:

简单语言表达注意力:

话题引导、鼓励子女说话:

2、认清亲子沟通的“12大沟通障碍”

有效协助的前提:

要让孩子接受你的“协助”,必须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而不是“改变”孩子来满足父母的心理需求。

有效协助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前提:

真诚——真诚、诚恳、出自内心的关怀,而不是出于大人的某种需要。

不要认为孩子是不懂事的。

接纳——接纳孩子,包括孩子的思考方式、孩子的感受、孩子讲话、走路以及行动的样子等。

而不要带太多的附加条件。

同理心——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真正感受,愿意聆听孩子讲话,要听懂孩子在说些什么。

而不只是说大人想说的话。

当孩子处于“问题区”,有困扰时,父母的“教导”、“询问”或“赞美”等十二种协助行为,虽然出发点是善意的,但只会制造出更多的困难,而无法解决问题,成为此时沟通的障碍,使孩子从心理上不愿意和你继续沟通。

“12大沟通障碍”是:

有一点请你务必注意,在孩子处于“无问题区”时,上述大部分协助行为,如“教导”、“询问”或“赞美”等都不会成为沟通障碍,这些行为反而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警告、威胁、侮辱、嘲弄和讽刺等这些行为都是危险的,不仅会给孩子造成沟通上的障碍,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日后孩子人格的健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试想一下,做个换位思考。

当你是你女儿,你处在你女儿的位置上,处在那样的情绪中,被别人不停地追问时,你心理有什么感受?

你会不会觉得父母认为你错了,你也是不被理解,不被父母接纳。

你会不会感到,父母的每一次追问,都是在你的伤口上撒盐?

“那我该怎么说呢?

我们看看这样说会不会更好:

‘我感觉到你很难过,我不知道你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你愿意和爸爸说说吗?

“这时,当父母的不要多说话,也不要要求女儿一定回答,你只要默默地陪着她。

“要是你想流泪你就流吧,我会在这里陪着你。

你要是想一个人待一会,就告诉我,我就离开。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

那就是只有高兴、快乐才是好的,任何的恐惧、悲伤、愤怒都是不好的。

当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处于恐惧、悲伤、愤怒之中时,通常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尽一切努力让他高兴起来。

这就相当于你告诉他(她):

“你这样不好,我不接纳你现在这个样子,只有你改变了,我才接纳你”。

很少父母在此时此刻,将心比心地去理解、感受孩子此时的心情,并与他们默默相处、默默陪伴他(她)们。

比如,当有人失去了亲人,别人就会劝他:

“人死不能复生,不必过分难过。

再有,当孩子因为弄脏了玩具而哭泣时,大人总是会说:

“别哭了,这么点小事也值得哭吗?

这时,被关心的亲人和孩子对你有什么感觉呢?

他们会觉得,你认为“难过、哭”是不好的,你不接纳他们这些行为。

他们必须“高兴、笑”你才会满意。

这时,当他们还是很难过、很想哭时,他们就不想和你说话,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独处的空间。

我们来看看人的情绪:

一个人的情绪有:

喜、怒、哀、惧

任何情绪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你觉得不好它就不会出现。

(四)、父母困惑区

使用“我信息”满足父母的需要

1、不必为了满足孩子而放弃自己的需求

先来看一个事例:

菲菲的父亲正在赶写一篇文章,但是电视中传来的吵闹声却令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原来菲菲正在如痴如醉地欣赏一部卡通片。

父亲:

菲菲,你怎么还在看电视?

不去做作业?

菲菲:

我看完这部卡通片就去做作业。

关上电视!

快去做作业!

父亲边说着,边疾步走到电视机旁,“咔达”一声,关上了电视。

菲菲委屈地哭了起来。

奶奶闻声走过来,抱着菲菲,边哄边说:

“宝宝别哭了,奶奶给你开电视。

周末我们宝宝该放松一下了。

来,看完这部片子再去写作业。

孩子坐在奶奶怀里继续看电视,父亲却仍旧无法集中精力写文章……

在生活中,孩子做出让父母无法接受的行为,使父母处于困扰之中,父母进入问题区,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父母采用“权威”的方式,以父母的需求至上,要求孩子服从父母的意志;

有些父母则采用完全相反的“纵容”方式,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无条件地满足。

满足自己“权威”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制止。

就像例子中菲菲的父亲,使用“询问”、“责备”、“命令”等,结果造成父母与孩子无法沟通。

最终不仅不能达到父母的目的,反而因为这种做法的敌对意味太浓、攻击性太强,而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造成伤害。

一味“纵容”孩子的父母,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

父母为了避免与孩子冲突,一味迁就孩子的行为。

如例子中菲菲的“奶奶”,这样做使孩子会产生一种错觉,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会影响父母的需求。

这种做法甚至让孩子习惯地认为父母应该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而无需自己做出任何努力,以至培养出一个个“小皇帝”。

我们可以发现,例子中明显可以看出,孩子的行为已给父亲造成困扰,孩子看电视吵得父亲无法写文章。

可是,父亲和奶奶分别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处理。

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都没有谈到父亲的需求。

父亲、奶奶避而不谈父母的需求,孩子也就无法知道,因此,不论是使用“权威”还是“纵容”孩子,问题最终还是得不到解决。

2、父母也有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

在家庭生活中,往往为了孩子,父母会自动放弃自己的需求。

有些父母甚至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只要孩子好,整个家庭都会好。

其实,当父母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不断地累积情绪时,这将可能成为家庭产生冲突的根源。

很多父母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只是一味地回避和孩子的冲突,隐瞒自己的感受。

反而给孩子造成伤害,甚至会引起夫妻之间的矛盾。

一般来讲,父母在家庭中拥有的主要权利有: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却不愿意向孩子展露自己的内在需求,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当父母的需求受到孩子的影响时,父母应该向孩子披露自己内在的需求和感受,让孩子清楚地了解其行为给父母造成的影响。

给孩子机会,让孩子透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父母的需求,孩子将会非常有成就感。

3、“你信息”与“我信息”

事例:

“你信息”是指父母对孩子或其他事物加以评判、猜想和评价的信息。

“你信息”一般以“你…”开头。

“你信息”平时父母使用的非常普遍,

例如: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你怎么这么讨厌!

“你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等等。

“你信息”是一种单向的信息,通常只表达父母的意见和要求。

父母并不和孩子对话,只是要求孩子该怎么做,以满足父母的意愿。

父母使用“你信息”时,并未顾及孩子的感受。

“你信息”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居高临下。

让孩子感觉到被命令、受操纵。

而且孩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清楚父母要他这么做的原因。

那么,父母使用“你信息”的结果,自然会让孩子产生抗拒心理,有时孩子干脆就不理会父母。

久而久之孩子一听父母的“你信息”就会有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父母没有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他们只要求孩子服从,会造成孩子逆来顺受,没有主见。

让孩子放弃自己应负的责任。

例子中孩子的父亲使用的是典型的“你信息”,如: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你)快去睡觉!

”他这样说,并没有说出为什么要孩子这么做,不但对孩子没有产生成效,而且造成了对孩子的伤害。

而且,他的三句话都是“沟通障碍”。

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例如:

”属于“沟通障碍”中的“责备”、“贴标签”,

“快睡觉!

”属于“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