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硐室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9833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硐室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煤矿硐室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煤矿硐室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煤矿硐室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煤矿硐室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矿硐室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

《煤矿硐室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硐室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矿硐室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

6.0硐室内环境参照表4(16)

7.体感温度对照表及计算公式)

7.1温湿度对照表(16)

7.2体感温度计算方法(17)

8.日常维护管理

8.1明确管理责任(18)

8.2加强硐室具体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18)

8.3各种设备、设施的检查(18)

8.4避难硐室的检修维护(18)

8.5纳入应急救援系统(19)

9.避难硐室救援应急管理措施

9.1快速、有序进入避难所(19)

9.2有序、高效组织施救(19)

9.3讯速、有序组织撤离(20)

10.检修周期

10.1月检(20)

10.2年检(20)

10.3长期停用时的维护、保养(20)

★★注意(20)

11.需要向用户说明的其他事项(20)

12.专用工具(仪表)明细表

表6工具明细表(21)

表7液态二氧化碳瓶充装记录表(22)

表8医用氧气瓶充装记录表(23)

表9空气瓶充装记录表(24)

表10日常维护记录表(25)

硐室执行标准: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2〕15号)

《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2010第9号)

《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

《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

避难硐室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

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1.1硐室简介

避难硐室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

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

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1.2主要用途

当井下发生火灾、爆炸、突出等灾害事故,井下人员在所佩戴的自救器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靠步行不能安全撤至地面时,为其提供一个安全避险空间。

避难硐室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1.3适用范围:

所有矿井在各水平井底车场设置固定式避难硐室。

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

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1.4工作环境条件

1——适用于火灾、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的矿井,

2——额定防护时间96小时,保持舱内温度35℃以下。

3——相对湿度:

0~95%。

4——环境温度:

55±

2℃(6小时),25℃(90小时),

1.5使用条件

发生矿井火灾或瓦斯、煤尘爆炸等灾交情况下,当灾害无法控制时,灾变区域人员应以配戴自身携带的隔绝式自救器循相应的避灾路线尽快撤至地面为最高原则,只有出现以下情况时,才可就近撤至附近的紧急避险设施,在紧急避险设施的掩护下成功逃生或等待救援,以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

(一)灾变情况下,灾变区域安全出口被火灾、瓦斯煤尘爆炸、冒顶等封堵,人员无法撤出时,应就近撤至附近的紧急避险设施,在紧急避险设施的掩护下等待救援。

(二)灾变情况下,灾变区域人员循相应的避灾路线撤至地面的过程中,经过紧急避险设施,其自身携带的隔绝式自救器安全防护时间不足,无法保证能安全撤至地面或其它安全地点时,人员应进入紧急避险设施更换自救器,然后再循避灾路线尽快撤至地面。

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表1主要技术参数

额定防护时间(h)

>

96

体感温度

≤35℃

一氧化碳浓度

≤24×

10-4%

氧气浓度

18.5%~23%

甲烷浓度

≤1.0%

二氧化碳浓度

<

1.0%

相对湿度

≤85%

泄压速率

≤350±

20Pa/h

门体抗冲击压力

0.3MPa

人均供风量

≥0.3m3/min

人均供氧量

≥O.5L/min

食品

≥5000kJ/人·

饮用水

≥1.5L/人·

3.1整体结构

避难硐室整体结构分为:

过渡硐室、生存硐室、辅助硐室三大部分。

3.2过渡硐室

过渡硐室是为防止避险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时将有毒有害气体带入生存硐室,而专门设置的一个过渡空间。

过渡舱内设空气幕、喷淋装置及单向排气阀,能为灾变情况下进入避难硐室的避险逃生人员进行洗气,可以有效的减少避险人员所携带的有毒有害气体。

过渡硐室采用向外开启的双重防护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能够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阻挡有毒有害气体又能防止透水的防护密闭门,防护密闭门的开启灵活、快捷,门体能够抵御瞬时1000℃高温、1.0MPa的爆炸冲击波,门上设观察窗。

第二道门采用填充保温材料能有效的隔绝外围高温,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在井下灾变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如: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情况下,第二道门有足够的气密性,可以有效的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入和对人体的伤害。

3.3生存硐室

生存硐室为避险逃生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生存空间,可防止有害气体侵入,由生存室内的供气系统和单向排气阀建立一个正压密闭环境。

生存室内内设有供氧装置、空调装置、检测仪器、通讯装置以及食物、水、照明等。

3.4辅助硐室

辅助硐室是用来存放液态二氧化碳钢瓶及其他设备、设施的辅助空间。

3.5供氧系统

1.供氧系统的主要功能及要求

由于煤矿井下发生火灾、瓦斯煤尘爆炸、冒顶等灾害性事故时,都会致使避难硐室周围环境伴有缺氧、有专有害气体出现。

因此,避难硐室内必须设置向避险人员提供氧气以保证其能够维持正常呼吸的供氧装置。

供氧装置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①避险人员在避难硐室内能够呼吸到纯净的氧气,氧气浓度应在18.5%~23.O%之间;

②氧气供给量及氧气浓度必须满足人体呼吸生理特点;

③氧气供给时间必须满足额定避险人数避难时不少于96h的生存时间:

④供氧装置在井下特殊条件下不受环境影响能够保证及时、可靠。

2.供氧方案的选择

煤矿个体呼吸防护装备目前主要有正压氧气呼吸器、压缩氧自救器、化学氧自救器、过滤式自救器。

这些个体呼吸防护装备共同特点是使用时间短,正压氧气呼吸器最长的防护时间为4h,压缩氧自救器、化学氧自救器、过滤式自救器最长的防护时间为45min。

上述个体呼吸防护装备防护时间短,有些需要经常检查维护,只能放在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内作为备用供氧设备或离开避难硐室逃生时供氧使用。

经分析比较,永久避难硐室供氧方案采用压风系统供氧和压缩氧气供氧两种方式。

3.6压风系统供氧系统

1.避难硐室压风供氧要求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应能为紧急避险设施给足量氧气,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控制阀,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MPa之问,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人,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

2.压风系统供氧原理

压风系统供氧装置利用矿井压风系统作为气源,压缩空气经压风管路进入生存室,为硐室内避险人员提供新鲜、舒适的空气,并在永久避难硐室内形成正压避免外界气体侵入硐室。

3.主要技术参数

人均供风量≥0.3m3/min;

硐室内氧气浓度18.5—23.0%;

减压器入口压力≥0.8MPa、出口压力0~O.6MPa(可调节);

浮子流量计量程0—8m3/min,分度值0.3m3/min。

4.布置方式

在生存室座椅两侧布置2套压风系统供氧装置,装置的入口通过管路与压风系管路连接。

3.7压缩氧气供氧系统

1.避难硐室需氧要求

煤矿发生瓦斯、煤尘爆炸等灾害事故时,有时矿井压风系统在井下的管路会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必须有备用的供氧装置,以应对地面压风系统遭到破坏时仍能有效的供氧。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自备氧供氧系统,人均供氧量不低于O.5L/min。

2.工作原理

压缩氧气供氧装置配置及原理详见图,该装置是利用过渡硐室内储存在钢瓶中的压缩氧气,经过高压管路系统供给减压器,经过减压使高压氧气变为0.4MP,再由供氧管路供给生活硐室。

通过供氧控制装置为避险人员输出规定数值的氧气。

氧气瓶的数量是根据避难所可容纳的人数确定的,可为避难人员有效提供氧气96小时,满足避难人员呼吸使用。

3.主要技术参数

人均供氧量≥O.5L/min;

硐室内氧气浓度18.5~23.O%;

供氧系统用的减压器入口压力≥15MPa、出口压力0一O.5MPa(可调节);

4.布置方式

在进风侧和回风侧的过渡室内分别放置工作压力为15MPa、水容积为80L.的氧气钢瓶。

3.8过滤降温除湿系统

1.主要功能及要求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有害气体去除设施,处理C02的能力不低于0.5L/min.人,处理CO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min内将CO浓度由O.04%降到0.0024%以下。

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中C02浓度不大于1.O%,CO浓度不大于O.0024%,温度不高于35℃,湿度不大于85%。

过滤降温除湿系统是对避险人员在密闭的避难硐室中长时间呼吸所产生的及避险人员由硐室外带入的C02、CO有毒有害气体通过C02和CO吸收剂进行吸收过滤,对由于人体散热及来自于外部空间的热源传入而导致的温升进行控制和调节。

2.工作原理

该系统是利用储存在钢瓶中的液态C02作为动力源和制冷介质,经过平行管蒸发器吸收主硐室内环境气体热量使液体气化吸热,进而驱动气动马达旋转同时带动高速风机旋转,使硐室内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和平行管蒸发器循环接触,对避难硐室内部环境进行温度和湿度控制,并通过配备规定数量的C02和C0吸收剂对C02和CO进行吸收过滤。

同时完成过滤、降温、除湿功能。

实现对避难所空间气体中CO、CO2浓度控制及温度、湿度的调节。

对CO2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0.5L/min人;

对CO的吸收排除能力应能保证在20min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

硐室内CO2浓度不大于1%;

硐室内CO浓度不大于0.0024%;

空气温度<

35℃、湿度<

85%。

4.布置方式

液态CO2钢瓶分别放置在两侧过渡室相连的CO2钢瓶硐室内,每个硐室放置工作压力为15MPa、水容积为80L的钢瓶55支(共计110支)。

在生存室两侧分别放置空调1台。

液态CO2钢瓶硐室内的CO2钢瓶由铜管并联后与空调相连。

CO2和CO吸收剂放置于永久避难硐室座椅下的储物箱中,当发生灾害事故紧急避险时,管理人员应取出CO2和CO吸收剂,并打开暴露于生存室中。

3.9压缩空气幕及压气喷淋系统

1.主要功能

由于避险人员在开启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过程中会带入CO等有毒有害气体及烟尘,极易造成对避险人员的二次伤害。

压缩空气幕的主要功能是将压缩空气钢瓶中的压缩空气通过喷气气幕释放大量的气流将有毒有害气体驱之门外,尽量避免有毒有害气体随着避险人员的进入而带入避难硐室内。

压气喷淋装置的主要功能是产生非常均匀和细密的喷雾,以消除随避险人员进入而带入过渡室内的悬浮的烟尘,避免其进入生存室内。

2.工作原理

储存在钢瓶中的压缩空气,通过减压器经防护密闭门上的控制开关打开喷气气幕,当人员进入时,空气由气幕向外喷出,延时30-60秒,即关闭,阻止空气喷出。

压缩空气幕装置配置及原理示意图

3.主要技术参数:

压缩空气减压器入口压力15MPa、出口压力O~2MPa(可调)。

3.10环境监测系统

1.主要功能及组成

永久避难硐室环境监测装置可用于采集和显示硐室内外气体(CO、C02、O2、CH4等)浓度、温度、湿度、压力等,供硐室内避难人员掌握和判别灾害环境,并根据硐室内配套救生设备及时采取自救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遇险人员的安全。

永久避难硐室环境监测装置主要由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箱、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本安型监视器及避难硐室内外C0传感器、C02传感器、02传感器、CH4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计等组成。

2.环境监测装置在避难硐室里的布置

环境监测装置中的电源箱及备用电池箱放在电源硐室内,采集分站及硐室内传感器、湿度计放在生存室,硐室外传感器放在硐室外部。

3.11供电系统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供电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可用于避难硐室日常供电和照明;

并在遇险避难时,提供不小于96h的应急供电。

避难硐室供电系统,主要由l台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直流稳压电源箱、6台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LED照明灯。

负责日常照明的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LED照明灯共6台,具体布置情况如下:

过渡室布置2台,生存室布置3台。

3.12通信系统

避难硐室设有与矿调度室直通的电话,并可接入井下广播系统站台,最大限度保证灾变期间的通讯安全可靠。

3.13个体防护系统

1.个体防护装备选型及主要技术参数

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避难硐室内应按额定避险人数配备隔绝式自救器,有效防护时间应不低于45min,配备数量为额定避险人数的1.2倍。

ZYX45型压缩氧隔绝式自救器额定防护时间为45min,该自救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合理、性能稳定、使用方便等特点,其主要技术参数详见表2。

表2ZYX45型压缩氧隔绝式自救器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MM)

质量(KG)

额定防护时间(MIN)

氧气瓶额定压力(MPA)

定量供氧(L/MIN)

227×

177×

2.1

45

20

1.2

2.压缩氧隔绝式自救器的管理和维护

①应按使用说明书进行保管和使用,凡开启使用过的压缩氧自救器,应由发放室

进行刷洗、消毒、充气和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无论使用时间长短,二氧化碳吸收剂

必须全部更换。

②压缩氧自救器每半年检查一次气密性和氧气压力。

二氧化碳吸收剂也应每半年更换一次,橡胶件老化严重的应及时更换。

③库存的二氧化碳吸收剂每季度必须化验一次,对二氧化碳吸收率低于30%,二氧化碳含量大于4%,水分不能保持在15%~21%之间的,不准使用。

其粒度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对新购进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应抽样化验,不符合上述标准的不准使用。

④用于压缩氧自救器的氧气瓶必须按国家压力容器管理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水压试验。

压力指示表按检定规程迸行周期检定。

3.个体防护装备布置

自救器放置在永久避难硐室座椅下部的储物箱里,每个座位下面至少放置一台自救器,以方便避难人员取用。

3.14辅助设施系统

为了给避难人员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避难人员健康安全,在避难硐室内设置有座椅、担架、急救包、食品、饮用水、工具箱、灭火器、指示标志牌、棋牌、人体排泄物收集袋等辅助设施。

座椅:

采用不锈钢制作,座位下面是储物箱,用于避难人员休息和放置照明灯、急救包、食品、饮用水、CO2吸收剂、CO吸收剂、指示标志牌、棋牌等。

担架:

用于救治和运送伤员,选用救护队用折叠担架(2副),担架主要参数如下:

展开尺寸(L×

H)1850×

500×

50mm

折叠尺寸(L×

H)930×

70mm

承重159kg

急救包:

用于伤员的紧急救治和避难人员常备药物的储备。

急救包中的药品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配。

食品:

避难硐室内配置压缩饼干,每人每天4块。

压缩饼干的发热量约为1600kj/块,质保期为3a。

放置在座椅下面的储物箱中。

饮用水:

用于避难人员生活用水,配置1000mL瓶装矿泉水,每人每天2瓶,质保期2年。

避难硐室内应接入矿井供水管路,并设专用接口和供水阀门,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并为在紧急情况下输送液态营养物质创造条件。

工具箱:

放置必备的工具,用于避难硐室仪器设备的维修。

工具箱设置在生存室

中间位置(靠巷帮),装有工具和维修用的配件。

灭火器:

用于扑救避难硐室内因电源短路等引起的火灾,,设计配备2台干粉灭火器。

指示标志牌:

若干,用于说明仪器设备的操作提示和警示。

棋牌:

为了缓解进难人员的紧张情绪,避难硐室内可以放置一些棋牌(根据需要而定)。

人体排泄物收集袋:

设计在避难硐室内设置人体排泄物收集袋,以便于对避险人员人体排泄物进行收集处理。

4.使用、操作

4.1进入过渡硐室操作

l、进入硐室入口处,通过观察窗,查看是否有人,避免同时打开过渡和生存硐室密封门。

2、确认无人后.顺时针转动手柄,打开密封门,进入过渡硐室。

3、进入过渡硐室后.密闭好硐室门。

4、完全打开所有压缩空气瓶(黑色瓶)上的阀门(逆时针为打开,顺时针为关闭).并将洗气阀手柄调至左边,每次洗气约为30秒,洗气完毕后关闭洗气阀阀门。

注意:

空气减压器已经预设为减压至0.4MPa请勿改动!

如果压力低于O.4MPa,调整减压器使低压表数值到0.4MPa。

4.2进入主硐室操作

1、洗气结束后,打开生存硐室门,进入生存硐室后,关闭生存硐室门。

2、打开生存硐室设置的压风自救过滤装置阀门,并将其流量设置为0.3立方/每分钟·

人。

(如:

总共l0人,则氧气流量计流量设置为每分钟3立方)。

3、在压风管路没有压风的情况下.打开氧气流量计(逆时针开大,顺时针为关小),并将其流量设置为0.5升/每分钟.人。

总共10人,则氧气流量计流量设置为每分钟5升)。

氧气减压器已经预设为减压至0.4MPa,请勿改动!

如果压力低于0.4MPa,调整减压器使低压表数值到0.4MPa。

4、观察硐室内监测传感器数值,当生存硐室内内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人呼吸要求(氧气浓度为185%至22%.一氧化碳浓度小于24PPM,二氧化碳浓度小于1%。

)的安全浓度后,方可取下配戴的自救器。

5、立即通过调度电话或应急光纤通讯向矿调度室汇报情况,汇报内容包括:

避灾路线、避难人数,健康情况、避难硐室装备运行及事故发生情况等相关信息,并保持和救援指挥中心的联系。

6、完全打开液态二氧化碳空调主控阀(阀手柄逆时针为打开,顺时针为关闭),检查并确认液态二氧化碳压力,高压表数值应大于4MPa.打开过滤除湿降温集成装置左边的降温阀门(逆时针为开,顺时针为关,制冷净化空调使用方法见7)。

7、从座位下取出一盒一氧化碳(CO)吸收剂。

用刀具小心切开铝箔,并将吸收剂放置在过滤除湿降温集成装置右边的凹槽中。

凹槽标识应和吸收剂标识(CO)一致,确保药品放置到正确的凹槽中。

一氧化碳(CO)吸附剂一经充装放置,请勿更换或移除。

8、从座位下取出两盒二氧化碳(C02)吸收剂.用刀具小心切开铝箔,并将吸收剂放置过滤除湿降温集成装置中间和左边的凹槽中。

当生存硐室内二氧化碳(C02)浓度无法降至1%以下,或者吸附剂颜色变为浅紫色时更换二氧化碳吸收剂。

(生存硐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由二氧化碳传感器显示)

9、当生存硐室内的温度、湿度、一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在安全范围内时,为使舱内环境更舒适,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温度控制阀开起的程度。

10、当液态二氯化碳即将用尽,使除湿降温过滤集成装置无法正常运行时.打开紧急气体旁路系统。

在打开紧急气体旁路系统控制阀之前,请确认温度控制阀已完全打开。

5.制冷净化一体机

5.1制冷净化一体机主要技术参数表3

序号

名称

特征参数

1

空载重量

48kg

2

舱体规格

1200×

420×

1100(mm)

3

布置范围

救生舱、避难硐室等紧急救援场所

4

材料

机体材料为不锈钢,内设铜管

5

气动风机型号

CH8

6

气动风机数量

2台

7

额定工作时间

≥96h

8

噪声

≤65db

9

主要技术指标

额定防护时间内舱内体感温度≤35℃

20分钟内CO浓度从400ppm降至24ppm

CO2浓度不超过1%吸收能力不低于0.5L/(min.人)

5.2工作原理

制冷净化一体机工作原理如下:

高压液态CO2在虹吸管的作用下,通过汇流排汇流后,经减压阀节流降压为低温中压的CO2液态,通过蒸发器充分换热后成为常温中压的CO2气体,再驱动气动风机,为气动风机提供动力。

舱内的空气先通过C02吸收剂,再通过C0催化剂,最后通过制冷除湿盘管,起到制冷、净化、除湿,由气动风机送往舱内。

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图制冷净化一体机工作原理图

5.3使用方法

(1)取下一体机正面风机出口Ⅰ挡板,风机出口Ⅱ保持关闭状态,作为备用。

(2)根据指示,将气动风机换向阀切换至Ⅰ档。

若救生舱/避难硐室CO2浓度上升速度较快,CO2吸收药帘更换周期与表X出入较大,或者气动风机风量过小,更换风机出口挡板并切换换向阀至Ⅱ档。

(3)取出CO2吸收药帘6袋、CO一盒,去除包装,根据指示,将其分别悬挂或放置于相应位置。

当救生舱/避难硐室CO2或CO浓度半小时内参数逐渐升高,更换相应药剂。

药剂更换周期如表X、X所示。

(4)检查汇流排和CO2压力容器阀门开启状态,保证其中一根汇流排截止阀及其配套CO2压力容器保持全部开启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