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3902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docx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docx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

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之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区各高校举办民族预科教育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培养了大批科技、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使其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从少数民族学生中招生的少数民族学生班。

它们基本分为三类:

纯民族语言授课班,用汉语授课的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

其中前两种形式(统称民族班)是从入学时专业已确定,大学全过程中学员基本不变动(整班移动),专业设置以文科类、公共基础类和地方特色的专业为主。

学制一般四年,教学、管理和毕业有相对独立的标准。

预科班是经过预科期间的学习,转入普通班学习,除了预科期间学习和管理相对独立外,其它与普通班的要求一致,各专业都对预科开放。

预科形式对培养高质量的民族人才,有其独特的优势(见后面的叙述)。

也是民族教育的典型的办学形式,其教育教学方式有普遍性、而对预科教育教学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本课题是对预科教育教学开展的初步研究。

办好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的相互借鉴,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接受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科少数民族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及主要基础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后,作为本课题的一项任务,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典型,对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医学院等四所院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及其模式开展了初步的调研工作。

分析和发现各校办预科教育的共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办好预科教育教学、提高预科教学质量等方面建议。

对今后预科教育的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的调研

(一)、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预科教育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我区的民族预科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政策,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在我国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重要法规中都明确提出了重视和帮助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财力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政策,使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预科教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但是,与我国教育发展的总水平相比,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差距还很大。

1、民族预科学生的基本特点

(1)基础差,起点低。

我区的民族预科学生多来自边远的农村、牧区,中学阶段用蒙语授课,而且教学要求与内地多数学校不同,特别是汉语文、外国语的水平和所掌握的知识普遍低于内地学生,尤其是运用汉语的能力很差。

进入大学后,全部课程用汉语讲授,学生的语言困难影响到对讲授内容的理解。

虽然我区的高校具有较好的学习语言、文字的环境和条件,但我们知道,汉语言并不比英、俄等语种好学。

尤其是汉语中的某些成语、典故、特有概念等,能够正确理解是不容易的,所以,必然形成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的局面。

民族预科学生的数理化基础较差。

中小学阶段是真正积累知识模块(建立知识殿堂的砖块)的时期,而大学阶段则是学习如何组装这些模块的时期,在中小学阶段所掌握的知识模块越多越牢固,大学阶段的学习就会越轻松。

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教育的低质量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的一个恶性循环。

这就造成他们升入大学后,学习专业十分吃力,甚至不得不重新学习以往的课程。

这些是多年积累的历史事实,只有承认它,才能改变它。

(2)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成绩差距大。

预科学生的高考入学分数有线上录取的,也有线下录取的,成绩相差50—100分左右,水平参差不齐。

主要表现在:

第一,高校录取的民族学生的基础差。

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民族基础教育薄弱,对参加高考的民族学生就采取了照顾政策。

录取分数线降低100分左右,从而为参加高考的民族学生创造了能被录取的机会。

按理讲,民族基础教育的水平越高,参加高考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就会相对提高。

实际上,十几年来,高考录取分数线时高时低,尽管如此,也始终在400分左右上下浮动。

另一方面,高校对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实行统一教学计划,使用统一教材,形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统一。

但是,由于被录取的民族学生的基础比汉族学生差,分析问题能力、掌握知识能力偏弱,学习热情低、学习方法不正确,尤其是汉语水平低,所以,教师即使把简单的教学内容重复几次,一部分民族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

(3)民族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很好的模仿能力与语言天赋。

他们愿意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课内和课外的问题。

(4)民族预科生大多能歌善舞,身体素质也普遍较高。

在学校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中,他们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为学校、班级赢得了荣誉。

(5)民族学生性格豪爽、思想纯朴、相互团结、上进心强,但是有自卑感,存在怕被其他同学歧视的心理。

(6)因预科生多数来自农村、牧区,贫困生比较多。

正视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努力帮助纠正其弱点,重视利用民族预科学生的优点,有利于提高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

2、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

我区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内蒙古医学院等四所高等院校从1980年起开展民族预科教育至今,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也曾经招收过民族预科班,但由于一些客观上办学难度等原因,两校现已停止招生或改成其它形式的招生。

内蒙古地区高校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预科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内蒙古大学从1980年开始,每年正式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40余名,招收对象为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大斡尔族等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学生。

1980—1984年间都是单独编班,由教务处属下专人组成的预科部负责管理,学生入学后,第一年开设一些补习高中课程性质的基础课程,着重学习汉语文和数学,学完一年基础课后,再把他们分配到理科各系。

招收对象为纯蒙授学生,学制五年,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可留级一次。

1985—1993年间招收的预科生直接插入本科学习,采取一步到位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学习四年,招收对象有蒙授生也有汉授生。

从1994年开始至今,按照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又恢复了预科生五年学制,在重点分数线以下,普通分数线以上录取,单独编一个预科班,由教务处负责管理,专门配备一名班主任,并聘请几位任课老师,在教学、德育和课余活动等方面实行统一组织管理。

在第一年里,开设了《英语》、《基础汉语》、《数学》、《阅读与写作》等四门课程。

虽然,内蒙古大学优先选择学生的优势,招的学生的基础在少数民族学生当中是较为优秀的,但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尽快解决语言转换,加强理科基础和外语基础,如何使预科生转到本科后,能够很好地适应本科教育的问题。

为此,该校预科教学一律采用汉语授课,而且特别强调外语学习,规定一年后外语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升入本科,而继续读预科。

内蒙古师范大学从2002年恢复招收预科学生,至今已招收了约350名学生。

根据预科生来源,设了文、理科两个班,学制为一年。

该校成立了少数民族预科班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由教务处有关人员、由教务处主要负责预科班各项教学管理和专业分配工作。

预科学生在预科及本科学习期间,享受学校有关蒙语授课班学生的一切待遇。

预科期间除了汉语文教学外,其余课程用蒙语上课。

民族预科生修满规定时间的课程内容,成绩合格后,均进入汉语授课专业本科班学习;凡通过预科进入本科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外语成绩要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否则不授予学士学位。

预科生一学期有四门以上主干课程不及格者,令其退学。

一学期有三门课程不及格者,给予补考机会。

补考后仍有两门不及格者按降级处理。

预科班课程的主讲教师由教务处聘请。

所聘请的教师必须是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

依据本科专业招生名额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申报的志愿,合格者可进入本科专业学习。

根据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预科期间预科学生要学习《基础汉语》《阅读与写作》《英语》《数学》《蒙古族历史与文化》《音乐基础与欣赏》《美术基础与欣赏》等课程。

内蒙古工业大学自1980年招收第一届民族预科生以来,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

1980—1995年间每年招收20名预科生,1995—1997年每年招收40名,1998—2000年每年招收100名,2001—至今每年招收预科生150名。

累计招收民族预科生约1200余名,已经毕业了650余名,在校预科生达550名。

由理学院全面负责教学和管理。

预科期间学生全部用汉语授课,修满预科期间规定的教学内容,转入各个专业(汉生班)的低一年级学习。

在预科毕业时没有设置门槛(这是工业大学的特色),把预科和专业捆绑在一起,以大学全过程的学习和表现作为毕业的条件。

由2001年前预科生只能转入准机类专业,不能转入一些理科基础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如,信息,计算机,管理,建筑等专业。

这充分说明了预科基础差,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2001年后,全校专业向预科全面开放(预科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实际性进步)。

内蒙古医学院也是从1980年起,面向全区每年招收40名民族预科生,主要招收中学时用蒙语授课的学生,学制六年(第一年为预科)。

民族预科生学成后,大部分赴农村、牧区从事医疗工作,成为蒙、汉兼通的医护人员,为我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1980年到2000年,民族预科生由基础医学部负责招生、管理工作,一年的预科期间主要学习基础文化课程,包括基础汉语、阅读与写作、数学和外国语,另外还开设了一些讲座课,所有课程一律用汉语授课。

预科生经过一年的文化基础课学习,如果成绩全部合格,第二年可转入临床医学本科班学习专业课。

预科生在第一年的文化课学习中,若有一门课不及格,可允许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要予以重修;若有两门课不及格,不允许补考,要予以重修,以上学生不允许升入本科,重修课程考试及格后方可升入本科;若有三门以上(含三门)课程考试不及格,按退学处理。

重修课程的预科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自学或跟随下一年预科班学习等方式进行,对重修后仍有一门课程考试不及格者,予以退学处理。

从2001年开始,由医疗系负责统一招收民族预科学生,教育教学模式基本未变。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从1980年开始,招收民族预科生,基本模式同医学院的教学模式相似,但由于预科生入学水平历来很低,教师队伍建设没跟上,预科教育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及农业大学本身纯民族班的比例在全校所占的比例比较高等原因,1999年开停止招预科生,加大了扩大招收纯民族班的学生力度。

内蒙古民族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培养民族人才的重地。

2000年-2002年也曾经招收过预科班,但由于预科生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难度,现除了“临床医学预科班”之外其它已停止招收预科生。

各校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的共同点有许多。

学生来源基本一致和文理基础比较弱,汉语文交流能力很低。

学制上都采用比普通本科多一年的模式,并且为了督促学生的学习和衡量转入专业的水平,在预科毕业时都设置一个门槛(内蒙古工业大学外)。

预科期间主要加强学生汉语文和理科基础的提高。

基础课中学习大学课程的内容同时补习中学内容为主。

如何利用好预科一年的学习,使学生顺利转入专业学习是各学校预科教学面临的共同的关键问题。

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革新;学生管理上,各学校实行了预科学生同班学习、同宿舍管理制。

这样比较容易管理,但对预科学生的成长不利,也不利于民族团结。

教学模式,管理等各方面面临着改革的迫切愿望。

各校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各有自己的特点。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预科办学尤具特色,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的比较早,成果丰富。

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对预科生没有采取单纯的一年的限制,也没有设置预科毕业的门槛。

内蒙古大学生源相对好些,预科期间的主要精力除了加强汉语文和理科基础外重点考虑预科生的外语水平的提高。

内蒙古师范大学预科生除了汉语课,其余课程都用蒙语上,符合他们的办学方向和学校特色。

这些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是非常必要的。

3、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预科学生管理工作情况

在对民族预科生的教育、管理方面,所调研的四所高校始终注重把握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坚持关心爱护和严格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的原则,针对预科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预科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爱、自强、自律的能力,收到了较好效果。

(1)始终坚持政治思想教育

较高的政治素质,是民族生应具备的所有素质中最终要的素质。

为此,从预科学生入校那天起,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非常注重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领学生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信念。

在及时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的同时,还请有关人士做专题讲座,使学生们及早了解民族预科教育的实质和重要性,并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准备,以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抱负来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2)始终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以中华民族事业为大局,摆脱民族狭义思想,搞好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也是少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大前提。

在少数民族地区,做好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很重要的。

各校加强汉生和民族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互相了解和互学习的机会,努力打破蒙汉相对独立的传统管理模式。

这样既能增强蒙汉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又能提高民族生的汉语和外语表达能力,也能创造民族团结的局面。

(3)不断加强学风和班风建设

规范民族生的行为,提高民族生的精神文明程度是管理工作的重点。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认真选好班主任,尽可能选责任心强的少数民族教师担任;选拔能力强、威望较高、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团干部,逐步实现民族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的;各级领导和班主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为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重视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气氛、加强团结;争取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提高自身能力的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精神文明程度。

以此相配套地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生课堂出勤考核制度》、《早操出勤考核制度》、《宿舍卫生管理条理》和《禁酒规定》等。

4、民族预科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1)解放思想,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关键。

众所周知,客观条件造成了预科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对这种群体我们不能与普通班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而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特殊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他们,达到普通班学生应有的标准,最终达到合格人才的标准。

目前,对预科的教育教学改革还不尽如人意,预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了预科阶段的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抓的不够,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够外,还有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等靠的意识。

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切实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首先,对预科生的文理基础差的问题要有正确的看法。

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预科教育,要用变化的观点去看待预科生。

其次,教育工作者对全国,甚至国际上教育教学发展要有很好的了解,以全国民族教育的大局去考虑问题,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符合时代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足够重视预科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推进预科教育教学的发展。

(2)民族预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僵化,需要改革。

我国教育教学经几十年的改革,无论教学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

但预科教育教学模式几十年没有变化,没有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步伐。

教材及教学内容要缺乏现代内容,需要革新;教学方法单调,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预科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衔接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实践教学,与计算机结合的少;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模式的针对性研究较少;师资队伍建设不得力。

(3)教材建设急待加强。

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民族学生能够轻松地接触到的各种知识载体非常有限,学生除了看手中的教材,很少借阅各种参考书,或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参考书可借阅。

增加民族语言文字的教材,教学参考书等必备资料之外,大量引进和翻译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料是非常紧迫的。

提高民族预科生的汉语言水平也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最佳途径。

(4)师资队伍建设是永恒的主题。

除了民族预科生本身的客观条件外,从事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预科教学水平。

承担民族班教育教学的教师的负担比普通教师的负担重。

他们为备好课,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和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工作、从事大量的参考资料的翻译、参考对照等工作。

从事民族预科教学的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经常受到挑战,他们的负荷很重,付出的劳动与相应的回报不成比例等问题长期存在。

教学初期,教师和学生思想准备不足,学生学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觉得难度很大,造成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

另外,师资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结构失衡,骨干教师的数量有限,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意识薄弱,教师业务能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部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投入精力不足,教学效果差,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

这些说明对民族预科特殊教学,更需要政治觉悟高、素质高、稳定的教师队伍。

(5)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应认真对待。

由于本地区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缺乏,有部分往届毕生正在“待业”,所以影响到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很不利于社会稳定。

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这个因素不得不考虑。

(二)、对预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讨(以试点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

1、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分析与比较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预科教育经历了20年的风风雨雨,教学模式经过了六次变更:

第一阶段:

1980—1983年,在校本部开设一年制民族预科班,由理学院(原基础部)负责管理。

教学内容主要是强化高中课程,第二年转入本科汉生班学习。

称为“1+4”模式。

第二阶段:

1984—1985年,采取直接编入各专业本科就读的方式。

学习能跟上的预科学生可以和汉生一样四年完成学业,学习跟不上者,在相应的年级重读一年,不视为留级。

可称为“4+1”模式。

第三阶段:

1986—1987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委托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将线下预科学生代培一年,复习强化高中课程,次年转入本科班学习。

仍是“1+4”模式。

第四阶段:

1988—1989年,民族预科学生用三年的时间直接学习大学基础课程,转入本科班后学习两年专业课。

称为“3+2”模式。

第五阶段,1990—2000年,民族预科学生用两年半学习大学基础课,转入本科专业后再学两年半的专业。

称为“2.5+2.5”模式。

第六阶段:

2001—至今,采用了“1+4”和“2+3”并行及优秀生选拔制度的新模式。

2、教育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1)预科教育的第一、二、三阶段模式效果不好,尤其是第二、三阶段可以说是失败的。

85—87届60名民族预科生补考三门者占90%以上,补考7门者占55%。

只有44人拿到了本科毕业证,占总人数的73%。

9人转入专科学习,4人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退学,2人因违纪被开除学籍。

实行第四阶段的教学模式后,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89—95级7届毕业生中因各种原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违纪、其他原因)未能毕业者只有4人。

补考率由每人每学期0.8门次下降到0.2—0.3门次。

到1998年以后,补考率有所上升,并基本稳定在15%左右。

(2)第一和第三阶段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它没能很好地利用第一年的预科阶段,学生对加强高中课程积极性不高,预科一年不但没有达到加强基础的目的,反而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

(3)第二阶段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对民族预科生的基础差距估计不足,很多学生因学习跟不上而受到挫折,学习积极性下降,最终被淘汰。

(4)第四和第五阶段教学模式,基本上合理利用了一年的预科期,达到了加强民族预科基础的目的,有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教学计划的调整与预科学制的变动没有协调好。

在这个模式下,预科学习内容过分集中,学生不但要对付数学、物理、力学、制图,工程数学等理科和工科基础课,还要学习两门语言课(汉语和外语)和政治课,负担很重,精力分散。

预科学习与专业衔接不合理。

转到专业学习之后有一段课程特别松散(本科的一部分已经在预科期间学过),而本科最后阶段学生又忙起来。

这种教学模式概括为“头大脚粗腰细”,结构不协调,对预科生素质提高很不利。

(4)1998年以后,民族预科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是:

第一、学生扩招直接影响了预科生的整体生源质量。

第二、随着专业的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本科生课程内容及进度的改动较大,而预科教学大纲和课程调整滞后于学校整体改革步伐。

第三、从1998年起,内蒙古工业大学每年招收100名民族预科学生,分别比1994年以前增加了5倍。

但是,对民族预科学生的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及内容的力度明显不足。

第四,重视程度相对下降。

民族预科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其具有特殊性,需要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学校在一些方面应采取特殊措施来加强管理。

过去,每年只招收20名预科学生,管理工作比较容易进行,出的问题也较少,现在,每年招收150名,可是,各方面的重视程度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各部门基本上还是按照过去的模式进行管理,对预科学生仅仅从照顾或降低要求的角度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第四、教育教学的研究不够,教学质量滑坡。

近年来,对预科教育教学研究得不够,不能适应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在预科教育模式上也缺乏创新,这样,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了在校预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育质量下滑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

概括内蒙古工业大学20年的预科教育可得出以下结论:

经历的教育模式多,说明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和难度,另一方面,内蒙古工业大大学在预科教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努力探索了有效的预科教育路子。

经过六套模式的改革预科教育教学模式逐步趋于合理化。

在第六种模式中我们完善了以前的经验,得到目前的较好的模式(该模式内涵的讨论见《结题报告》中的阐述)。

其它院校在举办预科教育时,也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内蒙古工业大学的经验具有代表性。

对预科教育教学,甚至其它民族教育教学,这个代表性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3、今后一定时期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

为提高预科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利用好预科阶段,立足打基础,面向未来大学学习和服务社会是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

以预科主要基础课为中心开展民族班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并以此带动其它学科和班级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推动和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的总目标。

为此,我们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在分析总结和借鉴过去的教改经验(含兄弟院校)的基础上,完善和深化已有改革成果,建立针对民族生特点,能够有效提高文化与科技素质的更合理有效的民族预科班教学模式;建立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全面素质的学生管理模式。

结合所建立的模式,对主要基础课在各自原有核心内容基础上进行课程结构重组,调整与整合,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建立符合民族生学习特点、面向21世纪的主要基础课程体系。

编写教材。

经过具体教学改革实践,在取得一定成果后,结合已建立的教学模式,重新编写更适用于民族预科学生的基础课程教材,使各学科(包括后继专业课)能够有机衔接,同时能弥补针对性强且有新意的理工科教材的空白。

培养一批责任心强、素质高、能安心从事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骨干教师队伍,保证预科教育持续发展,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转变学习观念,认识学习规律,掌握民族学生的特点,力争使有关学习理论和方法在预科教学和学生学习模式中有所突破,使最终的研究成果具有可推广性。

创建预科教学模式时应贯穿以下教育教学思想:

学习以个体经验为主;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和重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实现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非灌输者。

在新的模式里,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