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技与文化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712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科技与文化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科技与文化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科技与文化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科技与文化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科技与文化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科技与文化2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代科技与文化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科技与文化2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科技与文化2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A.启蒙思想;

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

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D.信仰得救;

致良知

7.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该时期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8.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

“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

”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宗法血缘关系B.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传统道德D.法家治国精髓

9.法国作家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D、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10.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

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11.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

“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12.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以下有关国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B.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C.风俗画以社会风俗为题材属山水画的一种,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如郑板桥的《墨兰图》

13.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科技成就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下列选项中,被国外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成就有(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贾思勰编撰《齐民要术》③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15.《齐民要术·

序》中说到: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 )

A.目的是为发展商品经济B.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D.《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16.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

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17.1965年在浙江温州市市郊白象塔内发现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

经专家考证定为1103年前后的活字印刷本,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博士称此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该残页证明()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B.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

C.北宋时期曾经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制佛经D.泥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印刷佛经的唯一方法

18.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说:

“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现的,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在一部古代中国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达尔文所说的这部“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应该是指()

A、《天工开物》 

B、《氾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19.西欧有一句名谚:

“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

”结合古代科技史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趣了桥梁作用

C、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

20.“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体现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B、历史人物的真伪很难辨别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21.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约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

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B、青铜器的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本周时期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就是秦朝人

22.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引用了古人的一句名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用以明志。

与这一名言出处作品属于同一艺术风格的小说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

23.下列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福娃。

这种画风继承了中国画的哪种风格?

A.战国帛画人物肖像画风格B.秦汉工笔重彩

C.隋唐山水画的风格D.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的写意画风格

24.下图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历程。

影响汉字演变的主要因素有()

①印刷技术的进步②书写工具的改进③文化传播的需要④外国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5一次美术鉴赏课上,美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清代郑燮的

名作《墨兰图》(如右上图),同学们展开了充分讨论,最后得出了如

下几个关于这幅作品的特点,你认为哪一点不符合史实()

A.借竹喻人崇尚气节B.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C.以形写神表现气质D.诗书画印综合一体

26.汉字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请按照汉字演变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以下书体()

①②③④⑤

A.①②③④⑤B.④②③⑤①C.①②④③⑤D.④②③①⑤

27.唐朝出现了大量以反映战火频仍的抗击少数民族贵族侵扰为主题的边塞诗歌。

但是从“丈夫誓许国”(杜甫《前出塞》)和“归来报天子”(王维《从军行》),以及“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中异姓王”(岑参《九曲歌》)中,可以看出,他们()

A.将爱国与忠君相互混淆B.投笔从戎以期加爵封侯

C.仇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D.既报国忠君又追逐名利

28.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

“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

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29.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

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

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

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这一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本书?

()

A.《元曲赏析》B.《全汉赋》C.《全唐诗》D.《宋词欣赏》

30.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31.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

下列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32.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33.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

“(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

……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34.下面漫画《进步与退步》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书写工具的进步导致了书写质量的下降

B.计算机的应用给传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

C.传播手段的进步导致了传统媒体的衰退

D.计算机的使用减弱了文字的作用

35.将“神六”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A.《史记》B.《汉书》C.《唐书》D.《清史稿》

36.元稹为自居易《长庆集》作序说:

“牛童走马之口无不道(其诗),至于缮写模勒(刻)

炫(叫)卖于市井。

”说明在唐代,白居易诗的传播途径,除手抄外,还有

①活字印刷②雕版印刷③口头传播④碑刻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7.王国维说:

“元曲之佳处何在?

一言以蔽之,自然也”。

下列能体现“自然”之意的有

①直抒胸臆②对仗押韵③格律工整④雅俗共赏

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8.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会谈之余两人均唱了几段自己喜爱的国粹艺术——京剧。

这一段佳话说明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具有

A.相同的心理素质B.共同的文化传统C.相同的经济基础D.共同的生活习俗

39.他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他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此人是

A.王羲之B.吴道子C.顾恺之D.王夫之

40.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小的舞台上,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从一部戏曲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和捕捉到:

社会经济、阶级结构、文化特征、统治政策、社会心理。

以历史的视野和眼光看戏曲可以发现传统社会发展的轨迹。

标志中国古代戏曲真正成熟的是元杂剧,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到 

①城市经济繁荣发达②市民阶层发展壮大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④蒙古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1.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42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

这表明

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B.国家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消失

C.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D.儒家学说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43.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

44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

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

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

下列思想不能体现这一道理的是

A.民贵君轻B.君舟民水C.君权神授D.为政以德

45.从成语典故“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教派有①佛教②道教③墨家④儒家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46.“国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显学,其中一个最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官方哲学则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其实,民间文化才是民族文化的本体,影响民族文化传统主流的,还有信众庞大的民间哲学。

”(刘宗迪《中国文化的主流》)依据你所了解的史实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官方哲学和民间哲学分别应是

A.儒学和道学B.儒学和佛学C.道学和佛学D.理学和儒学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测试题

(2)答案

1.【答案】D【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在个人修养与传经言治两个方面只有轻重之别,而不是抛弃对个人修养的关注。

2

3【答案】C4D

5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思考的能力。

近代西方“不禁人的本能”意即强调人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指人文主义。

启蒙思想、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人文主义表现形式。

古代中国“禁人的本能”,指理学思想压抑、束缚人性,即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性”。

而其他三项都与此不相符。

7

8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中“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说明中国科技发展已经出现,但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形成近代科技。

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意识注重写意的文人画,是艺术家感情的流露,二是注重写实的宫廷画、民间风俗画等。

B项中宋代时期商业经济发达,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11【答案】B

【解析】题干“据此判断”,故应注意正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从材料看,科举制的废止致使大量文人投身元杂剧的创作,从而促使元曲兴盛,故反映了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选B项

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是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

材料提到元朝科举制的废止,故C项错误;

材料“千古独绝之文字”只是说明元曲的兴盛,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D项“空前绝后”过分夸大了其历史地位,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风俗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

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

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13【答案】A

【解析】题干要求“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选项①②③④均领先世界,“使西方望尘莫及”;

“改变世界面貌”说明该科技成就传播到了外国,并产生重大作用。

②③并未外传,

①④属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深刻影响了世界,符合题目要求,故选择A项。

14

15【答案】B

【解析】题干“此段话表明”,故应注意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

这段文言材料的翻译是:

“舍弃农业从事工商业,贤者认为这是不对的。

(从事工商业)一日富裕一年贫穷,逐渐进入饥寒状况,所以商业有关的事宜,本书并没有收录。

”从作者认为商业具有“日富岁贫,饥寒之渐”的危害以及不收录商业相关事宜,可知作者具有重农抑商思想。

A、C与作者重农抑商思想相反;

D项材料只字未提。

16【答案】A

【解析】题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材料反映的情形是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大量图书,应选择这种情形出现的直接推动因素。

A项是印刷技术的进步,B、C、D项是内在需求的拉动。

根据常识可知,内在需求不一定直接带来图书的大量出版,因为图书出版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

如中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尽管青少年渴求知识,但图书的出版却是有限的。

但可以肯定,印刷术的进步一定直接导致图书的大量印刷出版。

故欧洲出版大量图示的直接推动因素是A项。

17

18答案:

解析:

本题的材料出自课本,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达尔文所说的“选择原理”应该指的是物种的选择,判断出这一点题目就迎刃而解了,是C项。

A项的迷惑性较强,《天工开物》有“17世纪中国百科全书”的称号,但与材料的内容不符。

19答案:

“中国人的头”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

“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科技成就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了欧洲;

“法兰克人的手”是指这些发明创造通过欧洲人的改造发展为近代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0答案:

A

周公曾经“恐惧流言”,王莽曾经“礼贤下士”,如果单凭一时的表现对一个人物进行评价是片面的,必须还要看到这两人以后的作为才能辨“真伪”,所以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才能较为准确的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并非说历史人物的真伪没有了评价的标准,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而C、D两项都不是通过两个人物的共同反映出来的。

21答案: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扁足青铜方鼎”、“小篆”可以判断出三者出现的时间分别是母系氏族时期、商周时期和秦朝时期,但秦人可以拥有前代的“玉面人”和“青铜方鼎”,而前代绝对不可能出现秦代才出现的小篆,故选D项。

22【解析】C“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与《西游记》一样同属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23D24D25C26D27D

28.D 

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本题中唐朝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29D

30.D 

本题考查文化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同时注意中外对比,找寻人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属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山水画属于文人写意画,注重的是绘画的意境;

而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已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成为动力,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发展,使得画家有了更方便的条件去接触大自然,描绘大自然的风景。

故D项为正确答案。

31.B 

A项体现的是诗人“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C、D两项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因此均无法体现忧患意识,故均可排除。

B项反映了杜甫针对国都沦丧、城池被陷、虽然山河依旧,但是乱草遍地,林林木苍苍,体现的是诗人遭遇安史之乱的凄凉心境,符合题意要求。

故B项为正确答案。

32.A 

本题考察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趋势。

本体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提干提供的形式来看,其内容、形式等都逐渐“下移”,适应了市民的文化需要。

33.A 

宋朝时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制,为士大夫藏书提供了方便

34.B 

图片表达的是从毛笔到钢笔再到计算机的变化,既不是书写工具的进步也不是传播手段的进步,排除AC两项,而计算机使用的也是文字,故排除D项,选择B项。

35.C 

根据所学,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

最早关于炼制火药方法的记载见于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称做硫磺伏火法。

唐朝末年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本题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唐书》。

36【解析】:

B“牛童走马之口无不道(其诗)”指的是③口头传播,“缮写模勒(刻)炫(叫)卖于市井”指的是用雕版印刷后出售其作品,不会是④碑刻,而北宋才有①活字印刷,排除①和④,答案是B。

37、B【解析】②对仗押韵和③格律工整属于诗歌的特点。

①直抒胸臆和④雅俗共赏能体现元曲的自然之意。

38【解析】B京剧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国粹”。

39C40B41C42A43A44C45D46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