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作文之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3392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作文之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桥作文之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桥作文之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桥作文之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桥作文之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桥作文之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docx

《桥作文之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作文之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桥作文之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docx

桥作文之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

桥作文之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

中国石拱桥200字作文

【篇一:

中国石拱桥】

教学构想:

以《石拱桥》为例,渗透学生的课外生活,如何抓事物的特点写事物的特征训练

训练学生的说明能力.课前1.布置学生课前实地观察枝城...教学构想:

以《石拱桥》为例,渗透学生的课外生活,如何抓事物的特点写事物的特征训练,训练学生的说明能力。

课前

1.布置学生课前实地观察枝城长江

大桥、白水桥(石拱桥)

形色色的桥。

仔细回忆

身边形

见过的

桥。

2.在观察回忆的基础上,归纳桥的特点并用精练的语言表达。

课堂实录师:

前面布置大家观察了桥(教师板书,加点词为板书内容,下同),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见过哪些类型的桥。

生:

独木桥、水泥预制桥、钢梁桥、石拱桥、铁索桥等等……

生:

江河大桥、立交桥、过街天桥……

[点评:

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进课堂,学生地认识说明。

]

师:

大家见过的桥确实不少,那么你们能否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桥的

特征。

生:

架在河面上,用水泥钢筋作材料的建筑物,如枝城长江大桥。

生:

不对,桥也用木材作材料,如独木桥。

生:

还有,桥架在河面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如立交桥。

[

点评:

学生把直觉转换成言语,为训练张本,学习中的分歧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争论,在争论中澄清是非。

]

师:

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握事

物的特征,还

找到同类事物的点。

下面大家想想,哪些才是形形色

色的桥所的特点,可以查词典,

看看词典是怎样说的。

生:

(查词典)架在河面上连接两岸的建筑物。

师:

前面的,大家想想概括

桥的特点

生:

前面说过,立交桥就架在河面上的。

师:

看来时代在发展,词的含义也在发展,大家修改修改。

生:

架在水面或空中,用来连接两端的建筑物。

师:

一起回顾一下刚才讲到的抓事

物特征的方法。

事实上桥用材料做,千差万别,共特点;桥的作用——架在水面上或者空中连通两

地供通行才是的。

抓特征要找出同类事物的点。

[

学生从直接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是“课内外衔接教学实验”的特点,能力训练即从此开始。

]师:

下面把桥的范围缩小,局限于石拱桥。

上述抓特征的方法找找石

拱桥的特征,看看石拱桥有生:

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生:

桥身全由石料构成。

[

点评:

学生从简单的训练开始,把的方法变成学生的经验。

]

师:

说得,不过同学们所看到的还只是桥的外部特点,事实上在分析事物特征时,并不像显而易见,还点。

【篇二: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说明事物的特征,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

二、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重点:

1、说明事物的特征。

2、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自读相结合。

2、比较阅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领会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提示:

同学们读课文时,请注意领会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读完后给课文的标题前添加一些修饰语,即什么什么样的石拱桥。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如仍有生疏字词,自查字典词典。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洨河南省匀称张惟妙惟肖桥墩漳州

3、给课文标题前添加修饰语。

提示:

发言时请对所添加的内容稍作解释,并注意以课文为根据。

学生可能添加的修饰语的情况:

⑴历史悠久的中国石拱桥

文中多处写到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如“旅人桥”等。

⑵“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赵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⑶形式多样的中国石拱桥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形式不一样。

⑷巧妙绝伦(制造奇特)的中国石拱桥

“桥(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

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奇观”等。

⑸坚固的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卢沟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⑹杰出的中国石拱桥

……

4、学生充分发言后,引导学生结合1、2、3、自然段归纳总结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三、再读课文,重点比较阅读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文字。

1、看书中赵州桥、卢沟桥图片。

2、讨论填写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结构特点形式特点

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

⑴“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看赵州桥图片,理解“两肩”、“各有”。

⑵“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一句如何理解?

⑶“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一句如何理解?

“长度不一”一句,是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引用数字精确,是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方面。

⑷“每两个石拱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如何理解?

3、学生讨论发言后,出示表格所应填的内容。

(略)

4、引导学生归纳二者的共同点:

二桥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5、进一步比较二者的不同点:

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杰作,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杰作并在中国人民斗争史上有纪念意义。

6、小结:

作者在概述了石拱桥的特征后,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那么我国的石拱桥为什么有这么多惊人的杰作,新中国的桥梁事业又有何发展呢?

四、三读课文,重点速读9、10段,抢答问题。

1、作者写了几个原因,哪个最主要?

明确:

作者写了三个原因,“首先”、“其次”、“再次”为标,第一个原因是主要的,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才有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和巧妙绝伦技术,才能开采富有的各种石料。

2、解放后,我国的桥梁事业有哪些“飞跃发展”?

明确:

⑴1961年,建成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

⑵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

⑶新创造了“双曲拱桥”。

五、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市区西门桥,简单记下的特点,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讨论以下几个例句中加点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

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⑵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⑶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⑷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2、让学生继续从文中找这样的句子,并加以说明。

可能找到的句子:

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⑶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⑷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⑸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石拱组成,每个石拱的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达到了预期的说明效果。

二、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提示:

快速读课文,不讨论,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说明,看谁找得快。

1、举子:

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下文即对赵州桥、卢沟桥进行典型说明,以二桥为例充分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⑵“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全知道”一例说明“在超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从而证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⑶“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上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

长虹大桥?

,石拱长达112.5米”,说明了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以上三例可以说明举例子是本文最重要的说明方法。

2、列数字:

(略)

3、打比方:

⑴第一自然段。

⑵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作比较: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坚固。

此外,还有引用、摹状貌等。

5、小结:

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准确。

三、用说明文基本知识要点,印证本文知识,了解说明文特点。

四、口头作文。

1、要求:

根据学习的有关说明文知识和自己实地观察滏阳河上的三座桥梁,以“——桥”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2、提示:

⑴抓住桥的特征,用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⑵可介绍一座,也可都介绍。

3、附三座桥特征:

安济桥(老桥):

卢沟桥工式、联拱石桥、有石狮子、有抗战纪念意义。

新桥:

赵州桥式、独拱混凝土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七个小拱。

人民桥:

梁式桥、近几年建成,有汉白玉雕栏。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中国石拱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久固赵州桥独拱拱上加拱

(二)打比方效果目的语言说明事物准确性美卢沟桥联拱石狮百态作比较方法举例子列数字

12桥之美

吴冠中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

1.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光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生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3.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

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

?

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

【篇三:

二2.说明文阅读】

一、知识重点

(一)、说明文的特点

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

它的特点是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二)、说明文的分类

1按说明对象:

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1)事物性说明文:

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

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

(2)事理性说明文:

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

如《向沙漠进军》2按说明文写作方法:

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1)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

这类文章具有具体性、科学性和浅显易懂。

如《中国石拱桥》和理科教教书,产品说明书等

(2)文艺性说明文:

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性笔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兼用描述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如《死海不死》等。

但它与文艺作品不同,它运用文艺手法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切实可靠的知识,而不是塑造形象,因此也称为生动说明。

三、说明文的阅读步骤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

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里、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软硬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功用(用途)等。

2弄清顺序。

(1)空间顺序:

即按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容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2)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

也称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容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3把握结构形式:

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总分式: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看云识天气》

(2)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

(3)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4掌握说明方法:

(1)下定义:

就是用简有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规定性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通常用于科技说明文、政策条文、产品说明书等。

(2)举事例: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在说明中经常举出一些恰当的例子。

(3)作比较:

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

(4)打比方:

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来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

(5)分类别:

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

如《看云识天气》按云的种类,分成八种云来分别说明。

(6)列数字:

就是用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既能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说服力。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其他文体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特别注意表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准确运用以及一定义的恰当性。

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

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

6理解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兼用记叙、描写、议论的表现手法。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但也不完全排斥其他的表达方式,说明文中的内容与形式都应为说明对象服务。

二、方法技巧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一般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从文章标题中中就可以找到。

概括其特征,可以从文中找出中心句,也有的要根据说明语段(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合并同类项)。

从总的方面看,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和空间顺序。

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往往有表示方位的词语,时间顺序往往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例1海啸

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浪,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为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群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船倾覆。

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觉察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全球的5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1)从第三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

(2)从内容看,本文第二段介绍海啸的,第三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四段介绍海啸的。

全文的说明顺序是。

二、辨析并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

重要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的内容;②表述新信息(新发现新概念新进展等)的内容。

③对新信息进行解说或阐释的内容。

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的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捕捉隐含信息;②透过明示信息挖掘隐含信息;

③明确说明目的,体味隐含信息;④联系上下文思索隐含信息。

例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界上的木材有软有硬,人们把坚硬无比的木材称之为“神木”。

“神木”生长在俄罗斯西部沃罗涅日市郊外。

说起它的神奇之处,还得从300多年前发生的一场著名的海战说起。

公元1696年,俄国舰队和土耳其舰队在亚速海面上激烈交战。

当时的战舰都是木制的。

土耳其舰队集中了所有的大炮,向俄国舰队猛烈轰击。

不料炮弹碰到俄国战舰的船体,就反弹出去,扑通扑通掉到水里。

土耳其水兵大惊失色,没等他们清醒过来,就被反攻的俄国战舰打得落花流水。

这场海战使俄国海军威震欧洲。

俄国战舰为什么不怕炮弹?

原来战舰是用沃罗涅日的神木做的。

神木为什么这么坚固?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只知道这是一种带刺的橡木,看上去平平常常,没什么奇异之处。

300多年过去了,关于神木的故事一直流传着,可谁也解不开这个谜。

到了20世纪70年代,神木的会传说引起了前苏联著名林学家谢尔盖博士的重视,他决心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开神木之谜。

他在野外围起一个靶场,竖起2000多个用刺橡木做的靶子。

他对着神木靶发射了几万发子弹,结果绝大多数子弹都被坚硬的神木靶弹了回来。

神木果然名不虚传!

博士非常惊讶,他取下靶子的木纤维,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木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遇到空气就会变硬,好像一层硬甲。

用仪器分析胶质成分,结果表明,胶质中含有铜、铬、钴离子以及一些氯化物。

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存在,才使得这种神木坚硬如铁,不怕子弹。

博士又用刺橡木做了一个大水池,灌满海水,丢入各种形状的刺橡木小木块,然后将池子封闭好。

过了三年,他打开水池,取出小木块,惊奇地发现,池子和小木块一点儿也没变形和腐烂。

经分析得知,又是这层胶质的功劳。

博士还把用刺橡木做的房屋模型投入300℃高温的炉膛。

一个小时后的打开炉门,模型竟丝毫无损!

原来,刺橡木分泌的胶质在高温下能生成一层防火层,并分解成一种不会燃烧的气体,它能抑制氧气的助燃作用,使火焰慢慢熄灭。

至此,神木的奥秘总算被全部解开了。

(1)为了揭开神木的奥秘,谢尔盖博士做了哪几项科学试验?

请概括回答。

(2)概括文意,用自己的话归纳神木的特点,请分点回答。

(3)神木具有神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哪个因素?

三、巩固练习

(一)向沙漠进军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许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

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

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

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

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

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

当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

所以部分沙粒的移动速度虽然相当快,每天可以移动几米到几十米,可是整个沙丘波浪式地前进,移动速度并不快,每年不过5米到10米。

几个沙丘常常联在一起,成为沙丘链。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其次是培植草皮。

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

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

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

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

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

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

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我国内蒙古东部和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

就是西北干旱地区,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

有些沙荒地区,如河西走廊、柴达木、新疆北部准噶尔和新疆南部塔里木,都是盆地,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

这样看来,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