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对中国画透视法的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3391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人合一对中国画透视法的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天人合一对中国画透视法的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天人合一对中国画透视法的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人合一对中国画透视法的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

《天人合一对中国画透视法的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人合一对中国画透视法的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人合一对中国画透视法的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散点透视;

循环往复

  中图分类号:

J2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111(2009)05-105-02

  作者:

李萌,河南大学艺术学院08级研究生美术学专业;

河南,开封,475001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而透视法就是把在自然空间占一定比例的客观物体看作平面形以移上画面空间,西方传统绘画多采用透视法。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透视法为“远近法”。

画家所呈现的不是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用心灵的眼睛鸟瞰全景,把全部景色组成一幅有节奏的、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这是中国人宇宙空间意识的体现。

  一、“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画透视法观察方式、创作方式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以“天――人关系”为核心来研究宇宙与人生的问题,认为人与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它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观照方式。

例如《易经》里讲“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又如嵇康的名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等等这种中国哲人和诗人对宇宙循环往复的、俯仰自得的特殊观照方式,正是对中国画透视法的一个影射。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这一史前时代培养起来的基本态度,使中国人把自然看做一个整体,万物的生命运动和循环往复构成变化无穷的自然本身。

在中国古代的这种整体美学观念看来,艺术和科学都是宇宙自然和谐的反映和表现,人的美感和艺术活动,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循环往复和生生不息)相互感应、相互渗透”。

而画家要表现的就是这种对宇宙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规律。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

“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

此三远也”。

“三远法”是中国画透视法的一个概括,仔细分析起来,中国画的透视法又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游目(多视点)

  “天人合一”思想决定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方式是物我合一的,在观照自然时,像在画中游一样,可观、可感。

中国画中画幅较大的立轴或长卷,是画家边走边看,并将这些移动中所见得景物并入一幅画中。

这种多视点、游目的透视方法可以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同时感受到时空的运动。

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以时间为内在因素,通过清明时节汴梁城内外人物的活动场面,反映当时的繁荣景象。

“远看构图,不失整体气势和视觉常规;

细观局部,也都符合正常视觉印象,观画者似乎被引进一个能升降自如的游览舱,看立轴自下而上移动,看横轴自右向左行进,一幅幅连贯的画面由眼前过去,组成一个整体印象”。

观者自始至终都是与客观对象融与一体的,画家就是用俯仰自得的心灵之眼来观照宇宙、观照自身。

  

(二)以大观小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

其说以为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

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见假山耳。

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会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

兼不应见其?

G谷间事。

又如屋舍,并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

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景;

人在西立则山东便合是远景。

以此如何成画。

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耶?

”按照“以大观小”的方法,看山如见假山盆景一样,并要同时见山前山后,山西山东,屋舍中庭及后巷,把全部景物看成一个整体,从整体看部分,用心灵之眼笼罩万物,把艺术家内心的浩然正气与天地鸿蒙的自然元气沟通契合,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在中国画里,在画楼梯、台阶时都是上宽而下窄,欣赏者好想站在画里的台阶上向下看一样;

在画风景时,远处的流水在树林的上端流淌,与树林构成一个平面,“碧松梢外挂青天”(杜牧句),宗白华先生讲这种“从远向近看,从高向下看”的方法就是以大观小法。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是强调以“天人合一”的立场,鸟瞰的角度,整体观照大自然,来表现生生不息的宇宙和有节奏的生命。

  二、中国山水画的欣赏方式

  “天人合一”思想,使中国人把人看做大自然的一部分,通过自我观照,来体味宇宙万物的生命节奏。

《石涛画语录》有诗云:

“我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

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

”画家自身与自然万物一起起伏潆洄,领悟自然的“道”。

《老子》讲:

“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曰远,远日反。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在根本的观照方式上是一致的。

“中国画则喜欢在一竖立方形的直幅里,令人抬头先看见远山,然后由远至近,逐渐返于画家或观者所流连盘桓的水边林下。

”人们在欣赏山水画的同时神游自然,体验生命。

  清代髡残的《苍翠凌天图》纵长185厘米,横宽40、5厘米,画面重山层叠,石木从生,近处茅屋数间,柴门半掩,远方山泉高挂,楼阁巍峨。

这幅画采取上下移动视点的方法,在不同的高度上观察,将高山层层景物按上下顺序表现出来,然后按景物上下衔接、转折关系整理构图。

画家利用近距离有限的布移来实现理想化的无限远的视点观察效果。

在这幅画中,画家记述了他沐浴于山水自然之中的适意自在的感受,表达了自己能与大自然达到和谐和默契的满足和他心目中参禅与笔墨的关系。

  中国的山水画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自由扩展与情感的抒发。

画家“望秋云,神飞扬;

临秋风,思浩荡。

”使其对自然山水的的热爱转化为人化的自然,使主观世界的情与客观世界的景辩证的统一起来。

使自然山水具有了人格的象征。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砚者在山水画中思想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画中的景物正是自己寻找已久的精神家园。

  正是从史前就开始发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也决定了中国人特殊的宇宙观。

“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是中国人最朴素的空间意识,宗炳《画山水序》里说:

“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中国画也正是在盘桓、回旋中写天地之景、生命之情,将人物表现为自然中的一部分并且与自然融为一体。

“因此人生的目的并不在细究自然和征服宇宙,而是‘泛爱万物’(施惠),以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