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背诵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2588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3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背诵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微观背诵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微观背诵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微观背诵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微观背诵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观背诵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微观背诵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背诵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观背诵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1)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

①均衡与均衡分析

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

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因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

均衡分析方法:

在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诸经济变量(因素)中,将自变量假定为已知和固定不变的,然后考察当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会有的情况和为此所需具备的条件,即均衡条件。

②过程分析

过程分析是论述调整变化实际过程的分析。

这种分析方法通常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各个期间的变化情况,又称“期间分析”或称“序列分析”。

(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在经济分析中,按照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可以将均衡分析分为: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①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并不论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即完全不考虑时间因素。

②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分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

③动态分析是指考虑时间因素对所有均衡状态向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分析。

(3)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economicmodel)是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它是指采用概括与抽象的办法,用文字语言或数学形式来描述同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

(4)经济理性主义

理性的经济行为是指,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心的动机所驱使,人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衡比较,以便找出能够使他耗费给定的劳动或金钱,带来最大限度利益的最佳方案。

理性的行为假定人在其经济生活中不会做于己无利的事情,但无需完全是自私自利的。

产生最优化的行为对消费者来说,就是花费一定金钱买进的一种或多种消费品所提供的总效用为极大值;

对以赚钱为目的的厂商来说,就是利润极大化;

对非营利机构和政府机构来说,则意指对既定目标寻求最优化决策。

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理性人”与“完全信息”。

后者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对象对微观经济情况具备完全的信息。

第二章

1.需求和需求的变化

(1)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和一定市场上按照某一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在一种商品市场上,影响该商品的市场需求的因素,一般有如下几种。

①消费者的嗜好或称偏好。

所谓嗜好或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于人类的基本的需要,如人们需要粮食充饥,需要衣服御寒等等。

经济学论及的嗜好及其变化,更多地涉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因而主要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

②消费者的收入。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人们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多。

③该商品的价格。

人们从大量经验事实中观察到,商品的价格愈高或提高,人们对该商品的购买量愈少或减少;

价格越低或价格下降,人们的购买量越多或增加。

④其他商品价格。

⑤人们预期的该商品和其他商品将来会有的价格。

(4)需求量的变化与需求变化

需求量是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希望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它在需求表中对应于某一价格的商品数量,在需求曲线上对应于某一点的横坐标。

因此,需求量的变化在需求表中表现为行与行的变化,在需求曲线上表现为曲线上的点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需求则是消费者在各个可能的价格下希望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它是指整个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它的变化表现为从一个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到另一个需求表的变化和需求曲线的移动。

2.供给和供给的变化

(1)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供给是指在一定市场上一定时期内与每一销售价格相对应的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

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①考察的时间长短;

②生产者从事生产的目标;

③商品的价格;

④其他商品的价格;

⑤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的价格;

⑥政府的租税政策。

(2)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表示的是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

假设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QS)及其变化取决于其销售价格(P),于是有供给函数Qs=

(P)。

供给曲线是表现供给函数的图形,通常以价格(P)为纵坐标,需求量(Q)为横坐标。

供给曲线上一点到另一点的变动体现了供给量的变动;

影响供给的商品价格外因素(技术、生产资料价格等)发生变化将引起供给曲线的变动,这一变动体现了供给的变动。

(3)供给规律

供给规律是指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即供给曲线自左向右上方延伸。

3.需求与供给的弹性

(1)弹性、弧弹性与点弹性

弹性是用来表示影响因变量Y的诸因素(自变量X)发生变化以后,因变量做出反应(增减变化)程度大小的一个概念。

弧弹性根据两组X,Y的值来计算弹性,其公式为

,由此计算出的弹性系数代表曲线上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弧的弹性。

当这两个点无限接近,即△X趋近于零,于是

之值便趋近于Y对X的导数

,此时计算得到的弹性为曲线上一点的弹性,称为点弹性,公式为

(2)需求弹性

①定义:

需求弹性是用来表示影响需求的诸因素(自变量)发生变化以后,需求数量(因变量)做出反应(增减变化)程度大小的一个概念。

②需求弹性的分类

需求的三种弹性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等。

需求弹性是描述商品特性、划分商品种类、确定不同商品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3)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商品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动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数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其表达式为: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

①该商品的替代品的数目和替代的相近程度;

②该商品在购买者家庭预算中所占比例的大小;

③该种商品的用途;

④考察时期的长短。

(4)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在某特定时间内,某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它被用来测度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值的大小,商品可以分为:

①若EI>

1,表示某商品消费量增加的百分率超过收入增加的百分率,属于“奢侈品”。

②若0<

EI<

1,表示某商品消费量增加的百分率低于收入增加的百分率,属于“必需品”。

③若EI<

0,表示收入增加时,消费量反而减少,属于“劣等品”。

(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是指在某特定时间内,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它被用来测度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C代表X替代Y的交叉弹性系数,Px及Px'

分别代表变化前后X的价格,QY及QY'

分别代表变化前后Y的数量。

根据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符号,商品X与Y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

①当EC>

0时,X与Y两种产品间有替代关系。

②当EC<

0时,X与Y两种产品间有互补关系。

③当EC=0时,X与Y两种产品间无关系。

(6)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是指,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也可以用“弹性”的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

对于一个国家或家庭来说,富裕程度越高,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

反之越大。

(7)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指某商品供给量变化的百分率与其价格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它被用来测定该商品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根据弹性值的大小,供给的价格弹性又可以分为:

①若ES=0,则该物品的供给为完全无弹性。

ES<

1,则该物品的供给为相当缺乏弹性,多数农产品的供给均缺乏弹性。

③若ES=1,则该产品的供给有单位弹性。

④若1<

∞,则该产品的供给为相当富有弹性,多数工业产品的供给均富有弹性。

⑤若ES=∞,则该物品的供给为完全有弹性。

4.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销)量的决定

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指,在自变量(这里是需求表和供给表)为已知和既定不变的条件下,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状态时应有的价格和产(销)量。

在图形上,体现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所对应的价格和产(销)量。

供给、需求发生变动时,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销)量会发生变动。

5.蛛网模型

蛛网模型是用于市场均衡动态分析的一种理论模型。

该模型假设供给变动存在时滞(上期价格决定当期供给),而需求变动不存在时滞(当期价格决定当期需求)。

若需求函数为

=a-b

,供给函数为

=c+d

,初始价格为

,则波动中t期价格

(1)如果b>

d,即需求曲线比供给曲线平缓,或者说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则价格与产量的波动会逐渐变小,最终趋于均衡水平,这称为动态的稳定均衡,是指当均衡状态由于任何原因被破坏以后,市场机制中存在着某些力量会促使失衡的非均衡状态终究要回复到原来的均衡状态。

(2)若b<

d,即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则价格与产量的波动会越来越离开均衡水平,价格和产销量的变动的时间序列是发散型的,这称为动态的不稳定均衡,是指当任何因素破坏了不稳定的蛛网均衡状态以后,竞争的价格机制不是促使非均衡状态回复到原来的均衡状态,而是越来越偏离均衡。

(3)若b=d,则价格与产量波动的幅度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至于波动幅度背离均衡值的程度,取决于均衡被破坏的初始状态时与均衡值背离的程度。

第三章

1.效用、总效用及边际效用

(1)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物品中所感到的满足。

(2)总效用是指某一消费者在特定期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取效用的总和。

(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每增加(或减少)1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增加(或减少)的效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用来解释需求规律的一种理论观点。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规律,它断言消费者消费的某种物品的数量的变化与相应的消费者主观心理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这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稳定的(而不是偶然的)数量关系。

它的有效性要以假定人们消费行为的决策是符合理性为其必要前提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为:

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则消费者从连续消费某一特定商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将随着这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用数学语言可以表示为:

,和

对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一是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

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生理上得到的满足或心理上对重复刺激的反应就递减了。

另一种解释是设想每种物品都有几种用途,再假定消费者把用途按重要性分成几个等级,当他只有一个单位的物品时,作为有理性的人之理性的行为,他一定会将该物品用于满足其最重要的需要,而不会用于次要的用途上,当他可以支配使用的物品共有两个单位时,其中之一会用在次要的用途上;

有3个单位时,将以其中之一用在第三级用途上,如此等等。

所以某种消费品之一定数量中的最后一个单位给消费提供的效用,一定小于前一单位提供的效用。

3.消费者均衡及其条件

(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决定如何将货币分配于各种消费品上,即决定买进哪些消费品,每种消费品的数量各多少,以使得花费一定量货币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极大值。

(2)消费者均衡条件

①假定a消费者的嗜好与偏好是给定的,就是说,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是已知和既定的;

b消费者决定买进两种消费品X和Y,X的价格Px和Y的价格PY是已知和既定的;

c消费者的收入M是既定的,还假定他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这两种商品。

②数学推导

要求消费者均衡也就是在家庭预算限制条件下求解效用函数的极大值问题。

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分别为: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使偏导等于零:

联立这几个方程便可得:

结论达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

,其中

表示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3)通过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结合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推导出需求规律,即推导出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4.消费者剩余

(1)定义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2)产生原因

消费者剩余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不同数量评价不同,因此他们对这种商品的不同数量所愿意做出的最大支付也就不同。

在厂商不能对消费者索取差别性价格的条件下,决定市场价格的是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他正是对这一产品评价最低的消费者。

这样,那些非边际购买者(或边际购买量)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津贴”,这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

第四章

1.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可以衡量和加总的,应用基数效用概念来分析问题实际上是对不同商品给不同消费者带来效用程度的假定,并用共同的计量单位来量度。

(2)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不可以度量的而且度量也是没意义的,效用只能排序。

2.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1)无差异曲线也叫做等效用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

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①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②无差异曲线图上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③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一点的X与Y这两种物品的边际替代率(MRSXY=△Y/△X)是负数(即△X与△Y的正负符号总是相反)。

④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这是由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3.预算线

预算线表示两种商品的价格和预算金额为给定条件下购买这两种商品之各种可能的数量组合,其表达式为:

PY+Y·

PY=M。

预算线是在收入和价格为一定的条件下的消费可能性曲线,收入或价格改变时,预算线将发生变动。

4.消费者均衡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时,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

此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12,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商品的价格之比P1/P2来表示。

由此在均衡点有:

MRS12=P1/P2。

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M=P1X1+P2X2;

即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5.价格效应与消费者需求

(1)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2)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收入效应所引起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3)价格效应

价格效应是指收入和其他商品价格给定不变时,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引起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消费者对该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的现象。

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综上所述,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的与价格变化的关系及其之间的对比是划分这三种商品的依据。

对于三种商品,替代效应与价格都呈反方向变化关系;

而低档商品、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化的:

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体现为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化;

而吉芬商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体现为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化。

如下表所示。

商品类别

替代效应

与价格的关系

收入效应

总效应

需求曲线的形状

正常商品

低档商品

吉芬商品

反方向变化

同方向变化

向右下方倾斜

向右上方倾斜

第五章

1.对效用、边际效用的评价

效用具有不可计量性——效用、边际效用的决定因素包含人的主观心理。

一种物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不仅依存于物品本身具有的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自然物质属性即使用价值,并且最终取决于消费者在享用该物品以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而个人需要和由此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取决于生理的、精神的、文化的和历史的因素,所以效用一词完全是个人主观心理的范畴,完全取决于个人主观心理状态的效用的大小。

所以,不仅在实际上甚至在理论上也是无法用精确的数字计量的,即效用在理论上具有不可计量性。

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思路是:

先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假定商品的供求是平衡的,专门从生产过程来考察某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由于暗含着在技术状况给定条件下,产量的扩大不会引起单位产品社会必要劳动的变动的假定,所以不管需求是强是弱,在供求平衡时,有的市场价格唯一地取决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

劳动价值论的分析跳出了价值由价值决定的循环推理。

该分析并没有否认市场价值的形成和决定中供给和需求这两种社会力量都起作用。

他所批判的是仅仅用供求力量来解释市场价值的庸俗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将最终决定价值的因素归结到了非心理性的因素,即由技术条件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

而边际效用价值论则把边际效用递减说成是决定价值的源泉和数量,因而是唯心主义的、庸俗的。

第六章

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技术状况给定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数量关系的函数式。

一般记为:

Q=f(X1,X2,X3…Xm)

上式X1,X2,X3…Xm代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品,Q代表任一既定数量的投入品组合在给定技术条件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

生产函数的投入和产出都是指物质数量,而不是用货币表现的价值。

一个生产函数表达多种生产要素之一定数量的组合在给定技术条件下可能产出的最大产量。

(2)分类

生产函数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固定比例生产函数,二是可变比例生产函数。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1)主要内容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

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征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2)注意要点

①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是以生产技术给定不变为前提的。

技术进步一般会使报酬递减的现象延后出现,但不会使报酬递减规律失效。

②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是以除一种要素以外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为前提,来考察一种可变要素发生变化时其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

若使用的要素同时发生同比例变化,由此引起的产量变动情况,属于规模报酬的问题。

③生产要素报酬递减,是在可变的生产要素使用量超过一定数量以后才出现。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2)曲线特点

①等产量曲线与坐标原点的距离的大小表示产量水平的高低:

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

②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

③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6.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1)边际技术替代率

为使产量给定不变,等产量线上资本与劳动之间相互替代的比率

称为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

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表述为

等产量线上任一点所表示的L对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即为该点在等产量曲线上切线的斜率的负值,它等于两种要素边际产量MPL与MPK之比率,即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7.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在现行市场价格上,厂商花费同样的总成本所能够购买的两种要素使用量的所有可能的组合。

等成本线可写成:

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等于两种生产要素价格的比率。

因此,只要生产要素价格给定不变,任一条等成本线的斜率相同。

总成本的增加(或减少)表现为等成本线向右上方(或左下方)平行移动。

离原点越远的等成本曲线表示总成本越大。

9.规模报酬

(1)规模报酬递增是指所有投入要素如增加

倍,则产生增加会大于

倍。

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

①专业化利益。

即分工提高效率。

②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2)规模报酬固定是指所有投入要素如增加

倍则产出亦会增加

(3)规模报酬递减是指所有投入要素如增加

倍,则产出会少于

不可将生产规模报酬的不变,递增和递减与生产要素报酬的不变,递增和递减混淆起来。

第七章

1.成本的涵义

(1)生产成本与机会成本

①生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