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2800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4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文档格式.docx

《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崂山区近岸海域文档格式.docx

41.91´

14.08´

43.22´

15.45´

41.33´

17.14´

41.32´

16.70´

42.17´

9

10

11

12

13

14

15

14.33´

41.00´

07.48´

40.83´

06.54´

39.28´

06.47´

37.44´

E

06.82´

36.96´

05.45´

32.13´

04.98´

30.41´

图1监测区域和站位分布

2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2.1水文和化学环境

崂山近岸海域监测项目包括水温、盐度、pH、DO、COD、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挥发性酚、重金属(铜、锌、铅、镉、汞、砷)。

水温、盐度、pH和DO以美国产YSI556型多参数水质监测仪进行现场测定,测定层次为表、底层。

其它监测项目,首先在现场采集水样,然后带回实验室分析,采样层次为表、底层。

样品分析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4-2007)规定的方法进行。

2.2沉积物环境

由于崂山近海海域部分区域底质为沙底,故只在2、3、4、5、6、8、9、10、11、12、13、14、15站位采到沉积物。

监测项目包括重金属(铜、锌、铅、镉、汞、砷)、硫化物和有机碳。

2.3生物环境

监测项目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叶绿素a,叶绿素a采样层次为表、底层。

叶绿素a:

用孔径0.45µ

m的聚脂纤维滤膜过滤水样1000ml,用丙酮萃取,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浮游植物:

样品的采集采用国际标准号20(孔径0.076mm)的筛绢缝制的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网口直径为37cm,网全长1.5m),自海底到水面垂直拖取样品,样品用甲醛溶液固定。

浮游动物:

样品的采集采用国际标准号GG36的筛绢缝制的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网口直径为50cm,网全长2.7m),自海底到水面垂直拖取样品,样品用5%甲醛溶液浸泡,进行生物量(湿重)测定、种类鉴定和个体计数。

所有样品的处理、分析鉴定和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均按《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7-2007)规定的方法进行。

3结果与评价

3.1评价方法

Ø

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二类标准(适应于水产养殖区),对监测海域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采用营养指数(E)法,对监测海域营养状况进行评价。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E为营养指数,IN为无机氮,IP为无机磷,COD为化学需氧量。

当E≤1时,为贫营养;

当E>

1时,为富营养;

E值越高,富营养化程度越严重。

依据陈清潮等提出的生物多样性阈值评价标准,即H/>

3.5为非常丰富,2.6~3.5为丰富,1.6~2.5为较好,0.6~1.5为一般,<

0.6为差,来衡量监测海域生物群落结构状况。

生物物种多样性分析计算公式如下:

(1)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

采用Shannon–Weaver指数公式,即

式中:

——物种多样性指数

——样品中的种类总数

——第i种的个体数(

)与总个体数(

的比值(

(2)均匀度(Pielou指数)

采用Pielou的均匀度指数公式,即

——均匀度

——物种多样性指数

——为

,表示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

为样品中总种类数

(3)物种丰富度

采用Margalef指数dMa公式计算,即

——丰富度

——样品中的种类总数

——样品中的生物个体数

(4)物种单纯度

其计算公式为

——单纯度

——第i种的个体数

(5)优势度

——优势度

——样品中第一优势种的个体数

——样品中第二优势种的个体数

——样品中的总个体数

3.2监测与评价结果

3.2.1监测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

水温

监测海域表层水温变化范围为8.98~10.63℃,平均值为9.71℃,最高值出现在7号站,最低值出现在2号站。

底层水温变化范围为8.76~9.97℃,平均值为9.34℃,最高值出现在7号站,最低值出现在4号站(图2-1)。

图2-1监测海域水温(℃)的分布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平均水温崂山头以北海域高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底层平均水温崂山头以北海域低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图2-2)。

图2-2监测海域水温(℃)的区域比较

盐度

监测海域表层盐度变化范围为31.53~31.65,平均值为31.59,最高值出现在9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4、15号站。

底层盐度变化范围为31.52~31.62,平均值为31.58,最高值出现在7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4号站(图2-3)。

图2-3监测海域盐度的分布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和底层平均盐度崂山头以北海域均高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图2-4)。

图2-4监测海域盐度的区域比较

溶解氧

监测海域表层溶解氧含量范围为6.01~9.81mg/L,平均值为7.46mg/L,最高值出现在10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4号站。

底层溶解氧变化范围为6.74~9.90mg/L,平均值为8.02mg/L,最高值出现在11号站,最低值出现在7号站(图2-5)。

图2-5监测海域溶解氧(mg/L)的分布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和底层平均溶解氧崂山头以西海域均高于崂山头以北海域。

(图2-6)。

图2-6监测海域溶解氧(mg/L)的区域比较

与《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5mg/L)进行比较,全部测站表、底层溶解氧含量均高于标准限值,说明监测海域溶解氧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pH

监测海域表层pH值变化范围为7.8~8.06,平均值为7.96,最高值出现在12号站,最低值出现在2号站。

底层pH值变化范围为7.92~8.13,平均值为8.05,最高值出现在12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1号站(图2-7)。

图2-7监测海域pH值的分布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平均pH崂山头以北海域低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底层平均pH崂山头以北海域高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图2-8)。

图2-8监测海域pH值的区域比较

与《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7.8~8.5)进行比较,监测海域表、底层pH值均在标准限值范围之内,说明监测海域pH值满足标准要求。

化学需氧量(COD)

监测海域表层COD含量范围为0.52~0.94mg/L,平均值为0.69mg/L,最高值出现在1号站,最低值出现在7号站。

底层COD变化范围为0.69~1.20mg/L,平均值为0.88mg/L,最高值出现在3号站,最低值出现在4号站(图2-9)。

图2-9监测海域化学需氧量(mg/L)的分布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和底层COD平均含量崂山头以西海域均高于崂山头以北海域(图2-10)。

图2-10监测海域化学需氧量(mg/L)的区域比较

与《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3mg/L)进行比较,全部测站表、底层COD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说明监测海域COD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挥发性酚

监测海域挥发性酚含量较低,在所有15个测站中,只有6个站位检出挥发性酚。

表层含量范围为未检出~1.54µ

g/L,最高值出现在9号站;

底层含量范围为未检出~0.61µ

g/L,最高值出现在1号、5号站。

与《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5µ

g/L)进行比较,全部测站表、底层挥发性酚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说明监测海域挥发性酚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石油类

监测海域表层石油类含量范围为1.00~40.99µ

g/L,平均值为6.24µ

g/L,最高值出现在9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号和5号站。

底层石油类变化范围为6.91~37.86µ

g/L,平均值为15.46µ

g/L,最高值出现在5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5号站(图2-11)。

图2-11监测海域石油类(µ

g/L)的分布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和底层石油类平均含量崂山头以北海域均高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图2-12)。

图2-12监测海域石油类(µ

g/L)的区域比较

与《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50µ

g/L)进行比较,全部检测站位表、底层海水石油类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说明监测海域石油类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无机氮

监测海域表层无机氮含量范围为9.18~78.44µ

g/L,平均值为38.73µ

g/L,最高值出现在8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号站。

底层无机氮变化范围为21.08~86.14µ

g/L,平均值为45.35µ

g/L,最高值出现在10号站,最低值出现在2号站(图2-13)。

图2-13监测海域无机氮(µ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和底层无机氮平均含量崂山头以北海域均低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图2-14)。

图2-14监测海域无机氮(µ

与《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300µ

g/L)进行比较,监测海域表、底层无机氮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说明监测海域无机氮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活性磷酸盐

图2-15监测海域活性磷酸盐(µ

监测海域表层活性磷酸盐含量范围为2.99~9.55µ

g/L,平均值为4.69µ

g/L,最高值出现在14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0,11号站。

底层活性磷酸盐变化范围为2.99~9.55µ

g/L,平均值为4.89µ

g/L,最高值出现在2号站,最低值出现在7,12号站(图2-15)。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崂山头以北海域低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底层活性磷酸盐平均含量崂山头以北海域高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图2-16)。

图2-16监测海域活性磷酸盐(µ

与《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30µ

g/L)进行比较,监测海域表、底层磷酸盐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说明监测海域磷酸盐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重金属

●铜

图2-17监测海域铜含量(µ

监测海域表层水体铜含量有3个站位未检出,其含量范围为未检出~1.31µ

g/L,平均值为0.97µ

g/L,最高值出现在3号站。

底层水体铜含量有2个站位未检出,其变化范围为未检出~1.36µ

g/L,平均值为1.03µ

g/L,最高值出现在11号站(图2-17)。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水体中铜平均含量崂山头以西海域高于崂山头以北海域,底层水体中铜平均含量崂山头以北海域高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图2-18)。

图2-18监测海域铜含量(µ

与《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10µ

g/L)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全部测站铜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说明监测海域铜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锌

图2-19监测海域锌含量(µ

监测海域表层水体锌含量范围为3.51~6.23µ

g/L,平均值为4.75µ

g/L,最高值出现在5号站,最低值出现在2号站。

底层水体锌含量范围为2.28~5.67µ

g/L,平均值为4.65µ

g/L,最高值出现在5号站,最低值出现在9号站(图2-19)。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和底层水体中锌平均含量崂山头以西海域均高于崂山头以北海域,(图2-20)。

图2-20监测海域锌含量(µ

g/L)的区域差异

全部测站锌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说明监测海域锌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铅

图2-21监测海域铅含量(µ

监测海域表层铅含量范围为0.21~0.61µ

g/L,平均值为0.38µ

g/L,最高值出现在5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3号站。

底层铅含量范围为0.19~0.49µ

g/L,平均值为0.46µ

g/L,最高值出现在11号站,最低值出现在3号站(图2-21)。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水体铅平均含量崂山头以北海域高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底层水体铅平均含量崂山头以西海域高于崂山头以北海域(图2-22)。

图2-22监测海域铅含量(µ

全部测站铅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说明监测海域铅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镉

监测海域表层镉含量范围为0.15~0.61µ

g/L,平均值为0.26µ

g/L,最高值出现在8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4号站。

底层镉含量范围为0.19~0.54µ

g/L,平均值为0.30µ

g/L,最高值出现在8号站,最低值出现在9号站(图2-23)。

图2-23监测海域镉含量(µ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和底层水体镉平均含量崂山头以北海域均高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图2-24)。

图2-24监测海域镉含量(µ

全部测站镉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说明监测海域镉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汞

监测海域表层汞含量范围为未检出~0.025µ

g/L,平均值为0.004µ

g/L,最高值出现在13号站,10个站位未检出。

底层汞含量范围为未检出~0.084µ

g/L,平均值为0.018µ

g/L,最高值出现在6号站,8个站位未检出。

(图2-25)。

图2-25监测海域汞含量(µ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汞平均含量崂山头以西海域高于崂山头以北海域,底层汞平均含量崂山头以北海域高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图2-26)。

图2-26监测海域汞含量(µ

与《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0.2µ

全部测站汞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说明监测海域汞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砷

监测海域表层砷含量范围为未检出~3.44µ

g/L,平均值为0.92µ

g/L,最高值出现在5号站,12号站未检出。

底层砷含量范围为未检出~3.99µ

g/L,平均值为0.84µ

g/L,最高值出现在5号站,12号站未检出(图2-27)。

图2-27监测海域砷含量(µ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水体砷平均含量崂山头以西海域高于崂山头以北海域,底层水体砷平均含量崂山头以北海域高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图2-28)。

图2-28监测海域砷含量(µ

全部测站砷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说明监测海域砷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3.2.2监测海域营养状况评价

监测海域各测站营养指数计算结果列入表2-1。

表2-1监测海域各测站营养指数(E)统计

站号

表层

0.009

0.015

0.024

0.034

0.017

0.007

0.047

底层

0.036

0.038

0.057

0.033

0.026

0.044

0.012

0.029

0.032

0.021

0.019

0.052

0.037

0.031

0.067

0.058

0.023

0.046

0.089

由表2-1可见,监测海域各站位E均小于1,表明该海域处于贫营养水平。

3.2.3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3.2.3.1铜(Cu)

调查站位的沉积物中Cu含量范围为5.62~13.51mg/kg,平均值为8.04mg/kg。

4号站含量最高,8号站最低。

调查站位Cu含量均符合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要求(≤35mg/kg)(图2-29)。

图2-29监测海域沉积物铜含量(mg/kg)的分布

3.2.3.2铅(Pb)

调查站位的沉积物中Pb含量范围为9.27~19.06mg/kg,平均值为13.63mg/kg。

8号站含量最高,10号站最低。

调查站位Pb含量均符合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要求(≤60mg/kg)(图2-30)。

图2-30监测海域沉积物铅含量(mg/kg)的分布

3.2.3.3锌(Zn)

调查站位沉积物中Zn含量范围为25.60~45.32mg/kg,平均值为36.01mg/kg。

6号站含量最高,13号站最低。

调查站位Zn含量均符合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要求(≤150mg/kg)(图2-31)。

图2-31监测海域沉积物锌含量(mg/kg)的分布

3.2.3.4镉(Cd)

图2-32监测海域沉积物镉含量(mg/kg)的分布

调查站位沉积物中Cd含量范围为0.013~0.039mg/kg,平均值为0.026mg/kg。

8号站含量最高,3号站最低。

调查站位Cd含量均符合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要求(≤0.5mg/kg)(图2-32)。

3.2.3.5汞(Hg)

调查站位的沉积物中Hg含量范围为0.010~0.079mg/kg,平均值为0.040mg/kg。

2号站含量最高,4号站含量最低。

调查站位Hg含量均符合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要求(≤0.2mg/kg)(图2-33)。

图2-33监测海域沉积物汞含量(mg/kg)的分布

3.2.3.6砷(As)

图2-34监测海域沉积物砷含量(mg/kg)的分布

调查站位的沉积物中As含量范围为0.34~6.19mg/kg,平均值为3.18mg/kg。

3号站含量最高,4号站最低。

调查站位As含量均符合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要求(≤20mg/kg)(图2-34)。

3.2.3.7硫化物

调查站位的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范围为0.66~117.87mg/kg,平均值为48.92mg/kg。

4号站含量最高,12号站最低。

调查站位硫化物含量均符合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要求(≤300mg/kg)(图2-35)。

图2-35监测海域沉积物硫化物含量(mg/kg)的分布

3.2.3.8有机碳

图2-36监测海域沉积物有机碳含量(%)的分布

调查站位的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范围为0.36%~1.07%,平均值为0.68%。

2号站含量最高,4号站最低。

调查站位有机碳含量均符合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要求(≤2.0%)(图2-36)。

3.2.4监测海域生物环境质量评价

3.2.4.1叶绿素a

监测海域表层叶绿素a含量范围为0.54~2.35mg/m3,平均值为1.09mg/m3,最高值出现在9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4号站;

底层叶绿素a变化范围为0.54~2.23mg/m3,平均值为1.33mg/m3,最高值出现在8号站,最低值出现在10号站(图3-1)。

图3-1监测海域叶绿素a(mg/m3)的分布

图3-2监测海域叶绿素a(mg/m3)的区域比较

从区域分布看,表层和底层叶绿素a平均含量崂山头以北海域均高于崂山头以西海域(图3-2)。

3.2.4.2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单细胞植物,浮游植物虽然个体小,但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们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由于其营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使其对栖息的生境中的各种环境因子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因此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特点和数量分布等生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报告根据2011年4月27~28日崂山沿岸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对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及其优势度进行了研究。

并采用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单纯度和丰富度等群落结构指标分析了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种类组成

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6属9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较多,有4属6种,占66.7%;

甲藻次之,有2属2种,占22.2%(表3-1)。

硅藻门以圆筛藻属的种类数最多,达4种。

表3-1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名录

种类Species

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radiatusEhrenberg

偏心圆筛藻Cos.ExcentricusEhrenberg

虹彩圆筛藻Cos.oculus-iridisEhrenberg

圆筛藻Cos.sp.

角毛藻Chaetocerossp.

翼根管藻细长变型Rhizosoleniaacuminata(Peragallo)Gran

菱形藻Nitzschiasp.

纺垂角藻Ceratiumfususvar.schuttiiLenm

夜光藻Noctilucascientillans(Marcartney)KofoidetSwezy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主要是以温带近岸种和浮游广布种为主。

根据其生态特征大致可分为:

广温广盐的广布种、较温带内湾种和沿岸种、远洋性种类。

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是不均匀的。

调查期间,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数量范围为46.28~651.75×

103cell/m3,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的格局是,数量密集区出现在11、12号站,10号站数量最低(图3-3)。

图3-3调查海域浮游植物数量(×

103cell/m3)分布

根据贾晓平提出的生物资源栖息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饵料生物水平分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